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至安:小学一年级时,正值电视上播放济公活佛电视剧,一时大街小巷小伙伴们唱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找一把破蒲扇你追我赶好不快活。那年第一次参加学校动运会,学校门口有一个抽奖小摊,交上一角两角然后把覆盖纸箱上的纸抠破,小格里面是什么就是你抽的奖,大家以抽到塑料小手枪和玩具娃娃为最好,其他的是什么糖呀,纸啪叽,玻璃球。我平生第一次抽奖,亲手抠出来的是一个竹制的木鱼,于是拿着木鱼开启了念佛之路,回到家什么也不干也不出去玩了,木鱼放在阳台上一边敲一边唱“南无阿弥陀佛”。很快整个楼里小朋友都买了木鱼,大家唱得一个比一个欢,敲得一个比一个响,你声音高我比你声音还高,大人们不胜其烦,终于楼上楼下的邻居找到我爸说我这是要把所有小朋友都要带出家的节奏呀,爸爸趁着我上学不在家把木鱼没收了,我回家缠着他要,不给,绝食都不给,坚持三天,我妈答应我以后给我买个更大的,这事就过去了。现在只要提起木鱼我就想到“南无阿弥陀佛”一直认为木鱼与佛教文化是不可分的。直到看到这篇文章说木鱼起缘自道家,乃道家法器尔,今特此把这篇文章介绍给有缘人。
正 文
本文根据道经和史籍指出,佛道二教常用的法器木鱼最初使用于道观,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此前,衢州或江表道观已使用石鱼来召集道徒和诵经。但道观使用鱼形器物却渊源于汉晋。道观行用木鱼的风气与唐玄宗的喜好有关,此后,佛教寺院也渐染此风,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释道相激的事实。
木鱼是佛道二教最常用的木制鱼形法器,有长形和圆形两种,长形木鱼多用于召集信徒,圆形木鱼一般在念经时使用。学者多认为木鱼起初是佛教的法器,并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自印度传入我国。但这一传统看法并没有明确的文献依据。黄兆汉先生在《木鱼考》一文中据晋代释法显《佛国记》关于"三千僧共犍槌食"的记载,推测如果"犍槌"是木鱼的话,则木鱼在晋代已出现于于阗国,至于中国本土的寺院使用木鱼,黄先生据唐司空图(837-908)《上陌梯寺怀旧僧》诗指出至迟是在唐代1。黄先生认为"唐以前甚至五代以前的木鱼都是用来召集僧众的或警众的",至于诵经使用木鱼最迟是在南宋。黄先生的大作,引起了笔者对木鱼的极大兴趣,并对道教使用木鱼的情况有所留意。可是笔者却发现木鱼实际上起源于道教,与印度佛教没有丝毫的关联,这是颇出人意料的。
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五云:
明皇开元三年(715)敕天下置开元观……十三年又敕上都置太清宫,东都置太微宫,北都神尧旧宅置紫微宫,潞州潜龙故宫置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一如宫阙之状。蒲州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复有仙人捣药之像,叩之有声,颇清越。帝令悬于太原真元庙庭,号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汝州鲁山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叩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衢州建观穿地得一鱼,可长三尺,其状似铁,微带紫碧色,又如青石,光莹雕隽,殆非人功所能也,叩之甚响,其鱼亦不能名,遣使进贡,帝令宣示百僚,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仍令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不得击之。于是诸宫观竞以木石模之,以代集众。(三家本《道藏》18/30-31页)
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八所记略同,末云:"宫观有木鱼自兹始也"。(《道藏》17/861)
可见,道观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已开始使用木鱼,比司空图的记载早了一百多年。由上可知,木鱼最初是长形的,不仅用于召集道徒,也用于讲经。衢州即今浙江衢州市,由衢州道观献石鱼可知,在此之前,衢州或江表的道观已用石鱼来召集道徒或讲经。为什么将玉石刻成鱼形呢?原因无非有二:其一,鱼为祥瑞之物;其二,迷信鱼形器物能发出更响的声音。这一风俗其实在六朝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云:
晋武帝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矣。"于是如言,音闻数十里2。
可见,西晋时,人们已用桐木刻作鱼形,用作击打之器。
1988年在四川金堂县杨柳乡出土的汉代石棺有拴马、鱼、铎的画像,如下图3:无疑,悬着的鱼同铎一样应是一种鸣器,这就是说汉代民间已有使用鱼形鸣器的习俗。四川汉代石棺画像多系神仙传说,四川又是道教的发源地,很可能四川道教已经使用鱼形鸣器。
但可以确信的是,晋宋时期,道观已经出现了木制的鱼形器物。《异苑》卷七云:
蒋道支于水侧见一浮楂,取为研制,形象鱼。有道家符谶及纸皆内鱼研中,常以自随,二十余年忽失之。梦人云:"吾暂游湘水,过湘君庙为二妃所留。今复还,可于水际见寻也。"道支诘旦,至水侧,见罾者得一鲤鱼,买剖之,得先时符谶及纸,方悟是所梦人弃之。俄而雷雨,屋上有五色气,直上入云。后人有过湘君庙,见此鱼研在二妃侧室。
湘君庙位于洞庭湖君山,因湘妃而闻名。蒋道支刻木为鱼,中空,颇类似于后世的圆形木鱼,只是用途不同罢了。可见,道观使用木鱼虽然始于唐代,但其源头却在汉晋。
五代王定保(870-约955)《摭言》云:
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5
天竺长老自然不知道木鱼的来历,而卞法师的解释也不过是自欺欺人。其实,此时僧舍悬用木鱼最多也不过一百来年历史。但奇怪的是,在释道相争甚烈的唐代,寺院仿用木鱼,却没有招致道士的攻击,以致于佛教徒将木鱼的发明系于佛的名下。唐代道观使用木鱼的风气,一方面渊源有自,一方面与唐玄宗的喜好有关,而寺院也渐染此风,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释道相激的事实。
1. 黄兆汉《木鱼考》,《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第28-38页。
2.4.范宁校点本,中华书局,1996年,第7页、第71页。
3.高文《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5.引自黄兆汉上引文,第30页。
至安学习思考: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到道家对天下修行人之包容,也可以看出道家修行人并不执着有为法,当时道家圣人破除了分别我执,没有说这是我道家法器其他宗教不能借鉴使用。佛教为了在中国传教吸收了很多华夏文明包括其他宗教仪规,可惜的是佛教徒没有实事求是地告知信徒这些仪规出自哪里,佛教人士对外宣传这是佛教的发明,这种行为就谈不上借鉴了难免有偷盗嫌疑,这算不算违背佛教戒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