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三.僧宝) 

Briefly talk to observe and practice Triratna’s con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c, Buddhist priest)

作者:任杰居士     发布时间:2009-4-9

(三)僧宝

  僧谓僧伽,亦云和合众,即比丘众和比丘尼众。和合者,具有六义,亦名六合敬,谓僧伽以行六和敬而安住。

  六和者:1.身业和敬,谓共同礼拜等身业和敬;2.口业和敬,谓共同赞咏三宝等语业和敬;3.意业和敬,谓信心相同等之意业和敬;4.戒和敬,谓同一戒法、同一说戒、同一羯磨和敬;5、见和敬,谓共同信解空、无我,共同修行道谛,同证灭谛涅槃之见解和敬;6.利和敬,谓共同衣食等之利养和敬。如《仁王经》卷下云:“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行”。此谓僧伽若行六种和敬,即堪称为僧宝。

  僧宝可分为三:1.凡夫僧宝;2.有学僧宝,3.无学僧宝。

  1.凡夫僧:亦名异生僧,即未证圣位以前的僧伽,称为凡夫僧。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若未生圣道,是凡夫异生,彼非学、无学,是诸论中说”。这是说明凡夫僧。此凡夫僧要受近圆戒,五人以上的比丘众,或比丘尼众,如法如律修行,如法羯磨,如法传戒(在边地有清净比丘五人即可传戒),如法安居,如法诵戒的和合众,则称为僧宝。

  2.有学僧: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摧烦恼故学,七人是有学”。此谓从预流向至阿罗汉向七者为有学僧宝。

  (1)预流向:住于顺抉择分和见道十五刹那中者
  (2)预流果:安住于见道八智之圣者,由永尽见道所断三结(见结、我见结、戒禁取结)故。
  (3)一来向:向往一来果位,谓尚未断欲界第六品修所断烦恼而正策励断除者。
  (4)一来果:永断欲界第六品烦恼者。
  (5)不还向:励力修行断除欲界第七品至第九品修道所断烦恼者。
  (6)不还果:断除欲界后三品烦恼之残余,不再还欲界之位也。
  (7)阿罗汉向:勤行能断初禅乃至有顶之间一切烦恼之加行者。

  此上七行者因正在断烦恼故,名为有学僧宝。

  大乘圣僧从证八忍八智,位登初地,始称入如来家,绍隆佛种,乃至第十地菩萨,名为大乘有学僧宝。此依圣慈氏菩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列二十种譬喻僧宝,即五种预流,三种一来,十种不还,阿罗汉向及麟喻独觉,以喻大乘菩萨圣位僧。因为菩萨不入无色界,不证阿罗汉果,立阿罗汉向以喻第七地菩萨为断尽烦恼障而精进修行。麟喻独觉十地菩萨,是由十地菩萨不依师教,以自然智而成正等菩提故。

  3.无学僧:亦名真实僧宝,或称第一义谛僧,无为僧。此即烦恼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圣位阿罗汉,名为无学僧宝。如月称论师著的《皈依七十颂》云:“尽无余过故,第八说无学”。此无学僧只限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大乘圣者至第十地菩萨属于有学僧,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者为佛宝所摄。

  独觉圣人分为二种:一是部行独觉,谓同时多人出世修道而证无学位者;二是麟角喻独觉,谓此独觉圣人出世证无学位时,唯独一人,犹如麟角,更无第二者,这二种独觉圣者,都是出于无佛法之时,其共同点都不说法,以神通变化示现一些境界化导众生,由于都出于无佛之时,又不说法,一般不列于僧数。二十种譬喻僧者,列表如下:

 


  图四、图五

  第三、皈依三宝的建立
  (一)抄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皈依三宝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住不退转。位阶十地。十波罗蜜多悉以圆满。复有众多诸大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复有阿僧企耶诸有情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会众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沈溺爱河。欲达彼岸为闻法故。愿见世尊求一切智无有力能。尔时慈氏菩萨。为欲谘问甚深义趣。一切有情云何发菩提心求佛决定三无数劫无有疲倦。今佛世尊意趣难解。广大甚深。文句巧妙具足圆满。记别有情因果差别。希求
  速疾无上菩提。

  于是弥勒菩萨摩诃萨发如是心。即从座起整理衣服。善调六根身口意业皆悉寂静。然其六根。百福所生。妙相庄严。八十种好。三无数劫之所圆满。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等。百千万日光明相庄严其身。一切有情瞻仰无厌。近无等等佛果菩提。以如是身往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双足。又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如新生莲华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如来世尊。于一念中。能知一切有情过去未来现在之心。或有有情因谘问时获清净心。或有有情受记之时。获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为此义故仰谘如来。惟愿世尊分别解说。世尊今为三世有情所依之主。或有有情行大乘行。其心柔和。唯愿世尊慈悲愍念。获甘露法不独受用而同其味。云何令诸有情趣大涅槃安隐正路。此等有情当作何事。于一切智得不退转。云何圆
  满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又此般若波罗蜜多。与前五种波罗蜜多而为其母。云何修习而能圆满。又此大愿云何显发。又诸有情云何修习涅槃彼岸。唯愿世尊分别解说。为欲安乐一切有情令得欢喜。

  尔时薄伽梵赞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利益安乐一切有情。问是深义。劝诸有情修善业故。常为有情勤修习故。汝今一心广为有情。顿绝羁锁勤求法故。汝今以此大慈悲心。于三阿僧企耶。圆满六种波罗蜜多大海法故。汝今已近菩提道场涅槃岸故。犹如明星没已旭日便照。汝今亦尔当作佛日。汝今缔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具足分别甚深之义。

  如有智人能善思惟。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譬如大海舟船而无商主。其中有情多所漂溺。涌浪洄澓破坏沉没。种种诸难常有忧患。求于吉祥无上船师以为依怙。又诸有情于生死中常多恐惧。所以求于力势之人而为恃怙。不被怨贼之所侵害。纵彼怨贼有大狂力。为此之人依附王者。而彼怨贼必无更能作损害者。又彼怨贼既见力势。永舍怨心顺从正化。一切有情亦复如是。各作是念谁能与我作皈依处。除其衰患令得安乐。于此三界五道之中。天龙药叉。阿苏罗。迦噜啰。健达婆。紧捺罗摩怙洛迦。人非人等诸众之中。而求觅之无有能作皈依者。所以者何。彼诸天等。自未能免生死羁锁。烦恼系缚流转三界。无量无边众苦吞啖诸怖畏事。以贪欲网之所缠缚。况能为我作归依处。又诸天等常被甲胄斗战之具。心怀怖畏彼阿苏罗。而况于人及余诸趣。以是观察三界六道。无有堪能拔济我者。以是应当皈依佛法僧。除佛法僧更无有能救护我者。一切有情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乐者。应当归依佛法僧宝。以是因缘令诸有情归佛法僧。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佛法僧宝。云何皈依。佛告慈氏言。佛宝者则有二种。一者佛身。二者佛德。

  言佛身者。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已于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魔军断诸结贼。获一切智成等正觉。具足如是诸妙功德。号之为佛。

  言佛德者。即佛身中。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三解脱门。三示导。六神通。随心三摩地。四智二智。离于知境。断烦恼障及所知障。离诸习气。无功用道起如如化。若远若近游止自在无有障碍。于一芥子能纳无量诸妙高山。如是功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悉皆具足。又从一劫至无量劫。寿命自在无能损减。于神境通往来变现。无有障碍随意自在。诸佛世尊之所经行城邑聚落。先放微妙金色光明照曜其处。其中众生遇斯光者。身病心病皆得除愈。心火灭已身得清凉。偻者能申。跛者能行。盲者得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言。其心乱者便复本心。鬼魅癫狂魍魉所持悉皆除愈。裸者得衣。憍慢心者而得谦下。忧恼者心安隐。失道者得正路。饥渴者得饮食。囚系者得解脱。恐怖者得无畏。丘陵坑坎。山间堆阜。皆悉平正犹如抵掌。门第卑小自然高大。衢路隘狭并皆宽广。市肆廛里自然开豁。秽恶不净应时香洁。荆棘毒刺瓦砾沙石悉皆不现。日光晃曜而无炎毒。香风和畅无诸尘坌。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拘枳罗拘那罗命命等鸟。其声美妙出和雅音。象马牛羊。水牛犛牛。犎牛竹牛。各出本音其音微妙。箜篌萧笛琴瑟鼓吹。如是乐器不鼓自鸣。及余种种巧妙希奇。诸神通事悉皆变现。如是种种诸希有事。日日各异转加殊胜。皆是如来
  威神之力。

  若有众生疑佛世尊及佛功德有一异者。当作是说。佛与功德不一不异。譬如燃灯膏炷与明不一不异。离于膏炷无别灯明。若言灯明离膏炷者。明所及处悉应焚爇。佛身功德亦复如是。此微妙身是佛功德无漏法身。自他受用平等所依。然此佛身亦非是体。离是体外无别法身。若是体者同于外物有四大相。故知非相亦非无相。若非相者同大虚空。同太虚者性即是常。无方便过。自性清净无染无著。甚深无量。无有变易。难解
  难知微妙寂静。具无边际真常功德。绝诸戏论。唯佛证知非余所及。亦非譬喻之所校量。慈氏当知。如是身者。即是过去未来现在殑伽沙等诸佛世尊法身之相。

  佛报身者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常住不变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皆从出世无漏善根之所生故。不可思议超过世智。纯熟有情为现兹相。演无尽法广利无边。慈氏当知。此即如来报身圆满。

  言化身者。为彼有情随所应化。故现无量阿僧企耶诸化佛身。其所化身或于地狱以现其身。度彼有情令离众苦。导以正法令发胜心。便生人天受胜快乐。于佛法中深生信乐。得佛法分获圣道果。或生鬼趣化彼有情。令离饥渴种种逼迫。化以正法使发胜心。便生人天受诸快乐。深入佛法得圣道果。或化傍生在于彼趣。或作
  迦噜啰身或作龙身。或作狮子象马熊罴。虎豹豺狼野牛狐兔。螈蛇蝮蝎。鱼氅鼋鼍。白鹤孔雀凤凰鸳鸯。鹦鹉舍利种种之身。令诸有情离相残害。慈心相向。能离种种诸怖畏事。示以正法令深信乐。归佛法僧。得生人天获诸快乐。得佛法分证圣道果。

  或化有情于余国土。或日月光所不能照。如是种种无佛法处建立正法。令诸有情归佛法僧。剃除须发受佛禁戒。而作苾刍及苾刍尼。或作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建立僧坊护持正法。安立无量无数有情。置于人天涅槃彼岸而得果证。或生天趣化彼有情。令离五欲心无染著。导以正法发菩提心。归佛法僧深入正法。置于涅槃
  解脱果证。

  或生人趣现处王宫生释种家。以巧方便化诸有情。断除三界烦恼忧患生老病死。故现受生踰城出家。菩提树下取吉祥草。坐于道场处金刚座。降伏魔军成等正觉。为化有情转正**[法/L*]。放大光明周遍一切照曜世间。自利利他悉皆圆满。或现寂静入大涅槃。是即名为佛化身也。如是种种善巧方便无量无边。皆是如来自在神力。此即三身体无异相。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于意云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皈依佛者。当皈依诸佛清净法身。若欲求于佛法身者。当作如是发大誓愿。愿我及彼一切有情。当得如是功德法身。云何乃令发如是愿。为佛应身刹那迁变。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以是皈依清净法身。归法身者即是皈依过去未来
  现在诸佛。若我舍于众生取涅槃者。即同受于地狱诸苦。若与有情同解脱者。虽处地狱无异涅槃。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归佛法身证涅槃乐。究竟如如体无增减。如是法身是真安乐。是故但令归佛法身。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清净法宝。言法宝者亦有三种。云何为三。第一法宝。所谓涅槃甘露解脱。常乐我净而为体性。能尽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云何生苦。谓依父母牉合之时。不净种子处母胎中。业力风持时经九月。住居黑闇无有光明。生熟藏间污秽不净。八万户虫之所和杂。出息入息随母而行。口不能言眼不得视。饥渴寒热种种诸苦逼切身心。如是诸苦无量无边。令诸众生不得自在故名生苦。虽受此苦而有一德。一切怨家所不能见。亦不能说是非过恶。
  无比涅槃安乐法中无如是苦。

  云何老苦。所谓众生从少至老时节代谢。所有充实悉皆损减。筋力衰朽行止战掉。发白面皱。眼耳昏暗牙齿疏缺。颜貌丑陋身相伛偻人所恶贱。所有言教随说废忘。而以此身为其重担。譬如燃灯膏油既尽。不久将灭。老亦如是。壮膏既尽不久将死。又如苏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诸有情见即戏弄。老苏莫遮亦复如是。从一城邑至一城邑。一切众生被衰老帽。见皆戏弄。以是因缘老为大苦。除非死至无药能治。虽受老苦而不厌之。祈祷神祗恒愿长寿。无比涅槃安乐法中无此老苦。

  云何病苦。所谓地水火风互相违害。种种诸苦来集其身。一切众生无问老少皆共有之。安乐适身。胜妙五欲。金银珍宝。家族眷属悉皆舍离。所有教诏男女亲戚皆不承顺。一切怨家诈来亲附。如此病苦皆不愿求。以是当知病大苦。安乐涅槃无比法中。清净寂然无斯病苦。

  复次慈氏。云何死苦。所谓众生气绝识灭无所觉知。一切苦中莫过死苦。生老病苦五趣之中有无不定。此死苦者皆共有之。譬如贫苦能劫荣华。如怨憎苦能劫亲爱。死苦若至不拣老少。愚智贵贱一切尽劫。舍此身已入幽闇处。衣服卧具一切财宝莫能用之。裸露而行复无伴侣货财。不免披诉无地。咄哉。无常能作斯害。甚大鄙恶不拣怨亲。三界众生无能免离。皆被死伐何能救之。设转轮王那罗延力皆被擒获。当知死苦无量无边。以是观之死为大苦。解脱涅槃无比法中。寂静安乐无兹死苦。譬如有人瀑河漂溺。登陟高山得免怖畏。众生亦尔常为一切生死瀑河之所漂溺。登涅槃山离生死畏。亦如天雨能除毒热尘秽等障。人民安乐身意清凉。百卉滋茂成就果实。如来法雨亦复如是。能除一切烦恼毒热。众生安乐解脱清凉。滋长一切白净善种。成就果实令得涅槃。以是因缘诸佛世尊。舍无常身证涅槃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来妙体即法身 清净解脱同真谛
  如日与光不相离 如来功德即涅槃
  真我与佛无差别 一切有情所归趣
  生死涅槃等无二 其性不坏无造作
  垢净如如性不异 唯佛世尊独能了
  众生悉有如来藏 三宝于是现世间
  一切有情入佛智 以性清净无别故
  佛与众生性不异 凡夫见异圣无差
  一切众生本清净 三世如来同演说
  其性垢净本无二 众生与佛无差别
  空遍十方无分别 心性平等亦复然
  譬如一切众生界 遍在虚空受生灭
  诸根生灭亦如是 处在无为界亦然
  譬如虚空火不烧 生死不坏无为性
  地水风轮转相依 虚空无有所依相
  蕴处界三亦复然 恒住业种烦恼性
  彼业烦恼住何处 常居妄想无明源
  妄想之心何所居 恒在无为净心性
  蕴处界三假施设 一切法性本无住
  业惑相持如地水 妄想转动犹如风
  心性本净如虚空 妄想依空无所有
  烦恼业苦从妄起 业苦还为烦恼因
  惑业循环无定居 无因无缘无所会
  无生无灭性空寂 本体光明智清净
  自性无生无变异 烦恼无明垢所覆
  亦如翳眼见二月 众生二执亦复然
  烦恼犹如众蜜蜂 其蜜即喻如来藏
  此蜜众蜂共围绕 智者护身能取蜜
  无相六度为方便 而能证彼法界身
  譬如五谷糟未除 不堪与人充美膳
  菩萨烦恼糠未遣 不能施人甘露饭
  行人遗宝落秽处 设经万岁无损污
  天眼见宝知所在 收取洗拭随意用
  佛见众生性无二 为欲涤除烦恼秽
  大乘甘露而为水 涤尽尘劳佛性现
  譬如新生五谷芽 说米有无未决定
  佛性不离有无中 唯佛自证方明了
  法宝自性恒清净 诸佛世尊如是说
  客尘烦恼之所覆 如云能翳日光明
  无垢法宝众德备 常乐我净悉圆满
  法性清净云何求 无分别智而能证
  譬如池水净无垢 其中莲花妙无染
  如月蚀已重光明 亦如皎日出云翳
  无垢功德遍庄严 涤除烦恼光明现

  佛告慈氏。当知第一法宝。即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复次慈氏。应知第二法宝者。谓即戒定智慧诸妙功德。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咀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咀缆藏。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奈耶藏。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覈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
  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众生解说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咀缆藏。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室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如是教门能除有情生死烦恼长夜黑闇。速能出离证解脱果。譬如明灯能除暗暝使得见道。佛亦如是燃智慧炬能照有情十
  不善闇。使见善道。设彼有情悭吝财宝。闻此法已便能惠施一切贫穷。若有恶业众生。闻此法已舍恶修善。若瞋恚者便能忍辱。懈惰有情闻已精进。散乱众生闻已寂静。愚痴有情闻是法已便发智慧。得智慧已悉能回心修种种善。又诸有情闻此法已。闭恶趣门开涅槃路。犹如甘露证解脱果。当知此即第三法宝。

  是三法宝一切众生应当皈依无为法宝。一切法中最尊最胜莫过无为。何以故。以于生死大苦海中能为船筏。能作有情甘露良药。又是殑伽沙等诸佛菩萨。三无数劫六度万行所证之果。如是妙法功德圆满。以是皈依无为法宝。若有众生受持经者当发是愿。愿我皈依如是法宝。归是法已愿令五道一切众生。亦发是愿。我今皈依。亦令有情安住于此功德法中。引至涅槃真实宝所。慈氏当知。此即名为第三法宝。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真实僧宝。言僧宝者亦有三种。一者第一义僧。所谓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山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

  第二圣僧者。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觉三贤十圣。如是名为第二僧宝。

  第三福田僧者。所谓苾刍苾刍尼等。受持禁戒。多闻智慧。犹天意树能荫众生。又如旷野碛中渴乏须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霈应时充足。又如大海一切众宝皆出其中。福田僧宝亦复如是。能与有情安隐快乐。又此僧宝清净无染。能灭众生贪瞋痴闇。如十五日夜满月光明。一切有情无不瞻仰。亦如摩尼宝珠能满有情一切善愿。如是名为第三僧宝。

  是三僧宝一切有情云何皈依。应作是说。当令归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所以者何。以是无为常住僧故。而此僧宝无漏无为。不变不异自证之法。皈依如是无漏僧宝。能灭有情一切苦故。复愿有情当获如是无漏功德。得此法已演三乘法度脱有情。我所皈依佛法僧宝。不为怖畏三恶道苦。亦不愿乐生于人天。誓救有情出生死苦。是则名为皈依僧宝。

  复次慈氏。若有众生。皈依三宝应发是心。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离八难。难得能得。以善方便当习一切胜妙之法。若我违于如是上愿。不求善法则为自欺。亦如有人乘船入海。至于宝所空手而归。如是皈依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皈依后悔何及。既知是已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善法既成过去罪愆。应当忏悔使
  令除灭。

  复作是说。我从无始生死已来。身口意业所作众罪无量无边。皆从虚妄颠倒心起。而于父母和尚师长。佛法僧宝尊重之境。所作诸罪今皆忏悔。复为二事造作诸罪。极重恶业如妙高山。云何为二。一者亲爱。二者怨嫌。若于生死急难之中而彼二类怨亲有情。而于我身不能利益。应作如是遍观察之。彼与我身悉归磨灭。而我云何乃作斯罪。

  又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造诸善业。及学无学独觉声闻。佛及弟子一切贤圣我皆随喜。

  复次于无始际生死轮转。受五趣身。无量怨亲。于我未曾获得毫釐利益之事。现在未来亦不可得。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若我重患之时求亲爱人。慈心瞻省扶侍我身。摩抆沐浴供给饮食。病瘦医药种种相资。虽则如斯而于我身病苦之中无相代者。况于未来而能救我生死大苦。而我此
  身于现世中无依无怙。何况未来。我身既然。有情亦尔。自我及他皆无恃怙。是故皈依真实三宝。何以故。以常住故。譬如有智之人于险难中。求有力者以为救护。众生亦尔。生死险难。皈依三宝以为其主。方能越渡生死大河。我若得已亦为其主。覆护一切苦难众生。能发如是大誓愿者。得大信心而于佛前。长跪合掌偏露右肩。作是皈依佛法僧宝。譬如世间贫贱之人。一切有情见皆轻蔑。策役驱使种种呵骂。凌辱其身。既被轻贱。遂求尊贵有力之人以为其主。便能免离种种欺辱。有情亦尔。或生恶趣及在人中。恒被诸苦逼迫其身。为求免离皈依三宝。如是诸苦悉得解脱。

  皈依三宝已。复发是愿。愿我救护一切众生。渡生死海到涅槃岸。如大商主导诸商人。度大旷野沙碛险路至无畏处。三宝导师亦复如是。导引有情度空旷处生死长夜。至大涅槃得无所畏。慈氏当知。发心修行大乘行者。应作如是归依三宝。

  (二)抄经

  《增壹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自皈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彼云何名为归佛之德?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诸有众生,二足多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圣众?所谓圣众,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者,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第一承事佛 最尊无有上
  次复承事法 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众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处众为正导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宝衣 为人之所敬
  具戒最完全 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 渐至涅槃界
  有此三归者 趣道亦不难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译论/依论释皈依三宝的建立
  《现观庄严论》云:“佛陀等三宝,”是说开示教授三宝为修行的所依境。此中分《般若经》中所说之理,及由《论》释(狮子贤的《显明义释》)之理二种。今初佛宝,如《般若经》云:“复次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时,于色不作一切相智行,出口是于真实中不见色性”。二如〈论〉释经义云:“佛陀等三宝。此是就经的词义门而释,于佛与佛陀”。此分别释与略义二种。

  1.别释,分教授佛宝,教授法宝,教授僧宝三种。第一佛宝,如《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时,于色”乃至“菩萨,一切相智者谓菩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精进”。《论〉释经义,谓佛陀与菩提清净相一性,为修行佛法相一切相智皆不可得,不行于色等,当如是能缘所缘平等性。其义是说,“于色不作一切相智行”等经义(有法),是教授佛宝,是为破除于彼佛宝真皈依处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第二法宝,如经云:“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时,于真实中不见色有法,真实中不见色无法”乃至“不生恶慧心”。〈论〉释经义,谓于法由三智性所摄,由体、对治以及所有一切行相所摄的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义是说,“不行色有法”等经义(有法),是教授法宝,是为破除作证彼法宝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第三僧宝,除以上所说诸大菩萨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所余已,“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密多,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从此没当生何处。佛告具寿舍利子,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住此般若波罗密多,有从余佛国土没来生此间,有从睹史多天(兜率天)没来生此间”。〈论〉释经义,于此僧伽属于佛宝所摄,(因大乘僧宝当成佛)除阿罗汉,由有住四果四向之差别,七圣位菩萨及麟角喻独觉合为八种,由于有钝根等之差别,说为趣入无生二十种住圣位菩萨有学不退僧。其义是说,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而生此间”等经义(有法),是教授僧宝,是为破除于彼僧宝修行善友执为谛实故而教授,是经的词义故

  2.略义,谓开示教授三宝观察此处经义,可分为三种,一依《宝性论》中所说轨则;二依《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轨则;三受持修行之次第轨则。

  (l)依《宝性论》中所说轨则分四:[1]辨别不共三宝;[2]释皈依总建立;[3]释世俗皈依和胜义皈依之差别;[4]释宝的名义。

  [1]辨别不共三宝,谓具有八种无为等功德的究竟皈依处,是佛宝的定相。其差别分为世俗佛宝和胜义二种。世俗佛宝,如佛的报、化二种色身;胜义佛宝,如佛的法自性身和智慧法身。如《宝性论》云:“自性圆满住,是为胜义身,诸仙称号身,波罗密圆处”。立量云:佛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远离生灭的无为功德;<2>息灭有功用行的任远成就功德;<3>于内心自显现境不是由似现能诠声及分别心所能如实通达的功德;<4>如所有智和尽所智的功德;<5>大悲心的功德;<6>势力作用功德;<7>自利功德;<8>利他功德。如《宝性论》云:“无为任远成,非他缘能证,智慧势和具,二利具足佛”。此若略说,可摄为二,初三种是自利功德,后三种是利他功德,如《宝性论》云:“初三句自利,后三句利他”。

  无思等八种功德随一具足的圣者身心中的清净谛是法宝的定相。其差别,从言诠正理门可分为世俗法宝和胜义法宝两种。初世俗法宝,如十二部契经;二胜义法宝,如灭谛与道谛。立量云:大乘法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非由四句分别心所能如实思惟的功德;<2>无有业及烦恼随一种类的功德;<3>无有非如理作意分别的功德;<4>道体障碍及不共法悉皆清净的功德;<5>显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功德;<6>具有能对治(能对治烦恼等方法)所对治(实执障碍和烦恼等)的功德;<7>具有远离所有贪著的灭谛功德;<8>具有谁能远离贪欲的道谛功德。如《宝性论》云:“无思无二无分别,清净显明对治品,谁能离所有贪著,彼即二谛相有法”。此若略说,可摄为二,初三种是灭谛的功德,后三种为道谛的功德。如《宝性论》云:“二离贪者灭,道谛清净摄”。

  具有解脱智八种功德随一的圣补特伽罗,是僧宝的定相。其差别,从言诠正理门可分为世俗僧宝和胜义僧宝二种。初世俗僧宝与圣补特伽罗是一义;二胜义僧宝,如(圣者身心中的)灭谛与道谛。立量云:大乘僧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如所有智的功德;<2>尽所有智的功德;<3>内智处的功德;<4>、<5>、<6>三种随其自己根性贪、著、劣三种随类悉皆清净的三种功德;<7>智明功能;<8>解脱功德。如《宝性论》云:“如尽所有内,智观清净故,圣者不退众,无上功德体”。此若略说,可摄为二。初三种摄为智处功德;后三种摄为解脱功德。

  [2]释皈依总建立。如《宝性论》云:“学佛教法义,三乘作用三,三胜解增上,建立三皈依”。其义立量云:总的说来,佛经中所说三皈依的建立(有法),是有所为(目的、宗旨)的,因为是诸菩萨趣入大乘道,自己所得佛果的皈依处;其余众生身心中修行所摄的佛是因的皈依处;以及其余声闻独觉二种种姓亦是因的皈依处;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恭敬供养佛宝,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佛宝。已入独觉种姓道所得的果位,及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正法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法宝。已入声闻种姓道所得的果位,及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僧宝作诸殊胜来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僧宝故。以三种正因成立;佛宝是两足尊之殊胜,法宝是离诸贪欲之殊胜,僧宝是和合众的殊胜故。

  [3]释世俗皈依和胜义皈依之差别。此分世俗皈依及胜义皈依二种。<1>世俗皈依。如《宝性论》云:“断故妄法故,无故有畏故,二种法圣众,终非胜皈依”。其义,立量云:由所化众生身心中所摄的十二分教(有法),非究竟皈依,因为现证教义究竟时犹如船筏所应舍故。又如《大乘经庄严论》云:“由知义诸法,正理如船筏”。又如《宝性论释》云:“法者有二种,谓教法及证法,此中教法者谓言说经等教法,由名句文声所报,彼是为了现证道的究竟放,犹如船筏”。立量云:有学圣者身心中的道谛(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在自己的观见前,似现远离一切自性垢染,实则尚未远离一切垢染,是虚妄的有法故。又有学圣者身心中的道访(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从有垢染分位至远离垢染分位尚须异转,是无常法故。又如《宝性论释》云:“证法者谓由有因果二种差别,此谓道谛和灭谛,因为由谁与谁名为所应证,此中道者属有为相,名为有为相所属,此中道者属有为相,彼即是虚妄的有法故,若法是虚妄的有法,彼即非谛,凡非谛者彼即是无常,若是无常彼即非皈依处”。立量云:无余涅槃(有法),非究竟皈依,因为仅以无烦恼及苦差别显示故。如《宝性论释》云:“若不属道谛的灭法,如声闻理趣,如灯断灭,仅以无有烦恼及苦而无有显示者都不堪为皈依或非皈依处”。立量云:第十地者、声闻、独觉诸阿罗汉(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有所知障的怖畏故。如《宝性论释》云:“僧者具有三乘之名易于了知,然彼常有怖畏,尚有所学寻找出离皈依,不是趣入圆满无上正等菩提”。问:有何怖畏?答:阿罗汉虽然断尽三有但习气未断故,未尽恒常相续一切想,即住于怖畏想中,譬如执剑的刽子手欲来害己,是故彼等并非毕竟无有出离,皈依者谓是正理寻求皈依。<2>胜义皈依。问:何为胜义皈依?答:有,唯独佛陀乃是究竟皈依故。因为佛陀是二谛究竟功德法的所依故。如《宝性论》云:“趣入于胜义,皈依唯佛陀,能仁法身故”。然于究竟皈依不全为三宝,何以故?全为三宝者谓三皈依圆满所显的僧,依僧若成佛时乃成为彼僧皈依的究竟故。如《宝性论》云:“虽众究竟故”。又如《金鬘论》(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疏·金鬘论》)云:“虽众究竟故,谓于究竟皈依,是为断除于三宝全与不全之疑的邪分别故所说”。

  [4]释宝的名义。立量云:三宝(有法),说汝是稀有珍宝是有因由的,因为与如意宝一样有六种法相似,作如是说故。六种法相似者,谓出现世间稀有,明净无垢,具有通慧等势力,善思惟诸庄严殊胜,诸功德最胜,及不随瞋所转变故。如《宝性论》云:“真宝世稀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胜上不变等”。

  (2)依《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轨则分三:[1]略示五大皈依;[2]广释;[3]大乘皈依成就殊胜。

  [1]略示五大皈依,立量云:凡是为胜乘故而皈依(有法),名为诸皈依内最极殊胜,因为所缘遍行,修行誓愿广大,证得殊胜,映蔽声闻独觉,从差别自性门是为特殊殊胜故。如《大乘经庄严论》云:“遍行誓证及映蔽,差别自性四相别,胜乘故善皈依宝,名诸皈依最殊胜”。

  [2]广释有五:<1>立量云:智者佛子(有法),是遍行一切有情,因为是为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故。彼(有法),是遍行一切乘,因为是善巧修习三乘道故。彼(有法),是智慧遍行,因为具有善巧二种无我故。彼(有法),是涅槃遍行,因为证得三有涅槃法我空一味故。当知此处是智者菩萨所缘遍行,是为修行所摄故。如《大乘经庄严论》云:“若向度脱诸有情,善巧遍行智慧乘,生死涅槃寂一味,当知智者此遍行”。<2>立量云:圣佛子(有法),多由欢喜希求殊胜菩提,因为彼是了知菩提功德的菩萨故。圣佛子(有法),具有修行殊胜,因为利他无有厌足的难行能真实行故。圣佛子(有法),具有所得殊胜,因为从佛至佛一切断证功德悉皆平等故。当知此是圣者菩萨的誓愿殊胜,是为修行所摄故。如《大乘经庄严论》云:“多喜希求胜菩提,无厌难行真实行,从佛至佛悉平等,当知智者誓愿胜”。<3>圣佛子(有法),具定证德殊胜,获得福德大蕴,成为三有之上师,得三有之大乐,能息灭纯大苦蕴,获得胜慧无分别智之大乐故。圣佛子(有法),具足果殊胜,因为积集众殊胜法蕴恒常身力资粮,灭止二障习气,获得远离三有与寂灭涅槃边故。如《大乘经庄严论》云:“获大福聚三有师有乐,息灭纯大苦聚胜慧乐,众胜法蕴常身善资粮,息灭习气舍离有寂边”。<4>圣佛子(有法),是映蔽声闻独觉诸众,因为胜出声闻独觉善根广大,义利广大,恒常无边相续不断,具足无尽智的功德故。圣佛子四种善法(有法),具足三种作业,谓能成熟世出世间诸有情,获得自在功德,能作无余功德无尽智故。如《大乘经庄严论》云:“智胜声闻众善广大义,恒常无边无尽智、映蔽,彼善世出世间能成熟,彼获自在寂蕴无尽智”。<5>此大乘皈依(有法),体义具足,由于乐欲佛陀殊胜法,能誓愿皈依佛陀故。此大乘皈依(有法),因义具足,当知是从大悲心所生故。此大乘皈依(有法),果义具足,能获得一切相智性(或一切种智)故。作用具足,能安立一切有情利乐,利他难行无有厌足故。诸功德具足,出离所断事,显示福智二种资粮的功德具足故。其差别有二:第一粗则从语表名称所生;第二、细则以法性力所得。此诸智者的皈依者,谓胜出小乘皈依最为殊胜,是为修行所摄持故。如《大乘经庄严论》云:“乐欲佛法誓悲智,相智利难无厌足,出离诸乘德常具”。[3]大乘皈依成就殊胜。立量云:此大乘皈依(有法)。具足自利广大,成为增长无量功德故。具足利他广大,能遍满悲憋诸众生故。具足加行殊性,能广作无等圣教大法事业故。如《大乘经庄严论》云:“于此皈依义广大,增长无量功德故,悲憨众生意乐遍,广

  (3)受持修行之次第轨则分五:[1]依何境;[2]依何因;[3]如理皈依之轨则;[4]皈依的功德利益;[5]皈依后所学之次第。

  [1]依何境。皈依的境者,谓诸希求解脱者,无上究竟皈依处,是希有至宝。如《妙幢经》云:“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诸园囿,皈所供树木,其皈非尊胜,其皈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如寂天菩萨《入行论》云:“故自今皈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又如《百五十赞》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一心,即应皈依此,赞此供养此,应住其圣教。”月称论师〈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者依”。是故,立量云:三宝(有法),是求解脱者所应皈依处,善巧远离自己一切怖畏,解脱他一切怖畏之方便,随顺大悲心,悲憋他无有远近一切而转,作一切有情皈依怙主及亲友正士故。

  [2]依何因。皈依的因者,谓了知自己一切苦而生怖畏,欲远离诸苦怖畏唯有三宝乃能救护,是皈依的因圆满,从依彼皈依圆满之因生起皈依之心坚定无疑故。

  [3]如理皈依之轨则。皈依的轨则有道体二种之别,依此二种因,系心思惟三宝,令心转变唯三宝能解救一切苦难,而安住许诺誓言所显之正理,是皈依的体故。如《入行论》云:“我由怖畏故,将自奉普贤”。这是从皈依三宝体性门,以身语意业的三皈依,其所相(事相)者如以身顶礼等。

  从皈依三宝胜劣门有下中上三士之差别。下士为自己解脱恶趣苦故而皈依三宝;中士为自己解脱生死轮回苦故而皈依三宝;上士为解脱一切有情生死苦故而皈依三宝。从界限门分,有因时的皈依及果时的皈依二种。初因时的皈依,如有情身心中的皈依;次果时的皈依,如佛地的皈依。从粗细门分亦有二种,粗分谓从诸语言所表生起的皈依;细分谓由法性力所得的皈依。又粗分如由其他和尚阿阇黎等说法受持的皈依;细分如由过去生中皈依宿业的习惯势力忽然现起所生的皈依;及由通达法性色之力所生的皈依。

  [4]皈依的功德利益。皈依具有特别殊胜利益,谓能摧毁一切罪堕;能圆满广大福智二种资粮;能救护一切灾害;能新得别解脱戒等功德;及已得不失坏并能令增长;能令种姓醒觉;能速得无上菩提等功德利益故。如〈摄般若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千)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5]皈依后所学之次第。皈依后所学之次第分二:一别所学,二共所学。初别所学又分遮所学及修所学二种。初遮所学者,如《涅槃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二修所学,如龙树菩萨《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二共所学者,应学恒常忆念、爱惜、护持三宝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并及应当恭敬、顶礼、供养三宝等。不信的心仅一刹那顷亦不应生,如是所作当成为一切乐善的基础故。如宗喀巴大师说:“众生怖畏生死险,孤独无伴遍漂游,因无三宝皈依处,是故至心而皈依”。
  (译自极尊却吉坚赞著的《现观庄严论释·总义游戏海》)

  (四)结语

  以上抄经及译论,已将皈依三宝说竟。此中再讲三个问题,以作皈依结束语。

  1.皈依的意义:皈依有两重含义:(1)是皈向,即皈向如来的智慧法身。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永离妄想执著,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法性。又如《涅槃经》卷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具有三宝性,若能断除客尘烦恼,“则见佛性,成无上道”。所以皈向即是回过头来认识自己身中具有的佛性以为正因,而趣向自性清净的涅槃,成就如来自性清净法身以为究竟胜果。(2)是皈救,或依护、依托、依仗及其救护等义。一切众生虽有佛性,法性和僧性,具有如来智慧,但这只是本具的因性,要圆满成就如来清净法身功德以为究竟归宿,还是经过皈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断除妄想执著,断尽客尘烦恼,才能证得,犹如金矿要经陶冶锻炼,乃成纯金。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依仗如来救护威力,依靠四圣谛等诸法之力,依护贤圣僧宝教导接引之力,乃能到达涅槃彼岸,成就菩提圣果。

  2.皈依的仪则:皈依三宝与不皈依三宝,是区分佛弟子与非佛弟子的根本原则。真正的佛弟子必须至心皈依三宝.必须承认佛陀是自己的大师,必须依止佛陀所说应止应行的一切教法而修行,必须尊重依止贤圣僧以为良师善友,将自己的身心依托于三宝,求三宝救护,才是真皈依三宝,是趣入圣教之初门。“佛法僧三宝,天上第一尊”。(《涅槃经》所说)皈依三宝后,不能再皈依其他一切天神外道,否则就失去皈依之体,不得再称是三宝弟子。如《涅槃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皈依,其余诸天神。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如是归三宝,则得无所畏”。皈依后,应行的学处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果只承认二宝或一宝,而皈依一宝或二宝者,就不是佛弟子,因为违背佛陀所说三宝教义的根本原则,故依佛法教义,不能承认他们为佛教徒。皈依三宝一定要依止比丘僧受皈依。有比丘僧的地方,比丘尼不能授他人皈依。沙弥及在家男女二众居士,更不能为他人授皈依,因为他们不属于僧宝所摄。要比丘五人以上或比丘尼五人以上的僧团,才能称僧宝。一比丘僧是代表僧宝而授皈依;归授的皈依弟子,亦属三宝,不能属为己有。受的意义,一为表示自己对三宝的信心,二为乞求三宝力加持救护,乞求三宝救离一切生死痛苦,怀着真诚的清净信心,祈请三宝慈悲容受作为依靠,如是发心皈依即成皈依之体。3.皈依发心:皈依为入圣教之门,发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发出离心为入解脱之门,此为入行三门。是说,皈依三宝为二乘人共同修行的所依境(从皈依为因,直至成佛为果,在未成佛的中间应永远皈依三宝),发大乘心者依靠三宝修行而成佛法身,发出离心者依靠三宝修行而得解脱涅槃。若只求人天安乐,依靠三宝救护而修善法,定得人天安乐。若依如来的究竟本意,是愿一切众生都发大乘菩提心,住持圣教,利益有情,令三宝种不断,圆满无上正等菩提。

  第四、住持三宝的重大责任

  住持三宝,是佛般涅槃后的佛法僧三宝。如佛像、三藏经典和贤圣僧宝尚住于世间,佛法僧宝继续在世弘传利益众生,故称住持三宝。

  (一)住持佛宝:以佛像为宝。佛陀虽然灭度,但佛陀的法身事业尽生死际尚在利益众生,佛陀的庄严妙相尚在人间为诸众生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思念佛陀,用旃檀木造佛形像,佛从忉利天方下宝阶,旃檀像起立,礼敬迎接,世尊摩顶而对像言,未来住持广作佛事。又如《观佛三昧海经》卷七云:“时像合掌叉手为佛作礼,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向像时,虚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长跪向像。尔时世尊而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空中化佛异口同音,咸作是言,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立形象,幡花众香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得念佛清净三昧,若有众生知佛下时种种相貌,系念思惟必自得见。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知佛如来下忉利天及见佛像,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如是观者名为正观”。这是佛在世时的第一尊佛像,佛已印可嘱累此像为未来住持广作佛亨、利益众生。如《华严经》中演说十种佛,其中即有“住持佛”之称号。自佛灭度后,历代所造的木质、泥塑、石刻、绘画,以及金银铜等各种佛像,及佛舍利遗形,都称为住持佛宝,如现在一些佛教寺庙中所供奉的三世佛、三方佛、三身佛、五佛、七佛以及千佛等佛像和一些石窟佛像,作为三宝弟子都应当尊重恭敬礼拜供养。如圣龙树菩萨的《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是说对佛像应当恭敬礼拜供养,得诸佛力加持,以培养自他信心,增长善根,获无量福慧功德。

  (二)住持法宝:住持法宝谓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经弟子们结集成三藏经文,令后世众生诵读修学有法可依,讲说弘传,广利众生,令法种不断。在《印度佛教史》上有过三次结集的事实。如佛涅槃后,大迦叶尊者为审定佛语,令佛法久住,使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而不散失,令后世弟子有法所依,依法和合修行而证圣果,即召集五百阿罗汉第一次结集三藏,录成文字。如《三藏传》卷三云:“阿难升座诵经,诸众随口而录,录讫。”“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广遍流通”。此与西藏所说“笔之于书”相同。其后又有七百结集和一千阿罗汉结集法藏,还有菩萨结集大乘法藏的事实,以及大小乘贤圣众广作论著以解经律论义。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译到中国,历经一千余载的翻译,如《至元法宝勘同录》云:“自后汉孝明皇帝永平十年戊辰(丁卯为正)至大元圣世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67一1285年),凡一千二百一十九年,中间译经朝代历二十二代,传译之人一百九十四人,所出经律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八十六卷”。但此录未提及《契丹藏》及辽代译经,并误以辽代译经为宋译。

  在这一千余年的中间,除翻译外,还有许多先贤大德搜集、抄写、整理、校刊,编目者就有四十余家。佛教经籍的缕梓镌刻,最早始于北齐的磨岩石刻,逐步发展成隋代碑刻至明代末年的房山石经。自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在四川成都雕刻大藏经始,后经辽代、金代至近代刻印大藏经,总有十余次,才保存了现在的五千余经藉,这是无数先贤大德为正法久住,不惜身命,为法忘躯,才令这些经籍能流传至今。还有不少经籍未曾传译过来,已经传译的经籍有译无本者,约有千余卷(见《开元录》)。这里只简要说明住持法宝,来之不易,应当尊重佛说的一切教法,及贤圣大德所作的论著,令其保存流传,久住世间,广利众生,以报佛恩。若欲广知,当读各家所著《印度佛教史》及《中国佛教史》。

  (三)住持僧宝:佛灭度后大小乘贤圣僧伽,如法如律行六和敬法,和合共住,世代相传,护持正法,利益众生,皆属于住持僧宝所摄。

  如何能令佛陀正法久住呢?最主要的是住持僧宝说法教化众生,有学有修有说,具有住持正法的弘法大愿,又能如法如律修习梵行,宣扬佛法为人师表。如《华严经》卷十八云:“佛子,菩萨具有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有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修六和敬法,于诸众生下佛种子,建设道场,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统理大众无有疲倦,如法传戒,如法接引后学,令三宝种不断。故上经又云:“于去来今佛所说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偈曰:“昼夜勤修无懈倦,令三宝种不断绝,所行一切白净法,悉以回向如来地”。

  又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二:佛告“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与此五因缘相反,则能令如来正法沉没。

  作为住持僧宝,为了住持正法,绍隆三宝,应当了知佛灭度后大小乘诸贤圣者为住持如来圣教,结集三藏,先贤大德传译,搜集编目以及刻藏流通,弘扬圣教,教化众生,继承保护法藏而作出的广大业绩,作为自己的典范,继承先代遗业,令法藏流传不绝,作为己任。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佛教问题

  “爱国爱教”与“人间佛教”两个问题,是当今佛教徒修学佛法,弘法利生,继承佛教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什么呢?因为符合佛教教理,符合释迦世尊以言传身教为弟子们作出的示范,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一)爱国爱教

  佛教教义虽然没有国界,但是佛陀与其弟子们都各有自己的国藉。在佛陀出生的迦毗罗卫国,即今尼泊尔境内,当时古印度有“十六大国”,有“四种种姓”的阶级制度。各国的社会虽然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但“四种姓”阶级之间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佛陀一生在这些国家里说法教化,遵守这些国家的法律政策,并以言行示范,为这些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稳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爱国爱教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据《四分律藏》及其他律藏所载,曾有比丘要到国外弘法布教,到佛前请示教诫,佛告比丘要“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这就成为比丘弘法传教都必须遵守的戒律。佛灭度后,历代高僧大德在世界各国弘法传教,无不遵守佛陀所制的这条戒律。此即是二千余年来佛教徒在世界各地弘传佛法并使之能够发展的主要因素。

  佛陀自己就是爱国者。佛陀成道后不久,即回到自己的祖国说法教化,以后又曾多次回国说法。当“琉璃王召四种兵,伐迦毗罗卫”时“佛知其意,从精舍出止于路,坐于黄枯树下,王问世尊,有菩提等七种树,其荫高大有德茂盛,何因弃舍,处枯槁多刺树耶?佛告琉璃王,虽有七树其荫茂盛,盛岂有常?吾坐刺树,以为安稳,用哀愍伤亲属故也”。(见《佛说琉璃王经》)琉璃王知佛愍伤亲属,爱自己的祖国而退兵。如是三返阻止琉璃王,由于释迦族没有遵循佛告坚持内部团结“舍夷人,不与外仇,有往来缘,国可全也”的教诫,违背了佛陀提倡“四姓平等”的主张,使舍夷人招来这场灾难。当琉璃王兵至舍夷时,“佛恣容无耀,项无光明”。愍伤祖国被侵略,亲属被杀害。直到佛陀最后般涅槃时,还在思念自己的祖国,以头朝北示寂,用以教示弟子不要忘记自己生长的祖国。

  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也是佛陀的教诫。如佛在舍卫国时,摩竭陀国阿阇世王与波斯匿王战斗,这次战斗,波斯匿王“败退星散,恐怖狼狈,单车驰走还舍卫城”。佛知战争的胜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幸的痛苦灾难,希望和平与安宁,即对诸比丘而说倡言:“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第二次阿阇世王再起兵侵略拘萨罗国时而遭惨败,被波斯匿王“生擒阿阇世王身,载以同车俱诣佛所”,经佛说法教化”,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韦提希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其后两国又重新和好,和睦相处。

  又如摩竭陀国阿阇世王欲侵略跋祗国,跋祗国人正积极防御其所坏,两国关系非常紧张,将要发生战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持名字而至佛所,请佛诫敕。佛陀同情跋祗国人,以七事赞跋祗国人的团结和顺,道德高尚,使阿阇世王不敢妄图,制止了这场战争。在佛教史上,有不少高僧大德传播友谊,制止战争,为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

  爱国爱教并不相违。佛教徒是国家的公民,就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法令,正确处理好个人信仰和国家的主次关系,使热爱祖国与热爱佛陀的教法结合统一起来,为国为教增添光彩。

  (二)人间佛教

  有人说佛教是出世法,大乘人希求成佛,小乘人希求得解脱涅槃,为什么说“人间佛教”呢?对此很不理解。其实,佛陀主张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非从“自性有”,大乘人希求成佛,小乘人希求得解脱,都是在人间发心,人间修行而成圣果。若离开人间,即无圣果可言。如释迦佛及一切诸佛,都是在人间发菩提心,在人间积集二资粮,修习难行能行的菩萨行,成无上正等正觉及说法教化亦在人间,其教法亦流传在人间,法身事业乃至三有未尽亦在人间利益众生。如《造像功德经》云:“诸佛如来人中生故,复于人中成等正觉,人中多有阿罗汉而得果故,诸大威德辟支佛,复于人间出现故”。是说三乘圣人都在人间发心、修行、证果和度生。他们都是人而不是神。如《增一阿含经》十八,佛告比丘“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亦是人数”。是说凡在人类,有五蕴之身,就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故佛告诸比丘,当寻求安乐寂静之法。

  可能有人会说地上菩萨不是往来天上人间及他方世界,一来圣人的“家家”往来天上人间,不还圣人的“三超”、“五般般”不是也在天上般涅槃吗?菩萨往来天上人间是为修菩萨行利乐有情,一来和不还圣人是在人间修行功期未满而示寂生天,证道还得来人间,闲为烦恼的起因在于人间,断烦恼证菩提还得要利用人间有漏圆满之身的素质,方能断除有漏而证圣果。三恶道众生及天人之身都不具备修定断烦恼的条件,此即是人间佛教的原理。

  佛陀还教诫弟子应知恩报恩。佛陀认为不知恩报恩者就是无智之人。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云:“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佛教徒深受三宝之法恩,父母养育之深恩,师长教诫之恩,国家和人民的护育之恩,是故,佛弟子应知恩报恩。


  一九九五年复,任杰编撰并初讲于五台山塔院寺

  (笨人毛堃99/03/23/-99/04/15恭敬录竟)

相关连接: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一)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二)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