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大和尚在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焦虑与解压分论坛中做基调发言。
静波大和尚在文中探讨了佛教的欢喜精神,通过对佛教教义中有关欢喜的阐释以及其在对治焦虑方面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分析,阐述佛教欢喜精神如何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解压途径。
文中指出,焦虑和心理疾病普遍存在,即使是生活在寺院里的出家僧众,也同样能够清晰地接触和感受到社会民众的焦虑和压力,很多人来到寺院寻求方法和答案,希望摆脱焦虑困扰。他们带来的问题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生活、工作中的烦恼,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不踏实、不自在、杞人忧天、疑神疑鬼大有人在。有些甚至寻求外道帮助,对此,我常常会说这样的人什么都不犯,就是犯傻。
静波大和尚指出,解压除虑是共同的期待。
佛教修行的解压功效,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大众接受和应用。除了认识和面对压力,还要通过转变行为方式来解决自我执着问题。佛教徒可以通过诵经、听经、念佛、礼拜、打坐,让自己执着的心转移消化,缓解焦躁不安的情绪。因为“我”是缘起无自性,所以需要历事炼心放下自我:顺境感恩,逆境锻炼。佛学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影响是广泛和通透的,佛教慈悲智慧的光芒普照无边众生,终极目标是教人解脱生死、往生净土、成就菩提,现实意义便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无畏。
欢喜心”是佛教的重要概念,是佛教“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之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相互关联的关系,以舍为基础,慈与悲相辅相成,而喜心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智慧体验,是修行过程中的感同身受。这种喜悦并非外在物质的满足或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基于深刻智慧和慈悲心生起的内在宁静与满足。人之所以焦虑不外乎,“得不到”和“怕失去”。如果我们要得到欢喜人生、自在人生、解脱人生,就要向佛陀学习智慧和慈悲。先有智慧,后有慈悲。如果没有智慧,那么我们所谓的慈悲恐怕就是好心做坏事。智慧和慈悲,如同佛陀的两只脚,缺一不可!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可见,佛教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帮助了别人,成就了自己。其实就是将广大众生利益放在首位,这些赋予中国佛教旺盛的无我、无私、无畏的精神,在广大信众当中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影响力。若有人问,欢喜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宋代大慧普觉禅师有:“人有心看月,月无心照人。有无成一片,方始得惺惺。”还有见月律师:“遭遇任何事,皆作游戏想”。让我们了知世间一切诸法,不过是因缘的暂时显现而已。见月律师还有:“一梦南来数十秋,艰危历尽事方休。尔今问我南游迹,仍把梦中境界酬”。更是将一切有相,皆归于幻阐释得淋漓尽致。
极乐寺开山祖师倓虚老和尚的开示同样恰如其分: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庄。山河应是山河,边疆应是边疆。动物任其孕子,植物随其流香。气候任凭寒暑,时间随自短长。家翁主宰无心,家丁服务平常。与之者不知亲疏,受之者莫知其详。天然大业,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此是我释迦老子,太平家法。取之不得,舍之不当。不取不舍,乃吉乃昌。
祖师的教诲是佛教欢喜精神的最好诠释,愿众生理解大德的苦心孤诣,更加懂得“有佛法,就有办法”的道理。从而化烦恼为菩提,化腐朽为神奇。祈愿人人学习无常、无我、解脱,远离苦恼,解脱生死,欢喜自在,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