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嘛呢?你们所谓的老实人不好,人就是要秉持真性情。
介个世界木有绝对的对错,合适于当下的就是对的。宙宇变化无常,自然运动不息,以心应,则适机,哪里会有错。
老子有一句话叫“无为而无不为”,肿么理解呢?
就是不胡乱作为的时候,一切行止都是合道的,一切皆能施为。
(合道是什么?)合乎道的规律。有目标无目的,目标是方向,目的就关乎利益了。利益交换是人类社会的东东,大道木有利益交换。人类社会很多规则是脱离自然的存在,介个可能有点难理解。
修行人在自己意识里不会有“我是修行人”这个概念的,真正修行的人,日常上比平常人还平常。不同的是他能动静不逾道而已。修行说浅白一点,不过是不断修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铺天盖地的外缘(信息),不断干扰著自己,使原本纯净的神识渐渐混浊,乃至分崩离析,要想回到最初的婴儿状态,那是太难太难。好像是一个玻璃瓶子破碎成玻璃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是,要想从玻璃渣恢复到整个瓶子就要耗费你难以想象的能量。
一切方法都是祛除积习,一切仪轨都是安静六根,以神为神,不是修行。以神为不神,才能窥到门径。
再给你们说一段话吧,或许有用。大多数人都是社会认知決定了自我认知定义,我是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后,才构建出社会认知。你們的自我认知是受社会认知的左右。我的自我认知独立于社会认知。我們可能仅仅就是介样的区別罢了。
(有个白血病孩子的妈妈,没教过孩子认识痛字。)这个妈妈只是不想自己太難受而已,刻意回避肯定到了极限就会崩潰。
(一个婴儿看待这个世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平等的。他不会分别粪便,不辨别金银珠宝,不会害怕虎狼,不会看书法的好坏功夫,他只有前五识发挥作用,意识处于零状态,这个所谓的赤子之心,只有接受,形成新的意识反应,大概就叫做藏识。他有平等性,没有智,这是道的状态,还是佛的智慧?)
给定义是佛,不给定义是道。佛以理入,以故事阐释,管它合适不合适。道以顺入,总结一句话叫:关我屁事。
婴儿只是一种形容罢了。谁特么真回归婴儿了,那也是该死了。形容婴儿无心故无争,其实婴儿并不是介样。婴儿之争是欲,是自然之然。成人之争是奢,是欲盛使然。
修行之事,乃能绝外缘。欲绝外缘,当能舍事。六尘虚幻,皆为外事,不着不染,外缘悉绝。心因境扰,生诸妄想,恋得恋失,故生烦恼。境不扰心,心即不恼,不惹凡事,宁钝勿巧。摄神为珍,定观是宝。能安本心,慧光洞照。心绝外缘,身何来外缘?
(不需外缘,若有所需时呢?)何为所需?安身还是立命?人所以发心,是为有所求。有所求者,并非失道。道者,中和也。中和为度,适度为用。求之,与得与不得,并无相关。得失扰心,不如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