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传圣法师问答录 

 the record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CHUAN SHENG master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7-10-14

传圣法师问答录由博客里得来。下面转帖自佛教网,经网站编辑过:

传圣法师问答录
1问:体相用如何分?
答:如是体、如是相、如是用,绝思议!

2问:何为中观?
答:中亦不立! 
问:何故如此?
答:实无所观!
续问:何故不作观?
答:三边具断故! 
3问:如何是般若?
答:是诸佛他娘!
续问:此话咋讲?
答:悉从者里出。
续问:者里是哪里?
答:咄!瞎汉。这里也不知! 
续问:......
----------- 
偈子:传圣没伎俩,不落百思想。对境心了然。菩提是么样! 
诗:青山问白云,何故转不休?白云笑青山,终日干巴坐。 
   青山不为动,还于旧处坐。白云闲悠悠,依然转不休! 
 1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佛法大意,不可思议!绝思绝虑,无处不通;一念不生,万法无咎。 
2问:应当如何念佛?
答:象小孩想念远方的妈妈一样去念佛!从内心深处呼喊一声:妈!(不必出声)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就这样,渴慕致极,自然一念不生!念佛既是呼唤思念,故只须念四字洪名。若平时只知嘴里唱诵佛号,则很难得一心,故无功夫受用!又恐临终全无气力念诵,是故须平时修学忆佛法门!古往今来之大德教人念佛:须口里念得清楚,耳里听得清楚,心里知得清楚......而我以为不然,口念耳听心知。岂非一心三用乎?这需要觉照功夫很深才行啊!一般行人岂易做得到?岂有不忘前失后哉!试看大势至圆通章全非如此。仅教如子忆母而已!试想当小孩思念母亲而呼喊妈的时候,还要用耳朵来返听自己的声音吗?因小孩思念呼喊妈妈时是完全发自内心,有极浓厚的感情,自然专注一心,故不用其它之摄心!而非同今时之念佛人,无感情而摄心念佛为难了,苦哉!念佛时若真能做到如子忆母一般,自然都摄六根!难道非得要口念耳听心里明白三方下手才算是都摄六根吗?噫,望诸行者三思,且不妨一试,自然心知肚明矣。
1问:如何是菩提?
答:瞌睡作么! 
2问:如何是涅槃?
答:妄想不可得。 
3问:如何是佛?
答:妄想作么?!
4问:如何是西来意?
答:西来无意!

5问:岂无方便?
答:无意即是方便。
6问:如何是祖师意?
答:若问祖师意,即答祖师意! 
7问:何故如此?
答:妄想作么!
8问:菩提在何处?
答:菩提无处所! 
9问:阿谁见菩提?
答:菩提离诸见。 
10问:何故我不得?
答:菩提无所得!本是菩提,不应更得。
11问:何谓菩提无所得?
答:妄想当处寂灭!
12问:哦!!......
师父法语:
佛法在恭敬中求,若心不存敬,则法不入心,即是不相应,是谓无师承!故佛言: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此之谓也。 
师教曰:吾宗无语句,勿自立宗旨。一问一答也只是随方解缚而已,又岂有定法与人哉?切勿作知解宗徒,埋没己灵,整天热忙闹!真悟底人他自知时,不须人教矣!
弟子尊教:是的,师父。真宗门根器之人,闻得一二句,便就回家稳坐。不是那根器者,闻记百千句。得口头禅!纵是诸葛亮舌战群雄,也只是门外汉。 
   
弟子请问:题名改为“传圣师父宗门应机问答”。小标题为:第一天;第二天.....删除"悟道"、"保任"、"体用"等名相。您看行吧?
师曰:“宗门”二字可以不要,怕受限制。许多闲言语就上不去了,譬如念佛之类的话和诗偈等等。可取名为“传师问答录“
 师教曰:见闻觉知是用,用时似有,回头看时又不见!故似有还无,不用即寂,寂时亦知。用时心体亦无念,故强名惺惺而寂寂。 
弟子言:感谢师恩。弟子未闻法前,即是寂,又非无知。一闻便知,即是惺(用),又非生心。 
师曰:如是如是。 
弟子言:师父您是我欲达彼岸的航海明灯。
师教曰:欲达是病,彼岸亦是病,起心即错。闲言语!菩提只在目前,求心愿心乃息!
弟子言:感激之心,无以言表。努力精进,即报师恩。 
师教曰:须报三宝恩,我是三宝奴;愿为不请友,随机化群迷!嗨,也是闲言语!故知音声为佛事,文字不可离。又何必离? 

弟子言:
若即若离闲言语,
遇缘教化当机众。
我感佛恩见明师,
斩断枝节即菩提。
师教曰:知心无念,即是修行,亦名保任。除此以外,更无别修。故知大道本来易,迷人妄执翻为难!但知心无念与制心一处、照念不起不同,唯知而已!  
弟子言:感谢师恩,我就是这样子努力。
“照念不起不同”,中的“同”字,我不明。
师曰:不一样。 
弟子言:师父,我明白了!
无来无往无歇处,
日轮独照朗晴空。
凭它有念与无念,
时时觉照任逍遥。
传圣师父诗一首:
当机不让是家风,切忌惭惶失主张。
回看临济老古锥,挥拳下喝向师翁。

师教曰:没悟不冒言悟是相信因果的表现,今人有些省发的多,相应的少,习气太厚全无受用。故我一向不肯他。有疑即勿作作则成罪,疑根不断故!
弟子言:谨尊教诲,所以我不敢言悟,只是“到家门”,没有“进家中”。
弟子请问:师父您能否谈谈,您学道悟道的过程?
师云:予九五年至五祖寺受戒,阅传心法要一书。黄檗祖师言:直下无心,默契而以。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穷苦终不成道…予便一时休去,从此更不求法。 
弟子礼敬。 
师云:予当时悲喜交集泪流满面庆慰平生,从此于佛法更不起一些些欣慕之心…直至如今越发闲闲地,不假对治习气自然淡薄,故愈相应,则承担之力愈强而气宇如王。 
弟子赞叹顶礼。 
再请问师父:开悟的人,在对弟子指教时,到底思维,起心动念否? 
师云:其念如太虚中一片云相似,了不相妨,非同恶人之黑云密布和善人之白云万里,遮却真性也。故多属直觉,智慧洞彻,不假逻辑思维故!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对境分别,随起随消,不留迹象,无有染著,恰如空中渡步过去无痕。纵有余习,仅在一时,般若一照,烟消云散。任性逍遥,岂拘小节?故勿以是非来辨我! 
弟子解言:师父,弟子明白了!
朗朗晴空忽落雨,
随撑智伞暂相对。
镜中人物常来去,
淡然相应还归空。
弟子请问:知道自己念头的那个是吗? 
师答:并不是说起心动念时,自己能觉察到就是见性,这不过是一点初步的觉照功夫罢了。
弟子请问:能觉察的那个不是吗? 
师答:怎么说呢。一切无不是性之作用,只是迷者不识其体!乃至一切凡圣悉不能睹,除佛一人。
弟子请问:安住在了了觉知的状态下,不是吗? 
师答:拟心安住,凝住无念,犹属作意。乃至无功用行不离识阴。大难大难! 
弟子请问:那如何见性呢?
师答: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它自然闲闲地贴贴地,不假作意用心。 
弟子请问:如何狂心歇?
师教言:须寒灰死火中暴出一粒豆来始得,你不妨参个话头,尽心疑去:“身心皆妄,哪个是我性?(我性在哪呢?)”。(切忌承当,切忌作道理会。) 
  先要完全否定从前的见解,不要讲道理,只是要亲见一回,直达不疑之地!“究竟哪个是我呢”?不明白不晓得,心里放不下这棕事,微微的疑去,念兹在兹,疑之不已,疑成一团......不破参决不罢参!三年五年的疑去,冷冰冰地去!
   百不知百不会,如愚若鲁。提个话头发起疑情,功夫最是得力!不住清净不守空寂,一切不著即无魔事。恰似失去了至宝一般,硬是放它不下,不知丢在何处?疑之不已......久寻不获,冷冰冰地!  
弟子请问:梦里不能作主如何? 
师答:可参“无梦无醒时,主人翁在哪里?”
    若是宗门下悟彻底的人,则一切疑滞顿除,对于是非、因果、报应、戒律乃至佛法知解一切不记,心无所有,荡然皆空,故不生疑心,而无怖畏,随顺世谛外现威仪。若是教下之悟,则全不如此,常起疑惑而生欣怖。。。。。。
    古人云:若也息得下念念驰求心,此心即与诸佛不别。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寂而妙。故息机即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只是莫染污而已!若不大死一回,说不染污岂可得乎?努力努力。  
弟子请问:如何大死一回? 
师训曰:去!汝正闹哉! 

弟子言:师父走好,不知何时再相见? 
师曰:将谓海内无知音,孰料任运逢故人。
不是平生偏多情,彼此无心道自亲。 
弟子言:情执云雾难见日,千灯一室格外亲。
山川河海住无住,心心相应道不离。 
师父言:身如浮萍心无依,个中滋味唯自知。  
弟子请问:夫妻未同房,精满而梦遗,对修行有影响否? 
师教言:四大无主,真性何亏?少起淫意勿受刺激,常在禅定,任其自然。 
师教言:古人云:若也息得下念念驰求心,此心即与诸佛不别。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寂而妙。故息机即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只是莫染污而以!若不大死一回,说不染污岂可得乎?努力努力.....  
    若是宗门下悟彻底人,则一切疑滞顿除,对于是非、因果、报应、戒律乃至佛法知解一切不记,心无所有荡然皆空,故不生疑心而无怖畏,随顺世谛外现威仪。若是教下之悟则全不如此,常起疑惑而生欣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