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一断无明贪嗔,二断无明爱欲,三断无明烦恼。爱欲即生贪求,贪求即生烦恼,烦恼即生妄想,身心忧苦,不得脱离。如此种种皆由无明,能断无明种种,即得清静。
弟子:师父贪嗔爱欲不是烦恼吗?
师父:你想想到底是还是不是?贪嗔痴爱是人自以为的享乐,由此而生欲得,不得即是烦恼。
弟子:我就记得说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好像有点绕了,想了半天,效率太低,脑子瞎跑。
师父:不是效率低,是知识障。
师父:其实道教修行,两部经书就足够了。实修的东东在精不在多,直指核心,会少走很多弯路,少费很多心神。 一是《清静经》,二是《心印经》。清静经以性为主,心印经以命为要。性命双修,这已经足够。靖室或者丹房,也就是打坐修持的地方,悬挂两部经书,时时诵读体悟,功效感应自然而然就有了。
修士和学问家不是一个路子,修士要至简至朴,学问家要博闻广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知道的学问多了,往往又不通达,那么这些学问就会成为实修的障碍。打坐的圜堂,对在家者而言就是房间,里面的陈设一定要简单,空间也不能太大。一座、一几、一炉、一剑、一拂,一镜,墙挂一幅经文,不设像。这是最好的空间。空间大了,神识容易涣散,阳气难以聚集。 根据自身条件来吧。如卧室也可做丹房。也就把床做座。不能用软床垫。准备一个垫子,坐的时候把后臀垫高,这样脊柱才不会歪斜,气血才能顺畅。
弟子:坐凳子的话,也需要这么坐是吗?师父。
师父:凳子后面加一寸的垫子,床得两到三寸。
我再传你们一个法门吧。焚香、上座,调息后诵读《清静经》一遍,目光汇聚在“太”字上,观想“太”字逐渐变为红色,“太”字那一点慢慢变成黄色,然后用意念打开天目,把那一点吸入,停留在黄庭。这个是说的上黄庭,是印堂与玉枕那条线跟百会垂直那条线相交的位置。
第二段开讲了。焚香、上座,调息后诵读《心印经》一遍,目光汇聚在“玉”字上,观想“玉”字逐渐变为蓝色,“玉”字那一点慢慢变成紫色,然后用意念打开百会,把那一点吸入,经中脉而下,落入土缶,默念一声“弘”,把目光内视于此,默默守住。土缶就是肚脐与命门那条线跟中脉交叉的位置。
第三段:在前面两段练习纯熟以后,黄庭和土缶会出现热感或者跳动一类的现象。此时就可以进行第三步的修炼了。加重意念吸一口气,提肛,默念“哦”,用意把土缶那紫色经中脉提到中丹田。然后呼气,咬紧牙齿,默念“呵”,把黄庭那点黄色经中脉落入中丹田。然后默念“吒”,观想两个光电在中丹田旋转融合,化为白色。减轻意念,放松,似有似无的守住。
下座:张口咽一次气,鼻腔哼出三次气,缓慢睁眼,活动上肢,左右偏头数次,活动下肢,然后下座。一二三步要分段逐步练习,不要一来就拉通做。这样效果反而不好,身体修复缓慢,能量积累也很差。一步步来,效果会很好。
弟子:眼睛是微闭吗?师父
师父:是的。任何功法都不能瞎着修。
弟子:师父,请问,“调息后诵读《清静经》一遍,目光汇聚在“太”字上。”面前要有太字,要看着这个字是吧?用纸打印一个大一些的太字粘贴墙上看,是不是可以?
师父:挂一幅经文吧。开始的时候,你会看到所有的字。功夫慢慢增长,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少,最后除了太字以外,其它所有的字都没了。
弟子:师父,室内光线还是不需要太亮,是吗?
师父:是的。
弟子:师父,三步的“下座”方法是一样的是吧?
师父:是的。
弟子:师父,开始就是自然而然的去看着,不刻意不勉强,是不是?
师父:对啊,不然不叫功夫了,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