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普明禅师《牧牛图颂》 

Master Pu Ming“ Cattle picture and song”

作者:普明禅师      发布时间:2008-12-20

禅门十牛图,喻示禅宗修心的十个阶段。大凡熟悉佛教禅学的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治心”。《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禅门十牛图,脍炙人口,历代禅师依图唱和的偈颂甚多,其中尤以宋太白山普明禅师,和宋梁山廓庵僧远和尚所作十牛图颂最为著名。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梦庵格禅师和

野性颠狂声乱哮,归途不识路岐遥;
那知脚下泥深浅,只管驰混踏苗。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梦庵格禅师和

潜通一窍鼻初穿,
穿了才堪痛下鞭;
左右拘挛时不放,
一条芒索紧相牵。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梦庵格禅师和

从今不敢复狂驰,
信手牵来也肯随;
几度披蓑陇亩里,
栉风沭雨那曾疲。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梦庵格禅师和

要骑背上便低头,
拽头来性亦柔;
只恐有时还倔强,
垂杨阴里尚拘留。
 

 
【驯伏第五】

绿杨荫下古溪边,
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幕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梦庵格禅师和

月下风前山水边,
随从到处竟恬然;
相看彼此无回互,
收卷绳头不用牵。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梦庵格禅师和

人牛相伴已相如,
鞭索全抛浑不拘;
抿耳攒蹄安稳卧,
悠扬笛韵乐无余。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餐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梦庵格禅师和

尽日终年在此中,
春回大地草初茸;
随时饮啖随他去,
管带无劳任睡浓。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梦庵格禅师和

白牛谁道雪山中,
此日看来一色同;
牛也萧闲人也散,
任他南北与西东。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障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梦庵格禅师和

牛既忘兮心自闲,
闲闲来往在山间;
灰头土面浑无事,
枯木岩前尚有关。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梦庵格禅师和

绝无人影与牛踪,
阶级何为凿太空;
究竟本来无一物,
依然万象自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