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贪、瞋、痴是修行者自身的仇敌 

 How to practice, what to practice? Excerpt from“love in wisdom”  

作者:多识仁波切     发布时间:2016-3-17

节选于《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修行指的是人对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和潜在智慧能力的开发,而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原因就是:众生都有一颗能感觉、能反应的光明心,即佛心、如来藏。因此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变聪明,认识真理,弃暗投明,走上正道,走上超脱,走上菩萨道。《时轮续部经》中说:“什么是佛?除去污染的心就是佛;什么是魔?受污染的心就是魔。”开发显现光明的心灵本质就是修行。人们认为,佛大概高高在上,本质上与人不同。其实不是,佛原来也是凡人。佛是觉悟了的凡人,他的污染心被清除,光明心充分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人的好的品质全面地发挥出来了,也就是说人的好的品质全面地发挥出来了,坏的东西全面洗掉了、没有了,就成佛了。什么是众生?众生本身也有这样的条件,但是没有适当的机会,没有经过修炼,其光明心上蒙着黑黑的一层障弊,糊里糊涂,醉生梦死,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地循环,这就是众生。


  除去污染,开发显现光明心的本质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不是从外部修什么,而是驱除心性的污染,显现光明心的本质。用通俗的话说,使人体的五蕴经过净化、修炼,化为五智、五佛,五大(土、水、火、风、空)化为五佛母,使物性的肉体化为智能性的光体——慧体,使生灭、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的常乐自在的精神实体,这就叫做修炼。


  密法上的五蕴就是人身体上的五种成分,其中之一就是肉体,即色体,是有形的。还有无形的四种:受、想、行、识。受蕴就是有感觉的特性,通过五官能感觉到外部的情况;想蕴:区别、从标志上分清这是还是动物,或是植物等;行蕴:人的感情思想活动、意志、思想行为,驱使人干什么事,如爱、恨,全部包括在行蕴中;识蕴:元神、识,没有表现出爱,也没有表现出恨,只表现出能知能感觉的元识,这就是意识。这四种加上“色”就是五蕴。蕴就是很多东西加在一起,即很多元素加在一起。
  通过净化,身体上的五蕴可以化为五佛、五智,身体上的五大,(土、水、风、火、空)可以化为五佛母。现在我们的肉体可以化成智能性光体。人的生命是苦乐无常的,使生灭、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常乐自在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在时轮中就叫做“色空体”。色空指的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看到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包括天空中出现的彩虹,这也是物质的成分。但时轮中指的色空体是智能性光体,不是人人可以看到的物质性东西。


  修行从总的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性方面的优良品质的开发;二是对智慧能量的开发。优良品质包括:向善心、慈悲心、忍耐性、追求上进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对自己和所有生命的高度责任感。只考虑自己,不关心他人,不关心世界,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利众心。不做坏事,就是自珍自爱,向善也是自珍自爱,修佛也是自珍自爱。要爱护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前途,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前途,所以才有善的选择。


  还要有不安于现状、自强不息的精神。佛教就不安于现状。有一个西方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说过:“佛教的地狱,不管它有也好,没有也好,作为对人类提供的一种向善的动力,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完美无缺,就没有什么追求了。安于现状就无追求。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苦海,有很高的目标来追求,这样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安于现状就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一个国家安于现状也不会有什么发展。不安于现状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修佛的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智能的开发包括心识和五官的开发,智力的开发包括记忆力、敏感度、清晰度等的开发。通过禅,对各种神通(如五眼六通)进行开发。这些都是五官功能的开发和形体的开发。总之修行就是要达到以上两方面的目的。除此以外无上密还包括气脉运行机制的调整改造和情绪的稳定,体能消耗的控制,诸种营养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以及人体多功能的开发,人体和精神分裂过程的体验等内容。时轮法就讲气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造。


  对于一个人来说,情绪是相当重要的,七情六欲造成了人的衰老、疾病、事故等。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不能控制情绪,往往就会坏事,有的杀人,有的自杀。这都是情绪造成的。佛教就是用自我修行的办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长寿和保健的办法中对人素质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情绪的控制相当重要,随随便便的生气,随随便便的喜、怒、哀、乐,且行于色,对人来说是比较肤浅的表现。一般深沉的人喜怒不行于色。随随便便动手动脚,动手打人,这是素质的问题,所以,情绪的稳定相当重要。
  注意体能消耗的控制。这在密法中有很多控制办法。注意阴阳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举个例子:化工厂烟囱向外冒的烟及灰尘中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什么从烟中跑掉了?人体也同样,我们一般饮食的成分相当多,可是人的身体本身吸收不够,很多被浪费了,排泄掉了。又比如说身体虚了,大小便就很多,练功练到高级状态时就断绝大小便,能把平时食物中的成分(营养成分)合理、充分地利用,报废的很少。在密法中很讲究这一点。为什么有的人在练功中几天不吃饭,甚至几年不吃饭(辟谷)?在修炼中是可以得到这些东西的。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是人的肉体和精神分裂过程的体验。人的死亡过程就是肉体和精神的分裂过程。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什么?就是要解决死亡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死亡问题?一个是长寿,不需说了。另外一个就是要控制死亡过程,把死亡过程改变成练功过程,禅的过程。中阴身成佛就是这个基础上来的,不然怎么谈到中阴身成佛呢?所以在生成次第和圆满次第要修这个(东西)。


  人到临死的时候,体验到四大分裂。土、水、火、风分裂或消失时人出现死症。这些过程中人在思想上是如何一步步体验的?在修炼过程中就要体验这些现象,所以有假死的现象。可以埋在地下不呼吸,在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下多年埋在地下,藏密中有这个绝招。体验这个假死现象,没有肉体和精神分裂现象,精神怎么会出舍、怎么脱离开肉体?严格地说:不和生死体验相结合的修炼都不是真正的高深藏密。高层次的修炼要从生成次第开始,真实体验生死就要修圆满次第。


  修行是对自己的理智和信念的考验,也是意志和耐心的磨练。只有具备高度的理智、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耐心的人才能获得圆满的成就,不能当作好玩。修行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要和自身的贪、瞋、痴、疑、慢、邪见等作殊死的斗争,抑制直至干净彻底地消除这些烦恼和堕落的根源。疑——怀疑,不相信这个,不相信那个;慢——傲慢;邪见——就是各种偏见和邪见形成的观念,往往使人失去正见。如果谦虚一些,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过早地下结论,说这个对,那个不对,经过实事求是的研究以后,你认为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再下结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但邪见没有这种情况,邪见是由顽固的世俗观念形成的。


  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中说:“人不能骄傲和鄙视别人,但对自身的仇敌——贪、瞋、痴等,要骄傲和鄙视,要坚决战胜。”脱离烦恼,通向彼岸的路是充满艰辛的,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走过去。成佛无平坦大道可走,科学也无平坦大道可走,但成佛的路更难。


  对修行者来说,战胜自身的覆盖在光明佛心上的坚固的邪恶污染,才是最大的功力和神通。在佛教上没有比这更大的神通。把自身的贪、瞋、痴克服了,那就是最大的神通,不是什么向外、表演炫耀自己的把戏。密法从来都不看这个,而是看对贪、瞋、痴、名利战胜得怎么样 。最难的也是这个。当别人打你时,你是什么态度?别人侮辱你的时候,你表现出什么态度?在名利面前,采取什么态度?这就是看你的菩提心修养程度,看你的神通大小和修持功力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