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朝鲜半岛弥勒信仰初探(上) 

 Preliminary study of maitreya faith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8-4-4

朝鲜半岛弥勒信仰初探 文 / 心照不宣

   公元4世纪晚期,佛教传至朝鲜半岛。6世纪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朝鲜和日本各佛教宗派的形成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佛教由中国传入高句丽后,不久又扩展到新罗、百济诸国,再经新罗、高丽、朝鲜等朝的弘扬,佛教成为韩国的传统宗教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对朝鲜半岛的社会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成为中、日、韩、越等国组成的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的一员,在世界佛教中也具有地位。
    朝鲜佛教(Korean Buddhism)北传佛教之一。4世纪后期由中国传入。其传播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三国时期:最初传入佛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高句丽(朝鲜北部)。据《海东高僧传》卷一载,高句丽小兽林王(高邱夫)二年(372),中国前秦荷坚遣使者及僧顺道送去佛像和佛经。两年后,又有东晋僧阿道赴高句丽。五年(375),小兽林王为阿道建伊弗兰寺,又立省门寺供顺道居住,是为佛教输入朝鲜之始。百济(朝鲜西南部)在枕流王元年(384)开始迎接来自中国的东晋梵僧摩罗难陀,翌年于汉山州创建佛寺,并使平民10人从他为僧。新罗(朝鲜东南部)的佛教是在纳祗王时(417—457)由高句丽传人的,起初受到抵制,到法兴王十五年(528)才正式流传。
  迨6世纪,佛教已广为流传。中国隋唐时期大小乘各宗教理几乎全部输入,其中影响较大的宗派是三论宗和律宗等。当时,由于三国封建政权都积极扶持佛教,派很多僧人到中国求法,知名的有高句丽僧朗
大师、义渊、实法师、印法师等;百济僧谦益、慧慈等;新罗僧无相、圆光、慈藏、圆胜、惠通、胜诠等。其中有许多人还赴印度求法。百济僧谦益由中国到中印度专攻梵语和律部,回国时带回许多梵本加以翻译和研究,促使律宗在三国迅速传播;新罗僧惠超,曾踏遍五天竺,著《往五天竺国传》,介绍了印度及其周边诸国的地理、交通、文化和风俗,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朝鲜三国时期的佛教对中国佛教传入日本起了桥梁作用。6世纪中叶,百济的圣明王将金铜释迦佛像和经论幡盖等赠给日本,为中国佛教传人日本的开始。其后慧慈自高句丽渡日,为日本圣德太子所师事。高句丽僧慧灌赴日后成为日本三论宗开祖,新罗僧审详赴日,始传华严宗。
  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虽然较为广泛,但还处在传播和解释教义的阶段。
  新罗王朝时期  新罗王朝统一三国后,为朝鲜佛教隆盛时代。出现元晓、憬兴、义湘、圆测、太贤、义寂、宣证、胜庄等著名佛数理论家及其著作,其中对朝鲜佛教的发展,影响最深的是元晓,义湘和圆测。元晓的《十门和诤论》、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和圆测的《解深密经疏》等著作,为创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华严宗和唯识宗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时期有四个主要宗派;1、涅槃宗。高句丽僧普德于景福寺所创。普德有11个高足,其中著名的有无上、寂灭等,建有八大伽蓝。2、律宗。新罗僧慈藏入唐回国于通度寺所创。3、华严宗(一名圆融宗)。有二派,一为元晓在新罗庆州芬皇寺所创,称为海东宗;二为入唐的义湘从智俨传承的中国华严宗,设祖庭于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4、法相宗。真表律师在金山寺所创,宣传瑜伽唯识,其弟子有永深、宝宗等。此外密教系统有神印宗和总持宗(或称真言宗)。神印宗创始人是明朗,他于善德王四年(635)受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神印秘法,其密教被称为神印宗(亦称文豆娄宗),在密教史上属善无畏、金刚智以前的杂密。总持宗创始人是惠通,他入唐受善无畏印诀,为善无畏一派密教。新罗僧惠日受青龙寺惠果密法,带回《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在新罗大弘密教。成实学派、俱舍学派也在弘传。9世纪初,中国禅宗开始传入朝鲜。新罗宣德王五年(784),道义入唐从虔州西堂智藏参学心法,受其法脉。822年回国后传达摩禅,始传南宗禅,不很兴盛,但它成为后来的禅门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兴德王三年(828),洪陟入唐从智藏受法,回国后在实相寺宣扬禅法,开禅门九山的另一派--实相山派,禅宗始兴。新罗末期的道诜把佛教的善根功德思想同道教的阴阳五行及地理风水说相结合,开创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秘化。此时,教禅,分庭抗礼,互相竞争,佛教势力渐衰。
  高丽王朝时期高丽统一
全国后,由于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寺,佛教又渐转盛。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义天,被封为祐世僧统,世称义天僧统。他于高丽宣宗二年(1084)入宋,历访高僧大德,学习华严、天台教义以及戒法和禅法,回国后慨叹天台一宗,海东未兴,遂于肃宗二年(1096)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高丽王朝初期,华严学者均如,为华严宗北岳(希朗)法孙,融合南岳(观惠)北岳两家分歧,与仁裕首座共倡归一之旨,蔚然成风。光宗王特于松岳下建归法寺,诏均如主持,备极崇信。中期,禅门渐见衰落。时有知讷结定慧社,阐扬修禅宗风,于是禅师迭出,曹溪禅风,再次中兴。知讷成为曹溪山修禅社开祖。他对华严亦有研究。所著《圆顿成佛论》,为曹溪宗的宗典。其后有太古普愚,曾入元从屋清珙受法,回国后统一禅门九山为一宗,称曹溪宗(亦称禅寂宗)。时天台宗亦视为禅宗—派,故禅有曹溪、天台两家。教的五宗亦各改称;圆融宗改称华严宗,法相宗改称慈恩宗,法性宗改称中道宗,戒律宗改称南山宗,涅槃宗改称始兴宗。后称“五教二宗”。这一时期的佛教最显著的事业是大藏经的出版。高丽显宗二年(1010),在所谓“丹冠祈禳”的口号下,开始雕刻大藏经(共6000余卷),作为全国性事业,历经70余年,终于在1087年宣宗王时完成,藏之八公山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为蒙古兵所毁。二十四年(1237)发愿重立都监,历时16年,刻成经版8万余块,约完成6780卷的《高丽藏》,今存南朝鲜的迦耶山海印寺。其次,义天为完成刻经事业入宋游历14个月,搜集佛教经典,归国后,设置教藏都监,刻印大藏经,称之为义天的《续藏经》。据《新编诸宗教藏目录》(刊行预定目录)载称,《续藏经》收录内外佛典1000余部,4000余卷。但大部失传,现在残存20部。
  李朝时期  14世纪末,太祖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国号朝鲜,亦称李朝。他尊儒排佛,在即位时,放逐了禁中的僧侣。世祖(太宗)六年,将曹溪、天台、慈南三宗合为禅宗,将华严、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兴南山四宗合为教宗。合并后的教、禅二宗,各保留一定数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时,由于文定皇后的庇护与普雨禅师的努力,佛教禅宗稍见复苏,但不久即衰。成宗时更禁止供养僧侣,并毁佛像造兵器。出家为僧被视为违犯国禁。直至“壬辰之乱”(1592),日本丰臣秀吉率大军侵入朝鲜,宣祖出奔义州,时有禅僧清虚休静率门徒并募僧兵5000入,与明军一起作战,克复京城,赶走日军;宣祖还都后,赐号国一都大禅师。后还妙香山,有弟子千余人。著有《清虚堂集》8卷等。至此,佛教禅宗稍有恢复。
  在李朝统治的500年间,总的是采取尊儒排佛政策,然由新罗、高丽时代长期流传下来的佛教仍隐存于一般民众之间。从1910年至1945年朝鲜为日本军国主义并吞的35年间,朝鲜佛教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因此教团分有独身僧与有妻僧两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佛教仍在朝鲜半岛继续流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曾于平壤建立佛教总务院,后改为佛教徒中央委员会。50年代初期,寺院大多毁于侵略者的战火。现南朝鲜的佛教较前略有发展。

    彌勒淨土法門,和西方極樂淨土法門,在古代同時傳來中國,兩法門信仰的人原不相上下。後來,彌勒淨土思想,受到野心政客、和外道的利用──如武則天、白蓮教,近代的一貫道等,於是,引發政治迫害。加以極樂信仰者極力弘揚己宗,貶斥、曲解彌勒信仰,使得中國的彌勒信仰者減少。但在韓國則環境不同,自古以來,其國人信仰淨土者,有百分之七十,是信仰彌勒淨土,百分之三十才是信仰極樂淨土。這點,和中國或台灣完全相反。
 在新罗佛教中,信仰结社的形态最初见于佛教传来初期所结成的花郎徒。这是新罗真兴王37年(576)由国家所结成的以弥勒下生信仰为中心的军队组织。花郎徒为新罗三国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后,国家主导型的信仰结社也一直持续着。新罗真兴王(540—575在位)时佛教有很大发展。他在庆州建皇龙、祇园、实际等寺,派使者入梁迎请佛舍利和经书,为管理僧尼仿照中国北朝僧官制度设“国统”、“大部维那”等。他在晚年剃发着憎衣,号“法云”,命王妃也做尼僧住永兴寺。从他开始,王室经常为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而举行百座讲经会,请僧人讲读《仁王般若经》等护国经典,并为战死的将士举行八关斋会等佛教法会。
    此后以奉佛著称的还有真平王(579—631在位)、善德女王(632—646)、真德女王(647—653)等。在真兴王时新罗贵族中有称做“花郎”的组织,带有浓厚的氏族制亲兵制的色彩。花郎由青年贵族担当,每个花郎组织有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在对外战争中起很大作用。在思想上,花郎受中国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后来佛教影响最大。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统一的功臣金庾信15岁入花郎集团,并是“龙华香徒”。据考察,花郎组织接受弥勒经典(如《弥勒下生经》)的说法,相信弥勒菩萨在未来将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精神。
    如同中国佛教的弥勒信仰一样,朝鲜半岛佛教的弥勒信仰,也是以现瑞、造像、兴福为主,其次才是发愿、忏悔、读诵等等修行法门。我们可以从《三國遺事》里面看到许多重要的例子。与西域弥勒信仰相似的,是弥勒信仰与俗文化的交融。回鹘佛教有剧本《弥勒会真记》的出现,而在朝鲜半岛则有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
    譬如:《三國遺事》卷二《紀異》中的《景德王 忠談師 表訓大德》记载:“王御國二十四年。五岳三山神等時或現侍於殿庭。三月三日。王御的正門樓上。謂左右曰。誰能途中得一員榮服僧來。於是適有一大德。威儀鮮潔。徜徉而行。左右望而引見之。王曰。非吾所謂榮僧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負櫻筒(一作荷簣)從南而來。王喜見之。邀致樓上。視其筒中。盛茶具已。曰。汝為誰耶。僧曰志談。曰。何所歸來。僧曰。僧每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饗南山三花嶺彌勒世尊。今茲既獻而還矣。王曰。寡人亦一甌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獻之。茶之氣味異常。甌中異香郁烈。王曰。朕嘗聞師讚耆婆郎詞腦歌。其意甚高。是其果乎。對曰然。王曰。然則為朕作理安民歌。僧應時。奉敕歌呈之。王佳之。封王師焉。僧再拜固辭不受。安民歌曰:
    君隱父也 臣隱愛賜尸母史也 民焉狂尸恨阿孩古為賜尸知民是愛尸知古如 窟理叱大盻生以支所音物生此盻狂尸恨阿孩古為賜尸知民是愛尸知古如 窟理叱大盻生以支所音物生此盻喰惡支治良羅 此地盻捨遣只於冬是去於丁 為尸知國惡支持以 支知右如後句 君如臣多支民隱如 為內尸等焉國惡太平恨音叱如
    讚耆婆郎歌曰:
    咽嗚爾處米 露曉邪隱月羅理 白雲音逐于浮去隱安支下 沙是八陵隱汀理也中 耆郎矣貌史是史藪邪 逸烏川理叱磧惡希 郎也持以支如賜烏隱心未際叱盻逐內良齊 阿耶 柏史叱枝次高支好 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
    又《三國遺事》卷二《紀異》中的《武王(古本作武康。非也。百濟無武康)》记载: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築室於京師南池邊。池龍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難測。常掘薯蕷。賣為活業。國人因以為名。聞新羅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豔無雙。剃髮來京師。以薯蕷餉閭里群童。群童親附之。乃作謠。誘群童而唱之云。善化公主主隱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童謠滿京。達於宮禁。百官極諫。竄流公主於遠方。將行。王后以純金一斗贈行。公主將至竄所。薯童出拜途中。將欲侍衛而行。公主雖不識其從來。偶爾信悅。因此隨行。潛通焉。然後知薯童名。乃信童謠之驗。同至百濟。出母不識其從來。偶爾信悅。因此隨行。潛通焉。然後知薯童名。乃信童謠之驗。同至百濟。出母后所贈金。將謀計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主曰。此是黃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吾自小掘薯之地。委積如泥土。主聞大驚曰。此是天下至寶。君今知金之所在。則此寶輸送父母宮殿何如。薯童曰可。於是聚金。積如丘陵。詣龍華山師子寺知命法師所。問輸金之計。師曰。吾以神力可輸。將金來矣。主作書。并金置於師子前。師以神力。一夜輸置新羅宮中。真平王異其神變尊敬尤甚。常馳書問安否。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與夫人欲幸師子寺。至龍華山下大池邊。彌勒三尊出現池中。留駕致敬。夫人謂王曰。須創大伽藍於此地。固所願也。王許之。詣知命所。問填池事。以神力一夜頹山。填池為平地。乃法像彌勒三會殿塔廊廡各三所創之。額曰彌勒寺(國史云王興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國史云。是法王之子。而此傳之獨女之子。未詳)

    在诸多弥勒行法中,弥勒的慈心不杀、恒不啖肉,是基本的修法。在《三國遺事》卷三《興法》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在《法王禁殺》中云:百濟第二十九主法王諱宣。或云孝順。開皇十年己未即位。是年冬。下詔禁殺生。放民家所養鷹鸇之類。焚漁獵之具。一切禁止。明年庚申度僧三十人。創王興寺於時都泗泚城(今扶餘)始立栽而升遐。武王繼統。父基子構。歷數紀而畢成。其寺亦名彌勒寺。附山臨水。花木秀麗。四時之美具焉。王每命舟。沿河入寺。賞其形勝壯麗(與古記所載小異。武王是貧母與池龍通交而所生。小名薯蕷。即位後諡號武王。初與王妃草創也)讚曰:
            詔寬蛡狨千丘惠   澤洽豚魚四海仁  
            莫道聖君輕下世   上方兜率正芳春 

    造像兴福,是修六事法,上生兜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三國遺事》卷三《興法》里我们可以得知。在《生義寺石彌勒》云:善德王時。釋生義常住道中寺。夢有僧引上南山而行。令結草為標。至山之南洞。謂曰。我埋此處。請師出安嶺上。既覺。與友人尋所標。至其洞掘地。有石彌勒出。置於三花嶺上。善德王十二年甲辰歲。創寺而居。後名生義寺(今訛言性義寺。忠談師每歲重三重九烹茶獻供者。是此尊也)

    这里,还有与中国一样的关于应迹的故事。在《三國遺事》卷三《興法》中有《彌勒仙花 末尸郎 真慈師》这样记载:第二十四代王真興王。姓金氏。名彡夌宗(一作深夌宗)。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父法興之志。一心奉佛。廣興佛寺。度人為僧尼。又天性風味多尚神仙。擇人家娘子美豔者。捧為原花要。聚徒選士。教之以孝悌忠信。亦理國之大要也。乃取南毛娘、峧貞娘兩花。聚徒三四百人。峧貞者嫉妒毛娘。多置酒飲毛娘。至醉潛舁去北川中。舉石埋殺之。其徒罔知去處。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謀者。作歌誘街巷小童唱於街。其徒聞之。尋得其尸於北川中。去處。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謀者。作歌誘街巷小童唱於街。其徒聞之。尋得其尸於北川中。乃殺峧貞娘。於是大王下令。廢原花累年。王又念欲興邦國須先風月道。更下令選良家男子有德行者。改為花娘。始奉薛原郎為國仙。此花郎國仙之始。故豎碑於溟州。自此使人悛惡更善。上敬下順。五常六藝。三師六正。廣行於代(國史。真智王大建八年庚申始奉花郎。恐史傳乃誤)及真智王代。
    有興輪寺僧真慈(一作貞慈也)每就堂主彌勒像前發原誓言。願我大聖化作花郎。出現於世。我常親近睟容。奉以□周旋。其誠懇至禱之情。日盆彌篤。一夕夢有僧。謂曰。汝往熊川(今公州)水源寺。得見彌勒仙花也。慈覺而驚喜。尋其寺行十日程。一步一禮。及到其寺。門外有一郎。儂纖不爽。盼倩而迎。引入小門。邀致賓軒。慈且升且揖曰。郎君素昧平昔。何見待殷勤如此。郎曰。我亦京師人也。見師高蹈遠屆。勞來之爾。俄而出門。不知所在。慈謂偶爾。不甚異之。但與寺僧敘曩昔之夢興來之之意。且曰。暫寓下榻。欲待彌勒仙花何如。寺僧欺其情蕩然。而見其懃恪。乃曰。此去南鄰有千山。自古賢哲寓止。多有冥感。盍歸彼居。慈從之至於山下。山靈變老人出迎曰。到此奚為。答曰。願見彌勒仙花爾。老人曰。向於水源寺之門外。已見彌勒仙花。更來何求。慈聞即驚汗。驟還本寺。

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