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中国宗教中的神仙 

China religious immortal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09-5-20


神仙

一般指长生不死、修炼得道的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汉书·艺文志》)亦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若从“神仙”一词的广义和道教神学来看,神与仙是有区别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亦称先天之圣;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亦称后天仙真。 

神仙思想渊源流长,中国古籍中的“神”字,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们难以预测、驾驭者谓之神,如《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曰:“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气等谓之神如“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札记·祭义》)“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札记·乐记》注)还有长生不死者谓之神,如《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山海经》中则记载有“不死之山”、“不死之药”,“不死民”等。可见,中国古籍中的“神”既包含先天神灵,也包含有精、气谓神和希求不死之愿望。而神仙之说,究竟起于何时?据考十三经中无仙字,《道德经》五千言亦无仙字,足征“神仙”一词不见于春秋之前。春秋时已有“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20年》)之讨论,战国时,有人献不死药于荆王和“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表明神仙思想之萌发。而《庄子》书中则描述了各种神仙人物,有真人、至人、神人、仙人等。与此同时,从战国齐威王、宣王及燕昭王,以至秦始皇、汉武帝三次大规模地遣使往勃海中寻觅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索取不死之药,使求“仙”寻“药”活动推向高潮,使神仙思想得到长足发展。道教创立之后,以继承和发展古代萌芽的“不死”、“长生”观念,成为道教神学之特色。其仙真有天仙、地仙、散仙等,天仙可以晋升为天神,地仙则只在人间,散仙大多在天上人间飘忽不定。而修炼仙真之说亦有许多变迁,从寻求“不死之药”到人工“炼丹服食”,从宣扬“白日升天”到“尸解仙”,以至发展为道教内丹术,但仍以“炼丹成仙”为其神学目的,使“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形成道教教理之宗旨、修炼之目标。所祟奉之仙真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占有突出地位。道教仙真的祟拜大体上包括:古他人,如赤松子、彭祖等;古老神话传说人物,如黄帝、酉王母等;道家、道教史上杰出人物,如老子、庄子、张天颊、葛洪、寇谦之、吕洞宾、杜光庭、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历代流传的高道,神异人物,如八仙等等。 

道教的广义神仙内涵,继承了长生不死成仙之说,包容了中国古代宗教、古老神话、民间信奉的众神,并且受佛教传人的深刻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神仙体系,即先天之圣、后天仙真和道教民俗神。道教初创时,五斗米道所祟信的“天地水三官”以及神仙谱系的诸天帝、日月星君、风伯、雨师、诸山神、水府等,均是继承中国古代宗教祭祀祟拜演化而来。古代神话也是道教神仙的重要来源,如道教至上神元始天尊,其原型来自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神话。对于黄帝、西王母等神话传说人物,则取舍不同,各用其长。对黄帝是专门宣讲“人王长生、得道、升天”的神话,吸引和取得了历代封建帝王对道教的扶持;西王母则是女子登仙得道所隶焉的女仙领袖。佛教的传人,对于道教神仙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是讲九天的,而道教吸收佛教“三界说”,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所供奉的三十二天帝等,则模拟佛教而来。道教神仙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渐进过程。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中的神仙体系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入,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入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王明《太平经合校》289页)道教初期五斗米道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崇拜天地水三官。张角太乎道则奉中黄太一。两晋南北朝时,除继续祟牵太上老君之外,随着《上清》、《灵宝》经典和各种派别的相继出现,又有以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君为至上槽。不过由于元始天尊能最完美地体现“道”的丰富内涵;即“莫知其先,强目曰元,其知其初,强目曰始;故曰‘元始天尊。”(《混元圣纪》卷二)因此,元始天尊作为道教至上神的地位,为多数派别所承认。此时,各派在吸收旧有神灵基础上,又有大量新的神灵。在当时的道经中,出现了名目繁多的道君、天尊、天帝、帝君、元君、真君、仙君、岳镇海神、仙真众圣等等。但皆无统序,互不相关。故在南北朝后期,为了道教的传播与发展,一些高道试图进行神仙谱系的排列,如北周末道书《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就作了这种尝试。梁陶弘景著《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共列50多位神仙,以世俗的“朝班之品位”排定出神仙界的“真灵之阶业”。它分成七个神团,由天间、人间、阴间三大体系组成,从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官、洞天、太阴的框架构想,设了七个中位,每个中位一般设一个主神,又设左位、右位、女真位、地仙散位等。而《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是以“得道成仙”之视角,从下至上依其修炼之程度,分为八个层次,即“得鬼官道人”(为人死后的仙鬼安排,死后也给升仙真的希望与机遇)、“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即相当于洞天)“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扳道人”以至“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这两者从形式看似有区别,一个从上至下,一个从下至上,但其内涵即得道成仙的层次是相同的,每个层次所列神仙亦大致相同。总之,它是第一次编织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在道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至唐,经过南北朝时期道教各派长期的酝酿与协商,确立了道教“三清”最高神,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演境灵宝天尊、太情境道德天尊,道教神仙体系步入了新的格局。他们以“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犹龙传》卷一《启师资》)的师徒关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道教三清尊神。虽然唐代由于皇室以老子李耳为“联之本系”,尊为始祖,并有道教学者从宗教神学理论上宣扬太上老君相配合,大有独尊老子为教主的意向,但以“三清”为道教至上神的趋势不可逆转。北宋也仿唐代王室,利用道教神化赵氏,造作道教神仙,如效法唐代奉黄帝为圣祖。这些神话与新造神,多讬言于玉帝,因此一再加封其为太上开天执狩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不仅成为神州大地世俗民间信奉的天界最高神,而且出现了以玉垒大帝为首的“四御”,形成了“三清”、“四御”神仙体系的新格局,即“三清”为“教门之尊”,“四御”为“吴天三界之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界醮坛图》)一般认为,道教神仙体系在两宋才比较定型,并大致流传至今。其特点是,斋醮科仪请神、供神以至个人修炼时所祟拜的神灵,不再是前述的修炼、得道、成仙之“真灵位业固”了。两宋涉及神仙体系的道书,有宁全真校、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66卷,宁全真校,林灵素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1卷;金允中编《上请灵宝大法》45卷,吕元素集《道门定制》,留用光传、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57卷,以及张君房编《云笈七籤》122卷等。它们收集了近千年来道教神仙谱系,并有不少??可以概括为十个层次。最高层是“三清”、“四御”或“六御”;第二层是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灵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第三层是日月星辰,如十一大曜真君、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第四层是三官帝君、三元真君、四圣真君等;第五层是历代传经者名法师,如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三天大法师等;第六层是雷公、电母、龙王、风伯、雨师等;第七层是五岳、诸山神及靖庐治化洞天福地仙官等;第八层是北阴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它们所属诸神;第九层是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吏等;第十层是城隍、土地、社程之神等。




仙人

亦称“神仙”。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仙人是道教徒修炼的理想境界。《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庄子·天地篇》:“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被白云,至于帝乡,三思莫至,身常无殃。”《抱朴子内篇·论仙》:“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而其或升天,或住地,去留各从其所好。”《神仙传·彭祖传》:“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湖,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道经又曰:“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故曰仙人。”(《太上老君内观经》、《云笈七籤》卷一七)仙人之等级,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南北朝时又有“得鬼官道人”之说,增添了“鬼仙”。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分为七级,为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云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的“三清”中又有“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太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真、圣之号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而为次第”。又有仙官之称,玉清、上清、太清三境,每境各有左、中、右三宫,宫中各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此外还有一类称散仙,如民间所传的“八仙”。在仙人世界,还有“天师”、“真人”、“先生”之类称号,并被历代帝王作为给某些著名道士的封赠号。仙人传记也特多,今《道藏》中收录的有《列仙传》、《塘城集仙录》、《仙苑珠编》、《续仙传》、《三洞群仙录》、《疑仙传》、《玄品录》、《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及其《续编》、《后集》。另《道藏精华录》收有葛洪《神仙传》等。



至人

道教对修仙悟道者的尊称之一。《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庄子至人说被纳入道教信仰,道经曰:“炼神合道名至人。”“其神契道故曰至。”(《太上老君内观经》、《云笈七籤》卷一七)。



神人

即神妙至真之人,亦指纯粹不杂之人。神人之说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天道》:“不离于精谓之神人。”《徐无鬼》:“神人抱德畅和,以顺天下。”《庄子。逍遥游》描述神人形象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庄子神人说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道经曰:“炼气成神名曰圣人。”“其气通神,阴阳不测,故曰神人。”(《太上老君内观经》、《云笈七籤》卷一七)。 




真人

即修真得道的仙人,与仙人统称为“仙真”,最受道教徒的崇敬,视为修炼的目的。道经曰:“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得本元气故曰炼形为气,正性无伪故曰真人。”(《太上老君内观经》、《云笈七籤》卷一七)“真人”之称源于先秦道家,指存养本性、体悟大道之人。《庄子·大宗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登高不慄,入水不儒,入火不热”;“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睡,众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本经训》:“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庄子·天下篇》将关尹、老聃称为古之博大真人。道教“真人”之称沿此而来,汉晋以后逐渐地被神格化。《太平经》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称“真人职在理(治)地”,其品级高于一般仙人,即“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云笈七籤》记述上清仙境有“高真”、“玄真”等九种真人。一般而论,道教的“真人”多为受到帝王封诰的“仙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曾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为洞灵真人。这四大真人也被道教称为太上老君的四大弟子,其著作通称为“四子真经”。此后历朝帝王常以“真人”称号授与某些道家人物或著名高道,如元世祖曾把全真七子加封为真人。唐以前真人一般称有道之人,此后真人称号有滥用的倾向。



三士

指三等品性的闻道之士,即上士、中士、下士。语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土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指禀赋超群、心胸豁达的人,这类人闻道后,必能身体力行,不敢怠情;中士指平常之人,虽有慕道之心,但难以持久,时而闻道而喜,时而背道逐欲,天理人欲,乱于方寸之心,故其心于道,若存若亡;禀赋低下,品行不端的人为下士,利欲熏心,迷而难返,故其卑琐鄙俗之心与自然无为之道不可沟通,闻道后难免笑而非之。故而下土之笑,反衬出大道之尊。三士后又衍为修道者的三个品级。《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上士得道,升为仙官;中土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界。” 




仙有差等

葛洪在魏晋时,提出仙人可学论,认为仙有三等,即天仙、地仙、尸解仙。内丹学兴起后,钟离权和吕洞宾又提出仙有五等之说,即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王重阳又有天仙、神仙、地仙、剑仙、鬼仙的说法。还有所谓最高的大罗金仙。《抱朴子·论仙》引《仙经》:“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钟吕传道集》:“钟曰: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五等仙中,未列人仙,而有剑仙:“闻《传道集》中,有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成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曲,名曰天仙。”




十仙

因修炼方法不同而成的十种不同类型的仙人。据《太清玉册》卷八,其名依次为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气行仙。

  



天仙

亦称“飞仙”。道教指居于天府、能举形飞升的神仙。《天仙品》:“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抱朴子·论仙》分仙为三等,《仙术秘库》分仙为五等,二者均把天仙列为第一等。《塘城集仙录》将“升天之仙”列为九品: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飞天真人,第五灵仙,第六真人,第七灵人,第八飞仙,第九仙人。又后世一般指仙女,据《汉武帝内传》载: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另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此处“天仙”即仙女,后遂以此指称居于天上、美丽超凡之仙女。 


飞仙 

即天仙。《天仙品》:“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仙。 




地仙

道教仙人谱系的一种,为无神通力之仙。据《天隐子》载,在天为天仙,在地为地仙。《仙经》称,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地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属中等仙人。据《仙术秘库》载,地仙,有神仙之才,无神仙之分。得长生不死,而作陆地游闲之神仙,为仙品中之中乘。《秘要经》认为,“立三百善功,可得存为地仙,居五岳洞府之中。” 



人仙

丹道修炼中指炼精化炁的筑基阶段。《钟吕传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合,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又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业重福薄,一切魔难,遂改初心,止于小成,行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岂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纳之为错;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炁;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而来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故曰人仙。”《金丹真传·序》:“补完气血,复成乾体,复得外药,结成内丹,此人仙也。”《武术汇宗》:“有从下关用功者,不使真气泄于阳关,保守元气,镇守下田,不悟移鼎换炉之法,而安长生不老之果,或廷寿于数百年,或延寿于数千年,久而不死.谓之人他。”人仙虽能肉体长生,但有形之体终久必坏,故为下秉。 




金仙

指出阳神的内丹家。《慧命经》:“金仙者,即《华严经》世尊之所自称也。一且金为西方,实即气也。气属阳,神属阴,阴得此阳,故成阳神。阳神者,众人有所见也,亦得取物。阴神者,众人无所见也,无能取物矣。” 



胎仙

谓修道者脱胎成仙。《黄庭内景经》:“琴心三叠舞胎仙”。琴心即调和神意;三叠即三层功夫。三叠上下成九还,由是而体生翼,翩翩飞舞,脱胎成仙。 




鬼仙

又称“灵鬼”。指修道者未能炼至纯阳,死后出阴神,乃为鬼仙。《钟吕传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夺舍而已。”又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武术汇宗》:“一味闭目寂坐,真心寂照,则静中寻静,悟入顽空寂灭矣,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鬼仙系今生肉体修成无望,乃出阴神,死后聚而不散,灵而不慧,故为最下乘。 




鬼侠

鬼仙之一。《真龙虎九仙经》:“第八鬼侠,人不见其形本,修神仙水墨形,水墨剑也,出入往来,如气不殊。” 




尸解仙

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一种。指由尸解而成的仙人。道教经书所载尸解之法有多种。《宝剑经》:“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从一旁出者,有形存而无骨者。”《登真隐诀》:“尸解者当死之时,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切,不异世人也,既死后其神方得迁逝,形不能去尔。”《真话》云,白日尸解自是仙,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晓向暮之际去便谓之地下主者。道教重形神。陶弘景认为,“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仙道所依则为亦离亦合。合则乘云驾龙,是指天仙;离则尸解化质,则为尸解仙。 




上帝 

亦即天帝,道教对其神仙谱系中高位神仙的尊称。上帝原为远古时人们对天神的尊称。《诗经·大雅》有“上帝临汝”之说。《孝经》中也有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记载。道教用上帝指高位神仙。①天帝,即玉皇上帝,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吴天玉皇上帝,即天,不得其名,乃称为吴天。黄帝称为玉皇,居上天,故称上帝。《宋史·礼志》载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②成神的天尊,如玄天上帝、玄灵高上帝。③天及五帝、五方五帝神为上帝。④祭祀的上古帝王亦称为上帝,如三皇五帝。 




太上

道教以“太上”为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最上、最高、最尊之神。太上一词原指最古之世,如《礼记·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道教用以指尊神,如太上老君。俗称太上老君为太上,或称太上为老君之师。 



天帝

亦称“天皇”,即上帝,道教对天神的尊称。天帝原为远古人们对天的尊称。据《礼记·曲礼》载,古代天子行祭天帝之礼。天、帝二词同义。以一字言,则祀天{歹食}帝之类;以二字言,则格于皇天,殷荐上帝之类;以四字言,则惟皇上帝、皇天上帝之类;以气所主言,则随方而立名,如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之类,其实所指仍为天帝。道教用天帝指其神仙体系中的高位天神,《列仙传》:“勤天皇于紫微。”参见“上帝”条。 




天君

道教对神仙的一种称谓。天君原指主持祭天神仪式者。《后汉书。东夷传》:“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海录粹事·政治。祭把》亦称主祭天神之人号“天君”。道教用天君称雷部诸神。雷神有“中天炎火律令大神炎帝邓伯温天君”、“负风猛吏银牙曜目辛汉臣天君”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亦载有“刘天君”、“谢天君”等。《封神演义》记述闻仲为十四神催云助雨,邓忠、辛环、张节、陶荣、金光圣母等都为护法天君。 



天尊

道教对天神的尊号。《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地称为抵,人称为鬼。天与地、人不同,称为神。天为神指其纯阳清灵之气,造化自然钟气之灵。因此天之神尊曰天尊。道教亦称天神为天尊,指神仙之道极尊。《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位次,将最高神称为“元始天尊”。《云笈七籤》卷三“道教三洞宗元”载天尊有十种名号:第一为自然,第二为无极,第三为大道,第四为至真,第五为太上,第六为道君,第七为高皇,第八为天尊,第九为玉帝,第十为陛下。道经所称天尊主要有:三清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代天尊即过去元始天尊,现在玉皇天尊,未来金阀玉晨天尊。此外还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等。 





元君

道教对女仙的尊称,一般指女仙中仙位较高者。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女仙》云:男性高仙称为真人,女性则称为元君。如西王母称“金母元君”,后土妇人称“碧霞元君”,魏夫人称“紫虚元君“等。《老子内传》有”授元君神图宝章“的记载。 





师君

古时对道士的尊称。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鲁为张道陵之孙,守真人之法,继行其祖之道,世袭成为系师。自称师君,行五斗米道,奉之者甚众。后世遂尊道士为师君。世俗亦将道士称为师君。 






先生

道教对具有一定学识或接受法位的道士的尊称。道教有许多先生称谓。据《敷斋威仪经》载:学士若能弃世,怀远游之志,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其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静先生,或游玄先生,或远游先生,或宣道先生,或畅玄先生。《太上丹简墨箓》则云:“若爱法至真一及太一素券之号,可置先生之位。”又道教中有时也用先生泛指一般道士,如唐段院落《中元日观谙道士步虚》中有“玄都开秘箓,白石礼先生”的诗句。 




灵官

①神仙之官。《汉武帝内传》:“玄露曰母昔以出配北烛仙人,近又召还,使领命禄,真灵官也.。如“八十一灵官真形职位”有“掌法灵官,掌籍灵官。六天灵官,明灵灵官,玉辅灵官”等。(《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四○)②道士官阶。《明史·职官志》“于阁皂山、三茅各设灵官一人”(正八品)。 





使者

指神将。在道教经书中,使者一般为道教仙真所遣之神将,有广大的神通。据《道法会元》载,使者中以符官使者最有神通,能升天入地,出幽入冥。 




帝君

道教对五方五帝的尊称。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天有五星,以配五行。五行之神主五方。东方神为青灵帝君,南方神为丹灵帝君,西方神为皓灵帝君,北方神为玄灵帝君,中央神为元灵帝君。另外,道教还将日、月神化,称日为太阳帝君,而月则称为太阴皇君。 



真君

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较高者。真君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齐物论》:“百骸九敫,六藏赅而生焉,具递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在焉。”真君即真宰。道教吸收此概念,作为仙真之尊号,如三茅真君、许真君等。 





道君

道教神仙谱系中对高位仙官的称谓。据《秘要经》称: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太皇、紫皇、玉皇,其高位者总称大道君。陶弘景《登真隐诀》亦称:三清九宫,并有僚属,左胜于右,其高位者总称为迢君,次为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宋微宗驾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时人谓之“道君”。 






指超自然的怪物或违背常理作孽的神秘现象。《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四生兴孽者,妖也”。 







①人死为鬼。《说文·礼祭法》:“人死曰鬼。,又《太清玉册》卷五:“虽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遗枯骨于人间者,纵高不妙,终为下鬼之称,故曰鬼”。②人死后的灵魂。《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人死而灵者,鬼也”。《论语·先进》载孔子论鬼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③二十八宿之一。朱鸟七宿之第二宿,有星四,属巨蟹座,星光皆暗,中有一星团;晦夜可见,称曰“秋尸气”。《博雅》:“舆鬼天之庙”。《晋书·天文志》:“舆鬼五星天目也”。《观象玩占》:“鬼四星曰舆鬼,为朱雀头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谓之积尸,一曰天尸,如云非云,如星非旱,见气而已”。 





八卦神

《云笈七籤》卷一八:“太一君有八使者,八卦神也”。“经曰:八卦天神,下游于人间,宿卫太一,为八方使者,主八节日,上计校定凶吉。乾神字仲尼,号曰伏羲;坎神字大曾子;良神字照光宇;震神字小曾子;巽神字大夏侯;离神字文昌;坤神字扬翟王,号曰女娟;兑神字一世(一云字八世)。常以八节之日存念之,其神皆在脐中,令人延年。”《洞真黄书》有“八卦在天,八卦在地,八卦在人”之说。 




八方大魔王

亦称“八帝大魔王”。“魔王”之说仿佛教而来。《玉清隐书》:“东方青帝大魔王姓迫落讳万形,头戴横天之冠,衣青羽之裘;住在东方安大堂乡纳善之世,常以春分之日,乘青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试败学仙之人。西方白帝大魔王姓邓讳儿呼,头戴横天素冠,衣白羽之裘;住在西极福堂州盛行之世,常以秋分之日,乘白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试败学仙之人。南方赤帝大魔王姓赭讳上柏,头戴横天朱冠,衣青羽之袭;住在宛梨城境弃贤之世,常以夏至之日,乘赤轮羽车,飞行云中,游宴五岳,试败学仙之人。北方黑帝大魔王姓枭讳摇公,头戴横天玄冠,衣玄羽之裘;住在郁亶野清静之世,常以冬至之日,乘黑轮羽车。西北方浩帝大魔王姓光明讳法明,头戴横天紫冠,衣紫羽之裘;住在西北福德之野延贤之世,常以立冬之日,乘紫轮羽车。东南方吴帝大魔王姓方生讳灾展,头戴横天黄冠,衣黄羽之裘;住在东南元福田用贤之世,常以立夏之日,乘黄轮羽车。东北方仓帝大魔王姓邵讳无量,头戴横天青冠,衣青羽之裘;住在福集都长安之世,常以立春之日,乘苍轮羽车。西南方黄帝大魔王姓五鸟盈讳通勃,头戴横天绿冠,衣绿羽之裘;住在西官延福乡仁静之世,常以立秋之日乘绿轮羽车……” 






八煞大将军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卷二:“乃玄都右胜府正卫威北八煞大将军,八营驻创于酆都狱华盖山之前也,谨显诸煞姓名之次第:天煞将军张子庶,地煞将军陈子春,日煞将军李子德,月煞将军范子章,水煞将军杜子贞,火煞将军刘子大,金煞将军王子官,石煞将军贾子元。” 





二十八天帝

此二十八天帝为:“灵书降真之气,起华盖斗枢之下,回行二十八宿之上,在房宿二十七度左回贯四种民天下,在日月之上散人诸天,已次东行,复位西北而止。近世执法端门左右,应数而下与风炁相接,故通真感格须有征应者此也。分东方七天帝:太明护真天帝、绝梵酞灵天帝、胡乐萃秀天帝、紫丹明储天帝、洞霞育真天帝、空玄历数天帝、侨通诸普天帝;南方七天帝:炎舆正始天帝、京维霄明天帝、庆符淄擅天帝、随文希度天帝、长基乐玩天帝、祈华布容天帝、高凌代无天帝;西方七天帝:周瑜平无天帝、景炎太真天帝、绿井数陈天帝、牛罗普逝天帝、定梁惠宗天帝、兆灵苏寂天帝、九微洞皇天帝;北方七天帝:帝舒光净天帝、紫仪寂化天帝、至定允理天帝、光梵救智天帝、虎{堇忍}正部天帝、伯燕无原天帝、道冥混杏天帝。(《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二九)。 



二十四天帝

分东方六天,碧落之炁起角宿,一度一杪一虚渐次北行,其天帝:碧梵玄无天帝、碧空臻际天帝、碧罗元始天帝、碧合澄开天帝、碧彦朱景天帝、碧宏虚旷天帝;南方六天,碧落之炁起箕宿十二度,一厘之杪以次北行,其天帝:碧真洞阳天帝、碧瑶降宫天帝、碧霞明素天帝、碧无耀洞天帝、碧运始图天帝、碧浩正虚天帝;西方六天,碧落之炁起女宿三度十二杪之半,以此北行近西,其天帝:碧神照智天帝,碧冲紫耀天帝,碧盖梵空天帝、碧洞霞阳天帝、碧华开历天帝、碧梵明遥天帝;北方六天,碧落之黑起井宿十五度二十四分之半,此真碧落之维,其天帝:碧光寒华天帝、碧液注延天帝、碧丹华炁天帝、碧廓慈明天帝、碧落歌音天帝、碧虚凝阳天帝”(《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二○)。 





九皇

①谓道教供奉的最高神三清与六御。(《道门定制》卷二)②《太平经》:“天有三皇,地有三皇,人有三皇”为九皇。《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一:“上三皇、中三皇、下三皇”为九皇。③《上清河图内玄经》称天上的北斗九星为“九皇君”。《北斗九皇隐讳经》所记亦同。 





九天尊

又称“九炼天尊”。“太一救苦天尊,至圣至仁,极慈极爱,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浮生。十方救苦天尊(无量度人天尊),威神宏远,智慧圆通。应一念而拯拔重泉满十方而提携。阴爽四生,蒙惠六道。九幽拔罪天尊,炼真上景,拔苦下泉,放无碍之神光,照大干世界。朱陵度命天尊,尊冠朱宫,道司丹境,阐慈悲而救物,廓仁惠以度人。火炼丹界天尊,道冠南宫,主司赤帝,掷流金之妙用,使枯骨以成人,处处应机,方方设化。法桥大度天尊(长生护命天尊),大德好生,至仁接物,布梯航于苦海,度群品于迷津,亘古豆今,挈日挈月金阔化身天尊(转轮圣王天尊),以道为身,先天应化。垂亿千之名字,历浩劫之因缘,普育群生,广开常善。迫遥快乐天尊,体道化初,凝神物表,{辶卣}妙中之妙,端坐天上之天,功被幽冥,恩覃生死。宝华圆满天尊、功圆六度,道征三乘,相好端严,福智具足,惟至诚而有感,实弘济以无边。”(《太上三洞表文》卷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九七)。 





九宸上帝

亦称“神霄九宸上帝”,或称“高上神霄九宸上帝”。“即元始九炁化生也,故号九定上帝,代天以司造化,主宰万灵。”(《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五)“大帝曰:吾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其次则有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上清紫微碧玉宫太乙大??真君、九天采访真君,是为神雷九宸。”(《无上九霄玉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一名“九天贞朋大圣”,为九宸上帝之一。是北宋末尊奉之雷神,有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和为黄帝封号之说。“普化天尊者,天即我,我即天,发愿广大,化形十方,凡诸众生,能皈心向道,我当以身化之,非天尊普化而何?”“普者,上天下地,四维八荒无形有形也;化者,天道阴阳运行则为化,又自元而有,自有而无则为化,万物生息则为化;《老子》云:‘我无为而民自化。’又云:‘以德化是也。’天尊者,至大至贵之称也。”“普化天尊居其上,为三界之尊,十方之灵明也。”(《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住》卷上)《历代神仙通鉴》卷四:“(黄帝)封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所居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文,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彭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雷公即入雷泽而为神者也,力牧敕为雷师皓翁。三十六雷神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玉清真王

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为九宸上帝之一。“高上神霄玉清真王”之称,见于早期《上清大洞真经》。北宋末道士林灵素称宋徽宗:“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传》)据称为浮黎元始天尊之第九子,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为大帝统领元象,主握阴阳,以故雷霆之政咸隶焉。”其自称:“联为浮黎元始天尊之子,玉清神母元君之男,玉清元始天尊之弟,太上老君之叔”。(《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并曾宣说《玉枢宝经》,还有“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之说。(《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卷上)。 





九宫真人

指人身上九个部位的主宰之神。道教经籍认为,九个部位为九宫,各称真人。人及人身上的主要部位都有神灵主宰。据《上清灵宝大法》称:人成真的过程为(气)经过千百次变化和合,达至保命生根的程度,再由此混合千回万遍,即可自然成真,真中有神主宰。九真之主宰神中居首位者为长生大君,其次有无英公子主肝为肝神,白元尊神主肺为肺神,太一主神司命主气,桃康合延主精。人身除有神灵主宰外,还有九宫,皆称为真人,分别为:心为绛宫真人,肾为丹元宫真人,肝为兰台宫真人,肺为尚书宫真人,脾为黄庭宫真人,胆为天灵宫真人,小肠为玄灵宫真人,大肠为未尽宫真人,膀胱为玉房宫真人,合称九宫真人。 






九江水帝

即指“浙江水帝,杨子江水帝,松江水帝,吴江水帝,楚江水帝,湘江水帝,剩江水帝,汉江水帝,南江水帝(五川江水帝)”。(《道法会元》卷三;《上清灵宝大法》卷三九)。 






九天圣母

“圣母,即九天圣母也;盖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圣母即至阴之主,喜于成生,卫其房屋,拔除不祥也”。(《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卷上)。 




九天真王

在早期道经中,与元始天王并列,神位颇高。“昔元始天王与九天真王并生于九气之先,尔时未有岁月,每以一气相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一万里为一岁,当其出于太空之先‘隐乎空洞之中,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独惟三清至圣,九天真王,非形之所具,非数之所摄,故劫劫长存,后天不老。”(《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经解》卷上)。 



九垒土星君

“第一垒色润地土皇君,第二垒刚色地土皇君,第三垒石腊色地土皇君,第四垒润泽地土皇君,第五垒金粟泽地土皇君,第六垒金刚铁泽地土皇君,第七垒水制泽地上皇君,第八垒大风泽地土皇君,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土皇君。”(《道门定制》卷七;《上清灵宝大法》卷三九;《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卷二;《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卷一。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六:前加“后土”二字,依次为“后土第一垒色润地土皇君……。”) 




九天生神上帝

即“郁单无量天帝、上上禅善无量寿天帝、梵监须延天帝、寂然兜术天帝、波罗尼密不骄乐天帝、洞元化应声天帝、灵化梵辅天帝、高虚清明天帝、无想无结无爱天帝。”(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三九;《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四、《道门定制》卷三)据《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三:“夫玄、元、始之炁分为九天,自郁单等三天,乃始炁所生;兜术等三天乃元炁所生;梵辅等三天乃玄炁所生也。”《混元圣纪》引《开化置品经》:“从大罗下生三境,次生九天立九帝,为三宝之玄律”。又有人受九天之气以生神之说,据《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注》卷下引《三元真经》:“人之炁魂得之于天,体魄得之于地,无形无象自空中来,自无至有住胎中十月,其实九月,每一月得一天之炁以生神,九月炁满,神具出胎成人。”为此《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五七云:“九天监生大神、九天卫房圣母、九天定生大神、九天感化大神、九天定胎大神、九天易胎大神、九天助生君、九天顺生君、九天速生君、九天全生君”等。 




郁单无量天帝

道教九天生神上帝的第一。《正法经》:“三天既立,始炁生混,混炁苍,苍炁精澄生郁单无量天”。(《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一)此天之帝“以真炁为胞命之始。”(《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卷下,)其帝“姓混讳{雨杓}{雨均},衣九色无缝自然斑文之裘,头戴耀精日圆,治天无{日英}玄台紫户之内。”(《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一)又称“东北方郁单无量天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八○)。 


上上禅善无量寿天帝

道教九天生神上帝之第二。《正法经》:“混炁生洞,洞炁赤,生无量寿天。”(《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一,)此天之帝,“以真炁为胎命元之始。”(《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卷下),其帝“姓楔讳{雨随}{雨榴}霸,衣九色自成云文之裘,头戴辉精月光,治天玉国珠林七宝琼台。”(《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一)又称:“东方上上禅善无量寿天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八○)。 




梵监须延天帝

道教九天生神上帝之第三。《正经法》:“洞炁生皓,皓炁苍,生梵监须延天。”(《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一),此天之帝“以真炁为魂命元之始。”(《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卷下)其帝“姓滓讳{雨提}{雨头}{雨维},衣九色三法云文之裘,头戴天元宝明,治天玉京灵都宫。”(《高上太霄琅书琼文章帝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一)又称“东南方梵监须延天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八○)。 




寂然兜术天帝

道教九天生神上帝之第四。《正经法》:“元炁生吴,昊炁绿,生兜术天。”(《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一)此天之帝“以真炁为魄命元之始。”(《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神章经注》卷下)其帝“姓泮讳{雨师}{雨厌},衣七色龙文通光之裘,头戴阴精夜光,治天珠宫琼台之上。”(《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一)又称“南方寂然兜术天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八○)。  





波罗尼密不骄乐天帝

道教九天生神上帝之第五。《正法经》:“昊炁生景,景炁黄,生不骄乐天。”(《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一)此天之帝“以真炁为脏府命元。”(《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卷下)其帝“姓凝讳{雨覆}{雨任}{雨持},衣九色飞霜云文斑裘,头戴青华岁星玄精,治天无{日英}丹房九层玉台。”(《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洞真乐天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