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义摘录自尚德君2018年《玄门日诵早课一本通》之《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注解手稿,首次在网络发布。内容浅显易懂,仅供初学者参考。鉴于《清静经》道藏已有集注,有兴趣的网友可以选读该《<清静经>集注》,本注解全当一笑。香林说法天尊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圣智圆满,性自真静。凡物之来,随物转应,如盘走珠,圆陀陀地,转漉漉地,则此心坦荡无碍,自然应物无染而得性矣。《道德经》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很。归根曰静,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去妄存诚,阳极生阴,寂然不动,万缘顿息,阴极生阳,感而遂通,万脉朝宗。
先天五德发现,即是真常。先天五元发现,即是应物。《吕祖百字铭》指出:养炁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人心死尽,道心全活,即是真常得性。妄念不生,则常复先天;常复先天,则药苗常生;药苗常生,则真性常觉;真性常觉,则真常常应;真常常应,则河车常转;河车常转,则海水常朝;海水常朝,则火候常炼;火候常炼,则金丹常结;金丹常结,则沐浴常静;沐浴常静,则法身已成;法身已成,了然无事。?故而,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也就是说,修道没有万般道理,并无后世所言种种玄象。设象比喻层出不穷,于是有象中之象,喻中之喻,修道修炼者目眩心迷,无从着想。虽言接度不同根性之众生,实乃引众入魔之心经。三清教主皆言修道,四辅法派俱谈根性,无不设教先天,令其归根知命而不妄作。
《道德经》指出: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道无可见,因人可见。人何能仙?以道而仙。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修道者,往往是清静者,令人无从测识。其内之真不可得而测,其外之容不可强而形。
心心慎独,在在存诚,如豫之渡河,必须等待冰凝而后渡。若犹之夜行,必须等待风静而后行。故而,不躁进、不妄动、不放肆、无凝滞、不雕琢。人道之治乱安危,犹如天道之盈虚消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屈原若知此道,则忠而不必沉。伯夷若知此道,则清而不必饿。
故而,保道不欲盈,无必遂己之心。惟无必遂己之心,故能弊不新成。?天下人物之多,圣凡混杂,种性难见,其中不乏根器不足之人。以道曲折引喻开化其理,使利器之人闻说直下悟见,即得顿脱根尘,唯道为身,参究不怠,勤而行之。真常日用而虚化,自得者不修而修,不为而为。悟者目隐玄机,明开妙道,通现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