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小年的习俗及佛道教的监斋神
Jian zhai Bodhisattva' birthday of December 23rd in Chinese lunar calendar
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6-2-2=1
|
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处。
宅门门神和灶神,全凭三尊把家护。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祭灶节,人们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进入过年的氛围,民间有祭祖、祭灶的习俗。
小年习俗 --祭灶
小年这天,是祭灶的日子。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是时,人们总会在炉灶上贴一张灶神的画像,或在木牌、红纸上写着「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位」,并在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灶君不祇掌管凡间的饮食,又主司每户人家一年来功过善恶的司命神,更有规范人心的功效。
灶王来历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汉书·郦食其传》。里面说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意思的是说做君主的以百姓为最重要的事。而对于百姓来说,吃饭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的确如此,在古代农耕文明的社会中,吃一顿饱饭,吃一顿好饭,并且顿顿能吃饱,顿顿能吃好,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吃”就成了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且必要任务了”。从最开始的“露天吃”“生着吃”,到逐渐的“建房吃”“弄熟吃”,以至于后来“填饱肚子吃”“治病养生吃”“修道服食吃”等等,“吃”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相当的重要性贯穿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所有历史。但是无论怎么吃,都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自己有的吃;第二,不用为吃愁;第三,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这成了人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人间关注这件事,天上同样也关注这件事。天上有“天厨”“云厨”,也就是天庭的厨房。天上的厨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间的厨房为了解决那三个问题,所以也需要有神明来主管这事。于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灶神。后来我们就在《礼记》礼器篇孔颖达疏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于是灶神就正式在这个阶段于人间显化露名了。也有“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的记载。总之灶王爷就这样的来到了人间,住在每家每户,处理着“有的吃、不用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种种的问题了。
在《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太上洞真安灶经》,《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中有一部《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里面记载了灶王爷的事迹。
礼诵《灶君诰》,阖家保平安
志心皈命礼
命承北斗,位镇东厨。为五祀之尊,得九灵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灾祥。记录功过,权衡善恶。造化悉由于水火,万民皆赖为陶甄。祸福总归于善恶,六耗悉皈于醮谢。四时迪吉,八节呈祥。叩之则应,有感必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志心皈命礼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于北斗之中,察善恶于东厨之内。赐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镇阴阳,保佑家庭。何灾不灭,何福不增。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愿以此文,福佑善人。爱家爱灶,永享福身。志心称念,定国护宅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道教 监斋神像
佛教的监斋菩萨-紧那罗王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监斋菩萨圣诞,佛教在印度时就有在厨房绘制监斋菩萨的传统,在佛说经典和义净三藏的记载中都有所记载。
在中国佛教里,监斋菩萨有一段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据《河南府志》说,元代至正(1341一1368)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着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号。至正十年(1350),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由于事发突然,寺中僧众皆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这位干烧火杂务的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但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至此,少林寺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少林寺僧众在寺院中为他塑了像,建立了紧那罗殿,请他担任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并有像供于厨上,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这种传说传出后,天下寺院都纷纷效法,普遍在寺中塑起了“监斋菩萨”像,年年祭祀,从而形成了佛寺在这天纪念监斋菩萨的传统。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选录
尊者大目干连造
谓我多闻贤圣弟子。随得衣服。便生喜足。赞叹喜足。不为求觅衣服因缘。令诸世间而生讥论。若求不得。终不懊叹。引颈悕望。拊胸迷闷。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着。耽嗜迷闷。藏护贮积。于受用时。能见过患。正知出离。彼由随得衣服喜足。终不自举陵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如是弟子。随得饮食。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随得卧具。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爱断乐断。精勤随学。于断爱乐。爱修乐修。精勤随学。于修爱乐。彼由如是断修爱乐终不自举陵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谓我多闻贤圣弟子。成就如是四圣种者。若依东西南北方住。不乐居彼。而彼乐居。于乐不乐。俱能含忍。尔时世尊。为摄前义。而说颂曰
勇不乐居彼 而彼乐勇居
于乐不乐中 勇者俱含忍
既弃舍诸欲 无物能拘碍
如赡部真金 谁复应讥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选录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着 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辨 具诸佛法
《大圣紫那罗王所问经》
若得无生法忍,一切能忍,亦忍于空,亦忍于人。何以故?不离于人名之为空,人即是空。忍于无相,亦忍于相。何以故?是相实性即是无相。忍于无愿,亦忍于愿。何以故?愿实性相即是无愿。一切法性及众生性,一切常灭亦如是忍。何以故?一切众生生死之性犹如幻梦。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不违一切法,不逆一切法。若顺此忍,则亦忍顺随诸法无去,若无去则无来,若无去来知一切法是常住性。如法常住,众生亦尔。若得是处,如法随顺,如处修行,是名成就无生法忍。一切言说即是音声,为语他故起是音声。是无生法忍,无有能说,无有能听。何以故?是义不可得故。而是法忍非声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