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二.法宝) 

Briefly talk to observe and practice Triratna’s con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b, doctrine treasure)

作者:任杰居士     发布时间:2009-2-9

 

(二)法宝

  佛教所讲的“法”字范围较广,一般有三义:

  第一、法指宇宙间一切事,如佛教经论中有译作“事”,“一切事”,是泛指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皆称作“事”,如玄奘法师译的《五事毗婆娑论》(是法救尊者解释世友尊者的《五事论》,说的色事、心事、心所事、不相应行事和无为事,此五事即包括宇宙一切事物的规则,对此五事,亦有译作“法”。有为事具有生住异灭的规则,能生自己果法的功能作用,使人所见即能了知,即名“能持自相,轨生物解”义;无为法,它不具有生灭作用,是对有为而立无为。如龟毛、兔角和虚空花等非事,或非法,因为它是非存在的事物,所以佛教立为非法。

  第二、“法”指一切所知境像或事物现象,义为法则、法律、风俗、习惯和思想方法等,都称作法。法是梵语达磨珠意译,义谓“能维持自体者”。如世亲菩萨所著的《注疏明论》中解说“达磨”一词,有十种含义,如云:“有为法及无为法”之法字指知识;“道谛之法”的法字指道路;“灭谛之法”的法字指涅槃;“法处之法”的法字指意根所对之环境;“与诸妃眷少年共享法”,法指福泽;“凡夫贪爱现法”法指寿命;“毗奈耶法”法指佛经;“身及老法”法指未来;“四沙门法”法指确定;“世出世法”法指规范。今此十义,通约为三:1、指规范;2、指佛经;3、指知识。

  第三、法指佛陀所说的教法,谓佛陀如实亲证为众生如实宣说的法,称作佛法。佛陀所说教法,称为法宝,总可分为教道果三法:1、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经;2、道法,修行的方法,包括四圣谛,及十二缘起和六波罗蜜等法;3、果法,即是有余依和无余依二种涅槃,即佛陀与无学声闻独觉身心相续中的灭谛——涅槃功德,以及三乘有学圣者身心想续中的道谛功德,以为法宝。

  1、教法:即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契经,为戒定慧三学。律藏属律学,经藏属定学,论藏属慧学。藏文《甘珠》(甘珠尔)即是依律经论编次,正表戒定慧三学之顺次。所谓十二部经者,是从文义体裁而分为十二部类:

  [1]修多罗,此云契经,即长行经文;

  [2]重颂或应颂经,即重宣长行经文的颂文;

  [3]讽颂经或孤起经,即经中直说的偈颂;

  [4]因缘经,即见佛闻法及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如契经之序品;

  [5]本事经,即佛说弟子过去因缘本事之经文;

  [6]本生经,即佛说自身过去因缘之经文;

  [7]未曾有或希有经,即记述佛陀种种神变力不思议之经文;

  [8]譬喻经,即经中所说的种种譬喻;

  [9]论义经,即经中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

  [10]自说经,即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

  [11]方广经,即佛说方等广大甚深真理之经文;

  [12]授记经,即佛为菩萨及声闻弟子等授成佛记莂之经文。佛说八万四千法蕴,结集成大小乘三藏经文,都是佛陀教诫不同根性众生依法修行的方法次第,故称教法。

  2、道法,即三藏经文所说三乘人修道的方法次第。这里总摄为:四圣谛、十二缘起和六波罗蜜等法,作为三乘人修行的所缘境。

  释迦牟尼成道前,念念不忘如何解脱众生之苦,此即是佛陀舍王位出家求道的出发点。当他在菩提树下,思维今世的苦果(即苦谛),皆依过去之因(集谛);未来苦果又依今世之烦恼惑业的苦因。唯有如是烦恼业因而感苦果令生死相续,除此之外别无所有。若苦要断此集和苦果的锁连,即能真解脱,此即是灭谛涅槃。得灭谛之方法为修道。苦集灭道真实不虚,是名为谛。但此四法皆是圣者乃能所知、所见和所证,故名四圣谛。由四圣谛即组成修道时内心观察的总体而命名。佛陀自初转四圣谛**[法/L*]之始,开示五贤者乃至入涅槃时所说的遗教,中间虽有般若无相**[法/L*]和最后善辩**[法/L*],三次转**[法/L*],说无量法门,但皆不出于此四圣谛。故此四圣谛属于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为三乘人共修的中心。

  (1)苦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是也。欲界,有爱欲饮食和男女等贪欲所属之界,故以欲为别名;色界,为色物质所属之界,(界为种族之义,自类之法)以色为总名;无色界,非物质所属之界,但有心识。从三界有情果报观察,则为五趣,加上修罗,或称六趣。众生之果报,即所谓:地狱、饿鬼、傍生、人、天、修罗六趣或称六道。三界万象可分成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之义,故名为蕴。由五蕴法不同而有宇宙万象,皆以积聚因缘之力而成,即万法有为造作之义。所以五蕴所成众生世界无不皆苦。苦者逼恼性,逼恼六道众生故。广则有无量诸苦,略则总有三苦,八苦之分。

  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三界众生毕竟不能避免生灭变化,逼恼身心之苦,故名一切皆苦。

  八苦者:[1]生苦,从死苦尽时,而转至余处入母胎中所生苦故,名曰生苦。与生时之苦相应,与粗重我、我所、我慢等相应。从有身时即成烦恼住处,成为苦处所依,并且不欲乐分离,与苦结合;[2]老苦,从少年时分刹那变坏乃至衰老,皆是苦故,名曰老苦。即时节代谢从少壮衰退,能力衰损,力量衰减,行动迟缓,诸根衰损,眼不辩色,念力多忘,所受用境衰损,饮食难消,腰弓、头白、发落、面皱、不可爱乐,此等为老苦;[3]病苦,由地、水、火、风诸大种不调,产生变坏,种种诸苦来集其身而生痛苦故,名为病苦。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云:“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住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违背众病生”。由是因缘即令身起变更性,令苦增长,忧愁不悦,忧苦增长,不可爱乐所行境界,心情急迫,不悦意行,渐渐变为与命根分离,如人生诸病,其苦难忍,总括病苦名,有四百四病。如《大智度论》六十五云:“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二大中百一为起,冷病生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二百二,地火起故”。这是四大不调所生病苦,而烦恼病则有八万四千,如《智度论》五十九云:“八万四千病,根本四病:贪、瞋、痴等分。淫欲病分二万一千,瞋恚病分二万一千,愚痴病分二万一千,等分病分二万一千”。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4]死苦,寿命渐变坏,其身四大即将分散之苦性故,名为死苦。一切众生都爱自己的生命,为求生存,不乐于死,但在即将死时与受用财物分离,与亲眷分离难舍难分,与身所悦意之事及财物分离,其心感受猛厉忧愁之痛苦。身苦与心苦交织,难舍难分,最后寿尽命根断绝时,万苦交煎,即名为死苦;[5]怨憎会苦,谓与怨恶仇敌相会,其怨报怨,逼迫生命等时而生的痛苦,名曰怨憎会苦。以上五苦,在三苦中,名为坏苦。由与乐事和合将生苦恼,乐事虽暂顺自己,但乐事本性不断变易,不断坏灭,故名坏苦;[6]行苦,行谓迁流之义。一切有为事物迁流三世,无有刹那安静常住,有情常随业烦恼力迁流而转,流转三世不息之苦,即名行苦;[7]爱别离苦,谓与亲眷别离时发起忧恼、愁叹、悲哭、爱恋,所生的极端逼恼身心等痛苦,故名爱别离苦;[8]求不得苦,所有希求名利盛事,一切所求之事皆与愿违,劳而无果等苦恼,名求不得苦。此[7][8]两苦,总名苦苦,苦苦即苦受。谓由生老等苦事所成而更生苦恼,此苦多在恶趣,故名苦苦。

  由是应知,由前五苦总名坏苦;第[6]名行苦;[7][8]二苦名为苦苦,此即三苦。坏苦和苦苦为世俗苦;行苦为胜义苦。如《显扬圣教论》卷十五云:“如是诸苦略有二种,谓世俗胜义别故。世俗谛所摄苦有二种,谓苦苦及坏苦;胜义谛所摄苦有一种谓行苦,亦名遍行苦,遍至欲等三界故”。又如《阿毗达磨集论》云:“由安立真如门出世智境界故,初后二苦(坏苦、苦苦)为世俗苦,世俗智境界帮”。总集诸苦,不出二义,一是外界身病等苦,二是内心烦恼逼迫之苦。若圣者审观此义真实不虚,即名苦圣谛。

  (2)集谛:人生之苦果绝非偶然,而有引起苦果的原因。苦果之因则为集。集谛之因,以业为正因,烦恼为助因,由此二因招感后世,遍生众苦,流转生死,轮回不息,故集为众苦之因,如疾病因,是所应断。业分为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业为杀、盗、淫;口四业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业为贪、瞋、邪见。此十不善业,而以意业为主,意即是思业,谓由贪瞋而生邪见,拨无因果,诽谤三宝与四谛真理。

  烦恼有六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和邪见。见又分为五种:[1]己身见,或有身见,即萨迦耶见,以缘我为境;[2]边执见,谓执断常二边;[3]邪见,谓拨无因果;[4]见取见,谓计己见为胜;[5]戒禁取见,谓计邪戒为解脱生死真因。由此根本烦恼与邪见而造有漏善恶业,所得果报,即三界六趣而受大苦。由业与烦恼而招感大苦,又由苦而生业及烦恼,如是无始以来循环不息,皆以集为其因,故名集谛。若圣者审观此义真实不虚,即名为集圣谛。

  (3)灭谛:明集谛理,断尽烦恼业,则得解脱,是名为灭谛,又名涅槃。义为寂灭,即寂灭一切烦恼苦果,惑业既尽,则无生死累患,以诸业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尽灭,即得解脱涅槃,则名为灭。若圣者审观此义真实不虚,即名灭圣谛。涅槃之体乃解脱一切烦恼所显之妙境,非语言所能诠说,重在知苦断集而修道谛,乃能获得,其真相非凡夫智所能现观。

  (4)道谛:道谛为随顺趣向涅槃之道。道谓能得涅槃所应修证必经之道路,是名为道。为离苦断集,不著苦乐断常诸边而行中道者,乃得涅槃.故云为得涅槃之正道。因佛陀的方便善巧,即开道谛为七科三十七品,名为三十七道品,或云三十七菩提分法,或云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者,分为七科:

  第一科,四念处,或名四念住。由般若慧使念住境,观察自身内体,故名念住,其自体即是五蕴之身。依五蕴而分身、受、心、法。由此四种念处,能除世间贪忧,为趣入修道谛之初门。[1]身念处,观身不净。[2]受念处,观受是苦。[3]心念处,观心无常。[4]法念处,观法无我。由观此四念住,则能如次对治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执著。

  《法蕴足论》卷四;念住品云:“尔时世尊告比丘众,吾当为汝略说修习四念住法,谓有比丘于此内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于彼内外身住循身观。内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夫,于此内身循身观者,谓有比丘于此内身,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惟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谓此身中惟有种种发毛爪齿,尘垢皮肉,筋脉骨髓,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肪膏脑膜,脓血肚脂,泪汗涕唾,生熟二藏,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净相时,所起于法拣择。......觉明慧行,毗钵舍那。复有比丘于此内身,观察思惟诸界差别,谓此身中,惟有种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思惟诸相时,所起于法拣择,乃至毗钵舍那。复有比丘于此内身,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身者如病如痈,如箭脑害,无常苦空,非我转动,劳倦羸笃,是失坏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如是思惟身过患时,所起于法拣择,乃至毗钵舍那。外循身观者,谓有比丘于他身内,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惟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谓彼身中惟有种种发毛爪齿,广说乃至大小便利。如是思惟不净相时,所起于法拣择,乃至毗钵舍那。(观界差别及诸过患,如此类加)

  第二科,四正勤,又名四正断、四正胜。[1]对已生之恶,为断除故,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更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使之生起,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由于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为四正勤。能断除懈怠,故名四正断。能正策励身语意业中不善法此为最胜,故又名四正胜。如《大智度论》卷十九云:“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

  第三科,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如意谓所求所愿一切如意自在,故名为神,此四胜行为禅定之果,此定即名为足。是以信为基础之义,此分为欲、勤、心、观四种:[1]欲如意足:即由欲三摩地(定、静虑)成就神足,谓于佛法僧生起净信,生起乐欲听闻正法,由欲乐增上故,成就三摩地,由成就此定能生种种神用,故名欲神足。[2]勤如意足:由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于教授教诫之法,炽然精进,由增上故,成就三摩地,故名勤如意足;[3]心如意足:即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由思惟内法,心增上故,成就三摩地,是为心如意足;[4]观如意足:以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多闻、闻持、多闻积集,以慧抉择微细观察,由观增上故,成就三摩地,故名观如意足。第四科,五根:[1]信根:谓深信三宝、四谛者;[2]精进根,又名勤根:谓勇猛精进修诸善法者;3[]念根:谓忆念正法者;[4]定根:谓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者;[5]慧根:谓思维真理或谛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五根。如《俱舍释》卷三云:“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趣圣道故”。

  第五科,五力:[1]信力:谓由信根增长力,能破诸邪信者;[2]精进力:谓由精进根力增长,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谓由念根增长力,能破诸邪念;[4]定力,谓由定根增长力,能破诸散乱者;[5]慧力:谓由般若慧根增长力,能破三界一切烦恼者。能破邪法,故名为力。如《大智度论》卷十九云:“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又云:“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是名为力”。

  第六科,七觉支,或云七等觉支:[1]择法觉支,谓以智慧简择辨别诸法:[2]精进觉支,谓以勇猛心离诸邪行,修行真法;[3]喜觉支,谓心得善法而生欢喜;[4]轻安觉支,谓断除身心粗重散乱,使身心轻利安适;[5]念觉支,谓明记定慧而不忘夫,调适均等;[6]定觉支,谓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7]行舍觉支,谓舍诸妄谬,舍一切法,持心平等性,更不追忆,此乃行蕴所摄之舍心所,故名行舍。觉谓有觉,有觉有观,观察觉了之义。此七为道道品中的第六,觉法分为七科,故名七觉支。

  第七科,八正道:[1]正见:谓远离一切邪执恶见,于法抉择,观察明达的正观;[2]正思惟:谓由正见所起,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的如法思惟.此即是正思惟四谛理,远离贪欲瞋恚害意等烦恼。[3]正语:谓远离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过患的正言说。[4]正业:谓远离杀盗淫等身过之正施作。[5]正命:谓远离各种邪缘活命,即为正命。此有五种邪命,比丘所作不如法事以求利养而为生活,谓之邪命。<1>诈现异相,意欲使人恭敬承事,于世俗之人前诈现威仪之相,以求利养者;<2>自说功能,说自己功能.以求利养者;<3>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4>高声现威,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5>说所得利养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如《遗教经》中佛说:“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佛陀教诲,是为比丘,如法求得衣食卧具汤药的清净正命。[6]正精进:谓远离种种身心懈怠,止恶修善,向解脱而勇猛精进,常不止息的正确方便。[7]正念:谓远离邪念,忆念正法,明记不忘的正确思念。[8]正定:谓远离杂想,住心不乱,坚固摄持的无漏清净禅定。

  (5)四谛十六行相。四谛法为声闻(闻佛说法而证道者)缘觉(又译为独觉、独胜、辟支佛,出生无佛之时,而独自证道的圣者)修行所缘的境,主要缘四谛无常第十六行相而修行证道,大乘菩萨亦缘此四谛十六行相。十六行相,谓于四谛法上每谛各有四相。

  苦谛四相者:谓无常、苦、空、无我。[1]无常:谓是一一刹那生灭法故,因缘所生故,名为无常相。[2]苦:谓随顺烦恼业转,三苦损恼连续不断,毕竟苦故,故名为苦相。[3]空:谓无有常一自在异体主宰之我,如室中无人,故名空相。[4]无我:谓五蕴非常一自在之我,即五蕴无有自性主宰之我,故无我相。

  集谛四相:谓因、集、生、缘。[1]因:谓是诸业惑生苦之因,生苦之根本,故名因相。[2]集:谓诸苦因渐渐发生,遍生三界六趣,数数生苦,故名集相。[3]生:谓能招感业烦恼而猛厉生众苦故,相互系属,名为生相。[4]缘:谓由业及烦恼逼恼众生令其于三界中与后世生众苦果作助缘故,名为缘相。

  灭谛四相:谓灭、静、妙、离。[1]灭:谓是永断业烦恼之离系,故名为灭相。[2]静:谓寂静,能寂灭苦果之离系,故名为静相。[3]妙:谓其本体即是利乐寂静自性之离系,不再受三界之众苦,故名为妙相。[4]离:谓苦不再生,解脱轮回,决定出离安趣涅槃之离系,故名为离相。

  道谛四相:谓道、理、行、出。[1]道:谓能从凡夫众生往趣圣位,尽其苦源,趣向解脱涅槃之道,故名为道相。[2]理:又称为“如”,谓道谛三十七道品,是能对治烦恼的不颠倒之正理,故名为理相。[3]行:谓心住正理现证体性,是成就道业的不颠倒之加行,故名为行相。[4]出:谓能从其根本拔除诸苦及诸业烦恼故,名之为出。义为出离,决定能出离生死之苦,往趣涅槃,是名出相。

  总上四谛,佛陀教诫五贤者应知苦断集,即应了知苦而断集因,是为应了知现在逼恼为三界众生的诸苦果,寻其原因,是由过去集聚有漏善及不善诸业,及诸烦恼为集因,应当断除,此能招感三界生死,轮回循环不息的原因,此为迷之因果。应证灭修道,是为希求灭除生死诸苦之解脱——涅槃,应修道品为其正因,此为悟为因果。说明迷语二重因果的关系如下:

  苦谛——迷果
  集谛——迷因
  (此为流转法,为流转三界生死之世间因果,属有漏有为法,凡属有漏毕竟是苦。)

  灭谛——悟果
  道谛——悟因
  (此为还灭法,为还灭生死的出世因果,属无漏法,如《俱舍论》云:“无漏谓道谛”,道谛为无漏有为法,灭谛为无漏无为涅槃法。)

  2.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又称十二缘起支、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支,此为内缘起,即有情内在缘起的必然规律。如经说“佛出世佛不出世法尔如是”。说明有情世间一切众生生死,流转状况的定律,有此十二个顺次规律。如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为观待缘起性,此中随缺一支余则不转。此为佛教的根本原理,是三乘行者共修之法。

  有情流转的情况,总有十二支分差别之行相。

  (1)无明支:什么是无明?如《华严经·十地品》云:“世间受生皆由著我,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众生由于执著五蕴实有我体的痴烦恼,不了解真如法性,体空无我,即名无明。由执有我,能障真实之事理,起虚妄分别心,即不能如实了知三界业果谛理之道,则起烦恼生杂染贪著而造业,是为流转三有之根本,故曰无明支,无明有二种业:[1]令众生迷于所缘境,[2]与行作生起因。

  (2)行支:行以无明支为缘而起烦恼,造诸恶行,所作业果,积集福非福业等,与识相应,现前造作之业,名为行支。行有二种业:[1]能生未来报;[2]能与识作生起因。

  (3)识支:识以行支为缘,依止初心是识,即依过去善恶业行,能招后有,能牵引轮回生死之处,随事贪欲与心共生,现入母胎正结生相续时的刹那五蕴之一念,故名识支。识有二种业:[1]令诸有相续,[2]与名色作生起因。

  (4)名色支:名色以识为缘与识结合托于母胎,生四种取蕴,识支结生后有之第二刹那际,使受想行识四种名色取蕴及住胎五位之色蕴(凝酥、膜疱、血肉、坚肉、支节五位),互相依存,发育成身,故名名色支。名谓心法,受想行识皆是心法,而无形体可见,但以名而能了知,故曰为名。色谓眼耳等之身根,即结生以后,六处生起之前,中间诸分位阶段,皆叫做名色。名色有二种业:[1]互相助成;[2]与六处作生起因。

  (5)六处支,又名六入支:六处依名色位继续增长,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处,令身支六根圆满,胎儿渐成眼等之六恨,即将出胎之位,称为六入支,六处有二种业:[1]名取自境界;[2]与触作生起因。

  (6)触支:胎儿出生后有根境识三事和合,触境但未有苦乐明辨之感觉,如三四岁间,虽于根境三和合起用,但对外境事物,未识别苦乐受之差别,但有欲触事物之位,名为触支。触亦有二种业:[1]能触所缘外境;[2]与受作生起因。

  (7)受支:受依于触支生感觉,如五、六岁至十四、五岁间,渐渐对事物已有识别苦感受位,虽起衣食等贪著,但未起淫欲贪爱,名为受支,受亦有二种业:[1]能领受爱憎等事;[2]与爱作生起因。

  (8)爱支:爱以受支为因,于受染著无厌是名爱,如十七、八岁以后,虽贪著外境,资具之味著,生起淫爱现行,强盛喜爱欲著,但未广泛追求,名为爱支。爱亦有二种业:[1]染著可爱事;[2]与取作生起因。

  (9)取支:取以爱为缘,由爱增长所摄而不舍是名取,如十七、八岁成人已后,爱欲愈盛,贪妙资具,驰驱诸境,追求取可爱欲乐之位,乐欲于忍可取著,于了别四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四取蕴等,能取内外诸事物的有一百八烦恼,起功用力,名为取支.取亦有二种业:[1]令诸烦恼相续;[2]与有作生起因。

  (10)有支:有依爱为缘取所起的有漏业令诸有支生是名为有,由身语意造业,作种种有漏善恶业力,此为决定当来之果报位,故有为有。有有三界生死轮回之来去,有支即能招感后有之业,有生存之分位,故称三界为“三有”以为当来三界生存之处所,故名有支。有亦有二种业:[1]能令于六趣中受生;[2]与生作生起因。

  (11)生支:生依有支为缘,从业起蕴是生,一遇顺缘,即以现在之业力,于未来转生位中,直接受生之位,正结当有,六根圆满,位众同分第一受生,成就苦蕴,称为生支。(住众同分:众同分,同类,身体相似的有情类,若人,若傍生等同生一趣,各各类别相同,如人与人同分)生亦二种业:[1]能起诸蕴;[2]与老作生起因。

  (12)老死支:出生以后,诸蕴相续变异、成熟,名之为老;蕴相续坏灭,名之为死;年龄寿命起变异故,属于未来老死之位,名为老死支。老亦有二种业:[1]令诸根变异;[2]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1]能坏诸行;[2]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总括十二缘起为四支,称为“缘起四支”。|

  (1)刹那缘起:每一刹那出现的生灭缘起之相,具有贪等业行的作用都具有十二支。
  (2)连缚缘起:或前后刹那无间相续,而为同异类相属缘起(十二支缘起,由前因生后果相之连续的关系)之因果相属而起,即无间相续义。
  (3)分位缘起:或一一支的分位阶段无有间隔而因果相续。
  (4)远续缘起:或一一支分,必定不同类,因果相属,而中间有其余因果间隔于其中间,但久远相续开始,而未断灭,如《佛戒经》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3、十二缘起与四谛的关系

  缘起十二支,支支相连,相互依存,环环扣接,令诸有情循环生死,无始无终。如《华严经·十地品》云:“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可总摄为烦恼、业和苦三种之因果关系,又如龙树菩萨的《缘起心要颂》云:“十二支差别,能仁说缘起,烦恼业及苦,尽摄三种中,初八九烦恼,二及十是业,余七皆是苦,十二法三摄,从三生于二,从二生于七,从七复生三,有轮数数转”。

  此十二有支,总摄为惑业苦三种。“惑”即烦恼,使有情相续而有起因;“业”即所作业障而为引生苦果之因;“苦”为苦果,是为连续引生有苦性之果。行、有二支为业,即三界有情如顺次循环相续而不绝,此即由集能抬集苦果,烦恼与业为集,其余七支皆摄为苦。如是从无明、受、取三烦恼,生起行、有二业;又从行、有二业生于识、名色、六处、触、受、生和老死七支的苦果;又从七苦生于三烦恼,复从三烦恼生于二业,由此使三有轮回,数数流转不息。如是转转无有初、中、后、始终之别。列表如下:

 


  图一

  此十二缘起支,诸异生世间,虽然数数流转,次第生于三有,但不决定都具十二支。如在“名色”位命终,唯具二支,乃至“取”位命终,但具七支,以及出生后,中间夭亡命终者,则依情况不同再立支数。色无色界无有“名色支”,及“六入支”。

  十二缘起有流转与还灭二种缘起,为生死流转与解脱还灭二义。

  流转缘起,即十二缘起依无明生行,行生识等顺序次第生起,此称顺缘起、顺次缘起,即以顺序计算十二缘起。此属于流转生死的缘起,属染缘起,以苦集二谛所摄。

  还灭缘起,即十二缘起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等次第止息,此称逆缘起、逆次缘起,即逆次计算十二因缘。此属于还灭缘起,属于净缘起,以灭道二谛所摄。在《华严经·十地品》云:“复次无明缘行,无明因缘
  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灭无明,诸行亦灭,余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此十二支又分为三世,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行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无明灭行灭是观待断”。经义是说:了知缘起性空无我、无人、无众生等,断除我执,证第一义谛,无有我执无明之所起因,无明则灭;无明灭已,余十一支亦灭,惑业苦无依外则得解脱灭谛涅槃。如龙树菩萨《缘起心要论颂》:“于真性见真,见真即解脱。”

  概括十二缘起,分为能引支、所引支、能成支、所成支四支,称为“缘起四支”如下:

  1、无明支、行支、识支:此三支为能引支,能招引轮回,故名能引支,又名能行支。
  2、名色支、六入支、触支、受支:此四支为所引支,以无明为缘起行,以行造业,以识染著习气,可招引之后果,故名所引支,又名所行支。
  3、爱支、取支、有支:此三支为能成支,现前成就生支之故,名三能成支,又名现行支。
  4、生支、老死支:此两支为所成支,依于生支及老死支,众生各别出生等诸支,故名二成就支,又名所成支。

  四有流转,如下所示:

  (1)本有:从结生入胎第二刹那起,至死有的前刹那,尚未舍身命时期的身心。
  (2)死有:正舍今身命时或临命终时的刹那五蕴。
  (3)中有:死后未结生前,介于死有和生有之间的五蕴。
  (4)生有:中有结胎无间的一刹那所有五蕴。

 

  图二

 

  四圣谛虽说是声闻种姓所修,但不能说不修十二缘起,只是以修四谛为主。十二缘起虽说是独觉种姓者所修,但不能说独觉不修四谛。因为独觉种姓在因位时闻佛说法亦修四谛,只是在最后生出于无佛之时,无师自证缘起之理而证涅槃。

  4、六度

  前面讲的四圣谛,十二缘起,为大小乘行者所共修,但在小乘契经中佛亦说有六度,以使小乘种姓能舍小转大,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无上正等菩提,唯各处散说而不系统。大乘经中则广说六波罗蜜多等法,是大乘菩萨主要所修之法宝,二乘人所修的一切法,都摄入六波罗蜜多,菩萨修此六度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如圣龙树菩萨的《转有论》云:布施戒忍辱,精进静虑慧,恒修彼业者,速能得菩提”。是说六度即是大乘法,菩萨以修六度而成佛。又如圣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云:“施戒忍进禅,智慧悲为体,此即是大乘,有何错误语。由戒施利他,进忍行自利,定慧解脱因,总摄大乘义。自他利解脱,总则佛圣敦,六度中全有,因此是佛语。佛说菩提道,福智资粮体,此即是大乘,诸痴盲不忍”。又云:“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因此二资粮,即是成佛因,如是应常依,此福德智慧”。
  以上颂文,其义易了,例表如下:

 

  图三

  总上诸义,菩萨以大悲心为体,发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入大乘门,受持愿行二种律仪,通达人法二种无我,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广行六度四摄,历经五道十地,圆满福智二种资粮,断尽二障,究竟证得佛位。

  3.果法

  以上教法、道法解说竟。果法者即是有余依、无余依和无住涅槃。佛陀与无学声闻和独觉身心中的灭谛涅槃功德,及三乘无学圣者身心中的道谛功德,以为果位法宝。

任杰居士编讲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一)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二)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