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内修外养的养生导引方法
Gehong's guidance methods of inside practice and Outside regimen
作者:葛洪 发布时间:2017-8-21
导引,即导气和引体相结合的功法。先民以舞蹈舒展肢体,强身祛病,便是最初的导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讲古时中央一带地平而湿,“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这种说法同古书上关于当时中原地区因潮湿致病而作舞强体的记载相同。导引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如西汉帛书《导引图》所示。葛洪说:“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对俗》)可知汉代道士模仿龟、鹤等长寿动物的动作,是把导引用作为延年长生的神仙方术。
《后汉书·华佗传》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食。”华佗五禽戏是祖国气功中的宝贵遗产,当时即引起葛洪的重视。他说:“有吴普者,从华佗受五禽之戏,以代导引,犹得百余岁。”(《至理》)近年发现广州民间流传一种气功,当气功师依一定姿式站立入静时,静极生动,竟会自发地作出虎、鸟、熊、猿、鹿的五禽戏,而五禽戏的自发出现和祖国医学五行学说中五脏、五志的生克关系完全对应,用于治病健身,颇有奇效。
看来五禽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机制的外部表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个功法当为中国气功中动功一脉之祖,实际上名震中外的少林拳术亦源于华佗五禽戏。过去人称少林拳式为达摩禅师所创,今考其拳式以五拳为最著,曰龙拳、虎拳、豹拳、鹤拳、蛇拳,盖气功家将内家之五禽戏,演变为外家的技击之术,不过略为变通而已。(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第112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看来道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贡献颇大,而道教气功师(如武当派张三丰)则多为内家拳术的祖师,诸如民间流行的“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段锦”乃至太极拳,皆是由古代导引术演化而来。
关于导引术的健身理论,华佗说得很清楚:“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华佗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养生之喻,早见于《吕氏春秋·尽数篇》。《云笈七籤》卷三十六“玄鉴导引法”载:“抱朴子曰:道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在野,则虫蝎大半。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故上天行健而无穷,七曙运动而能久,小人习劳而湛若,君子优游而易伤,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导引之道,务于详和,促仰安徐,屈伸有节。导引秘经,千有余条,或以逆却末生之众病,或以攻治已结之笃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显然,华佗和葛洪的这个观点和现代的体育思想十分相符。
道教养生家认为眼、耳、齿的功能退化是人体衰老的标志,因此葛洪特别注意用导引术配合医药防治眼、耳、齿的衰老。(1)坚齿之道。葛洪说:“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杂应》)《颜氏家训·养生篇》云:“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平愈,今恒持之。此辈小术,无损于事,亦可修也。”此法被现代炼功者运用,证明其效果极佳。看来每日早晨叩齿咽律的方法,对牙齿是有保健作用的。(2)聪耳之道。葛洪说:“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俛地仰,令赤黄之景,不去洞房,猿据兔惊,千二百至,则聪不损也。”(《杂应》)这种模仿龙、虎、熊、龟、燕、蛇、鸟、猿、兔的导引术和华佗的五禽戏一脉相通。葛洪以为通过导引炼形,使精血充盈,肾气旺盛,自然听力变好。(3)明目之道。葛洪说:“能引三焦之升景,召大火于南离,洗之以明石,熨之以阳光,及烧丙丁洞视符,以酒和洗之,古人曾以夜书也。或以苦酒煮芜菁子令熟,曝干,末服方寸匕,日三,尽一斗,能夜视有所见矣。或以犬胆煎青羊、班鸠、石决明、充蔚百华散,或以鸡舌香、黄莲、乳汁煎注之。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杂应》)这是以导引除三焦之热,并服以含维生素和有清热解毒明目之功的药剂,可以健眼和疗目疾。
此外,尚有远行法、龙跃、虎跃、鹿卢跃等称谓的导引法。这些当系有固定套路的动功,主要为修道求仙者所运用。至于一般的百姓,则可不拘形式,方便锻炼即可。导引是气功中的炼形之术,通过导引炼形使精气旺盛,心神舒畅,达到健身益寿的目的。《抱朴子别旨》云:“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葛洪把导引术作为一种可以大力普及的养生良法加以推广,有力促进了道教养生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