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       返回专栏页

“戒”节之心而制乎行

"Commandments" Can Direct The Mind And Restrict Actions.

作者:浮云师      发布时间:2019-1-9

     

戒者心也,行者欲也,初习者可以戒御心,以心御行。证达者,当知持戒亦是欲也,次第破之,戒以无戒,心无其心,行以其行,欲无其欲,自然合道。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广东普宁,有一个猎人捕获野猪,被一个和尚看到。和尚说到:“你杀死了一头野猪,生死轮回下辈子就要变成野猪。”。 猎人吓坏了,放下野猪,马上枪口对淮和尚,给了一枪。因果这个梗,玩不好就是找死。

天道循环,万物生灭各有其数,强行介入,则是背道。因果轮回,此说无非是针对下根之器而言,可以收摄其心,约束其行,使夫不敢为,若论正智,绝非如此。

     佛祖之智,非常人能明。后世依葫芦画瓢,不明就里,不过是模仿秀。以盲指盲,实为罪过。卖弄学识,更增冤孽。未达者,不可以以车度,已达者,不可以以舟度。未达者自登车,行万里仍在对岸观花。已达者自登舟,随浊浪再堕下流。

     (如何自达呢?)

     如常,方能达。约束如戒者,往往不知机变,如此亦失常。张狂若无戒者,不知框矩,如此恒失常。知常而无怠,行止自若,外缘不扰,内欲不生,自然静定。

     (初学者日常应当)持戒,寡思。

     戒者,节之心而制乎行。教之有戒,在人之有奢。欲之失度,则为奢。外情所感,心受物扰,神被利拘,则戒生之。戒能摄神,神能澄心,心能定志,志能驭情,得返清静,此方是戒之作用。

     不舍者,恐惧者,皆为贪得。贪得则生于占有,于物于情,皆是如此。物非我物,情非我情,因缘际会,暂假因缘,缘灭诸法灭。如此而已。七情都是生于欲盛。

     (静坐,)静定观心。(姿势时间的讲究)这个有相关文章,可以查阅。外动一切看似有形,实关乎心。动乃其动,心非其心。一动一静,人人各自感知不同,这个感知非外来,是由自心而来。所谓自心而来,是七情左右,七情乃内感,发之于欲,久则成见生之,扰乱其神,外物所动,激荡于内,必已所欲应之,人之内感不同,所以表现出感知不同。

     

     第一戒者,心不恶妒。无生阴贼,椷口慎过,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贞推让。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贞洁守慎,行无玷污。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过。

     第六戒者,减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

     第七戒者,不得嫉人胜己争竟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躬心承法,恒如对神。

     第九戒者,不得斗乱口舌评论四辈。天人咎根,伤损神气。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问:不犯戒律,为什么为慈善之法?

     师答:自修之法。慈善无非是个名词,一切戒律无非就是修整自我,你惟有不慈不善,才能以持戒得之慈善。慈者不贪,善者不奢。

     问:是少欲知足吗?

     师问:何为知足?

     答:知足知不足, 知道自己哪行哪不行。

     师答:错咯,不是不行,是定位偏差,人首先要做自我——真我。(开始找不到)不要紧,(先通过持戒,)找到自我后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知道自己的需求量是多少。从而就会有一个适合的度,不奢不甚。以戒为标准,在自己无辨别力的情况下。

     

     问:戒律中为什么“不得数赴斋会“?

     师答:是非之地。是说一群人在一起就会八卦,生是非。

     

     问:戒条中的“毁谤道法、轻泄经文”,经文不是要广结缘的吗?怎么还不轻易给出去呢?

     师答:经文中有咒、有法,任何方法,只适合于特定对象,如果自己都没搞明白适合谁就传出去,这不是度人,是毁人。

     问:师父,那些普传的法门、咒,是不是都有副作用呢?

     一切法如一切药!一切缘须承一切智。智慧障闭,法缘不成而成孽缘。求法目的甚多,求法者差异天殊,不识其中奥窍,所结之缘纠缠,生生不息,则失清静,宿世冤孽生成,不能解脱。此是法缘?是孽缘?

     介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天下而皆准的道理,也没用能度众生而不易的法门。

     

     问:“不割截物命”,这个物是指什么呢?

     师答:万物皆有灵,(不要随意毁坏任何。)

     

     问:戒律里面为什么对在家人有一条“不要毁谤道法”呢?

     师答:戒律是人订的,出家人也要吃饭,你都谤僧了,名声坏了,僧人吃神马?

     

     问:“不能裸露三光”在家也这个要求吗?

     师答:室内自便,三光是指日、月、星。

     

     问:师父不杀生怎么理解?打蚊子蟑螂,见着就想打。

     师答:不非礼屠割,不为娱而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是天道。老虎吃素了,兔子也就绝种了。生理结构决定你吃什么。

     蚊子没叮你,你打它做甚?这个不是为娱而杀,是什么呢?(用身体喂蚊子的行为)那是二逼。

     

     问:师父,楞伽经与涅盘经有大段经文,讲不食肉。有困惑,因为历来祖庭也是出家人不吃肉呀?

     师答:楞严经出处都存疑,文字还有什么可纠结的?你应该先搞明白汉地僧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茹素的,为神马茹素。

     

     问:师父,我目前有个问题很纠结,我吃素好多年了,但是我总是馋啊,近一年经常吃些荤的,吃完又后悔,请师父开示,这种问题是否犯戒很严重?因为脑子里装的是不能杀生,接触佛法就告知不能吃荤,根深蒂固了,所以一馋就忍着,罪恶感是有的。

     师答:不犯戒,谁告诉你佛祖吃素,你直接抽死他。罪不在吃神马,而是在效颦而悔。你接触的佛法是“佛”法。世间一切法皆非佛法,四阿含经结集时佛已覆灭多时。你想想,一堂课,几十个人听,四十五分钟听完,马上重复,几十个人有几十种说法,何况佛几十年所说,入灭后多少年五百人背诵。以心印心则是,以文生意则远。

     问:释伽拈花只有迦叶微笑,以心印心,是大德啊,还是另有缘故?我这颗心一天不停的向外驰骋,道理也知道一些,太难管理,每天都在犯错误啊。这可怎么办?

     师答:且看眼前。

     问:请师父开示我,像我这种心猿意马的哪本书先学学有益呢?

     莫读书,再读书你就二十四小时没个清静时候了。没悟时,读经无用。悟时,读经无用,专注如一比读啥都实在。

     因为我尚在幼年嘛,绝学无忧!

     

     

【转】链接:“她一生喝酒吃肉、沉溺男色,98岁活成全民女神,人称日本版济公”

弟子:师父,我们其实更应该遵守戒律的是吧?比如五戒。这位比丘尼师父也是在表法,对吗?

师父:遵守戒律首先要了解和理解戒律。

戒律抑止其心而约束其行。无其心,行止何须约束?常人心片刻不宁,指挥行动,动则多有失常,故而戒律首先是要治心,心能得到约束,那么行为举止也就受到控制。通过这种积累,排除种种妄想,使心不乱,行存真。逐渐回归自然。心能安宁,种种修持方法则事半功倍。戒律也是修行进步基础课程。

     

     

弟子:师父好,在修行过程中,在戒律上是否有什么需要注意之处?

师父:戒律是约束人的妄想、归正人的行为的参照。时代变化了,有些戒律也会跟时代不匹配。其实合乎道的,都是不违背戒律的。这样判断要简单很多。

弟子:现阶段,合乎道比较难判断。

师父:往简单的方面思考。

     

师父:遵守戒律首先要了解和理解戒律。戒律抑止其心而约束其行。无其心,行止何须约束?常人心片刻不宁,指挥行动,动则多有失常,故而戒律首先是要治心,心能得到约束,那么行为举止也就受到控制。通过这种积累,排除种种妄想,使心不乱,行存真。逐渐回归自然。心能安宁,种种修持方法则事半功倍。戒律也是修行进步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