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A.修行四念处的好处
B.什么是念?
C.四念处经论说
D.四念处~唯一之道
E.严肃修禅者的准备/预习
F.智慧禅的修习(以下缺)
G.四念处/毗钵舍那禅的修行
H.毗钵舍那途中的困境
附录
四念处
导致七菩提支生起的因素
A.修行四念处的好处
一些人或许会问:「修行四念处者能得到什么利益、效果和福佑呢?」修行四念处是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
1.个人的利益
(一) 一位严肃的修行四念处者,若是未达到觉悟的境界,但沿著人生的旅程中,他将能得到高尚的幸福。但要得到非凡的益处,他应该能以正念来抑制心意以避开恶业或因粗心而产生的恶果。
(二) 不善的,如欲念、邪见、烦恼、不端正的行为和愚痴,有些时候被称为瀑流,因它流入我们的心里,将它泛滥,并引它走向邪道。若是你有好的正念,它将会援助和保护你,阻止那不善的瀑流流入你的心中。但是要完完全全的阻止它的话,那便需要智慧。就如世尊回答阿耆多的问题时所说的:
阿耆多问:『瀑流四处流,何物可防御?告诉我,瀑流如何遮。』
世尊回答说:『世上一切的瀑流,念是他们的防御。我说诸流的防护,他们当以慧来遮。』(不变的词经)
(三) 从四念处经书中,佛陀也指出四念处对世间和精神上的利益。一位热诚的修行者在修行时分明的觉知和观察,便能克服贪欲和悲痛。
(四) 四念处是能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除痛苦和忧愁,而走上正道、觉悟涅盘的唯一之道。
(五) 经中最后一段指出:一个能依四念处所授般精进修行的人,在这一生中的七年或六年....七天中,他有望证得两种圣果中之一,即阿罗汉或阿那含。凭注释者们表示,这是意谓著中等智力的人。一个人若是智慧成熟(完满),只要在早上指点他,他可能会在下午觉悟;若是在下午指点他,他可能在明天早晨觉悟了。
(六) 修行四念处者有望在整个日夜中有所进步和吸取有益和无缺陷的佛法。
(七) 常例的修行四念处者将拥有分明的五官,纯洁和愉快的面容。
(八) 当肉体疼痛时,常例的修行四念处者不会因而身心动摇。
(九) 常例修行四念处的比丘们将不会放弃训练的规律而成为住家人,因为他们的心已倾向长久以来的隐居。
(十) 正偏知称修行四念处者为强人,因他的心通过修行四正知而得到了解脱或解放。
(十一) 有些修行者尚称为受训者,因为他们还得继续学习。他们是圣人,已证得了四道和三果。
(十二) 那些已完成修行的人便可称为专家,因为他们不必再受训。他们是阿罗汉。
(十三)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拥有已建立的正定,断除了烦恼以及能理解和知觉自己的心意。
(十四) 修行四念处者将从恶魔(那是三界天)的此岸到达彼岸的涅盘。
(十五) 一位继续不断的修行四念处者,将会不断的除掉欲望。
(十六)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是正确的走上灭苦之道。
(十七)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被称为归依自己而不归依他人。
(十八)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是正确的遵行那导致脱离痛苦的八正道。
(十九)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是对三种感受(乐、苦、不乐不苦)有著觉念和分明的觉知。
(二十) 一位例常修行四念处者,能拥有:
(a)神通
(b)天眼通--能看到众生的生死是因他们的业果。
(c)天耳通--能听到远或近的声音。
(d)他心通
(e)宿命通
(f)能进入解脱的心或智慧而且在这生中能经历到完美无瑕的佛法,因为他们已除掉所有的烦恼。
2.对他人的利益
(一)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能抑制和警戒自己和他人。
(二)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能使真正的佛法不会衰落,而置于良好的状态中。
(三) 虽然正偏觉者已进入般涅盘,只要是还有人修四念处,那么,这便是延长真正佛法的寿命之条件。
(大部份得自相应部经书中)
若是要真正的了解四念处和得到以上所说的幸福,只是学习是不足够的。除非他真正的修行一段时期,那是精进和常例的修行,就有如经中所说:激起它,超越的修行它,不然他是不会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真理和幸福的。这就是四念处的功能,那是得到此福。
B.什么是念?
四念处(satiptthana)是以Sati和patthana两个字组合成的。
这有几种说明,其中之一是「以设立念为主」。注释也有这样的说明:
*念的设立性
*以念为主的设立性
*与念一同建立
*念已建立
*念契入和系住
在这之中,最后一句被加以解释。它的意义是:「念的意思是回忆,Patthana的意思是契入和系住。念进入和停留因而被称为四念处。」
Patthana在这里是被指为「upatthana」(显现)--契入和系住。即是:一位有正念者是因为他拥有觉念和随时保持念念分明。
由于念是个重要的因素,它也被解释为「patthana」(建设/基础)。那是说,念是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就因为它的重要性,理所当然的每个人应先明白它。
*Sati(念)
念(Sati)这字已在好几个地方被解释过,但在特质这方面解释得最彻底的,就有如论藏里的法紧分别论、小诵部和小义释。
什么是念?(一)随念、(二)记忆、(三)觉察、(四)忆起、(五)忆持、(六)紧系(事物)、(七)不忘。
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 的译本:「念在那个时候是随念,忆起,想起,忆持,与肤浅和忘却相反。」
以上的摘要是有关念的特质和用途。以下是更完整的解释:
(一)anussati---随念,如:
*戒随念--随念起所持的戒德。
*舍随念--随念起所施舍的舍德。
*佛随念--随念佛世尊的功德。
*法随念--随念佛法的功德。
*僧随念--随念圣僧伽的功德。
*宿住随念--那能使个人随念起宿世的知识。
(二)patssati--记得,例如:知道,放在心里直到....或它是用在文字或特别的词句如「patissata」。例如:sampajano patissato(了解自己,记得).....,rupam disvapatissato(见相,忆起)。
(三)Sati:念。这里,念是随念或系念于当刻。
例如:Atapi sampajano satima(他是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觉知和觉念的。)或Sosatova assasati satopassasati(当入息时,他注意观察它。当他出息时,他也注意观察它。) 又Satokappeyyasato patikkameyya sato alokeyya satovilokeyya(当他行走、站立、坐下、躺著、前进、转身、望前、望向别方时他都观察著。)
(四)saranata:忆起。它的意思是提醒一个人某些事件,如我们所见过的、说过或听过的话。
我们因此而能记起所发生过的事件和它的来由。或是,有人可能提醒我们有关saranata(忆念)这个字在Vinaya Pitaka (律藏)里是sarana(忆念)。那是提醒僧伽对所发生过的事情应有的责任。
(五)dharanata:忆持。这里是指保留、记在心里的意思。它和dhara用在其他形式是同意义的,如:
*持闻者(sutadharo)--将所闻的教理记在心里的人。
*法持者(dhammadharo)--将佛法记在心里的人。
*律持者(vinayadharo)--将戒律记在心里的人。
*三藏持者(tipitakadharo)--将三藏记在心里的人。
在Caviki sutta里,dharana这字的意思也是记在心里。
(六)apilapanata:紧紧(目标)。这字可以分析为:
a--不
pilapana--漂浮
ta--物体
因此,apilapanata的意思为不漂浮,就如水果沉入水中一样。如果它漂浮,那么它是pilapana,不跟随著目标。无论如何,当念念分明时,他是紧系著(apilapanata),因此不会漂浮而去,它沉下或靠近著目标。
(七)asammusanta:不忘。它和appamada(不放逸)是相同的。它的意思是不疏忽。
以下是Buddhagosha如何的解释念:
「念有著(不漂浮)为它的特质;不忘为它的功用;以戒备的态度面对著目标;对身体有深入的知觉和审观念等等作为近因。所设立的念,如门柱般稳定,并如守门人保卫著五官。」--Nanamoli译,或是:
「念的特质是紧靠著(目标),拥有不忘为它的功能;显出保卫著和面对著目标的形态或显著之举;即肯定正确之法门(圣道)或身念处等等为近因。念有如门柱,稳系于目标;它也如守门人,因为它守卫著五官如:眼、耳等等。」
通常念与智慧是同时出现的。所谓:「一个拥有念和分明的觉知的禅者,当念念分明和坚实时,智慧生起而给予支持。」「比丘们啊!虽然是已做过的事或已说过的话,圣贤的弟子是保持正念,这是最高方智慧。」
念是包括在重要方经典中。例如:--
念根--在五官
念力--在五力
念觉支--在七觉支
正念--在八正道
其中最重要的是appamada(不放逸)。在法句经的注释里为:「不疏忽是时时以念契入和系住。」
一些导师给予这样的解释:「以警觉和念念分明深入四无色界是称为不放逸。不疏忽的意思是念随时都惊觉,不忘审观一切举止。」
根据大般涅盘经典所记载,佛陀对比丘们所说的遗言:「你们应该不疏忽的完成你的工作(修行)」
念亦称为不疏忽,并教导为法之至上。
Buddhagosha Thera言在每时刻都能保持正念是可喜的,犹如肴馔里的食盐,精通于所有事务的部长,随时都受用的。没有正念,就没有约束或激励。
因此,佛陀所教导的念是到处都能应用的。为什么呢?因为拥有念的意识是个庇护所;念能防贼;没有了念,心思便不努力和抑制。念是留心的御夫或忠诚的门犬。因此,所建立的念有如四念处的意义,那是,它等待著和观照著我们如个监护者。
C.四念处经论说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三藐三菩陀指导四念处为唯一能净化众生的法门.....
「比丘们啊!这是唯一的方法能使众生清净,制胜悲哀和忧愁,克服痛苦和烦恼,趋入正道,证入涅盘。」
四念处被指导为唯一的法门,因为这是高尚的修持,它能净化修持四念处者。众生执著生命,没有此道,他们的心便被那污染众生本性及行为的烦恼所迷惑。这些污染出自邪见,它把丑恶看成美丽,痛苦当著快乐,无常为有常及无我为有我。
这致使贪、嗔、痴生起,并带来烦恼、悲哀、忧愁。这对众生来说,确实很危险。当众生依著此道(四念处)修行,他们将会见到真理,明了那驯服及把心安定下来的法门,并得到生命中最高喜乐,虽然修行者未得到神圣灭苦之道与果,可是在努力的修持中,他尚能定下来而不受扰乱。当修行者已断除烦恼,证入正道,即是证悟涅盘。
四念处,这唯一的法门,是以念为主的修持。这是因四念处以念为栋梁。Sati译为念。它检讨那混乱的心,调整重要的心思(如信心、精进、智慧...),并每时每刻注正确的举动、言谈和意念。
四念处也可译为念的目标。因为念须有现象为观照的目标,所以就以此现象来安定心。谈到这些现象,它们可分为四种:
*身念处以念观身体为目标。
*受念处以念观感受为目标。
*心念处以念观心意为目标。
*法念处以念观心态(法)为目标。
*身念处*
经典所记载有关身念处:「比丘们啊!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比丘(在这达磨昆奈耶)精进的,念念分明和注意的以身体来观身,则能随处祛除贪欲和悲痛。」
这段记载指示观照身体的方法是依于三个条件:(一)精进、(二)明觉、(三)正念。它亦告知此观照是断绝痛苦的根源,即贪欲和悲痛。
这以「身体来观身」的修习是不可被参杂的。身念处须以身体为观照的目标;受念处观照感受;心念处观照心识;法念处观照诸法。就这样,以所说的目标来驯服心思。如果以复杂的方式来观照,比如以感受、心识或法来观照身体;以身体、心识或法来观照感受;以身体、感受或法来观照心识;以身体、感受或心识来观照法。那么,心将胡思和受支配以致不安和无法祛除我见。
身念处的目标可分为三种:(一)身体的状态,(二)身体的举动,(三)身体的四大元素。
*身体的状态*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观照入息和出息为安般念(Anapanasati)。呼吸对身体是很重要的,因身体是依于呼吸来生存。没有了呼吸,这身体就不能维持下去。如果,风界不调和,身体将受苦,疼痛及不适便是显明的证据。例如--一个完成粗重工作或攀登后已精疲力倦、生病或悲哀的人,他的呼吸就会短促和快捷。当他忿怒、憎恨或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时,他的呼吸就会沉重。这一切显示出内心的困扰,所
以佛陀教我要念念不离呼吸的入息和出息。我们观照和明觉入息和出息之长短,并明了它为何会如此,那时我们就会觉察到心的状态,因此我们便能观照和调顺呼吸而使心加以平定。
所以,要把心定下来,我们需要注意和念念不离入息和出息,时时刻刻观照每一呼每一吸,当心定下来时应明觉,这样心便无法激动。
有很多方法可以将心念集中于呼吸。其一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尖下的唇端,在那里可感觉到气息的接触。如此地做,心便集中在那儿而不分散。除此之外,每当我们出息时,我们也能数(数息须进行在感觉到呼出气息的接触那一刻)。首先是从一数至五,然后一至六,一至七,一至八,一至九,一至十,过后又从一至五开始。这是保持念力的最初步骤,以安定那激怒、不安和粗犷不驯的心。虽然一个人能如此修行于合宜的时刻,但是在面对不愉快及令人激动的事物时,他也能即刻保持内心和镇定下来。这种观照身体的呼吸就叫著观身的身念处。
*身体的举动(姿势)*
这举动是行、坐、往前进、向后退、回顾前瞻、伸屈、穿衣、吃喝、咀嚼、□、大小解、眠、醒觉、言谈及静默。身体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要了了分明。那么,一切的举动都拘谨正规。这是世间的利益。
另一方面,此观照可使一个人明了身体举动的实相。唯先有了欲念,才有所举动,并带来动作(风界)。这风界以种种方示来显现,形成各种各样的身体举动。这程序就如驾驶汽车,心如司机、动作如车的引擎、而身体如车身。如果司机没有经验并四处张望,他和他的车将会有危险(遭遇车祸)。同样的,没有正念,身体的举动就不宜并致亏损。另一方面,如果司机是经验丰富和谨慎,他会很小心驾驶和回避危险。同样的,正念将守护一个人的举动,使他镇定和保护他。
所见到的符合事实,能祛除那些认为身体里有个众生、我或人的存在的邪见。由于此邪见,渴爱和厌恶便生起。唯有见到实相,才能超脱「我们」或「他们」的观念。所以,只要还有身体,我们的举动和言谈应该检点和谨慎如个善人。
无论如何,人的态度是有差异的。一些人是内心善良但外表丑陋;他们就如装满的壶但开著。一些人是内外都好,就如装满的壶并套上盖。另一些人是内外都丑恶,就如未套上盖的空壶。此外,一个行为检点但不明实理的人,就如套上盖的空壶。一个明实理,但不知检点的人,就如装满的壶但未套上盖。一个检点又明实理的人就如装满的壶并套上盖。一个不明实理又不知检点的人就如未套上盖的空壶。这些动作都是身体的,所以观照这些动作是观身的身念处。
*身体的四大*
佛陀教导我们能以四大来观照身体的状态和举重。四大是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这四大的意思是具有它各自的特性。地界是坚硬性;水界是渗透或吸收性;火界是温度性;而风界是吹动或流动性。
地界不能独自生存,它须依水界来构合成固体叫身体。而身体依于火界来温暖和保养,防止腐坏。风界使它柔软并可调制和运用在工作及行动上。
这观照可深入至此或更深彻,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修持尚未完善。他可以以四大来观照身体各部份。头发、身体的毛发、指甲、牙齿、皮肤、肉、筋、体、髓、肾、心脏、且、膜、脾、大肠、小肠、未消化的食物、已消的食物和脑,这些都是属于地界,因为坚硬是它们的特性。胆汁、黏液、脓、血、汗、脂肪、泪、油、唾液、痰、关节液和尿,这十二部份是属于水界因为他们都有渗透或吸收的特性。
保暖身体的火、致衰老的火、以燃烧来维持的火及消化食物的火,这四项是属于火界,因为有温度的特性。
向上吹的风、向下吹的风、肚里的风、肠里的风、四肢里的风,这六项是属于风界,因它们有流动的特性。
此观照能显示出四大如何构合成身体的状态和举动,并祛除我见。观照身体的四大是叫观身的身念处。
观照可向内或向外来修行。一个人向内和向外观照,是当他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动作,以便使我们发觉自己可能也有他人所拥有的缺点,因为他人的过错较易于发觉但却不是自己的。比如见到他人可厌的举动时,我们就提醒自己不该像他人那样。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那些稳静及值得他人尊敬的举止。无论如何,他们只是四大构合而成的。
还有,一个人应该观照这些法的生起、消失以及法的生与灭。如此,我们可见到他们的生起和消失之因素,即是无明、欲望或执著,业和滋养物。身体是依营养来维持。善恶业报也是身体的来源。善业装饰身体而恶业却使它毁容。无论如何,它还是跟随著自然现象,那是无常和不满。善恶业存在只是依于 执著和烦恼。当我们清楚地见到身体如何因条件而生存,因条件而消失和灭时,我们将不再怀疑它的根源,生起和消失。这使我们不再贪婪和悲哀于那些对个人和他人同意或不同意的事物。如此地观照,身体可摄住心念和启发明了实相的智慧,并从渴爱及执著于我、众生和世间的邪见中解脱。
唯有用不断的忆念、明觉和精力(以激起正念和明觉)修持身念处才将会完善。并唯有如此才能克服那导致疼痛和悲伤的贪婪和悲痛。所以佛陀说:「比丘们啊!一个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体来观身精进、明觉和念念分明,则能随处祛除贪欲和悲痛。」
*受念处*
佛陀告知有关修习观照一种物质的目标(rupakammatthana),即是以上所说的身念处。现在,我们要看看较微妙的非物质目标。佛陀讲完身念处后,接著是四念处经的第二部份是受念处。
修习观照的目标可以是非物质的。倾向于事物并对它了知是叫识或心。心识有许多状态和目标。其中有苦、乐或舍,这一组比其他较易察别。由于一般人都喜乐 厌苦所以教过身念处后,更适合教导受念处,因此感受与心识被列为不同组。 「比丘啊!一个比丘在日常生活精进惊觉和念念分明地修受念处,便能祛除贪欲和悲痛。」
修受念处者需具有三项性质--精进、明觉和正念。这样则能祛贪婪和悲痛。
感受是领略目标的现象(法)。当接触后,感受便从心识中产生。当六根缘于六境而现起六识,这就产生接触。例如缘于眼根与色境而生眼识。其他感觉器亦是如此。
缘于触而生起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当见到或听到引人的境物时,即引起乐受。但如果那境物是嫌厌的,即引起苦受。境物如果是非合意非不合意即引起舍受。
这三种感受可以是五官(世俗)或精神(非世俗)方面的。世俗的感受是诱惑那心去贪婪或厌恶。这种享受有著不良的后果,它们就如渗有毒素和有刺激性的美味食物,吃时觉得可口但过后却要受苦。
当一个人的修行有成就并观察到事物的实相时,将觉得喜气洋溢,心满意足。就如佛陀说:「当一个人法喜充满时,他的心是明洁如愉快的。」
世俗的苦受是剧烈的。精神上的痛苦虽然难受但它将缘起喜乐。比如,一个人在布施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而且佛陀和已证到涅盘的弟子亦遇到许多困难,所以应该接受和耐心地承受这种感受。
当一般人遇到非合意非不合意的目标时,就产生非乐非苦的感受。至于此非苦非乐受是智者所认为高尚的。如佛陀说:「智者不意气扬扬或沮丧。」
那三种世俗的感受该放弃而以受念处继续不断地观照以提升精神上的感受。
「比丘啊!一个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受念处呢?」
「比丘啊!当比丘在感觉乐受时知道『我在感觉乐受』。」至于苦受、非苦非乐受、经神或世俗的感受,他都知道得很清楚并观注「我在感觉那种感受」。这指出在观照时,感受不可被混乱。依著此方法,一个人便放弃世俗的感受而提升精神上的感受,这是一个净心的法门。
根据所教导,感受是要向内自我观注的。乐受被理解为苦,因短暂的快乐消逝时便会感到不满。苦受被视为刺,而非苦非乐受亦无常。因舍受是在苦与乐之间,它可转变为其一。
此观照守护心意以免渴爱于欢乐,厌恶苦难和漠然不理。
至向外(他人)观照,我们是不能直接了知的。可是,感受能控制一个人的外表如脸上的表情或言谈。这显示出一个人是否感觉快乐、痛苦或舍受。比如,当一个人事事如意时,如拥有财富和名誉,他的外表、言谈欣喜,并春风满面,这显示出他的快乐。可是,在不顺利时,如失去财富、名誉或与所喜爱的人分开,表情和言谈都露出忧伤,显示出痛苦的状态。
可是对于智者,他不渴求感受,不论是乐或苦,经神或世俗上的。对于这些感受、身体、言谈及脸上表情一同被观照著。
佛陀在修苦行时,经历到精神上的苦受。当舍利弗还是个优波低沙流浪者时,听到阿说示尊者说的佛法后,体验到平和的喜乐。快乐所表露在阿说示尊者的脸上、身体及言谈即刻地帮助了舍利弗。这是个精神上的乐受之实例。
有一些人在面对合意或不合意的目标时,他的心平静泰然,这是智者所渴望的精神上的舍受。
传授修向外的受念处(他人),因为我们难以见到自己的好或坏。唯当以他人为例子时,我们才了解自己。这是个世间法以勉励我们自己要依正确的法门来修行。这向内和外的观照法可使我们知道自己的修持的进展如何。
此外感受的生、灭,和它的生与灭都必须观照著。感受的生起是由于触。当触灭时,受则灭。观照感受的生与灭能使到我们明了现象的生灭之特徵。
同时,唯有以正念来观照感受时,如此的观照才会生起智慧。以正念来观照每一个生起的感受是无欲爱、无邪见、不执著于世间的一切为人或我。观照感受如实所受,这只是一种现象,能祛除那些引起贪婪或厌恶的世俗法。
它被指为「感受里的观受」,因在修持四念处时,修行者不该参杂所观照的目标。苦、乐、或舍受,不论是世俗或精神上的,全部都归类为感受而不是身体、心或法。
修受念处时,须附有三项条件:精进、明觉和正念。正念的功能是观注每一个所生起的感受。智慧(明觉)拥有知道感受如实所受的性质。智者亦有正念,而正念在每一刻心识里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说:「比丘啊!我说在任何情况里都需要有正念。」要有正念就须精进地守护和防范那心以免胡思乱想。有了这三项条件,就可克服那污染的心、贪婪和悲痛。所以佛陀教导:「比丘啊!一个比丘在修受
念处时,精进、惊觉、念念分明,则随处祛除贪欲和悲痛。」
*心念处*
讲解受念处后,佛陀接著说明心念处。
那对目标了知的现象叫著识。没有目标,就不能对彼有所知。触缘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接著(在思想过程中),如果目标是合意的就引起乐受,不合意的就引起苦受,而中性的就引起舍受。这些感受已在四念处的前部讨论到。
在四念处里,除了感受,对事物的了知是好或坏共归为心法。在大念处Maha-Satipatthana里,心法被分析为几类以便观照。这八对是:
一、心有贪;心无贪
二、心有嗔;心无嗔
三、心有疑;心无疑
四、摄心;心无乱
五、心广大;心狭小
六、有上心;无上心
七、心得安稳;心不安稳
八、心得解脱;心不解脱
虽然,在心识里组合许多心态和因素,但心识为首要并予以观注。
心有贪就是贪欲的心念和执取引人的目标。即使是沉迷于大多数人所认为快乐的世俗享受,这都是参有欲火,它可导致未来的无比痛苦。这就如香甜的毒药慢慢地起作用。
心有嗔就是激怒和有复仇的念头。这就如烈性的毒药可能很快或很慢地起作用。 一些人每遇到逆境时就很容易激怒,但这不很严重。这如中和的毒药迅速起作用。而有一些人只是气一阵,这如不起作用的烈性毒药。还有一些人是很容易生气并要过一段时期,气才消,就如烈性毒药很快地起作用。可是有一些人似乎不曾生气。如果生气,那只是偶而和轻微,就如不起作用的轻微毒药,这种是最中和的,然而它毕竟是毒药。
心有疑就是迷惑的心,它耽溺于执取或被嗔恨所蒙蔽。这尤其是指散乱。在这种状态,一个人不能判明事物,由于缺少理解而进退两难。
当一个人专注观照身体的不净(不净观)时,他的心识是无贪。当慈心满怀时,他的心识是无嗔恚,而在明白事理时,他的心识是无疑。
摄心是由于烦闷或思量过度。而广大的心是远离欲界物,但仍是属于心与色。反之,狭小的心是有牵系著欲界物。
无上心就有如:在一般情形里,比如思考一些事物,一些人的见解很愚拙而有一些的却巧妙。所以聪明的较愚笨的为优。同样的,有时我们的思考力很好,另些时候可能更好或更差。在佛法中,善与不善心都各有影响力。劣等的心有比它更优的心识。比如色界心较欲界心为优,但比无色界心差。因无色界心是没有其他的意识比它更优,除了超俗的心。所以无色界心较色界心为优;而色界心较欲界心为优。即使是在一般人里亦有不同的等级。
定心是心识平和及稳定于观照禅定的目标。不定心是浮躁的并制于障碍。
解脱的心是没有烦恼,因它以善心来阻止不善心的生起。比如以慈爱的力量来解化恚恨,以慈悲治残酷,以喜悦治妒嫉,以舍心治爱憎。不解脱的心是受制于不善的心识。
如果念念不懈地观照每一刻的举心动念,任何不善心识如贪、嗔、疑将即刻制止。摄心将被激起和清醒,而散乱心识将集中和镇定下来。
心念处可向内或外观,它观心识的起和灭,而不是人或我,这点上文已解释过。同样的,此观亦依于三个要素,那是精力、心念和明觉。可是,那常陷入享受的不定心是难以约束和防范。仅知道它已陷入贪、嗔和疑是不足以挽回。因此,他须有足够的精力来提升正念和明觉至智慧圆满,并能分辨善恶和控制心念。唯有这样,修行才有所成就,即是断绝贪婪和悲痛。
*法念处*
四念处经的第四部份是法念处。经中有说:「比丘啊!一个比丘在日常生活中,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修法念处,则随处□除贪婪和悲痛。」
法是无众生或无我的现象,仅是彼此相依的条件缘合而有。它的性质与前面所提过的身、受、心有差异,并以此来下定义。这在阿昆达磨论里,分析得很详细,并列为三种:善法、不善法及无记法。
无记的意思比其他两种较易以明白。那些不能记别为善或恶的现象可谓为无记。现象如身、受和心是无记。乐、苦或舍受尚不能定为善或恶。唯有在渴求欢乐,言谈,思考或不良举动时才可定为不善。心识本身是无记,因有心才有身心活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都是心识的作用。这六识(眼识、耳识等等)亦是无记,因它们全部备有感觉器官。可是缘于视而起贪、嗔、疑是不善。反之,由视而起慈悲是善。
法(现象)本身明确是无记。这四种目标--身、受、心和法都是无记。可是却被观为善或不善,因它们有为善或不善的作用。比如心识,这现象拥有能知道的性质,而以它的心态及根门显现来分类。心识有贪、无贪、嗔、无嗔、疑或无疑。在心念处,心识的主要目标是心识。虽然它伴随著其他心态如贪、嗔、疑,这显出心的无记性。
染著贪、嗔和疑的现象是不善法。而有著无贪、无嗔和无疑的现象是善法。观不善法:在观照十二处--对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要念念分明,如实所见。缘于十二处而起的烦恼,如何的灭和已灭的;如何不再起,全部须知道的很清楚。这十二处是无记,但它是致使烦恼生起并致痛苦、悲哀、忧伤等等之因素。
观照不善法是指为观照五盖。它们被称为五盖,因为它们防碍向快乐的发展。五盖为:(一)贪欲、(二)嗔恚、(三)□沉和睡眠、(四)掉举和疑恼、(五)疑惑。
贪欲渴求色、声、香、味、触、法、能以致淹没其中。感官的享受亦如梦、不净和没有真正的快乐,并总觉得不够。当所喜爱的目标消逝或离去时,就会觉得苦恼痛苦和悲哀。所以佛陀宣扬「忧畏是自所爱之物生起」。他们通常是执著于所喜之境物或人,但过份的执著会带来痛苦。
嗔恚就是因生气而有伤害他人的念头,以致破坏利益和欢乐。它的每一刻就如燃烧的火。
□沉和睡眠致使一个人的心□沉和没有兴趣于所要做的事物。失望的感受致使心识不清。
掉举和疑恼是由于太紧张和追悔于个人或他人的恶举和尚未实行的善举。
疑惑就是犹疑不决,不能确定的那种困难心态。当一个人无诚意或无目的时,就会起疑心,以致一事无成。
五盖使许多人受牵制。在它的蒙蔽下,一个人不知那些是好的和会令他们快乐和进步的,以及忘了佛法。
「不智的作意」是不正确的思想,它是五盖的资粮。如果五盖尚未生起,它将会生起;如果它已生起,它将不能放弃;如果它已放弃,它将会再生起。所以,将目标认为合意,就是贪欲的资粮。把目标认为丑恶就是嗔恚的资量。对事物觉得烦闷或不能成就便是□沉睡眠的资粮。幻想那些个人能力以外的事物就是掉举和追悔的资粮。以多方面去思考某些事物而不细心分析就是疑惑的资粮。
在观照五盖时,须注意和明觉它的出现,更坏、被弃和被弃的原因,及知道它将 不再生起。五盖是由于不智的作意而生起,并由于正确的作意而被弃。当见到丑恶的实相时,这将防范欲念的生起。慈爱的洋溢将心从嗔恚中解放,并防范嗔恚。勇猛精进阻止□沉睡眠,而念念不离呼吸防范掉举和追悔。细心的分析现象可知心态是否善或恶,苦或乐,该作或不该作,污染或清净,并防卫那心,脱离疑惑。
心念处的观照是指系念于七觉支,为引发正觉,断绝烦恼。这七觉支是(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 (七)舍觉支。
念觉支是忆持不忘,要觉察每项经历,须持有正念。
择法觉支是思惟审察法,看是否善、恶或无记,该弃,培育或引生。此觉支依慧简择一个适当个人性格的禅定修习目标。
贪欲和爱慕美貌者须修习不净观于身体各部份,并分开来辨别如头发、身体的毛发等等,以观它的不净本是符合实相。
憎恨、坏脾气和嗔恚性者须修习慈、悲、喜和无量心,以便更友善,慈悲和随顺。
□沉者懈怠,应修习随念个人的长处,修佛随念,法随念和憎随念以发起精进和理智的思考。
掉举和追悔者,修习禅定如念死以引起紧迫之感是很适当的。多疑者应修习观照身体四大以明了自然现象的演变。在修持时,应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的法门才能进步。
精进觉支是注入强心剂和不懈怠。这是个重要因素。因如随著个人心思来修习,通常由于懈怠而缓慢下来以致失去世间和精神二方面的利益。精进有两种功用,那是□除不善法如五盖和增长善法如七觉支。
喜觉支即满足,它也是重要的。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和戒随念都能引发喜悦。
轻安觉支是指身心轻快安祥。有适当的食物,舒适的气候、人群,适合的法门及 调和的立、行、坐和卧四种姿式,这样身心就轻安。
安觉支是心专注。它不散乱,阻止胡思乱想并显出安乐。要心统一,就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静而又泰然宽舒的心境,这(后者)是叫舍即平静,对顺逆之一切都不介意。
这七觉支引发正觉,破除障碍,就如减轻病情来治病。就像一名医生诊出病因,选择热、甜或微妙的药物来平复病情,制止掉举并完全治好那病。
这七觉支如医药,念觉支如诊出病因的方法,择法觉支如选出适当的药物,精进觉支如以治□沉睡眠的辣药,喜觉支如缓和病情的甜药,轻安觉支如平定病情,定觉支如心不再掉举因病情已好转,而舍觉支如已康复如常的状态。
在观照七觉支时,必须察觉它每一刻的存在(这有如已解释过的五盖),或它的消逝,如尚未生起但不论任何原因将会生起,如已生起但不论任何原因它将增长,行者亦须明觉这些原因。
引起正觉支的因素是以智作意,意思是正确的作意。
如前所述,修持法念处不论是不善法或无记都可以向内或向外观照。行者应对此持有正念。法能引生智慧,而法是无欲、无我和无执著,这是法念处,依于精力,明觉和正念来克制贪婪和悲痛。
佛陀所指导的四念处,都各有观注的目标并逐渐微妙。这如不同等级的学习,身念处可谓为第一级,受念处为中级,心念处为高级而法念处为特级。
修持身念处能知如所实,□除把丑恶当为美丽的幻念。修持受念处□除把苦当为乐的幻念,修持心念处□除无我当为有我的幻念。
这些邪见已被□除时,贪婪和悲痛就不能生起。心境将平定并证入圣道、圣果和涅盘。所以四念处经指出:「比丘啊!众生想得到清净,想克服忧伤,想摒除苦恼,想得正戒,证涅盘,只有一条路可走;这路就是四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