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部、佛顶、佛母的手印 | |
释迦牟尼佛
| |
![]()
释迦牟尼(梵名Sakya-muni-buddha),为佛教教主,约在公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为该城城主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梵Siddhartha)。于菩提树下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 |
⊙释迦牟尼佛手印(一)——钵印 | |
![]() 牵挽起左手边袈裟的一角和挂在肩膀上的衣角,令它绕过左臂,把这如双耳般的两角缠在左手中,在脐前把左手掌向上,右手掌如同此状向上重叠,两手大拇指相触稍成圆,成为钵的形状,或者如法界定印之状,双手重叠,伸出袈裟角,称之为释迦大钵印、钵印、如来钵印、胎藏大钵的印。
| |
⊙释迦牟尼佛手印(二)——智吉祥印 | |
![]() 双手各自以拇指托著中指成弹指状,其他指头伸直;左手安于胸前,手掌向上,右手覆其上,但不相接触;左为上求,右为下化,或者是以此为报身说法之印;法身说法是以大拇指托无名指;应身说法是以拇指托食指;以说法印来称之为智吉祥印,即有说法后得智的作用,众生依此可得到吉祥。智吉祥印乃释迦如来的根本印。真言同前。
| |
⊙释迦牟尼佛手印(三)——智吉祥印二 | |
![]()
| |
大日如来
| |
![]()
大日如来(Mahavairocana),在汉译中,又有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号,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来,是法界体性自身,是实相所现的根本佛陀。
| |
⊙大日如来手印(一)——智拳印 | |
![]() 此为金刚界大日如来之手印。以双手各作金刚拳,左手食指直竖,以右手的小指缠握住左手食指的第一节,而左手食指端支拄著右拇指的第一节。此印含理智不二、生佛一如、迷悟一体等深义;又左手表众生的五大身,右手为五智五佛的宾冠,将宾冠戴于众生之形状,称之为大智拳印,又称为“菩提最上契”、“菩提引导第一智印”、“能灭无明黑暗印”、“金刚拳印”、“大日法界印”等。其中金刚界一印会大日如来之结印,为独一法身之印。
| |
⊙大日如来手印(二)——法界定印 | |
![]() 此为胎藏界大日如来之手印。以左膝托左手,掌心向上,右手同左手一般,重叠于左手之上,两拇指指端相拄。
| |
⊙大日如来手印(三)——金刚界自在印
| |
![]() 此印为金刚界大日如来于三昧耶会之手印,金刚外缚,竖二中指相柱上节屈如剑形,二食指伸付二中指背。
| |
阿弥陀佛
| |
![]()
阿弥陀佛(梵名Amitaba或Amita-buddha),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又常以饮之可不死不老的甘露来彰显其特德,而尊之为甘露王(梵名Amrtaraja)或甘露王如来。
| |
⊙阿陀定印
|
双手交叉,两拇指伸竖指端相触;二食指中节直竖,以两食指端拇指;此外,小指、无名指、中指六指相交叉衬著拇指暨食指,此即表示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然则打开此印,则是化他门说法之印,支掌风和空的端顶,为开敷之势,风有开花的功能,空中的风具有自在自得的意义,又禅进的二度喻有禅定的养育之义,为了要勇猛增长佛性的心莲,而使禅进相合即做此印。金刚界阿弥陀佛于成身会及供养会皆结此印。
| |||
⊙阿弥陀佛根本印
| |||
![]() 此为阿弥陀佛于金刚界三昧耶会所结之手印。双手外缚、两中指竖起相拄,拇指相交叉,宛如莲叶一般。外缚是生死结缚之义,而莲表众生本具之佛性;把双腕举起,侧观五股,双臂竖起即是独股,外缚的八个指即是八叶莲花,中指的莲叶表本尊,臂下的五股是五凡五圣的十界平等,表凡圣不二之理。
[真言] | |||
⊙阿弥陀佛九品印 | |||
![]() |
九品印,即自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的九种印相。又称为往生九品印。这是根据《观无量寿经》中九品往生的说法,依念佛行者的罪业、修行,所分的九阶级印相。例如往生有九品往生,极乐世界有九品净土、九品念佛,所以阿弥陀佛亦有九品弥陀的区别,而具体的表现即为九品印。
| ||
下品下生 |
中品上生 |
上品上生 | |
![]() | |||
下品中生 |
中品中生 |
上品中生 | |
![]() | |||
下品下生 |
中品下生 |
上品下生 | |
药师如来
| |||
![]()
药师如来(梵名Bhaisajya-guru Vaidurya-prabharajah),全名为药师琉璃光王如来,通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简称作药师佛。 | |||
⊙药师如来的手印(一)——法界定印 | |||
![]() [真言] 曩谟(1) 婆誐缚帝(2) 佩杀紫野(3) 虞噜(4) 吠(左口右女)哩也(5) 钵罗婆(6) 罗惹野(7) 怛他蘗多野(8) 罗喝帝(9) 三藐三没驮野(10) 怛你也多(11) 唵(12) 佩杀尔曳佩杀尔曳(13) 佩杀紫野三摩弩蘗帝(14) 娑缚贺(15) namo(1) bhagavate(2) bhaisajya(3) guru(4) vaidurya(5) prabha(6) rajaya(7) tathagataya(8) arhate(9) samyaksambodhaya(10) tadyatha(11) om(12) bhais-ajye-bhaisajye(13) bhaisajyasamudgate(14) svaha(15) | |||
⊙药师如来根本印 | |||
![]() 双手内缚,两食指并竖,手腕相距二至三寸,以两拇指弯曲交叉三次,内缚的左四指是众生的四大,右四指乃佛界的四大,一切病障源自四大不调,故以佛界的四大当作众生界的四大来调和之,以两拇指来回的弯曲交叉,把众生业、界四大的三病召入药壶中,成为理、智、教的三药;又内缚表月轮,二拇指为去二我,以此召请人法二空之义,此乃药师如来的根本印,又名为药师印。
| |||
阿閦佛
| |||
![]()
阿閦佛(梵名Aksobhya),汉译有阿閦(音彳メ)、阿閦鞞,以于因地时受大目如来启发,发起“对一切众生不起瞋恚的誓愿”,而得名“阿閦”,阿閦就是不瞋恚、无愤怒的意思,所以也名为不动或无动,如其密号即为不动金刚。此不动是指身不动、心不动于一切。心不动是指心不受杂染所动摇,不为八风所吹动;在其初发心因缘里便是不为瞋心所动,而身不动是指常住三昧。 | |||
⊙阿閦佛手印(一)——羯磨印 | |||
![]() [真言] 唵(1) 恶乞刍毗也(2) 吽(3) (成身会) om(1) aksobhya(2) hum(3) | |||
⊙阿閦佛手印(二)——三昧耶印 | |||
![]() [真言] 唵(1) 缚日罗(2) 枳惹南(3) 吽(4)(三昧耶会) om(1) vajra(2) jnanam(3) hum(4) | |||
宝生如来
| |||
![]()
宝生如来(梵名Ratna-sambhava),通称为南方宝生佛,或南方福德聚宝生如来。在显教经典里,则往往称为南方宝幢佛,或南方宝相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 | |||
⊙宝生羯磨印 | |||
![]() [真言] 唵(1) 缚怛罗(2) 三婆缚(3) 怛落(4)(成身会) om(1) ratna(2) sambhava(3) trah(4) | |||
⊙宝生三昧耶印 |
![]() |
此为宝生如来于金刚界三昧耶会之手印。结法为金刚缚,两中指竖立如宝形,即宝珠形。 [真言] (1)缚日罗(1) 枳惹南(2) 怛落(3)(三昧耶会) vajra(1) jnanam(2) trah(3) (2)或同宝生羯摩印之真言 |
天鼓雷音如来
| |
![]() |
天鼓雷音如来(梵名Divyadundubhi meghanirghosa),又称为鼓音如来、鼓音王。是胎藏五佛之一,位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之北方,有说与阿閦如来是同尊。
|
⊙天鼓雷音如来手印 | |
![]() |
天鼓雷音如来之手印为莲华合掌,将两小指置于掌中。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唅鹤(3) 莎诃(4)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ham hah(3) svaha(4) |
宝幢如来
| |
![]() |
宝幢如来(梵名Ratnaketu),音译为囉怛曩怛曩计覩。为位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东方之佛。又称为宝幢佛、宝星佛,密号福寿金刚、福聚金刚。此佛主菩提心的妙德;以宝幢代表发菩提心之义,因为他以一切智愿为幢旗,在菩提树下降伏魔众,所以得到宝幢的名号。 此尊于金刚界曼荼罗中身呈浅黄色,著赤色袈裟,偏袒右肩,左手向内,执持袈裟之二角置于胸前。右手屈臂稍竖而向外开,复稍仰掌垂指,作与愿印,跏趺坐于宝莲花上。三昧耶形为光焰印。 |
⊙宝幢如来手印 | |
![]() |
莲华合掌,即两手合掌十指齐等头相合,手掌掌心微开。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左口右蓝)(3) (左口右落)(4) 莎诃(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ram(3) rah(4) svaha(4) |
不空成就如来
| |
![]() |
不空成就如来(梵名Amogha-siddhi),又称不空成就佛,是金刚界五佛这一,位北方。而在胎藏界中,则称之为北方天鼓雷音佛。显教经典则称其为天鼓音佛或雷音王佛。 不空成就如来以大慈方便,能成一切如来事业及度化众生事业,由于其善巧智慧方便,能成就一切有情菩提心,毕竟不退。安住菩提道场,降伏魔众,能变化珍宝满虚空,故摄入五部中之业部,主五智中之成所作智。其四方安置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等四菩萨。 不空成就佛在五佛智中,转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成智,代表大日如来的成所作智,所以也象征能以大慈的方便,成就一切如来事业及众生事业。依密典所传,修法者由于不空成就佛的加持,在诸佛事及有情事上,都能圆满成就;而且能成办自他两利的妙行,并远离一切烦恼。 |
⊙不空成就如来手印(一)——施无畏印 | |
![]() |
此为不空成就如来于金刚界成身会之手印,即左手于脐前结金刚拳印,右手结施无畏印。 [真言] 唵(1) 阿慕伽悉悌(2) 恶 om(1) amogha-siddhe(2) ah(3) |
⊙不空成就如来手印(二) | |
![]() |
外缚,二中指屈入掌中面相合,二拇指、小指伸竖相合。 [真言] 唵(1) 嚩日囉惹拏喃(2) 噁(3) om(1) vajra-jnana(2) ah(3) |
开敷华王如来 | |
![]() |
开敷华王如来(梵名Samkusumita-raja-tathagata),又称为娑罗树王华开敷佛、开敷华佛、华开敷佛,密号平等金刚。为胎藏界五佛之一,位于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南方。以其安住于离垢三昧,以菩提心种子,长养大悲万行,成就无上正觉,万德开敷,所以称为开敷华王如来。 此尊尊形全身呈金色,普放光明,通肩披袈裟,右手仰掌,为施无畏印,左手执袈裟之角,置于脐侧。 |
⊙开敷华王如来手印 | |
![]() |
莲会合掌,即两手合掌,十指齐等头相合,两掌掌心微开。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鑁(3) 嚩(4) 莎诃(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vam(3) vah(4) svaha(4) |
胜佛顶
|
![]() |
胜佛顶(梵名Jayosnisa),音译惹欲邬瑟尼洒。又称胜顶轮王、胜佛顶转轮。为五佛顶之一、八佛顶之一。于胎藏现图曼荼罗位释迦院。以此尊已断除无明之根,故其所证悟之寂静涅槃为如来之广大寂静,此寂乃无等无比,而为大寂之顶,故称胜佛顶。 其身呈黄色,现菩萨形,右手执含苞之莲花,左手握拳执莲花,莲上竖一周围发出光焰之剑,结跏趺坐于赤莲花上。 |
⊙胜佛顶手印——大慧刀印 | |
![]() |
二手金刚合掌,二食指弯屈甲相合,二大拇指并立押二食指甲侧。 [真言] 南么(1) 三曼多勃驮喃(2) 苫(3) 惹庾邬瑟尼洒(4) 娑嚩贺(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sam(3) jayosnisa(4) svaha(4) |
最胜佛顶
| |
![]() |
最胜佛顶(梵名Vijayosnlsa),主要在彰显佛转**[法/L*]之特德。为五佛顶或八佛顶之一。 其尊形为身呈黄色,左手持莲,莲花上安轮,安坐于莲花上。 |
⊙最胜佛顶手印——转**[法/L*]印 | |
![]() |
两掌反相叉,二大拇指指端相合。 [真言] 曩莫(1) 三满多没驮喃(2) 施(3) 枲(4) 尾惹庾邬瑟尼洒(5) 娑嚩贺(6)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si(3) si(4) vijayosnisa(5) svaha(6) |
光聚佛顶
| |
![]() |
光聚佛顶(梵名Tejorasyusnisah或Usnlsa-trijorasi),音译帝儒囉施邬瑟尼洒。为密教五佛顶之一,八佛顶之一。又作火聚佛顶、火光佛顶、放光佛顶、光聚佛顶轮上。位于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本尊象征如来光明,照破众生黑闇之特德,故名为光聚佛顶。常念诵光聚佛顶之圣号,能破坏一切障碍、驱除难伏之鬼魅,可成就一切广大佛事。 尊形为身呈金色,端坐于赤莲华上,右掌侧竖,屈无名指、小指,左手置腰间,持莲华,莲上有佛顶形。 |
⊙光聚佛顶印
| |
![]() |
虚心合掌,二无名指、二小指等之指甲相合入掌中,二食指附著二中指之背,并竖一拇指,即成为三目之形。 [真言] 曩莫(1) 三满多没驮喃(2) 怛陵(3) 帝儒囉施(4) 邬瑟尼洒(5) 娑嚩贺(6)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trim(3) tejo=rasy(4) usnlsa(5) svaha(6) |
大转轮佛顶
| |
![]() |
大转轮佛顶(梵名Mahosnisacakra-vartin),又作大转佛顶、广生佛顶、广大佛顶、会通大佛顶、黄色佛顶,或称为会通大顶转。密号破魔金刚。为三佛顶之一,或八佛顶之一。此尊位于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中。 其尊形为身呈黄色,示现菩萨形,结跏坐于赤莲华上,右手持莲华,莲上立一独股杵,左手拇、中指相捻,食指竖直,面向左。 |
⊙大转轮佛顶手印——如意宝印 | |
![]() |
虚心合掌,二手小指,拇指相合,馀指略屈,如开敷莲华。 [真言] 吒噜吽(1) 邬瑟尼洒(2) 娑嚩贺(3) trum(1) usnisa(2) svaha(3) |
高佛顶
| |
![]() |
高佛顶(梵名Abhyudgatosnlsa),又作广生佛顶、发生佛顶、最胜佛顶、最高佛顶。密号难覩金刚。为五佛顶之一、八佛顶之一。在胎藏曼荼罗中位列释迦院。常忆念此尊,于斗战、论理、诤讼之时,皆可获致吉祥。若书其真言于头上,则可吉祥清静,灭罪得福,并得无碍之辩才。 尊形为身呈黄色,结跏趺坐于赤莲华上,右手掌竖起,无名指弯屈,左手当腰持莲,莲上有缘珠。 |
⊙高佛顶手印 | |
![]() |
二手相合而屈无名提外相叉,二小指、二中指向上相持,食指舒申屈第三节令不相著,犹如(左禾右廣)麦,二拇指微屈。 [真言] 曩莫(1) 三满多没驮喃(2) 室噜唵(3) 邬瑟尼洒(4) 娑嚩贺(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srum(3) usnlsa(4) svaha(5) |
无量音声佛顶
| |
![]() |
无量音声佛顶(梵名Anantasvaraghosacakravartin),为三佛顶之一,主要在表彰佛陀以无量妙音说法,使众生各得开解。 其尊形为身呈黄色,左手持莲华,上有螺贝,右手立掌,屈食指、中指。 |
⊙无量音声佛顶——法螺印 | |
![]() |
法螺印,即二手虚心合掌,以二食指绕置于大拇指上,甲相著。 [真言] 曩莫(1) 三满多没驮喃(2) 吽(3) 惹庾邬瑟尼洒(4) 娑嚩贺(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hum(3) jayosnlsa(4) svaha(5) |
佛顶尊胜佛母
| |
![]() 在一切佛顶中,尊胜佛顶能去除一切烦恼业障,破坏一切秽恶道之苦,所以又称为尊胜佛顶、除障佛顶。 藏密中认为,顶髻尊胜佛母是无量寿佛的变化身,此外,也有视之为大如来的化身。 藏传尊胜佛母的中面白色表示平息灾障,右面黄色表诸法增益,左面蓝色表降伏之法。手托大日如来为其上师,表怀爱;持箭代表勾召众生的悲心,施无畏印代表使众生远离一切怖畏,施愿印表示满足一切众生的心愿,持弓者表胜三界,结定印上托甘露瓶,表示使众生得以长寿无病,十字金刚杵表降魔降灾事业成就,羂索代表降伏一切难调伏之众生。 修尊胜佛母法门,能增寿命,长福慧,消罪业,除凶灾,而其咒尊胜陀罗尼,共有八十七句,依其长短分别被称为大咒、中咒、小咒。受持、书写、供养、读诵此陀罗尼,或是安置于塔、高幢、楼阁等,可得净一切恶道,消除罪障、增长寿命、往生极乐世界之功德。密宗修行者或朝夕读诵,或为亡者回向时诵之;而禅门在课诵时,也常念诵此咒。在中国、日本,修持此陀罗尼者甚多,而且非常灵验。 |
⊙尊胜佛顶手印(一)——尊胜空印 | |
![]() |
虚心合掌,将二食指折曲,指甲尖相碰触,再以两拇指倾压两食指端,如弹指状。以莲花合掌之印母说法,称之为瓶印、尊胜宝瓶印、尊胜空印等,而和塔印、大慧刀印、无所不至印为同印,然而印相有所不同。 [真言] 唵 阿密(左口右栗)都妬婆 娑婆诃 |
⊙尊胜佛顶手印(二)——卒都婆印 | |
![]() |
双手虚心合掌,两拇指合并竖立,而后缩至两中指之根部,两食指弯曲轻捻两拇指指端。此印有未敷莲花合掌、金刚合掌为印母的说法,又两拇指之开闭,有开塔印及闭塔印之别。卒都婆印又称为“无所不至印”、“大惠刀印”、“惠刀印”、“大日剑印”、“塔印”、“大卒都婆印”等。真言同前。 |
⊙尊胜手印(三) | |
![]() |
双手内缚,右手信指竖起,微弯曲如钩形,因尊胜佛顶即胎藏界的除障佛顶,所以此乃除障佛顶的手印。真言同前。 |
⊙尊胜手印(四) | |
![]() |
右手作莲花拳,食指竖起,上节微弯曲如钩形,此为胎藏除障佛顶之印。真言同前。 |
佛眼佛母
| |
![]() |
佛眼佛母(梵名Buddha-locani),梵名音译为没陀路左曩、勃陀鲁沙那;又称为佛眼、佛眼尊、佛母尊、佛母身、佛眼部母、佛眼明妃、虚空眼明妃、虚空藏眼明妃、一切如来佛眼大金刚吉祥一切佛母尊。是密教所供奉的本尊之一,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置于表示般若一切智的遍知院及释迦院中。
|
⊙佛眼佛母(一切如来宝)手印——莲华合掌
| |
![]() |
此为佛眼母在胎藏界释迦院(名一切如来宝)之手印:莲华合掌。
|
⊙佛眼根本大印(一) |
![]() |
双手虚心合掌,两食指稍微弯曲,各捻两中指第二节之背侧。《瑜祗经》中有言,两小指微开,而《大日经》是将两小指、无名指置于掌中,此印乃五眼具足之印。
|
⊙佛眼根本大印(二) | |
![]() |
金刚合掌,两食指并曲,指端相合,两拇指并立轻拄著头指侧端。名为时处轨之三眼具足印,或者称为一眼具足印、金眼印等,也有弯曲虚心合掌之说法。 [真言] 曩谟(1) 三满跢没驮南(2) 唵(3) 没驮路者你(4) 娑嚩呵(5) namah(1) samanta-buddhanam(2) om(3) buddha-locani(4) svaha(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