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圆觉经》与开悟(推荐) 

“Perfect Enlightenment Sutra” and Enlightenment (recommend)

作者:一鹤      发布时间:2006-12-8

    佛法是智慧之学。学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找到智慧(根本智)、保任智慧(并融通差别智)、到彻底了脱生死、发挥智慧大用的过程。这也就是禅宗所倡导的三关之说,即初关破参、重关保任起用、牢关透脱。自古禅宗教授法中,不许涉于言语思维去探讨传授,其过程大都在机锋转语中影射。当然,那只是怕学人粘滞中途不能前进的慈悲鞭策,事实上的修行中,是无法抹杀这个过程的。其实在圆觉经中也有从开悟到成就的描述,包括见地、工夫、歧路的预防等,对真正的禅宗行人来讲,是必读的一部妙典。由于此经言至简而义至深,需要参考其他的资料来学习。

  一、 快开悟吧:-)

  圆觉经中第一章,开宗明义,佛就讲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境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里的圆照清净觉相即指根本的智慧,证到此觉相即是相当于破参、依此智慧而断无明,即是悟后之起修除习(重关),成佛道即是牢关透脱。依圆照清净觉相而断无明,因断无明而成佛道,这真是无可更易的过程,是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所有成就者的必经之路。

  什么是圆照清净觉相呢,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幻象消灭,一切清净,无边太虚化为妙明觉心。如元音老人在《略论明心见性》中,这样描绘:

  当我人修法修至能所双忘, 心法双泯时, 不管修什么宗, 都是卒地折、爆地断, 有如爆炸物, 忽然爆破, 内而身心, 外而世界, 乃至虚空, 一时脱落、粉碎, 化为乌有, 连乌有也乌有。所谓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当斯时也, 虽一无所有, 但虚明凝寂、一灵不昧, 了了常知非如木石。虽了了而无能知与所知, 以此了了全体是一片虚明灵知, 不能再有能知与所知, 再有知, 便是头上加头, 即非是了。我人证此真境后, 回过头来, 方才识知这个灵知不在别处, 整日在六根门头上放光, 与我人无丝毫离异、无些许间隔, 一切言行动作, 无不是它的灵妙神用。从前为它千辛万苦, 百般追求探索, 原来只在目前不识, 反而污糟它、屈辱它, 在六道内轮回受苦, 宁不冤苦! 古德谓声前一句, 千圣不传, 面前一丝, 亘古无间! 又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即指此也。

  那末怎样证它呢?答案是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看清了无明(真正看清,非是简单理解),就能开悟,永断无明,即能成佛,这条线路是很清晰的。那末甚麽是无明呢?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哈哈,原来无明就是说众生把地、水、火、风四种物质元素构成的身体当成了自己的相貌,把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官的觉受所汇集在大脑中的影象当成了自己的心了。犹如迷人四方易处,东西南北认颠倒了,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这个假的身心,就像病眼见到的空中飞花和又一个月亮,真是无中生有了。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这一颠倒不要紧,可就要轮转于生死之中了。就像空中本来无花,如果把它当真了,那花的生灭也会被当成真实的,妙明真心中没有那个假的身心,你把假的身心当真了呢,这个假身心的生灭也会被当真,其实连身心都不存在,又哪里有生死这挡子事呀。呵呵。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 ,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四大的概念,可以中医的五行相比较,同属于物质现象的范畴,而众生所谓的心则不过是物质界在大脑中的映像。如果按佛所教的方法,时时返观身心的构成,那末深究下去,迟早有一天,你会豁然的猛醒,原来身心毕竟不是自己,只是幻化的影象罢了,根本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你会大笑,原来每天痴痴靡靡为身心劳碌、为它欢喜为它愁、却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而已。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 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楞严经》里讲证道的过程是:此(一)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因证到身心如幻,进而(或同时)证到外境也是虚幻不实的,更进一步,连这个能证到的虚幻不实也还是虚幻不实的,一切内外的心境在开悟的人眼中已如梦幻泡影,只剩下一片明净晴朗的天空(言语道断,比喻而已)。正如《五灯会元》中诸佛所开示的也是如此:

  佛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假的东西看清了,消陨了,真的东西就呈现了,我们本有的,遍满一切处的、永恒不变的、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就呈现了。这时可以说你才真正踏上了修行的艰难里程,万里长征刚刚开始,因为只有悟后才谈得到修行,才能真正认清什么是正觉、什么是习气,什么是烦恼、什么是菩提,才可能面对习气从八识深处的翻动,而以智慧从根本上铲除之。以前的种种担枷带锁的求证,只算是打打基础罢了,此时也可以说你已经成佛了,因为你已经走上回家的正路,只要不懈怠、不得少为足,就可以成就三明六通、四无碍智、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这些都是你家中故物而已。

  二、悟道的深度

  圆觉经中把悟道的深度分为四种差别:

  1、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劳虑永断 ,不再驰逐于根尘境界,不再为虚假的身心愁思忙碌,自然体会到清净的心境,如果执捉这个清净的见解,当然就会厌恶他的对立面不清净,自画牢狱,自做滞障。因为空性不彻底的缘故,在动静、善恶、是非、得失等相上,仍然不能照见本源,心无挂碍。此层次相当于禅宗的有省的阶段,所谓证到三际脱空、现量境,或者解悟到一个真心的存在了。而所谓的一香板禅、主人公禅就是指到此自诩、得少为足的狂禅。(禅宗初关之前,往往有此有省的过程)

  2、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 ,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时已经不只是证到一个清静境界,已经证到人我空了。所以超越了解的程度,而名曰觉,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所以尚须勉力保任此觉,对峙习气故,尚在一回奔竞痛加鞭的极为艰苦的用功阶段。

  3、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番大死之后,终于焕发出稚嫩的生机,习染已渐转渐薄,不须费力就自然长在觉照之中(首已断故,无能断者),亦不住着于觉照,已能领略真实的教义,而不受经教表面文字的束缚,开始显现发于实相智慧的机用。

  4、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磐,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到此因能洞穿世间一切事相真实的本源,完全契入圆觉妙心,五浊恶世已化为究竟清净的佛土,于一切时,一切处,得大自在 。如果把以上过程与大手印的四瑜珈相比较,可以明白地看出,他们是完全相通的,只是藏密更注重工用一面的阐述。

  三、悟后除习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站在究竟智慧的角度看来,实在是没有所谓的菩萨、所谓的众生、乃至所谓的修行与不修行、成佛与不成佛,一切都是幻化,幻化是不存在的,只有孤明历历的妙明真心,朗然寂照,但是众生在尚处无明迷倒、执假身心为己的时候,还是要靠妄功用来善巧修证,而不可随贪嗔痴的习气流转。

  文殊问庵提遮女曰:生以何为义?女曰:生以不生生为生义。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为生义?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是为生义。殊曰:死以何为义?女曰:死以不死死为死义。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离散,而能随其所宜,是为死义。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何却被生死之所流转?殊曰:其力未充。

  明知生是不生之理,是已经悟道了,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似乎悟的东西不管用?敌不过生死流转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不免会怀疑自己到底悟了没有,往往有些人到这一步,因没有明师指点,自己不敢承当,当面错过。其实只是因为其力未充而已。多生累劫的习气妄想,哪里能一悟即了,只要保任绵密,力量会渐渐增长,即使神通变化也会自然具足,何愁生死不能自在。

  如圭峰禅师云: 识冰池而全水, 籍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 资法力以薰修。冰消则水流润, 方显溉涤之功; 妄尽则心虚通, 始发通光之应。事上神通变化, 非一日之功可成, 乃渐薰而发现也。

  又如《修心诀》云: 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 以上诸圣, 莫不先悟后修, 因修乃证。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 渐薰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下面摘录王骧陆先生的《证体启用之过程》,即如何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具体说明,这段话,字字千金,对修行至关重要。括号内为笔者加的说明。

  实相妙体本有无住妙用, 学人须将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 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 而化有归空, 化颠倒为清净, 化烦恼为自在, 非但灭却自己之苦, 且可以灭他人之苦, 此即名度生。

  (人人有一无价宝珠,埋没在五蕴山中很久了,发掘出这个宝珠还不够,还要会用,否则跟没有有什么区别。妙明真心本来不动,不曾染污,只是迷情自缚而已,时时契入清净正觉中,颠倒虚妄自然无处立足,因为正觉之中,无我无人、心空境寂,烦恼就没有生起相续的理由,即所谓楞严经中以湛旋其虚妄灭生的意思,此正是心体的妙用,也是从根本上断烦恼、除习气唯一的正路,压制也好,躲避也好,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所谓虚妄也好,颠倒也好,烦恼也好,都是没有实在的性质,当你一觉的时候已经就空掉了,所以经中说无明无实性,不实如空花。)

  功夫越深, 习气发动亦越多越快, 学人不必害怕, 此第八识性田中自然翻出之种子, 发动虽快, 但去亦甚快, 发动可能较平日为大, 但发一次, 小一次, 短一次, 少一次, 不复再增长了。

  (工夫越深,识田深处的种子也被触动而发作越快,甚至有魔境的现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不过是自心现起的五蕴种子的喻称,此时楞严经中的五十阴魔境界,必须仔细研读,谨慎防护。此是无量劫来生死染污的算总帐,只要照见如幻,灵觉不昧,它自会消亡,如蛇结自解。)

  功夫越深, 胆子越大。如忽然遇惊, 亦只一惊, 不复再惊, 而且力量愈用愈强。

  (人被惊吓之时,心中生起害怕的受阴,照见此受阴本空,自然不被它骗,久之力量愈强,连此受阴都不再生起,真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了)

  功夫越深, 忽而忘记性大, 又忽而记忆力甚强, 且日见敏捷; 感觉力亦强, 往往不假思索即与物相应, 此通之先兆也。

  (真心之中,含藏万德,融通六根之用,发挥至极,即是神通。)

  常观此本来而默契之, 习气一来, 即便觉察, 觉即转空, 同时以般若扫荡此空, 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 扫至无可扫时, 斯合本来, 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初则以观智破幻相,极需费力,渐渐由观入照,能所双泯,稍稍管带即可,如牧牛图中,始则牵绳执鞭,奋力降伏野牛,久则人牛两闲,自然长在月明中。)

  做功夫要准, 要狠, 要省, 要等, 要平, 要稳。准者, 看准方向, 无所疑退。狠者, 克制自己, 丝毫不留情, 对自己点滴过错, 也不能姑息。省者, 常常反躬自省也。等者, 等时候也。非有相当时间, 其力不能充足。平者, 观一切平等。以不论何种挂碍, 皆由心不平等, 分别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 何患乎得; 法本不灭, 何患乎失? 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 超然入于自在之境。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 诸种习气来时, 不能打破, 此即定不足, 慧不充也, 亦即般若力不强也。故要等, 等到其间, 力自充足, 譬如行路, 贵在方向不错, 按步而进, 不在迟速。稳者, 如是稳定永不退转也。

  (准者,认定身心本空,契于湛然宝觉。要知,除明心见性之外,都非正路。狠者,只在一觉即转,斩钉截铁,不有丝毫粘腻缠绵。省者,在习气烦恼上,自我检讨,自我考问,发现问题。等者,此事不可急躁,因急躁本身即是受阴幻现,由得失心而起,反致欲速不达。一切功用,只看烦恼尽日,自然具足。平者,一切如幻,谁分高下?我性本空,谁能得失?只是一味平怀,泯然自得。稳者,贵在恒心,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永不放舍,不到家中,誓不休息。)

  明心见性一事, 为了无量劫生死, 何等重大! 绝不可以单单理解, 即为算数。以由理解而得, 毫无定力, 则起狂慧颠倒, 终不名明心。兹分七种过程: 一、以极强之慧力, 见到本来, 由此得少分之定, 。或由定力强, 启发般若, 见到本来, 二、见到后, 必深信勿疑, 以承当为第一。三、见本性周遍法界, 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性。说幻, 即一切幻; 说真, 即一切真, 究其真幻统属假名, 非有实体, 心能不为所拘, 是名无住。四、一切无住, 虽空而不落断灭, 妙用宛在。幻心非无, 是名无生。五、虽名无住, 但于善恶非不了知、非不分别, 只是分别而不住, 入于平等不二之境。六、心既平等, 自无挂碍恐怖, 到处自在矣。七、力量每每旋进旋退, 或定或慧, 后则定慧不分, 只进不退。此真明心理事双融者矣。

  (认准见地即是慧,专注不失即是定,一念觉即是慧,念念觉即是定慧等持。在一切心境上,以定慧之力,照见本源,心无住着,自然虚明灵通,转物自在。狂慧者,不仅是定力不足,即慧力也是肤浅,以肤浅的慧力加上不足的定力,岂能不丑态百出。)

  明心后我未能即除, 习气未能即净。我见习气时时来, 时时能转而化之, 是真明心者。若转化之力小, 此另一问题。只怕不知转、不知化, 即不能转、不能化矣。故学佛第一在开觉知, 如得财; 第二在善用其觉知, 如用财; 第三, 并觉知而亦空之; 第四, 无所谓空不空, 本来如是。如真富贵人, 自忘其多财也。

  (转化我见习气,在逆境中易,顺境中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之常情,切莫因循流浪,入宝山而空回,看看又一生矣!)

  觉照一起, 习气即消, 但此中迟捷, 各有不同, 此有过程者十: 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再觉, 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 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 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 而有时忘失。六、同时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 但有时在后, 或偶尔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九、觉尚未净。十、常寂而常照, 并觉亦无住矣, 此是力量真充足时。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无始劫来聚染的习气 汇如狂澜,抽刀断水水更流,下手处有一端极为艰苦的工夫。然则,经过险滩后,毕竟是平川。)

  从来大习气易去, 小习气难除, 还是不平等。是以仍有惊、怖、畏之果。其间忽上忽下, 不得以退转名之。

  (但凡检查自己还有受惊的时候,还有怖畏的事情,就是有习气藏匿其中。)

  平时常用反观法, 考察自己习性, 不论好、坏、善、恶, 凡不易化除者, 即属生死之根, 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 越要化除, 常与自己逆, 便是进功。

  (百法明门论中的心所,需要仔细熟背,写在床头桌上,时时如揽镜自照。)

  除习气, 犹如人天交战, 此必百战而可克胜, 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后, 方具可以交战之资格, 此即启用, 由小战而大战, 小胜而大胜, 而根本破敌, 永无后患。

  (求道之初,如救头燃,悟道之后,最戒躁急,急则心中先有分别得失,转离妙觉愈远,徒然增长无明烦恼。只要稳稳行去,十年,二十年,管取打成一片)

  用功夫, 切切压制不得、躲避不得。如贪嗔之根, 必拔除之、化解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 用以对治贪嗔痴, 则善恶二见, 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 虽一时敌不得入, 敌终未去, 乘机仍可入城, 非究竟也。故勿压制、勿躲避, 以破除为妙, 两不留影, 心无所染, 敌我同化, 即入大定。

  (不断贪嗔痴,必堕三恶道,对治贪嗔痴,则仅升于天道,仍未出轮回,必以智慧之觉,照见贪嗔痴的根本,无非源于我执,而我本性空,境亦非实,无作无受,契入正觉,两不留影,才是除根的正法。)

  境来不理, 亦不起念, 但不断灭, 此静中定也; 对境不惑, 依然应付, 动而不动, 此动中定也; 至动静一如, 无可无不可时, 则大定矣。

  (能静不能动,是慧不足,能动不能静,定不足。)

  练心要练机, 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时时起观, 功夫纯熟, 大机大用起矣。一切烦恼, 都由情见。情为我爱, 见为我执, 情见坚固, 则成覆障, 观因达果之机即不灵, 此机用之所以不起也。

  (定水澄清,万象斯鉴,由于定慧的力量,万有显现于心中,如观掌纹一样清晰,明察其中微细极微细的因果,就能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得先机大用,转物随心。)

  得他心通者, 端赖观因达果之机灵速, 是以理事圆通, 不待思索, 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 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正觉圆明者,自对神通不屑一顾。一切无得无失,要神通又有何用。)

  肯做不屑做之事, 肯说不愿说之话, 肯接不愿交之人, 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

  (有不屑作的事、不愿说的话、不愿接的人,心中必有障碍,还是未达空性之理,有我在作怪。)

  见他人过在, 不独难入不二, 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 修道人所最忌!

  (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眼中盯着别人,又何暇返观自己,纠缠于人我幻象之间,几时能得解脱。)

  用功痛切时, 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时, 故曰如丧考妣。盖痛切之至, 必失于礼节威仪也。人每不谅, 谓之骄慢自大, 或疑为狂。此人人必经之过程, 难为辩也。

  (世俗人情,发于无明,多有不合理处,初证空人,往往未能融会真俗二谛,体证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不二妙理,难免与世俗冲突,还须反求诸己。)

  用功忽勤忽惰, 若进若退, 切勿疑忌, 此是进功时, 万勿性急而懊丧。

  (贵在把牢缰绳,稳稳前进,心不放舍,必有成就之日,若性急懊丧,则是节外生枝,又被五蕴骗了。)

  喜静厌乱, 即是不平等, 切切不可, 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 与境无关。

  (未达真空妙有之理的缘故,静固然空,乱亦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妨惹尘埃,若有乱的分别,正觉已失,又是被幻象骗了。)

  修道人自赞毁他, 抑人自大, 最为可耻可笑, 慎勿为识者所讥!

  (修道之理第一在去我执,此则背道而驰,所以说可耻可笑。)

  发愿不轻率, 以发愿易而行愿难也。发愿欲大而坚, 自心中掺不得一丝情见。

  (情是缠绵于受想,见是黏着于法尘,障道法也。)

  八风不动中, 四风易守, 四风难防, 逆者易知, 顺者往往入其彀中而不自知, 故于顺心如意之事, 更须警惕, 防其卷入境中。

  (八风:苦乐,利衰,称讥,毁誉。)

  此中无有奇特事, 但除习气, 莫作圣解! 所谓玄妙神变者亦稀松寻常, 只缘少见, 因而多怪, 认为玄妙, 忘却本来, 入于魔道, 宁不可惜!

  (入魔者的下场,楞严经早已批好了八字:生遭王难(国法诛戮),死堕无间(地狱),自毁毁他,何苦来哉。)

  用功切勿与人较量短长, 应默察而自省之。

  (永嘉证道歌曰: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较量短长,除了浪费时间,增长我慢外,不知还有什么好处?)

  修法为一时之权宜, 切勿执取于法。贪法等于贪名利, 同一生死。所谓成佛者, 成如佛之性空也。心有所执, 顿失本来, 即离佛境, 故宜时时凛觉。

  ( 金屑虽贵,落眼成翳。妙心之中,万德庄严,万法具足,却又不容一物滞涩,一毫粘著。)

  除习气亦在因缘, 此有迟速之不同。明心后, 保任绵密(所谓保任, 切勿压心不起, 只要能转化不住), 经过相当时期, 习气有忽然消除之妙。

  (习气,就是习惯,心性的惯性,就象一碗搅动的浑水,刚停止搅动的时候,它还是在转,只要不再搅它,时间一长,自然就静止澄清了。)

  众生万般苦恼, 只缘一乱字, 乱由比量而起, 见性人见闻觉知了了, 不动念时心对境是现量, 及至动念分别时, 动而不动, 虽比量而亦现量矣。常能如是者, 名打成一片。

  (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楞严经云:我若按指,海印放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方便力之大小随慧力而转, 慧力之大小, 在观照之圆不圆。圆斯通矣, 通斯圆矣。所言通者, 心无碍是也; 碍者, 以心碍心也。心如明圆不惑则通, 此名无碍慧, 发于大悲心陀罗尼中。陀罗尼者, 心之至空至密地也。

  练心之法, 只于有碍中忍得过。比如一切习惯, 本无定义, 本无不可。苦在自己养成习惯, 非如此不可, 遂不忍与自己逆, 此碍之所以立也。倘忍得过, 即无碍矣。因本来无碍也。比如面子事, 本属虚幻不实, 充其量, 不过失去一虚幻面子耳! 且看伊究竟碍不碍, 此不过一时之不舒服, 到底克胜过去, 所得之无碍慧力, 岂万金可买得哉! 故学佛乃大丈夫事, 能忍得, 能放得下, 不与世俗同流, 亦不与世俗忤, 所谓和而不同, 即超然入圣矣。

  (若无大悲心者,只是个自了汉而已,充其量证个灰身灭智,法华经中诃为焦芽败种。而发大悲心度生者,必有诱导众生的方便,而须差别智的运用,只要根本智保任好,心性中自能观照到万法如幻显现的微细轨则,又以心中没有成见胶执,故能随顺众生不同的根器,将其引入佛法,脱离生死苦海。)

  梦中所现之景, 可以考察功夫之深浅。凡用功至密切时, 心感于梦, 梦中能有主张者, 即不入三恶道之证。以入三恶道者, 必心失其主为因, 有随力而无主力, 随业高下, 入之而不觉。且如梦中有一分力量, 必醒时有十分力量。心之与身, 梦时为半离, 死则为全离, 死与梦无大异也。

  (梦中是半昏迷的状态,保任工夫到家者,昼夜长明,即便睡熟,一如明月朗照。)

  一切妙用, 不离世觉故, 明心见性后, 须于人情世故, 在在留心, 练习通达, 用以互除习气。熟于因果之理, 方得机先, 起大机用。

  (做人做到八面玲珑,左右无碍,如维摩经中云:若在宰官,宰官中尊,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时时处处做众生的良师善友。)

  《大日经·住心品疏》云: 菩萨初发明道, 即生获除盖障三昧, 即与佛菩萨同住, 发五神通, 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能知一切众生心行, 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云云。明道者, 见性成佛也, 除盖障者, 除习气也。习气何时净, 五神通何时开发, 非可先求也。得神通后, 以他心通方便度脱众生。此为证体起用之过程, 不依此道而入者, 是为外道。

  (世界众生皆是一心所化,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依如来圆觉妙心,证得这个真心,自能明通一切众生语言心行,得其根本故。)

  明道后, 五神通虽一时未能全发, 但已非同常人, 以证得根本, 所有除盖障发神通, 均同时开发, 只力微耳。

  (神者,心也,通者,无碍也,心中无碍,灵知遍满法界,只是恢复本来功能罢了。)

  悟了还同未悟时, 不到平淡, 炉火不能纯青。所谓大智若愚, 整日如痴如傻, 打成一片矣。

  (证道之人,了知根尘幻化虚妄境界,不复驰流放逸,远离幻得幻失的五欲,在无知颠倒,以苦为乐的凡夫看来,却如痴傻一般。)

  以上所录, 实为明心见性后, 启发般若妙用之津梁。学者果能信入不疑, 于证体后, 刻刻提撕, 在人情世故上, 磨练自己, 深谙众生心行, 熟悉因果之理, 则除盖障, 发五神通, 大机大用起矣。(引自《略论明心见性》)

  四、《圆觉经》悟后做工夫的三条路

  正如《修心诀》中说: 凡夫无始劫来, 流转六道, 坚执我相, 妄想颠倒, 无明种习, 久已成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 本来空寂, 与佛无异。而此旧习, 卒难除断, 故逢顺逆境, 嗔喜是非, 炽然起灭, 客尘烦恼, 与前无异, 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 焉能对治净明, 得到大休大息之地? ,无始劫来的颠倒流浪,已经在识田中积累了太多的污染,菩提之芽才刚刚出生,哪里能敌过习气的飘风骤雨,藏密法中形容此时的正觉象是在战场上出生的婴儿,若不小心保护,只怕被分别烦恼之敌所掳。大慧杲禅师也讲: 往往利根之辈, 不费多力, 打发此事, 便生容易之心, 更不修治, 日久月深, 依前流浪, 未免轮回。岂可以一期所悟, 便免置后修?

  悟后的修行正如圆觉经所说: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初悟道的人,并不能时刻保持在觉悟的过程,因为习气的力量太大了,此心还是容易把身心外境当成真实而生起贪嗔痴等烦恼,而令生死相续不断,智慧的力量也还无法发挥出来,这正是其力未充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悟后起修总体的原则就是远离幻化虚妄境界,而这个远离并不是让人躲到深山老林之中、不食人间烟火的意思,而是知幻即离,幻化境界来了,只要知道它,不被它瞒骗,内不被念转,外不被境牵,豁然荡阔,心地无私,灭尘合觉,当然就不会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渗漏,烦恼完全断尽之时,也就是究竟成佛之日。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只要知幻,时刻保持在正觉之中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什么方便法门,因为此时烦恼不生,六根不在渗漏,妙明真心自然渐渐返源,功用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可以说是唯一一条道路。但是大部分行人到此往往心中无主,疑虑难决,所以又有许多方便法门可以用来助道。圆觉经中总结这些法门,不外乎三条道路。

  1、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凡夫以妄心为主宰,是妄心的奴仆,这个妄心就象峥嵘头角恣咆哮的野牛,到处犯人苗稼,而难以控制,悟道以后,不妨取静为行,安定身心,或在水边林下,任运徜徉,或处静室之中,澄心息虑,妄心息灭,契入寂静清安之妙境,正觉自然坚牢。

  2、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 ,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既然证到一切皆幻,那么当然可以来做幻化的主人,以幻习除幻习,并由此启动智慧的大用,在己则善巧对治妄习,在人则发起六度四摄的胜行,虽增进善法、利益众生,而不落爱见我执。心恒大悲,而不离轻安,心恒悲悯众生的缘故,不落空、不入断灭,不离净觉轻安故,不畏生死、不着五欲,由此而入菩萨圣道,地地上升。

  3、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 ,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磐,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若以智慧的力量,了知心境的虚幻,而不取于动静两面,换言之,能动能静,动静一如,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任运腾腾,只是以灵明妙觉,契入绝待灵心,廓然朗照,一切无碍,不为万法所拘。

  若诸众生遍修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某种方法,深入求证,如果一种方法不行,可以更换另一种,直至修成,若复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修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只要下定决心,契而不舍,必能成就。

作者:一鹤 文章来源:禅·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