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连载1) 

  A broad sense of prajnaparamita heart sutra - Feng Daan(Serial 1)  

作者:冯达庵     发布时间:2007-2-23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重刊序

  圆陀陀,光烁烁,灵明洞彻,五阴之阴霾所不能昏者,即是般若!有、无对法所不能宥范,三界之中独露身,居第一刹那现永恒,处世间八风不能动者,乃是波罗蜜多。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者,为三乘一切诸贤圣所共证之心量也。

  三界凡夫所迷者,迷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若本无此般若心性,云何名之为迷?三乘一切诸贤圣所悟者,悟此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若本无此般若心性,云何名之为悟?是故,一切凡圣、迷悟之关键,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心性!

  三界一切凡夫,最初由发心信解佛法,直到闻、思、修三慧具足,便可进证般若心- 1 -- 1 -性,当其证此般若心性时,若不到照见五蕴皆空境界,凡习不曾漏尽,生死界内,隔阴之迷仍在!依然堕在生死之数,不名观自在!观自在果德之名也,凡一切正果必由真因而来,所云正果真因,甚少人知,般若心经之中;自是故空中无色……至无苦、集、灭、道,至此方名度一切苦厄,到达彼岸。

  三乘诸贤圣,当其证此般若心性时,若不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地位!即是执著圣量,即未曾穷尽法性,亦不得名为观自在!观自在者,因果穷彻,凡圣量尽,到此方了无智亦无得,真是观自在也。

  冯大阿阇黎,宝瑛居士者,密教之导师也,圆通一切信、解、修、证、教、理、行、果,法门融通,心量广大,是近代佛教史上,大善知识,其所讲述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见地超越,能使行者,见闻之下,发起殊胜净信,依次具足闻、思、修三慧,进证般若波罗蜜多心性,诚度尽众生之宝筏也,行者拜读自知!

  乙丑春日瑜伽士 黄正男序于台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自序

  佛学在在求证,固与普通哲学有别;亦与寻常宗教不同。可以比拟者,厥惟世间高等科学。然科学以人趣六识所能征验之尘相为研究对象;佛学则超乎尘相而迳证法界性理焉。彼此观点,复非一致耳。原夫法性无穷无尽,从而所证境界无量无边。学者入手之初,端系解行并进。及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佛学要领了然矣。以解辅行,义有详略。直指此波罗蜜多之心经,文相极简,后世解家甚众,各自有具宗旨,余尝刊行本经大义一册,却重显密双谈。演讲时,口说颇详。退而编成备忘录,约十万言,更名广义;实仿唐贤疏钞体例也。

  丁亥秋日达庵自序

  [附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出版于甲申之冬。为应听众急需,仓促付印,未及校订。失当处,一一发现于演讲之时。广义重编,悉加改正。所标大义原文,间与甲申版有出入者,应以本版为准。达庵并志。

  本经译文
  此即本书依以解释之唐译经文。自“观自在”起至“萨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也。义详“释题”中。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指七世纪初据有中华国土之大唐也。
  三藏者,通达经律论三藏之大德也。
  法师为弘扬佛法之人,内分四种:
  一、闻慧法师——闻经教言音得其大意,而转向他人宣说者。
  二、思慧法师——以正思维研究经教理趣,已有心得,而后表传于众者。
  三、实修法师——离解心行,契会种种法性之活用,从而利益群机者。
  四、实证法师——此则登地以上之菩萨。
  玄奘者,隋末出家之人,而播声誉于初唐之大善知识也。译事在太宗高宗两朝。本经当于既译大般若之后续出之。
  释玄奘,俗姓陈,洛州人,生于隋末。学问渊博,名震中外。史事纷繁。不胜缕述。略举大纲,可四十则:
  (1)出家参学——幼随兄长捷法师出家,慧倾耆宿;四方参学不倦,而饶有决择力。年二十一为人讲心论,众推为神人。
  (2)广习方言——广参知识,总觉空疏。唐武德六年,虽奉敕住庄严寺,而以未得瑜伽深义为憾。遂就京广习西域方言,为西游求学张本。
  (3)出国西游——奘虽曾诣阙陈请出国求学,无代达者。贞观三年,岁大饥,敕准道俗四出觅食。奘乃乘隙潜往敦煌,向西前进。(敦煌即今甘肃敦煌县,东南有鸣沙山,山麓有千佛洞,洞内石室藏经甚多)
  (4)流沙难渡——敦煌前进,沙漠难行。风吹沙起,方向莫辨,行人聚骸骨为路标。恶鬼等往往出现,奘恒诵心经以辟之。
  (5)高昌优待——高昌王麴文泰信奉佛法,素闻奘名,知其抵境,远出承迎。王母妃属执炬殿前,亲相慰问;留宫说法,皆大欢喜。王认为弟,母认为子,殊礼厚供,异于常格。道俗系恋,愿请长留。奘不违本誓,务在必行。王洒泪相送,仍敕殿中侍郎赉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从骑六十人,送至突厥。(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地)
  (6)突厥关照——突厥主重高昌王来意,遣骑前告所部六十余国沿途关照。但有名僧胜地,必令奘到。途次供应,咸极周备。所见圣迹佛物甚多。(突厥族隋唐时奄有漠北之地,东西万余里。东包天山南路,西达葱岭以西)
  (7)罽宾学论——初抵北印罽宾国,遇大德僧胜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大毗婆沙等论。
  (8)南下被劫——自罽宾南下,平原千里。抵中印,于大林中与同行二十余人皆被贼劫,仅以身免。
  (9)得见龙智——奘至大林东境,见一婆罗门年七百岁,貌如三十,龙猛弟子龙智菩萨也。奘只学中百两论,而不愿习密学。
  (10)被执祭天——由中印曲女城东南行二千余里,于恒河侧,忽被秋贼执获。同难八十于人,奘独英秀。贼选充祭天牺牲,结坛河上,初便生飨,将加鼎镬。奘自分必死,唯注想弥勒如来,同难皆代悲号;顿感恶风四起,贼船覆没。未溺之贼皆大恐怖。诸人告曰:此僧不辞危难,万里求法。汝等杀之,罪莫大焉。贼悔而释之。
  (11)始闻瑜伽——至伽耶山,见释尊成道处,菩提树高五丈许。时有大乘居士善瑜伽论。奘大喜,夜求开释,感得舍利放光树上。
  (12)朝鸡足山——去树东百余里有鸡足山,迦叶寂定所也。路极荆棘,且多狮子虎象。奘请摩竭陀国王给兵三百,斩竹通道,日行十里。国人随喜,不下十万。既践山阿,壁立无路,乃缚竹为梯。达山巅者三千余人。
  (13)那烂陀寺——那烂陀,唐言施无厌,南赡部洲最伟之寺也。奘历诸国,令闻久播。将造其寺,众差大德四十人至庄迎宿。翌日僧二百余,俗人千余,擎舆幢盖香花来迎;引入都会,唱令住寺。嗣差二十人送至戒贤论师所。
  (14)戒贤讲论——住持戒贤论师,年百六岁,博闻强识,众所仰望。问奘何来?答曰:从支那来,欲学瑜伽等论。又问在路几年?答曰:三年矣。师悲喜交集。盖三年前师患病如刀刺,欲不食死。梦文殊菩萨谓之曰:缘汝夙作国王,多害物命,故有斯报。有支那僧来此学问,已在道中,三年应至。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灭。师忍痛相待,梦果有征。寺向例须集大德十人,通三藏者,由来阙一。以奘补其位,供给甚丰。嗣请戒贤讲瑜伽论,听者数千人。十有五月方毕。重讲一遍,又历九月。奘深究五年,犹未忍东旋,贤欲奘速归流通,因付给经论,令作归计。
  (15)遍历诸国,奘不欲印归,拟遍巡诸国以广见闻。贤许之。于是东行大山林中,曲折历十余国。
  (16)龙猛奇迹——南印正境有憍萨罗国,法化甚盛。王都西南三百余里有黑蜂山,昔古大王为龙猛菩萨造寺且间。上下五重,凿石为之。龙猛以药涂山,变成黄金,无与等者。南行七千余里,又经五国,并有灵迹。
  (17)观音住处——至秣罗矩吒国,即赡部最南滨海境也。山出龙脑香。旁有岩顶,清流绕旋二十许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常所住处。昔善财童子曾参访至此。
  (18)息游归寺——最后至钵伐多国,有数名德,学业可遵。又停二年,学小乘诸论,便还那烂陀寺。
  (19)皈依居士——已还参戒贤已,复往杖林山参访胜军居士。此公学赅五明,尤长唯识;道俗皈依者日数百人。诸国王等亦来观礼洗足,封赏城邑。奘从学二年。夜梦火灾,一金人告曰:却后十年戒日王崩,印度便乱,势如火荡。向胜军说已,遂决意速归。
  (20)戒日王事——王即曲女城主,正法治世五十载,五印咸伏之。初室商佉王,威行海内,酷虐无道,残杀释种;拔菩提树而绝其根。坑杀大德三百余。道望较次者并充奴隶。戒贤论师,原在坑杀之列,遇救得免耳。戒日愤其所为,先至菩提坑发愿曰:我若有福统驭海内能弘佛法者,愿菩提树立即萌芽。言毕,萌果上踊。遂率兵擒室商佉王而杀之;五印拱服。由是大崇三宝。五年一施,倾其帑藏,藏尽还蓄,时至复行,定为常例。那烂陀寺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即戒日所造。闻奘名,每思招致而未得。
  (21)作会宗论——寺中大德师子光等,偏尚空宗。弘中百论,而破瑜伽。奘曰:圣人作论,终不相违。因造会宗论三千颂。空宗诸师稍敛抑。
  (22)摧伏外道——南印度王灌顶师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论七百颂。时戒日王讨伐至乌荼国,诸小乘师保持此论呈上于王,请与大乘师决胜。王致书戒贤,请差知识四人赴行在辩论。贤以海慧、智光、师子光、偕奘同往。将首途,忽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前。有能破之者,愿斩首相谢。诸僧皆默不敢辩。奘挺身出,往复诘驳。外道词穷,愿自斩首。奘免其死,但令皈依,终身不渝。外道感激,因述破大乘论内容。奘悉其弊,乃申大乘正义,作破恶见论三千颂。
  (23)独应王请——戒贤原派四人应戒日王请;今见破恶见论足伏天下劲敌,遂独令奘赉往王所。
  (24)化童子王——奘路经东印,迦摩缕多国,向信邪教,奘随机演化,伏诸异论。其国童子王顶戴皈依,叹未曾有。
  (25)戒日欢迎——戒日王闻奘逗留童子王所,专使令送支那法师来,童子王命象军一万,方船三万与奘溯恒河而上。戒日王率臣民百万顺河东下以迎之。延入行宫,陈诸供养;请与小乘师对辩。奘出破恶见论示之,戒日读已,笑谓小乘诸师曰:日光已出,灯烛夺明;汝等所宝者,他皆破讫;试救取看。小乘诸师无敢言者。
  (26)曲女大会——王曰:此论妙矣!惜未普及。欲于曲女城开无遮大会,命五印能言之士,对众显之,使改邪从正舍小就大。是日发敕普告天下,总集沙门婆罗门及一切外道会曲女城。自冬初溯流,腊月齐集。
  (27)立宗无敌——尔时四方云集约万人。能论义者数千,各擅雄辩,自谓无敌。王设行殿陈诸供养,请奘升座标举论宗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命众征覈。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氎衣一百具。于时僧众大悦曰:佛法重兴,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28)赐象归国——奘于是辞归,王留住七十五日,乃敕所部递送出境,并施青象一头,金银钱各数万。戒日童子二王皆流泪相别。奘以象形大,日食甚多,途中难以为继,不欲受。戒日又敕令诸国随到供给。奘乃纳象而却金银。象高一丈三尺,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诸什物经像等具。虽逢奔逸,而安稳不堕,瓶水不倾。
  (29)途见异僧——缘国北旋,出印度境。戒日威被,咸蒙供侍。东还至竭盘陀国,崇信佛法,城之东南三百余里,大崖两室,各一罗汉入寂灭定七百余年;须发渐长,附近诸僧年别为剃。又东千余里,方出葱岭,至乌铩国。西有大山,崖自崩堕。中有僧焉,暝目而坐。形甚奇伟,须发下垂,至于肩面。问其委曲,乃迦叶佛时人矣。
  (30)象死中途——奘至是国,与象别行。先度雪河,象晚方至。水渐泛涨,不悉山道。寻岭直下,牙冲岸树。象性凶犷,反拔却顿,因即致死。奘度葱岭时,先遣侍人赍表唐皇,略陈经历。唐皇大悦,令早相见。今以象死,所赍经像无从运致,乃留于遁国(今新疆和阗城),再遣侍陈情。
  (31)驼马运经——唐皇得讯,特敕于遁王给其鞍乘。驼马相运,至于沙洲(今甘肃安西县至新疆吐鲁番间之地)。计其行程,酬顾价值。自尔乘传二十余度,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郊之西。
  (32)道俗郊迎——京中道俗闻奘将至,趋迎郊外者数十万人,如值弥勒下生。将欲入都,人物喧拥。取进不前,遂停别馆。自故城之西南至京师都亭驿二十余里,列众礼谒,拥塞难通。于时驾幸洛阳,奘乃留诸经像送弘福寺。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众喧哗,倍盛于初至。市民废业五日,七众皈依。倾仰之盛,终古罕类矣。
  (33)太宗慰问——及至洛阳,帝慰问备至。问西域风俗甚详。令奘作西域游记以惠后学。
  (34)奉诏译经——奘献诸国异物,及陈所得梵本经教六百五十七部。帝欢喜无量,谕令迻译。时将亲征高丽,乃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监护译事,供应所需。随就弘福寺译大菩萨藏经及瑜伽等论。贞观二十二年瑜伽译城进览。帝大悦,谓侍臣曰: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余教小水耳!世言三教齐致,何其妄耶!
  (35)玉华续译——显庆四年,高宗改玉华宫为寺,使奘居之。次年在此译大般若经六百卷,兼补译成唯识等论。嗣有请译大宝积经全部者。甫译十余纸,觉精神不继,叹曰:吾于此经无缘,遂搁笔。
  (36)专念弥勒——从此遂专念弥勒求生兜率
  (37)翻华为梵——贞观二十二年冬,太宗尝令奘翻老子道德经为梵文以遗五印。奘曰:老子立义肤浅,五印观之,适足见笑。遂止。大乘起信论者,马鸣菩萨特作也。奘西游时,五印已失原本。乃依隋译转翻梵文反哺之。其译事可谓东西互益矣。(唐译起信论当系由奘译展转而来)
  (38)病见白莲——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钞录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卧疾文中开目闭目见大鲜白莲花。又见二金人谓之曰:法师疾苦,重业轻报耳!行且生兜率矣。奘曰:得毋宣译大般若之效欤?
  (39)心经受用——是月五日中夜疾革,口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末可得。复命左右同念弥勒如来,右肋安卧而逝。世寿六十五。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临殁之言,正挹心经精髓也。
  (40)褒恤备至——讣闻于朝,高宗哭之恸,顾左右曰:朕失国宝矣!废朝五日,褒恤备至。敕用佛故事,金棺银椁,葬于浐水之东。(浐水为关中八水之一,发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经长安而入于渭)赞曰:奘公福慧并厚,为东土诸僧冠,其兜率下生演化者欤。沙漠孤行,仗心经而解厄;化缘告绝,依心经而入灭;斯译殆公得意之作矣。
  【增注】玄奘三藏为我国千余年前留学外国最有声誉之佛学者;亦现代讲中印文化交流之中心人物。其所吸收之学术,正如金椟中之宝珠。舍珠论椟,已有高度价值。进论宝珠,尤为希世之珍。要点在阐述唯识奥义,使学者洞明世间真相。依法实践,更能发现种种胜境,超出普通科学范围。而却有真实学理贯彻其间,毫无神秘之处。上举略传中,所谓阿罗汉能入长期大定等事,只属佛学上现实之一斑耳。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本经正宗分也。义分四章,详之如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此乃演讲本经大义时详细口说也。集成巨册,名曰广义。体例略同疏钞。以大义原文为纲,而逐段解释之。 
   

释题
 
作者:冯达庵 述   


  此经出乎大般若之外而别行,重在总持也,前后五译,题名非一;今胪列如左: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
  (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般若译)
  (4)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译)
  (5)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宋施护译)
  译者皆三藏法师,除奘公生长东土外,余俱西域名僧。
  译者因时代不同,学派互异,故标题各从意乐。原始佛教,唯有小乘。其后大乘渐兴,至马鸣菩萨而确立宗旨;大要分真如为体相用三大。嗣此复分三期:
  1、初期大乘教——注重体大;以龙树菩萨中观论为主。志在破小乘法执,未便广谈法相,是名空宗。承其系统者,提婆菩萨也。
  2、中期大乘教——注重相大;以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为主。志在破权小空执,极力阐扬法相;是名相宗。乘其系统者,无著菩萨也。
  3、晚期大乘教——注重用大;以龙猛菩萨(即龙树)发菩提心论为主。志在救显教迂缓,最尚三密加持;是名密宗。承其系统者,龙智菩萨也。
  什公当初期,入空宗。奘公当中期,入相宗。护师当晚期,入密宗。般月二师当中晚过渡间。(开元至贞元时)月师原依空宗!而略涉密宗。般师先专相宗而后兼密宗。学派互不相同如此。
  二、三,经题相同,谓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心也。什公从总持着眼,不曰心而曰大明咒,且加题摩诃二字,示异乎寻常般若也。月师冠以普遍智藏四字,显与一切智智相应,亦摩诃义也。护师详名佛说圣佛母,以是佛等流身(义详三章二节)所说,且为三世诸佛所从出故。
  能与一切智智相应者,方入一乘大教;得名深般若波罗蜜多,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奘般二译,只约般若心法以题经,此相宗立场也。什译意在明一乘妙义而总持之;故曰摩诃,曰大明咒(详四章初节)。月译直以普遍智藏标题,明示此经为一乘大教;与什译同归空宗极旨;惟不重总持为异耳。护译以观自在菩萨所说为佛说,此纯密宗学派;名曰佛母,抉经中三世诸佛依此成佛之义也。
  什奘二公只译正宗分,开经结经皆略之。余译三分具足,详略仍非一致。比而观之,可会其通也。今所译者,独依奘译,随顺时尚耳。未备之处,择余译补焉。
  本经原由世尊入正法明三摩地,以威神力令观自在答舍利弗之问;密宗所谓等流身说法是也。护师专门密教,故开级结经详记三摩地之出入。般师显密兼长,开经虽较护译稍略,仍寓密宗面目也。月谛虽亦三分具足,乃显教通例耳。什奘皆显教立场,意在照了心地而保持之,不重开结;故但译正宗分。
  右举五译,乃见诸大藏者。此外尚有唐义净三藏译本,与奘译全同。惟末增五十三字云:“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又敦煌石室发现唐人写本心经,乃唐法成三藏所译,与般译略同。
  注一,金刚正智经云: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又大庄严三昧经云: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
  注二,金刚正智及大庄严三昧二经已佚,因三宝感应录略引其说,从而存其名耳。
  注三,舍利弗乃金龙陀如来示迹(见法华文句五),未来成佛则名华光如来(见法华譬喻品)。
  注四,甘肃敦煌县鸣沙山麓有三界寺。寺傍石室千余,俗名千佛洞;以四壁皆佛像也。清光绪庚子,有道士扫除积沙,于复壁破处见一室,内藏书甚丰。发之,皆唐及五代人所手写,并有雕本及拓本。佛经尤多。盖宋避西夏兵革时保存于此也。英人史泰英,法人伯希和,先后至其地,皆择完好者捆载而去,陈于彼国博物馆中。至我国政府更往搜求,精好者已不可得。近人据伯希和所得本印行者,有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古佚二种,皆前所未见秘笈也。

  附录诸师(奘公以外余四师)略史:

  (1)鸠摩罗什三藏
  鸠摩罗什,具云鸠摩罗耆婆,义为童寿;天竺人,家世国相。父鸠摩罗炎,聪明有懿节。不欲嗣相位,出家以避之。东度葱岭(亚洲山脊。东入新疆,开为昆仑山天山),龟兹(今新疆省库车县),王重其人,郊迎为国师,而强妻以妹。妹年二十,极明敏,读书过目不忘,且尽其解。身有赤压,法生智子;诸国聘之皆不肯行,而独属意于炎。生二子,长即什。什在胎时,其母慧解胜常,忽通梵语。众咸叹异。既生什,则失之。嗣诞次子,感世间多苦,遂出家。未几得初果。时什七岁,随为沙弥。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师示以义,即自通达,无幽不畅。九岁至罽宾(在北天竺境),遇大德盘头达多,本罽宾王从弟也。什从之学,达多讶其神俊,称赞于王。王请入宫,集外道论师共相诘难。外道轻什年幼,言颇不逊。什乘隙挫之,皆愧服。王益敬异,供养甚优。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诸国皆饵以重爵,什不顾。至月氏(大月氏奄有恒河流域,小月氏在甘肃西境)北山(属大月氏)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倘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毱多无异。倘戒不全,不能证罗汉果,只作才明俊艺之法师耳。”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心自省念: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能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答云: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遂悟唯心之旨。停沙勒一年,妙慧日进。于外道经书无所不晓。然性率达,不厉小检。小乘家皆不以为然。嗣学大乘于须耶利苏摩,始知蕴界人皆非实有。因受诵空宗三论,辩才大畅。到温宿国(龟兹之北),遇一道士颇饶辩论,名振诸国;手击王鼓,自云:有能论胜我者,斩首谢之。什以二义相检,即迷闷自失,稽首皈依。于是声满葱左,誉宣河外。龟兹王躬往温宿迎什母子还国;请什广说诸经。四方学者,莫之能抗;且闻诸法空无我之旨,莫不悲感,恨悟之晚。及年二十,始受具戒于王宫。母寻辞往天竺,得第三果。临行谓什曰:汝应阐方等大教于东土。但恐无益于己耳。什曰:大士为法忘躯,岂计己之损益乎?于是留住龟兹新寺。初得放光般若经;方欲披读,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魔作,誓心愈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两载之间,广诵大乘经论,洞窥奥义。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请什宣说大乘。什曰:家师犹未悟大乘,欲先往度之。而盘头达多忽自罽宾至,怪什堕空见。辩论月余,达多乃服;反师什焉。西域慕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登。其见重如此。时苻坚僭号关中,仰什之名,遣使求之不得。乃饬饶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期必得什。光军未到时,什谓龟兹王曰:国运衰矣!当有劲敌从东来,勿抗其锋。王不从。卒与光战,兵败被杀。光以什年尚少(当是三十五岁),视若凡人;戏以龟兹王女妻之,闭置一室。又时令骑恶牛马以惧之。什皆安忍无异色。光惭愧而止。途中因什预言有征,始神之。至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光遂窃号关外。苌少崇三宝,亦仰什高名;索诸吕氏不能得。苌卒,子兴袭位;遣军西伐吕氏而降之,乃得迎什入关。时在弘始三年十二月也。什至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终日对研,穷年忘倦。旧译经典,诸多纰谬。兴乃请什重译众经,共成三百余卷。并能畅显妙理,挥发幽致。众心惬服,叹未曾有。什临殁,对众曰: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若所译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晋义熙七年)卒于长安,即就译场茶毗,形碎舌存。时杯度尊者在彭城(今江苏铜山县)闻什示寂于长安,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余年,杳不相见;当遇于来生耳。外国沙门来,谓什所学只译出十之一云。(见高僧传神僧传等)
  (2)般若三藏
  般若(或作般刺若)义为智慧,北天竺罽宾国人。于中天那烂陀寺广习唯识瑜伽等论。时闻南天尚持明藏(即真言藏,亦称陀罗尼藏),收效甚速。遂往谒法称阿阇黎,入坛灌顶,受五部契印。承事一年,得其要领。慕支那有文殊道场(在五台山),遂东赴大唐。航行垂至广州,遇风吹返,流落师子国(今锡兰岛在印度半岛东南端)东隅。爰集资粮,修船再进。建中二年(唐德宗最初年号)将达广州,又遇飓风,同行数舟皆没。般只身漂流,自五更至日出,始搁于海岸。所失资财梵箧,并在岸上白沙内大竹筒中。梵箧原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各十卷。皆密宗要籍。知唐人缘熟,故得护法天龙援助也。贞元(德宗第三年号)四年四月,奉敕首译六波罗蜜多经。十一月译成,赐酬甚丰。众始闻三藏之上复有般若持明二藏之名。贞元六年八月,千福寺讲论大德沙门智柔,进呈般师重译心经一卷。奉敕云:“般若心经,大乘秘旨。顷者玄奘翻译,字义已周;其于首从,或未详备,近因罽宾僧般若来至中华,传此遗文,足相翼赞……”。此外尚有守护国界主等三经,皆般师陆续译成。(详宋高僧传二及新定释教目录十七等)
  (3)法月三藏
  沙门法月,东天竺国人。因久游中天,亦称摩竭提(中天竺最大国,义为善胜,王舍城在此)人。学通三藏。随缘利生。尝至龟兹国,教授门人利言梵本经书及真言等。利言一闻于耳,恒记在心。受具戒后。梵唐文字,无不畅达。故月师每开梵本,必令利言译语。开元十八年,在长安译进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三分皆具。可补什奘二公所未及,然较般译仍略。(详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第十四)
  (4)施护三藏
  中天竺施护,尝与天息灾及法天(后改名法贤)同住惹烂陀罗国密林寺为三藏法师。宋太平兴国七年(太宗年号)六月,诏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延护师等广译梵本。赐天息灾号明教大师;法天号传教大师;施护号显教大师,开译之初,诸师入坛修密法七日夜;献诸供养,冥求佛力加持。逾月各译成一卷。护初译者为如来庄严经。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译。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乃陆续译成之一。题名佛说圣佛母,盖时会所趋,专尚持明矣。(见统纪四二及通载二六)
  此作已依奘译,自应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题。
  题意乃指“到彼岸之般若心法”也。余题虽含义较丰,无须再详。

  般若义为智慧。

  吾国所谓智慧,乃约深明事理,运用灵敏者言之。义与般若相似,故取以为译。原夫智慧,圣凡共有。但凡夫只依脑用事;所谓智慧,乃意识附属品。
  波罗密多义为度,或到彼岸。(古译略去多字)
  意识分别,为吾人所不能离,犹如此岸。脱离意识,则显妙观察智。但要下苦功,乃能达到;犹如彼岸,须假渡海功夫。译为到彼岸者,约见妙观察智言之。译为度者,则约己度苦海之义也。
  单言般若,未免与世间智慧相混。世间智慧不离意识;每为尘相所缠,不能运用无碍。
  世间凡夫,对于所习之事理,有深切经验者,许有相当智慧,非愚痴辈所能及。然意识攀缘,对境时,遇可贪可瞋等事辄被缠缚而不能舍;智慧遂为所掩,失其灵敏活用。如人行于道中,遇觌面者,本能一一认识;若中途与人详谈不已,则不复知路有几人,何况各各面貌耶?此为尘相缠着致失其智慧本能之一例也。又如研究学理时,或诱于财色,或激于忿恨,或惑于旁人谈话,此皆能掩蔽智慧也。
  度也者,度过一切缠缚而得安乐自在之谓也。譬如度越苦海得到安乐之岸,故亦名到彼岸。
  凡夫对于一种缠缚之事,亦可以方法引其舍离。如人当悲哀时,或劝以赌博饮酒等行为,使其暂忘苦恼。然悲哀虽暂放弃,却又被缚于新嗜好。盖新缚不固,必不能克服旧缚。所谓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智慧总不能开显。度者何?运心于最适宜之处,使世间一切缠缚,皆消归乌有也。能会此者,其心顿觉安乐自在。故以度过苦海为喻,名曰到彼岸。
  合称般若波罗蜜多,显超脱凡情系缚之智慧也。
  以照了灵敏之智慧,对于任何境界,均不住著,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到彼岸之智慧。六祖云:“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生灭息,如水常通流,故名为彼岸。”波浪一起,便落被缚凡情。息浪常流,方是灵活智慧。但一味口说而不真参实究,等于徒画屋图而不集材建筑;又如徒讲食谱,而不购物烹饪,皆无受用可期。要而言之:依脑用事,分别意识炽盛,尘浪大兴。敛脑归心,分别意识消灭,尘浪随息。此名亲近波罗蜜多。能并泯其心,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多也。(人登台坐椅上,欲举其椅,必不可能。下座立台上,乃得举之。若欲移台,又必须下台立地乃得。脑喻椅,心喻台,真如喻地。)
  心有清净心与杂染心之别。本经所指者,已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自以清净心为主。
  心为有情作用要具,其根据不一。下焉者,惟知意识为主。中焉者,兼知阿赖耶为主。上焉者,乃知法界性为主。前二皆属杂染心;后一始称清净心。杂染为一切有漏法之总名,即生灭法也。清净则于不生不灭中,任起种种幻像,不被迷惑也。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即是清净心。一切众生,皆具此三心。但凡夫及二乘只知意识。大乘方知阿赖耶及法界性。
  凡夫二乘虽不知赖耶及法界性,而实隐寓自身之内,不自觉耳。大乘虽证得法界性,而意识亦未尝全废;不过意识起时,知为幻化,不加执著而已。
  梵语修多罗,义为贯摄。谓贯穿法理,摄化众生也。略如此方圣经(如世俗儒道等经),故译作经;或作契经。契经者,谓契理契机之教法,异乎俗经之非必契理也。
  寻常只知经以文字为体。其实经体有三:一、以声尘为体;如佛在世时,闻金口亲宣之教法而奉行之是也。二、以色尘为体;如佛灭后,依梵箧所记之教法而研究之是也。三、以法尘为体;如定中智慧开展,对诸佛法流之通过,而悟真正之妙义是也。然不论何体,总属贯穿法理摄化众生之道:故统名修多罗,亦称契经。(阿难对未亲闻之道;复于定中得之,即第三经体)
  外道经书,不能称为契经者,以多不合正理之思想也。如易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道德经,“大道废而后有仁义;……皆非能契正理者也。

  本经直以观自在智慧显示自利利他之道。由般若门转入总持门,最高法藏也(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观自在自利之智慧也。以大悲千手眼普救众生,此观自在利他之智慧也。前三章属自利,般若门摄;后一章属利他,总持门摄;皆以观自在智慧为主。
  六波罗蜜多经卷一,以经藏为初级法门:律藏为二级法门;论藏为三级法门;般若藏为四级法门;总持藏为五级法门,奉行经藏者。一味信受;不论所信为小乘,为中乘,为大乘,总属初级。未专何宗而唯念诵者,皆此类也。奉行律藏者,若只守粗浅戒相,虽能止恶生善,得免三途,终属第二级。寻常律宗行人,即此类也。奉行论藏者,研究任何精微,若未离识解,总属第三级(密教若但研究义理者亦第三级摄)。小乘之成实俱舍两宗,大乘之三论法相天台华严四宗,多系此类。奉行般若藏者,真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依体起用,不乖法性者,方属第四级。禅宗的的见性者,得入此类。奉行总持藏者,持诵真言,确能三密相应,庶属第五级。此惟密宗行人乃能得之。即最高法藏也。本经般若真言既入此藏,故最高摄也。

  今释志在举其要领,故曰大义。

  只依文相解释,此谓小义。能抉全经眼目,方称大义。

  一乘教法,不须循三乘教对治方法,枝枝节节而为之。但从大处落脉,一味虔持真言。心有所专注,自然无暇作恶。久而粗垢告落,则不守戒,自无大过;惟不免习气流露耳。及细垢亦除,便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能于此中注意,方契大义。若谓必须先受三乘戒律,对治纯熟,然后敢学一乘者,此凡情测度耳。
 

波罗蜜多心经广义——冯达庵(连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