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对立统一之和谐是万物的存在状态,故“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教致力于追求和谐境界。
在促进个人身心和谐方面,道教主张抱朴守真,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在促进人际和谐方面,道教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一切,“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从而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度人经》)的理想社会状态。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人类不能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自己征服和统治的对象,而应该体认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把自己视为宇宙这个伟大的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太平经》说,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界更加完美。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此,《阴符经》开篇即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之道”就是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类的本领就在于此,所以说“尽矣”。若不懂得自然规律,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经》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凶”。
“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教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主张。知止不殆,就是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不能去干。这样才能避免自然界的报复,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知足不辱,就是要人们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这样才能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保护生物多样性
《太平经》以自然资源的充足与否为标准来评价人类社会的贫富。《太平经》说:“所谓的富裕,就是什么都不缺。对于世界来说,天下万物都生长出来,一样也不少,这才叫富裕。上古时候,万物齐备,可称得上富裕。中古时候,物种已有所减少,可称之为小贫困。如今物种越来越少,已是大贫困了。”《太平经》这种以能否保护世界上物种齐全为标准衡量贫富的思想,不能不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道教希望人们“慈爱一切,不异己身”,“一切含气,草木壤飞,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进道,无识愿其识生。”
《文昌帝君阴骘文》劝戒人们“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希望人们”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说:“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充啖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心证慈悲行。”
●道教戒律中的有关规定
以《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例:
保护动物:“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不得惊鸟兽。””不得笼罩鸟兽。”“不得妄鞭打六畜群众。”
保护植物:“不得焚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
保护土地及水资源:“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竭水泽。”“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不得妄开决陂湖。”
●理性态度
道教戒律完全禁止杀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在饮食习惯上不忌荤腥的普通信徒如何遵守不杀生的戒条?对于这个问题,道教典籍中也作了回答。《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说,“不杀生者,所以存仁爱也”,这是制定戒律的出发点。“或心虽仁民爱物,而迹乃混俗众中,有所未便”,则应该尽量做到少杀。不得不杀生时,要像商汤捕鸟那样,网开三面,以体上天好生之德;要像孔子那样,“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有所节制而不滥杀;还要做到”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以遵循生态规律。它指出,“圣贤于肉食,未常必其有无”,因此,只要心存仁爱之心,虽“饮食随缘”,“又何杀生之有”?
《阴符经》有一句话叫“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就是说,自然界万物有其自身的生死循环规律,人应该遵循生态规律,不杀幼小动物和怀孕的动物;春回大地,万物方苏,不杀;草苗方长不折,相时方伐,这样就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当代道教界已把“保护好名山宫观、植树造林”作为道教徒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国道教协会于1993年召开了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表彰大会,受表彰者中就有一批在保护名山宫观、植树造林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道教徒。
2003年,由中国道教协会发起、全国道教界共同支持,在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甘肃民勤县建立了生态林建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