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者至大,上者至高,老者至久,君者至尊。太上老君原非一神,实乃道之别名,至尊至高至大无终始(至久),以此为号,辟地开天,罗列秩序(规律),生成万物,显化人间。经云“太上老君”,非太上老君所著述,是先天地生之规律,既然名经,则着录于世,当从世情,故而言老君。不言道者,道本无形、无名、无言……故以道之显化老君者为名。所以冠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无形、无情、无名,则不可描述,故而权且给她一个名字便于表述就叫做道吧。道可以是法则、规律,表现出来则是轨迹、方向、现象等等。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向大地效仿,大地效仿天,天效仿道,而道的本质是自然。这四个法,前三个的意思是一样的,最后一个不同。
天地,阴阳也;日月,阴阳也;万物,阴阳也。道,阴阳之平衡也。天地间达到平衡,则惠风和畅,四季交替,寒暑往替正常。日月平衡,则晦暗光明过度无碍。万物平衡,则生灭交替无碍。一阴一阳谓之道,长久而不怠,阴阳之平衡也。
大道分清浊,周行凭动静。清浊动静无非阴阳。升腾者清,沉降者浊。守之清而出之浊,万物并作。天地男女也是阴阳之表现,气血呼吸也是阴阳动静之外作。大道无形无相,却生育天地万物,这是阴阳动静之功用。道是万有之源,万化根本。天好动,地好静;男好动,女好静,皆是秉承大道之阴阳而生。阴阳清浊动静之相互转化是大道生生不息的运作。“有物混成,先天地先。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联系到《道德经》,《清静经》就更容易理解。能够知道归根返末,自然清静,葆守清灵之气,安寂六根,浑然天成,自然解悟。
清静经所言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心本清静,欲至念起,即生动浊。万物皆动,动极静生,动中有静,动为静基。清浊与动静都是相对而言。精气神皆属清灵,落于后天而堕重浊。静,不是让人修成枯木顽石,死守空寂。真正的静是建立在动态之中的。道,本来是一种动态的法则,而道又是如如不动。如何理解动者静之基呢?譬如,你坐在一辆飞驰的汽车里,汽车在急速运动,你静静地坐在里面。试想一下,这种状态。
人有恐惧烦恼,是不得清静,人有七情六欲,情欲不遣清静难得。一切欲念所起,是为有所得。诸情牵缠,颠倒梦想,一刻不停。欲之所以不得遣之,是心所为,心落后天,物欲横流,有了比较,便有了烦恼,烦恼所生,则占有欲越盛。心生欲,欲扰心,片刻不得清静。
人生在世,往往不是沾染世俗太多,就是愤世嫉俗太过。失去了自我,所以受外缘牵缠烦恼妄想纠葛不断。人之世法为安生而已,清静法在修己离尘,二者并不相悖。方圆之说,奥妙无非在此。不能安生是圆不具,不能了性是方不足。方圆不过是阴阳之用罢了。法无高低,悟有先后,法只有次第,达无非先后。人生无须计划,天命自有安排。但是,不知天命必然妄作,妄作者凶。至死不悟者毕竟是多数。故而不知天命,死而不知其生。
七魄名称分别是天冲、灵慧、为气、吞贼、非毒、除秽、臭肺。这七位各有所障,本质却是一样,以阴噬阳,使人昏沉。奥修说人有七个身体,分别为肉身、以太体、星光体等。其实他所认识到了无非是七魄而已,纯阴无阳。七魄夹杂三尸作用,梦寐不断,惊怖不断,烦恼不断、妄想不断。七魄以阴为用,诱人昏愦迷糊。三尸则诱人以贪婪占取。七魄既然以阴为用,故而使人多生梦境。
天冲所生之梦,人可以自知,知与己身有别,识得是个梦境。
灵慧所生梦境,人亦可识别,不过多了些逻辑。
为气所生梦境,人则以为真实,因其多昭示未来不远所将发生之事,往往使得人以为自己有预知之能而窃喜。
吞贼所生之梦,往往梦中有梦,人更难治谁是谁非,便乐于自堕其中。
非毒所造之梦,更是离奇,不知是自己做梦,还是梦中有自己。
除秽之梦则清晰明了,若实景一般。
臭肺做造,则只有梦而不知有身了
修行人不知究竟,堕于其中,以为神妙,其实这便落了他的圈套。而七魄要生存和强大,必须依耐与人的情绪。人的七情是耗散自身能量而形成的。七魄就是靠吸取七情耗散外泄的能量而强大。到了七魄足够强大的时候,它会反过来控制人的情绪,以此获取更多的给养。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人把自己的能量消耗殆尽。真人无梦,是化掉了七魄。常人梦越多,说明自身能量消耗越大,七魄也就越强。炼化七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心态平和,清静不二,处之虚无。没有了能量供给,七魄自然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