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随笔~~
-->>第1章 有无相生 精和神的互相滋养,如人生之成长,先天之无(性)后天之有(命)。只有物性和只能此消彼长,只有悟性则不能生有,所以道是万物,但人独具灵根,只能是精神的结合。
-->>第4章 第56章 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但你还是光,同化尘而不是变成尘。万物之精灵明附之。道自不生灭,如水般变幻,永不变其性,循环不已,如轮回。人的精气神是道的变幻,精(种子,不动之物性,黑精),气(如流水的能源,有聚散得失),神(灵魂的果,可升可堕)。
-->>第15章 19章 28章 32章 37章 57章 朴的定义。 朴是未经雕琢的先天原始状态——小白。过加工雕琢就成为后天的“器”——意识刻化出的智。一个是道的本质,更像是基质,材料元素,觉性。一个是道的功能,所掌握的,认知,能力,情商等等可发生因缘作用的。散,改变——表现是外在,朴散,朴聚是相对状态的相互改变。
###引申 朴是道的本质,散是道的功能。散,改变,也有驱动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规律和现象的关系。朴不动的时候,以静而天自定,朴动有其自然规律,所以身体是小宇宙,有大宇宙的规律。静是自然顺从自然的动律,逐渐同频归道返朴,彻底的静,是无我才能达到的状态,欲不是克制,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不以欲为目的,不强求,发挥欲能的表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平静心态。
-->>
-->>
-->>第28章 知其白守其黑:黑能吸能,但变不了白。白只能被染,变成黑。恼就是五情五欲情所绪的五色。
-->>第28章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能足,复归于朴,器之用可为官长——而舍弃最后的虚荣名利,完成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即是涅槃。名人舍弃虚荣之的名利,维护正义,可能换来身败名裂,但他自己可能成就了精神的涅槃色,就是真正的菩提道。
-->>第30章 第55章 物壮则老。心使气则物强, 壮则易过,过则衰耗,故老病,是谓不道,不在道上则早亡,早结束。
-->>
-->>
-->>
-->>第32章 第37章 守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傧(化)。世界,黑暗,孤独,光明,寂寞,皆是我。美丽,丑陋,善良,凶恶,道之用,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
-->>第35章 道无尽,用之不足既。人有尽,道不可尽。得之一毫道分可以与道长存,不论大小高低贵贱贫富善恶,得一守一行一。
-->>第39章 第42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王侯以为称。想起了尼采那句——孤独,你配吗?做到了王侯的位置才有资格称孤,寡人。
-->>
-->>
-->>第41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退转往往是补修功德,所谓揣着明白装糊涂。光进不退是作死,欲未绝而有求,待最后想不退也得退了…
-->>
-->>第45章,燥为动,动则生热,故“燥胜寒。静胜热”,静则无动,余温虽尚在,但逐渐减弱,故静则清凉,能降热故静胜热。老子说的都是内功心法,演变的那些人性的道理,都是入世的狡猾。
-->>第55章 益生曰祥。什么有益于生命?水,财也,上善。经济是基础,钱是欲望满足的最初,仁者以财养身,喜无忧则能对自己好,不仁者以命博财,烦恼便是对自己不好。
第63章 多易必多难。把事情看的简单了,难处必在其后,难易相成,先难而后易。同样无细则不成大事,圣人多在细处下功夫终不为大而成其大。
-->>
-->>
-->>
-->>
-->>
-->>第76章 第42章 柔弱胜刚强 为何性格要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柔能生—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引申理解~
-->>造物主并非有具体的形象,而是自然规律的代名词。规律像种子的存在,亦或像是蕴含着某类基因,遇到某些元素便成形,比如人种,父精母血而成人形,灵性虽依附身体成长但人不能成神,灵性被欲望所拘不能独立存在,神能合道故神即是道,且神有量的差别,无为法之别,道含万物但全能的神不存在,神不是救世主,神是造物主,且是限量版。人皆有道,不知而用,不道则病,生老病死。修行是为了知病不病,得道成神而生生不息。
-->>
-->> 道的演化:第六妙观察,分别智。第七意根,平等性,等持,我执做主,认知的力量。六七为阴(因),六观察后,给出八识相分概念,七执持八识相分,依认知行动,造业因继续轮转,同时又转为藏识。而驱动前五收藏,藏识,前五是内身成就,八识是智慧成就,前者是命功,后者是性功。互为阴阳,故无纯阳纯阴之说,行者贪求成神,而忽略身体力行,反成恶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