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师父,请问这里“发而皆中节”中的读音是哪个?这句咋理解呢?
师答:你太跳跃了吧。孔子所谓中,是不偏的意思。不偏是什么呢?那就是合适。那什么又是合适呢?那就是当事者都能接受的一个度。从真实心态上讲,孔子才是一个所求无度,而以表面的底线掩饰无底线的高手。
问:那孔子还这么多门人,不自相矛盾?
师答:李某某还更多。我给你说论语里的东东,你想一下应该就能明白。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好似超脱得不得了,对吧?有一天君王召见他,他连马车都不等不得驾好,拖着鞋就往宫里奔。弟子问他:为何礼都不要了?他说:君命召,不俟驾。意思就是当官的机会来了,顾不得这些了。够不够两面三刀?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孔子病了,有人给他送药,他收了下来,把药放一边并不服用。然后说了一句:丘不达,不敢尝。意思就是:我不知道这药的药性,不敢服用它。那你收下来干嘛?所以看透了儒家那套的人会说儒学害了中国两千年。儒家那套只有三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权权利利。一切行为方式无不围绕着为特权服务。读完整部论语,你真正理解了,就会发现孔子此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上的东西。他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婆妈事。食不言寝不语啥的。要说深厚的学问,他还真没有。孔子当时是为了自己做官。
生的时候绝粮于陈蔡,羸羸然若丧家之犬。走一方黑一方,没哪个君主看得起他。开始仰慕他的名气,请他去了,谈了半天毫无裨益,立马把他踢了。死了以后,到汉代那些儒生创造了适合君主统治的理论,逐渐把他捧上神台。孔子真不是思想家。为了培养奴才,他的那套东东才被发挥利用,而那个时候孔子的骨头都化成灰了。
不管哪一门,不管哪一科,都有精华和糟粕。专精一门,首先要学会辨别。慢慢来吧。看我那些你也得辨别选择。里面毒药也多,需要甄别。
弟子:“亲也好,仇也好,无关紧要。你要当真,那就是傻子。——自在浮云”我这经常当傻子。
师父:能看清自己是最难的。心静能自视。慢慢体验,适当调整,消化融合,这样就可以提升自己。不要定计划,有了计划往往欲望就会炽盛。
弟子:嗯,不计划,每天该做什么做什么,最后什么样就走着瞧了。
师父:瞧都懒得瞧才好。
弟子:师父,想象力是阳性,白日梦是阴性,那密宗或者平时的观想是想象还是白日梦?
师父:一切观想无不是为了束心,观出一大堆欲,那就是白日梦。一个法,能得法行持,终生无碍。能得一法,可持一生,多了那真是障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求法是有欲,得法是为解脱,以有至无。若因求法而生困惑,其法不得。常论者为理,为明心,为持法路标。法不可论,能论者非法。
弟子:求法之时有困惑不正常吗?
师父:求法有困惑很正常啊。得法后不能行持,而仅为思虑其法是不正常哦。得了传授,而生困惑,其法得了也是未得呢。嗡嘛呢呗咪牛的故事听过吗?
弟子:是一个老人读错字了,然后没感应的故事吗?那我明白了师父。作用都是一样的,有疑是无法静心的。所以不得法。与法无关。
师父:嗯,是咯。
弟子:师父,都一样是出家,道士不改姓,和尚改姓,一个是不要傻傻的失去自我,一个是舍掉我吗?
师父:这个你去看佛说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