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       返回专栏页

现实问题是你修行的最佳入口

Practical Problems Are The Best Entry Point For Your Practice

作者:浮云师      发布时间:2019-9-31

弟子:前天吃了一粒日本小粉丸,今天早上路上才起作用。清理肠胃的。

师父:肠胃无须药物清理。

弟子:一年吃两三粒,我总肚子疼啊,清空了舒服。

师父:没通。

弟子:咋能通呢?

师父:把身体打开就好了。

弟子:我现在早上打拳行不?身体缺乏锻炼,我肚子疼几乎是人生噩梦,常伴常随。

师父: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绷得很紧。

弟子:师父,我觉得我可能是太乱吃东西了,又不管束自己,啥都往嘴里塞。我其实联系不上自己,我紧张的时候不多啊。专注的时候会吧。比如干活的时候。

师父:修行不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恰恰相反,每一个现实问题,都是你修行的最佳入口,都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创业的道路艰难险阻,创业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爱人之间有隔阂,夫妻关系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孩子沟通有问题,教育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身体有了问题,生死存亡就是你的道场。

   每一件烦恼是道场,每一次情绪是道场,每一次恐惧都是道场。

   

(只有悟空成佛的链接)

想象力和白日梦不同。想象力是阳性基础,白日梦是阴性的,想象力可以改造自我,和谐身境,白日梦缺只能堕入空坏。无法改变嘛!

弟子1:(《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注》的图片,准备量力而行的念点道经。

弟子2:要是讲究,是经都得过经。早晚课没啥过的,别念错了就行 。哪那么多事。又不上坛,讲究那么多干嘛。咋过经都是结个缘分。念经念成仙的有木有?好像也有念成仙的。科仪演的好,祖师爷一看,阔以阔以,成仙吧!

师父:仪轨、仪式学了一大堆,累死师徒两个,结果还是俩糊涂蛋。我都撰了几部科仪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弟子:师父啊,急急如律令可以不念吧?

师父:不出声。

   

师父:分享[《九难》的图片]

弟子:这是神马意思。大药成了可以不吃饭不穿衣?

师父:我觉得你可以好好去三清宫住段时间。你咋就没想过找个人把基础知识补足?人生有多少个四年?基础不牢,不容易辨清的。

弟子:《玉清胎元内养真经》诸真宝诰里,是志心皈命礼还是至心皈命礼?我看见很多至的。

师父:都一个意思。

弟子:《高上玉皇胎息经》估计是道家最短的经吧?

师父:不是。说明你知道的太少。不是因为人多自己就可以。天下笨蛋永远都比鸡蛋多。不研究的东东你还了解它干嘛?

既然要了解,那我们为啥不能专注一点呢?为啥要找参照做借口呢?这种心理是从俗心理,是修行障碍,得改。永远不要找别人做参照。这个要谨记。

记得《好奇心是葬道毒药》这篇吗?

(师父的一幅字画):

集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隆莲老法师的《未必诗》: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未必芳菲始是春,枯搓老干见精神。 近来学得平心法,罗刹当前化美人。

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羡庄生。 青山断发成长住,不识人间有转轮。

未必肥甘便永年,饭蔬饮水乐吾天。 道人自有长生诀,物与民胞即是仙。

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 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

      

弟子:我发现一个问题,看样子是共性。但凡好打坐的,能坐的,没有身体不受硬伤的。最常见的就是腰伤。只是巧合还是病太多?

师父:静即是坐,坐不是功夫。凡是病,病始皆是由心,病起方是由身,身病往往是心始。

弟子:量变到质变。病应都是乘虚而入吧?

师父:不耗费正能哪里会虚?心念一起即是耗散。

      

弟子:师父,喝酒可以自己小酌算素酒。做酒呢?虽然只是一个职业,但是就是觉得做酒好像破戒了一样的感觉。是不是太分别了呢?

师父:酒不醉人品自高。做酒不是破戒,戒者心也。若以为做酒破戒而纠结,心神必损。所谓戒,无非就是约束,戒指向的是无度,坏了度,就是违了戒。而不是说毫无底线的约束。

越是过多的约束,越跟修行不搭噶。后期出现的诸多戒律,往往不是给真修持守的,那是给外界看的。教团也得吃喝拉撒花银子,没有这些营销包装,使之“圣洁”,“脱离”俗世,养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也无法生存了。到后来,这些过度的“戒律”成为约束信士的枷锁。绑缚人的天性,使之丧失本真。一颗真心蒙尘,哪又从何而修呢?修行是一个愉悦的旅程,往往人为设定的侠义约束会使人迷惑、彷徨,乃至惶恐。这样反而与修行相悖了。

所谓修行,无非日常。心不散乱,欲不膨胀,所求不过所需。得不逾德则是。

木有人能了解自己,说了解自己的都是yy。是人就有多面性,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应对也不可能一样。

弟子:自己都不了解,咋了解别人呀?

师父:不了解,也无须了解。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即便了解也木毛用。需要别人了解的其实是木有自信的一种表现。好好想想就明白了。

假设你了解一个人,你不理解他的思想行为,那这种了解是啥呢?假设一个人能了解自己,那么这个人绝对不会有思想和行为上的反复。 没人跟你争论,也不是针对你个人,只是说一个客观现象罢了。

你只看这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知道了。了解自己会不断升华。但是完全了解自己仅仅只是一种假设。人最难明白的往往是自己。

简单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勤与堕之间切换,那么他绝对不可能了解自己;如果一个人在疑惑彷徨,同样如此。

人可以做到的是了解自己某一阶段,或是某一方面,完全了解自己是一个永远都达不到的梦想。

弟子:不接受。你的意思等于说:三毒永不离?

师父:你在揣度。哈哈哈。

弟子:等于说断贪嗔痴,不存在。我不是。

师父:你断了吗?

弟子:难道因为你说,我就永远不能断了?

师父:断了再说咯。

弟子:我还有有佛教的理论,不能完全否认。难道没有断,那就不能否定你的理论了?如果承认你的理论,才永远没有机会。

师父:这不是理论,是名为理论。

弟子:这个我懂。

师父:真的懂?说说呗。

弟子:在其状,无其性。还断个屁。

师父:表述不明白,重新说。

弟子:不说了。

师父:不行。

弟子:回家才是王道。了解自己,无非但观其心……。

师父:心在何处?

弟子:你说的一部分也好,说全部也好,反正就是没有所谓的自己。哪都可以去。

师父:这个就是佛毒。佛教好的东东没学到。

弟子:知道吗?我在说之前,已经知道了你要说啥,愣删除了就等你。

师父:何来前后?

弟子:你心有归处。何不说来听听。

师父:木有出何来归?

弟子:这不也是佛毒?

师父:以毒攻毒呗。

弟子:凭什么我是佛毒,你不是?我好像还比你好点。

师父:你学的不就是介些嘛?

弟子:什么来时无口去时无门,我都没有背给你。

师父:你不背我也知道。

弟子:哪都可以去,难道不行吗?

师父:就那三板斧。

弟子:这是佛说的吗?

师父:佛说个屁啊,都是一帮活人在说。

弟子:就是。不是佛说,就是你说我说。

师父:你以佛名而说咯。

弟子:哪都可以去,哪都可以不去。好吧。你说啥就是啥吧。

师父:我啥都没说。你认为说了啥那就是啥。

弟子:爬楼看看,老道也挺不讲理……提前衰老了。这么些年光盯着宗教黑暗,已经不阳光了。也就炒炒陈饭。

师父:陈饭一定要放冰箱,隔夜加蛋炒,加入猪油葱花,微量盐巴。绝对美味。

弟子:盐巴要用喜马拉雅的。

师父:重点是吃了陈饭,能不能消化吸收,转换成自己身上的,嘎嘎。

弟子:那也是你自己的事,你的陈饭。

师父:这个得有强健的肠胃。幸好我不偏食。

弟子:好像你吃的很多似得。

师父:幸好吃的量控制得好,不然早就肠胃炎了。

弟子:自夸成这样,也就那么大个。

师父:吸收太多还得咬牙减肥。

弟子:我们滥吃的,不也活得好好的?

师父:就是太肥。

弟子:说明你那碗,量就小。

师父:心量大就好。

弟子:自制力这么滴强,到底是为了什么泥?为了神马非要这么控制自己。不是怕么?

师父:人跟人的区别在自制力。

弟子:怕胖,怕对自己有害,怕对身体不好。

师父:明明知道不好而放纵那是二逼。

弟子:以前穷,过日子的自控力都很强。

师父:富当仁,贫易安。

弟子:你的自控力是太有为了。

师父:不有为的无为就是空话。

弟子:舍此取彼吧。谁也没有你自制力强啊啊啊……不过,绝不羡慕,是绝,不是决,我也不认为自己放纵,不没事就检讨。

师父:毕竟你是了解自己的嘛。

弟子:检讨完有用吗?

师父:不检讨也没用。

弟子:由着性子冲向死亡。

师父:所以检讨不检讨就那样。

弟子:就是了,想不想改是自己的事,为了维持你的胃。你要付出常人难以坚持的毅力。

师父:一般人只对一件事有毅力——那就是折腾。

弟子:我就是个暴饮暴食的人,或者直接饿肚子。你咋那么瞧不起众生呢?动不动就给众生下结论。你这样好吗?

师父:我嘛,只说现象不下结论。

弟子:你眼睛多大啊?

师父:眼睛不大,但起码能装下你。

弟子:你别光装我呀呀……这话昨天还有人说。装我你不也掉入深渊。

师父:要是连你都装不下了,还能装下啥?

弟子:我是说我这能折腾你容易眼花。我今早还真看见了两双眼睛。

师父:你是在揣度,我是说现象。

弟子:四目相对。你瞅啥?瞅你咋滴。我不想谈众生现象。我就是本位说话。跟着感觉走……。

师父:牵着梦的手。

弟子:对呗。想牵就牵,哪有你那么干净利索。感觉这一刻我好虚伪。

师父:感觉不是了解。

弟子:一知便了。

师父:了不了。

弟子:还要了啥。了而不解。你是坏不起的。

师父: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何为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弟子:我可以说你佛毒吗?

师父:放不下则了不了。多年的佛学了个找说法。

弟子:那就拿着呗。知道我从前学啥的,不是你认为的佛学。我始终都没用过我学的东西。因为你更不会不接受。

师父:为什么你需要人接受呢?

弟子:学佛的也不都是那么肤浅。我没有啊。

师父:又开始前言不搭后语了解自己。

弟子:我不想费口舌。你怎么认为都行啦。

师父:你好可爱诶。

弟子:反正我不会听你的了。你说啥我不一定都信。

师父:让人信那是无能。

弟子:角度了。不让人信更无能。

师父:换个角度那跟你了解的还一样吗?

弟子:纵然我不了解自己,也至少比你更了解我自己。

师父:我才没那么白痴。

弟子:换哪个角度都只是理解不是吗?可最终还是自己选择的。

师父:茶相同,杯不同,茶味便不同;话相同,听者不同,领悟亦不相同。是个人都会选择性相信。这个再正常不过。

弟子:你不是说过,任何一个形成成见的东西都会错。我只是对部分论点有了否定。

师父:这个是对的啊,并不是错。

弟子:我接受反而是对自己有限制。你都那么节制。

师父:你认为了解我的节制罢了。

弟子:不也不能接受对自己有害的事物。节制,是为了防害呗?

师父:太狭隘。

弟子:你先天脾胃不好哈,得注意,不抗造。

师父:放开了去想。

弟子:这不是没节制的想了吗。天马行空不着痕迹。

师父:放屁。你这不是还咬着厉害的嘛。介么重的痕迹还说木有。

弟子:马是我的。痕迹是内是外啊。你看看又扯到角度去了。

师父:又是老招式。

弟子:彼此彼此。

师父:你老了。

弟子:老呗。我溜达一圈,我那电视柜没抽屉,估计师父东西都藏抽屉了。

师父:我不太喜欢有多余的东东。

弟子:师父桌面连果盘都没有,那也是不行滴。零食大礼包。

师父:没事放水果看吗?

弟子:吃啊。

师父:吃的时候拿一个吃了就好。

弟子:不过一个都不够。我得捧着玻璃盆子吃。

师父:果盘好多余。我用不上的东东要么送人了,要么换纸换笔了。

弟子:变卖家当。

师父:没用的东东就是累赘。

弟子:是累赘啊,可是怕送完还买。不如别动了。

师父:为啥还买?二逼啊。

弟子:忍不住呗,没节制嘛。

师父:同一处摔跤是啥?

弟子:基本上过日子东西都是越来越多的,总搬家的也许好一点。

师父:用不上的东东就扔。

弟子:我自己第一个被撇出去。

师父:我被单被套就两套,一套用,一套洗。

弟子:抽屉,我需要抽屉。一个人,咋都少,三人你试试,乘3你就乱不少。杯子得三,被子得三,屋子得三……杯子三不够,茶喝的不同,得三套

师父:人多了没用,扔出去。

弟子:太特么对了。

      

弟子:这个封神传奇更胡编乱造,还范爷演的妲己呢。

师父:你先入为主啦。

弟子:转一故事——金斗宫道人的事迹:在冬天在冰上端坐三天,周身红光,团团雾气缭绕身侧。师父,这得神马功夫啊?

师父:满篇错字。这个功夫最易得,吃砒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