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起源: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公文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
藏族,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古老成员之一,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 四川、云南等省、区,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藏区已发现和发掘出新旧 石器时期和铜石井用时期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址多处
1979年,考古发掘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在聂拉木、定日、申扎、林芝、墨脱等地区也发现和发掘了不少古文化遗址。说明 西藏地区在七千年至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青海、甘肃等 地区发现的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及彩陶文化遗存物。阿坝州 境内已发现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聚落文化遗址就有19处,其中有的 属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文化遗址,有的愿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古墓葬类,则有石棺葬、砖室墓、石室墓、屋基、大石墓、灵塔等多种形式文化遗存。 古籍史料中所载的“累石为室,高至十余丈”的“碉楼”建筑,至今可见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称之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部落,为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西藏,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公文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柯潘是从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古代称之为“嘉良夷”、“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实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甲时期,即大约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传入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吐蕃文化的传入和对嘉绒藏族古代先民的影响始自东汉,佛教则晚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军事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绒藏族。
观自在菩萨,为一灵异神猴授具足戒,令其往雪域藏地修行。神猴遵命,至扎若波岩洞中修道。(略)尔时忽有宿缘所定之岩山罗刹,来至其前,作种种媚态蛊惑诱引。继而女魔又变为盛装妇人,谓猕猴言:“我等二人可结伉俪。”猴言:“我乃圣观自在菩萨之持戒弟子,若作汝夫,破我戒律。”女魔答言:“汝若不作我夫,我当自尽。”于是倒卧猴前。已而女魔复起,向猴作如是言:
嗟尔猕猴王,请于我语稍垂听。
我以业力成魔种,情欲炽盛钟情汝,
爱欲驱使恳求汝。苟我与汝不成眷,
后必随魔作伴侣。一日即可伤万灵,
一夜即可食千生。若产无量妖魔子,
则此雪域境土内,悉将变成罗刹城,
所有生灵被魔吞。故请怜我发悲悯。
说如是悲痛之词,眼眶流泪。尔时猕猴菩萨便作是念:“若作彼夫,坏我律仪。设拒不取,将造极大罪业。”遂於刹那顷,来至布达拉山圣观自在菩萨前而启云:
众主大慈悲。我护具戒如护命。
罗刹女魔怀欲想,说出诸多伤感辞,
纠緾於我欲夺戒。将如何处护律戒,请大悲主赐察照。
圣者赐言“汝可作岩魔之夫。”彼时怒纹佛母和救度佛母二位尊者,亦自空中语云:“如是甚妙。”于是圣者并为神猴岩魔,赐予加持,使其成为夫妇。(略)
自神猴与岩魔结为夫妇后,即有六道有情死后前来投胎,产生六猴婴。(略)此六幼猴,由父猴菩萨送放甲错森林多果树处中,放置三年。追满三岁,父猴菩萨,前往观之。乃由业力繁衍成为五百小猴。然果实已尽,又无其他食物。父母虽未取食,犹问其父,将何为食。又问其母,将何为食。高举双手,状至凄惨,盖乏投食也。于是父猴菩萨心自思维,“我虽未入烦恼道中,乃遵从圣者慈命,然竟生若许猴裔!”刹那之顷,即至布达拉山,面叩圣者,作启白云:
(略)慈悲主!我将如何育儿女。
遵圣者嘱致于此,今乃变成饿鬼域,堕地狱应无疑,故恳大悲救度我。
圣者告曰:“汝之后裔由我抚育。”尔时圣者起立,从须弥山缝间,取出青稞、小麦、豆、荞、大麦,播於地上。其地即充满不种自生之香谷。于是父猴菩萨引领猴儿,来于其地,并授与不种自生之香谷,命其食之。因此其地遂名为灼当贡波山。幼猴等食此谷实,皆得满足。毛亦渐短,尾亦渐缩,更能语言,遂变成为人类。从此即以不种之香谷为食,以树叶为衣。
如是此雪域人种,其父为猕猴,母为岩魔二者之所繁衍,故亦分为二类种性:父猴菩萨所成种性,性情驯良,信心坚固,极能勤奋,心喜善品,出语和蔼,善於言辞。此皆父之特性也。
母岩魔所成种性,贪欲瞋恚,俱极强烈,从事商贾,贪求营利,仇心极盛,喜於讥笑,强健勇敢,行不坚定,刹那交易,思虑烦多,动作敏捷,五毒炽盛,喜窥人过,轻易恼怒。此皆母之特性也。当时,山野尽属山林,江河盈溢洪水。盈满之水,开为支道,水即流归支道,原野之上,从事稼稿,营建城邑。尔后未久,即有聂赤赞普(吐蕃第一代赞普)者出,来为吐蕃之王,从此始有臣民之分焉。
这一神话故事结合了藏族民间传说和佛教的因素,并被其后成书的《贤者喜宴》等西藏本地史书采用。
那么西藏地区有猕猴吗?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区是有的,而且数量不少。藏族先民雅砻部,就兴起于山南林芝地区,意味着可能原属于雅砻部的民间传说,在其建立了吐蕃王朝后成为了全体藏族的起源传说。今天位于山南则当县贡布日神山的猴子洞,传说就是神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后代的地点。
从考古和人类学角度,西藏地区自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器形比较接近华北地区。从细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器形则与黄河流域的文化类型更为接近,如昌都卡若文化。在人类学上,现代藏族在体质特征上多为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卫藏),藏南地区的藏族(康区)包含某些南亚类型的因素。
但是也有特例,拉萨曲贡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头骨比较接近南亚类型,可能为东亚与南亚类型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