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慈悲生祸害
我有空就给你们叨咕呗,我得给你们讲系统一点,从最基础的开始才行。你们现在所接触的所有东东,包括佛道都是社会科学的,不是宗教本身的,必须要从根子上来说。反正你就是想折腾死我呗。讲出来的都是理,不是道。道不可言,不可描述,道本虚无,无形无迹,可以描述的是器,是物,通过语言,以及其它方法可以接近道,但绝不是道,清静经所言: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就此一句就可以明白了。道须臾不离,失不了,既然无失,哪又从何而得?念佛也是执念,不知唸佛本不为佛事,就好像渡河本是借船,到彼岸船则是负累,终生不弃船,至死也漂在河上。诱人念佛而不度人,不以正智度正信,则是魔道。
做佛事不是做给佛菩萨的,是做给人看的。个体差异很大,人与人都不一样,有很多人需要通过各种仪轨,在氛围中达到状态。这个就叫感应。因果关系不绝对,中间的干扰太多。而绝对因果论其最大功能是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中间出现的东东,佛教称之为“缘” 。道概括阴阳,囊括善恶,善是道,恶也是道。人所谓善,不一定是道之善,人所谓恶,未必是道之恶。心合于道,体自然合于道,(体现在身体)肌骨血脉而已。
于道合无它。道(何曾)分过荤素木有?
磁场介个名词才多久啊?名可名罢了。只能说投缘嘛,磁场、气场,介些词都源自气卷神州(八十年代的气功热)那个年代,不听也罢。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景,乃至与自然,投缘即所需,所需便舒适。能量无处不在,阴阳无物不有,不过能量也好,阴阳也罢,都不过是为了阐述方便而人为命名的。硬要用神马来阐述明白,最终却是越来越糊涂。
所谓修行人其实和普通人并无不同,但是,往往自认为自己是修行人的比常人更多的是执著和成见。以修行和非修行划分人群,这个原本就是一种大歧视。但“修行人”并不自知。在这个圈子里,相互影响,乃至乐此不疲。修行,到底是修神马?修行人是否异于常人?
修行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做事情。洗涤自己,利益他人,摈弃妄想,决断贪嗔,化解愚痴,除却狂妄,扫清偏见,祛除歧视…… 欲修行,首先当做常人念想才是。 道法也好,佛法也罢,总是不离世间法的,若说究竟,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一丝不挂,一念不起。那便只能等不履红尘再论咯,要是空论话头,那跟在街边茶馆讨论中美关系一样,只能是瞎扯淡。
为神马有那么多高僧大德呵佛骂祖?不是佛祖不对,而是他那套东东拿到当下不对。因时因势,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当时势,这就像给婴儿注射大剂量抗生素一样了。当前眼下的我都不认识,就问恒我、真我,不是头孢是神马?
轮迴跟因果一样。
你所謂的老实人不好,人就是要秉持真性情。介个世界木有绝对的对錯,合适于当下的就是对的。宙宇变化无常,自然运动不息,以心应,則适机,哪里会有錯?
老子有一句話叫“无为而无不为”,肿么理解呢?就是不胡乱作為的時候,一切行止都是合道的,一切皆能施为。合乎道的規律。
有目标无目的。目標是方向,目的就关乎利益了。利益交換是人類社會的東東,大道木有利益交換。人類社會很多規則是脫離自然的存在,介個可能有點難理解。
修行人在自己意识里不会有“我是修行人”这个概念的,真正修行的人,日常上比平常人还平常。不同的是他能动静不逾道而已。修行说浅白一点,不过是不断修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铺天盖地的外缘(信息),不断干扰著自己,使原本纯净的神识渐渐混浊,乃至分崩离析,要想回到最初的婴儿状态,那是太难太难。好像是一个玻璃瓶子破碎成玻璃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是,要想从玻璃渣恢复到整个瓶子就要耗费你难以想象的能量。
一切方法都是祛除积习,一切仪轨都是安静六根,以神为神,不是修行。以神为不神,才能窥到门径。
貪多嚼不烂。再給你們說一段話吧,或許有用:大多数人都是社会认知決定了自我认知定义,我是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后,才构建出社会认知。你們的自我认知是受社会认知的左右。我的自我认知独立于社会认知。我們可能仅仅就是介样的区別罢了。
(心)刻意回避肯定到了极限就会崩潰。
戒者心也,行者欲也,初习者可以戒御心,以心御行。证达者,当知持戒亦是欲也,次第破之,戒以无戒,心无其心,行以其行,欲无其欲,自然合道。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广东普宁,有一个猎人捕获野猪,被一个和尚看到。和尚说到:“你杀死了一头野猪,生死轮回下辈子就要变成野猪。”。 猎人吓坏了,放下野猪,马上枪口对淮和尚,给了一枪。因果这个梗玩不好就是找死 。天道循环,万物生灭各有其数,强行介入,则是背道。因果轮迴,此说无非是针对下根之器而言,可以收摄其心,约束其行,使夫不敢为,若论正智,绝非如此。
佛祖之智,非常人能明。后世依葫芦画瓢,不明就里,不过是模仿秀。以盲指盲,实为罪过。卖弄学识,更增冤孽。未达者,不可以以车度,已达者,不可以以舟度。未达者自登车,行万里仍在对岸观花。已达者自登舟,随浊浪再堕下流。如常,方能自达。
约束如戒者,往往不知机变,如此亦失常。张狂若无戒者,不知框矩,如此恒失常。知常而无怠,行止自若,外缘不扰,内欲不生,自然静定。
日常功课持戒,寡思。
外情所感,心受物扰,神被利拘,则戒生之。戒能摄神,神能澂心,心能定志,志能驭情,得返清靜,此方是戒之作用。
不舍者,恐惧者,皆为贪得。贪得则生于占有,于物于情,皆是如此。物非我物,情非我情,因缘际会,暂假因缘,缘灭诸法灭。如此而已。七情都是生于欲盛。
第一戒者,心不恶妒。无生阴贼,椷口慎过,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贞推让。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贞洁守慎,行无玷污。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中直,不犯口过。
第六戒者,减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
第七戒者,不得嫉人胜己争竟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躬心承法,恒如对神。
第九戒者,不得斗乱口舌评论四辈。天人咎根,伤损神气。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戒者,节之心而制乎行。教之有戒,在人之有奢。欲之失度,则为奢。
(婴儿状态)给定义是佛,不给定义是道。佛以理入,以故事阐释,管它合适不合适。道以顺入,总结一句话叫:关我屁事 。婴儿只是一种形容罢了。谁特么真回归婴儿了,那也是该死了。形容婴儿无心故无争,其实婴儿并不是介样。婴儿之争是欲,是自然之然。成人之争是奢,是欲盛使然。
静定观心
外动一切看似有形,实关乎心。动乃其动,心非其心。一动一静,人人各自感知不同,这个感知非外来,是由自心而来。所谓自心而来,是七情左右,七情乃内感,发之于欲,久则成见生之,扰乱其神,外物所动,激荡于内,必已所欲应之,人之内感不同,所以表现出感知不同。
(非德不可)此德非彼德。道无形,以德而彰。不是人类所设“道德”之“德” 。
修行之事,乃能绝外缘。欲绝外缘,当能舍事。六尘虚幻,皆为外事,不着不染,外缘悉绝。心因境扰,生诸妄想,恋得恋失,故生烦恼。境不扰心,心即不恼,不惹凡事,宁钝勿巧。摄神为珍,定观是宝。能安本心,慧光洞照。
心绝外缘,身何来外缘?安身还是立命?人所以发心,是为有所求。有所求者,并非失道。道者,中和也。中和为度,适度为用。求之,与得与不得,并无相关。得失扰心,不如不求。
(戒律)是自修之法。慈善无非是个名词,一切戒律无非就是修整自我,你惟有不慈不善,才能以持戒得之慈善。慈者不贪,善者不奢? 何为知足? 定位偏差,人首先要做自我: 真我。找到自我后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麽,知道自己的需求量是多少。从而就会有一个适合的度,不奢不甚。以戒为标准,在自己无辨别力的情况下。
数赴斋会是非之地 ,是说一群人在一起就会八卦,生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