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摆脱心念的束缚 

Shake off the crimp of the mind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9-8-28

    念头不是物质,没有形体,当它呈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在完全没有意识的况态下被它的内容所驱使,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习惯。禅修就是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以充分的觉知力来观察心念,以便了解心念的本质。

    摆脱心念的束缚是相当困难的,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经随着心念的内容行动了,从而造成烦恼与痛苦。例如,心念呈现出“我遭受了巨大损失”,接着人们就会垂头丧气,情绪低落。要摆脱这种受心理意识驱使的状态,修行者必须要找到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人类要脱离地球引力,必须要借助运载火箭的巨大推动力,在那种无比巨大的推动力下,航天飞机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宇航员才能被送上太空。禅修类似于这个原理,修习者要观察心念,他首先遇到的是心念对他的强大引力,这使他根本无法纯粹地观察心念;如果禅修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就需要找到能让他摆脱心念引力的工具。宇航员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距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国际空间站,依靠的是运载火箭的巨大推动力,禅修者要摆脱心念的束缚,需要依靠什么呢?

    佛陀给我们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正精进、正念、定力。这三个因素就是禅修者的强大火箭,当这三者很充分的时候,禅修者就能摆脱心念的引力,站在心念的外面客观地观察心念。当他能够看到心念其实只是一种现象,紧接着会被另一现象取代。如果能看到这一点,禅修者就会逐渐地不再执着心念,没有执着,就不会受心念的制约。

    精进、正念与正知三者是禅修的状态,它们可以保证禅修者稳定地处在客观观察的位置。只有在这种稳定的状态下,观察者才能充分地对心念进行觉知。这是修习的基本保证,是进行观照的前提条件。

    佛陀成功地摆脱了心念的束缚,也成功地观察到了心念的三个特点:无常、苦、无我,于是他解脱了。解脱的意思是,他不再受心念的束缚,任何心念对他都没有作用。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心念,而是说他是心念的主人,是他在掌控心念,而非心念在掌控他。

    多数修行者无法意识到心念对他的无形控制,所以他所进行的观照,其实是在心念的内容里打转,那不是真正的观照,那样的观照没有效果。修行者首先要意识到心念对他的无形控制,这是进入修行的第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也非常困难。这正如人类生活于地球,并不感觉地球的引力一样。人类生活在心念之中,并不感觉心念的束缚——人们早已习惯于这种束缚。

    当修习者摆脱了心念的束缚,进入自由的境界时,他才能感觉到自在,并能理解处在心念的控制时所承受的制约。这类似于生活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他们能够感受到身体不受地球引力控制的状态。当他身在地球时,他无时无刻不在受地球的引力,但当他在距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国际空间站,他清楚地感知到,在那里,没有任何地球的引力。

    意识到心念对我们的制约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们并不认识心念,对它还存在依赖,正是这种依赖制造了内心的痛苦烦恼;在心念面前,人们还不是它的主人,是心念在奴役我们而非我们在使用心念。人们不了解心念的本质,所以一再地依赖它,如果还有依赖存在,人们就在它的控制之下,这是烦恼的根本原因。

    当宇航员进入太空,完全脱离地球引力时,他才能看清地球的全貌。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能看清地球的全貌,这源于他们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在地球之外400公里观察这个小小星球。

    禅修者想对心念保持觉知,他也必须要达到类似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与地球的相对位置——400公里左右的距离。他必须要站在心念的外面,而且距离要足够远,使心念的引力消失。这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要与心念保持距离,不要靠得太近。

    如何才能让自己站在心念的外面,如何才能与心念保持恰当的距离呢?佛陀的方法是,只要有正精进、正念与正定,这三者协调运作,就可以使禅修者与心念拉开距离。这三者类似于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运载火箭,它可以把禅修者运载到脱离心念引力的合适位置,如果禅修者到达了那样的优越位置,他就可以站在心念的外面,轻松地观察心念的全貌。

    当脱离了心念内容的引力以后,心念将变得非常清晰,这样,禅修者就有条件进入纯正的观察。这种纯正的观察是超越的观察,是高屋建瓴式的观察,这种形式的观察可以达到对心念全貌的完全了知,进而彻底透视心念的本质。

    我们知道,暂时脱离了心念的引力之后,不受制约的纯粹观察才能进行,禅修者如果希望自己能达到那种境界,他就需要在内心建立起类似于把宇航员送进国际空间站的运载火箭。佛陀开示的八正道之中的“定”,正是修行者的宇航火箭,足够强大的正精进、正念与正定,是八正道之中“定”的范畴,它可以把修行者完全送入禅修的太空,在那里,修行者脱离了心念的引力,可以进入纯粹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