返回网站      返回上一页

窠气之精为白眼,子筋之精为黑眼

English title

作者:     发布时间:2024-3-2

“窠气之精为白眼,子筋之精为黑眼”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是中医对眼睛结构与脏腑关系的论述,主要阐释眼目不同部位与五脏精气的关系。具体解释如下:

眼睛是五脏精气的荟聚,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大惑论》主要讨论眼睛的生理、病理与脏腑的联系,认为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其状态可反映内脏精气的盛衰。原文相关段落如下: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窠气之精为白眼,子筋之精为黑眼。”

1.窠气之精为白眼**

- 窠(kē)气:指“肺气”。

窠,本义为巢穴,此处比喻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如气之巢穴。

肺属金,在五色中对应白色,故肺之精气上注于目,形成眼白的部分(即巩膜)。

临床意义:

- 若白眼充血、发红或干涩,可能提示肺热或肺阴不足(如外感风热或燥邪伤肺)。

2.子筋之精为黑眼**

- 子筋:指“肝气”。

- “子”为木之属性(肝属木),肝主筋,故称“子筋”。

- 肝之精气上注于目,形成黑眼(即角膜和虹膜部分)。

临床意义:

- 黑睛浑浊、视力模糊或眼干,可能与肝血不足、肝火上炎相关(如熬夜伤肝或情志不畅)。

3. 整体内涵五脏与目的对应关系:

《内经》提出“五轮学说”,进一步将眼睛分属五脏:

- 白眼(气轮)属肺

- 黑眼(风轮)属肝

- 此外,瞳仁(水轮)属肾、眼角(血轮)属心、眼睑(肉轮)属脾。

核心思想:

眼睛是五脏精气的汇聚之处,通过观察眼部变化可推断内脏健康状态,治疗眼病需从调理相关脏腑入手。

4. 现代应用

- 中医治疗眼疾(如结膜炎、干眼症)常结合脏腑辨证:

- 白眼病变:清肺热(如桑白皮汤)。

- 黑眼病变:养肝血、清肝火(如杞菊地黄丸)。

- 养生建议:护眼需兼顾调肺(防燥)、养肝(少熬夜)、补肝肾(如枸杞、菊花)。

此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将局部器官与全身机能相联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