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08米海上观音圣像造像回顾(2)
Decryption - review the building of 108 meters Goddess of Mercy Icons on the sea(2)
作者:文/《雕塑》徐勇良 发布时间:2009-11-24
当1999年开始放大10.8m高的第一个稿时,我把比例定位在8.26:1,因为我心中还是有点害怕,觉得如果塑的是一个英雄人物,或者是在一组群像当中有各种比例不同的情况下,某一个人物的比例拉得特别长些是可以理解的,而终究它是一尊佛教造像,与其它情况不同。按8.26:1这个比例在屋内做的时候,觉得它是合理的,但是当雕像制作结束,安放到室外一个一米高的底座上去时,问题暴露出来了,明显地感到佛像矮胖,当时心中有些发慌,假使用这个像的比例再放大10倍时情况会更糟,一定会重蹈社会上已经有的几个大像的复辙。为此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给业主提出,能不能再做一个10.8m定稿。估计不会批准,因为10.8m也不能算是一尊普通小像,何况它又是三面体。老总回答考虑考虑,但最后在他回办公室的半路上就打来电话,同意再做一个10.8m的定稿。说实在的,这样的好运和优惠在雕刻史上很少有过。立刻着手做一个一米多的套圈稿,并随即放大,这次定位在11:1,但是在后来的制作中,感到头过小了一点,各方意见也很多,最后是以10:l结束了第二定稿。如今的108m大像就是按10:l的比例放大的,已经在2005年的4月底结束。目前看来似乎这个比例还比较舒适。这个结果我想是源自各种因素。有位雕刻家对我说,将来有机会谈到雕塑的比例问题时,你一定要说一说,某些已做成的矮比例像是长官意志或和尚意志的结果。的确取得甲方的同情和配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
1959年秋冬之际,为了毕业创作和写作古代雕刻史的论文,我在龙门石窟住了40多天,日日与佛像为伴,天未亮就起身,在温泉洗刷,晚间在温泉濯足,这段时间,虽然饮食上困难些,但由于有好的环境,精神上很自在。龙门是个好地方,伊水静静地在山下流过,河边有一条南北通衢,但只有不多的几个农民偶尔在那里走过,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究和学习可说是一种享受,我曾爬到山上,仔仔细细分析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和地面上看到的是否一样,结果地面看到的是圆脸,山上看到的是长脸,两个眼睛有高低,但阳光照在脸上时,就看不出这个缺陷,特别在圆月的晚上,朦胧中一张圆圆的脸朝向你微笑,在万籁寂静中,哪能想得到上下观察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还有一个例子是大足石刻中的日月观音,这个像的位置处在洞口,它首先沐浴早上升起的阳光,当第一束光线照到脸上时,人们能看到一个健康的、青春美丽的少女,平静的身子加上有动感的六条手臂,容光焕发的青春活力可以让人久久不能离去,这是一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上的光彩效果造成的。因为有一次我爬上一个脚手架,看到的则是一个老太太的脸,这又是一个上下观察得到不同结果的例子。这好比看大楼的窗子,其顶部的窗总比底下的窗尺寸矮一些,通常我们称这是透视问题,高与宽尚可以经过努力做到预期效果,但一些倾斜的五官,例如眼、眉毛、鼻翼、嘴角等等,要设想到将来的效果,在地面上制作,依然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课题。文革后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我带着这些问题做了一尊观音像,我把脸部做得很长很尖,可以说是瓜子脸,塑造的时候我一直下蹲观察,做完后我把它置于高处,这就比平视舒服了好多。所以这次的108m大像,基本上搬用了这个脸部,在放大前,又做了一个试验,把一口大大的铝锅搬上钢结构骨架的顶端,肉眼见到的是一个扁锅子,所以下定决心将脸拉得长长的,看上去实在不像菩萨脸。为解决这个问题,钱绍武建议将头部放到山上去做,但没有这样的环境,最后只好放在一个高出地面9m的平台上放大,这已经很难了,因为l8m高的头部(自风斗到锁骨)本身自重和吃风,在海边都是大问题,最后拉了不少缆绳,再在平台下用钢管密密地搭上脚手架支撑着,总算没有出事故。钱绍武还建议每隔一段距离拍一张照片来研究分析透视变化,但是因头部的高大,当你靠近雕像时镜头已无法拍摄到整个头部,还有横线的变化也不容易在照片上见到效果。最后基本上按预定的设想塑完头部,当后期锻造完头部,安装结束后又作了调整,特别是朝北的脸,将后脑后仰16cm,使脸部素描关系提亮。眼睛的横线条,地面所塑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又将上眼皮的高度割去一条边,最大的尺寸达到6cm,下眼皮割去lcm,如今肉眼看得到的距离,睑部的效果是圆的,和原先在平台上做的已经完全不是一码事了,要是在地面上做成正常的脸部,那么最后高处的效果一定是扁宽的睑。
肩的高低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因为颈长颈短是常见不怪的,大型雕像肩峰轮廓线由于视线前后移动的关系,在低处看到的未必是真正的肩峰,靠近了看到的是前移的轮廓线,这个时候就会觉得颈子长。文革以后,上海油画雕塑院负责做上海龙华庙的菩萨,本尊毗卢遮那佛定稿经审定比例正常,但当按足尺放大后肩部特低,后来在原尺寸的基础上又加了二十多簸箕的泥巴,才觉得比例合理。另一个例子是石湾的陶瓷雕塑家刘泽棉为安徽做了一尊“老子”像,其稿子从形象、表情到比例都非常动人。由于借上海油画雕塑院大厅场地放大,他本人有事无法来上海,委托我替他监制,应该说定稿的肩部是够高的,但一经放大,肩部明显的低了,于是加土,以达到定稿的效果,但尺寸却比原稿放大应有的尺寸高了近60cm。由于这两个教训,这次做稿子时有意加高肩部,但锻造吊装完毕拆下脚手架时,看到的肩部还是低,一个原因是预计还是不足,另一个原因是背光由于抗风关系临时加厚,总尺寸已定,只好牺牲肩部厚度,切割削薄了肩部,原来的肩峰失去了,与背光交接的轮廓线前移了,这样一来肩部就更低了,这是大像的一个缺憾,只好有待今后改进了。
附:关于海南观音放大工作总结的跋/钱绍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