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慎,字用修,明正德年间状元,明代文学家,诗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险些惹下杀身之祸,1524年因得罪明世宗朱厚熜,落难云南。路途长江之时,
刚好,一个渔夫和一个山人在江边喝酒作乐,谈笑风生。杨慎感叹万千,于是请人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韬晦术也是所有谋略学中至具实用功效的一门学问,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杨慎《韬晦术》全文约两千余字,分为隐晦、处晦、养晦、谋晦、诈晦、避晦、心晦、用晦八个部分。如若通读全文,读者朋友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杨慎的《韬晦术》是一部积极出世用事、建功立业、厚积薄发、择机而动的做人、做事、处世的金玉良言。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将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隐秘处观察明处的形势变化,以静制动,方能谋定而后功成。”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都是大同小异,分辨不出两样。
做人也一样,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这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道理啊。
德高位重的人更应该谨言慎行,
因为你有明星般的影响力;
才能出众的人也不要自我张扬,人性爱妒,
懂做的人,一定可以明哲保身,远离祸患。
荣华富贵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名利场也是最难立足,只因为竞争太激烈。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行纵横自如,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中却能安然无恙。
次一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而为,不被杀死就是贬谪,鲜有能善终一生。
人们都知道荣华富贵很光鲜,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刀能杀人于无形。
人们都知道贫苦困贱是个人耻辱,却不知道贫苦卑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苦之时磨练的好处,常忆苦思甜,这样的人在富贵之时也不会忘本。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明处做事,如无暗处谋划,则容易败亡。两者相合,可以有相得誉彰之奇效;
如果二者偏离,变成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茂盛,也不会维持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山崖石壁,容易立身却难于坚守,因为再无退路(先明后晦),
此时以没有事最为好,以不出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方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用晦之理)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则以本心处之,君子本来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地做事,不要耍心机,也不要玩弄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用明之理)
来之不易的东西,得到后就会怕失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当考虑如何才能保持长久,制定出两全其美的方案,也就不怕有后患了。
以人们最喜欢的财富来说,看林则徐如何应对的呢?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是林则徐所写的一副对联,也是其对财富的一个态度,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至大的声音你也不会听到,至大的谋略无迹可察,以谋划天地的雄心来缔造有形的功绩,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一切危机的发生,都是由微小细节变化引起的,一般人难以发现,有见识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及时作出应对,便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纣王之祸,起于象筷”的故事。
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需要美酒美女,再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
灾祸和幸福的到来并没一定常势,都是由人自己招来的。自己惹来的祸,应该自己承担,君子不会做出嫁祸于人的事情出来。
奇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奇福一般都会伴有你想象不到的大祸,得大福反而有大祸,要想不引火烧身,必须远离得奇福的妄想,祸福相依的道理,必须用心去深深思考。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译文】
用光明之理或是用阴晦之理,都是天之道的运行规律。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还怕不成功吗?’,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好,但还不够全面。
天有阴晴圆缺,世道也有太平盛世与险恶乱世之分,事情也有能成和不能成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后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会出现的,都是在于平时“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场所。
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性情给予他,这样主动权在我。
我所想要的,不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隐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又不受制于人。
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
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难,在乱世大难临头之时 ,不养晦又怎么能安身立命。
愚鲁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心知肚明,我也不是真心喜欢这名声,只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而已。
如果仅愚鲁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既愚鲁,又疯癫,谁还能看出我与众不同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最高处了。
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重金邀约天下文人为国举材。文征明称病拒绝,唐伯虎去了。宁王好吃好喝豪宅伺候,几个月过去,唐伯虎终于发现,这家伙是要造反啊。来容易,想走,你知道了这么多机密还能随便让你走吗?后来唐伯虎装疯卖傻,才脱身成功。
谋晦卷四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
假如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人事上也无从应对,养晦在时间上来不及,怎么办?
这正是谋“晦”的最好时机。
用智计谋画“晦”的形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但在大义上却又不失为正,这是由于内心光明的缘故。
谋晦要能忍耐,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才能成就非凡之势的“晦”,然后方能立下不朽之功绩。
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做,此时,便假借做的名义来阐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做而实际不做的目的。
这是《晏子春秋》中的一个故事。齐景公让养马人饲养他喜爱的马,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命人拿刀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婴在旁边侍立。手下的人拿了刀上前,晏婴叫住了他们,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的?”景公神色惊慌地四处张望说:“尧舜从不肢解人,肢解人是从我开始的。”于是就不肢解了。景公说:“就把他关进监狱去吧。”晏婴说:“这么做的话,他还不知道自己犯的罪大到死啊,我来替您一一罗列他的罪行,让他伏罪,然后再把他关到监狱去。”景公说:“可以。”晏子对养马人说:“你的罪名有三个,景公派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 这是当死的第一条罪行。弄死的是景公最喜欢的马, 这是当死的第二条罪行。使景公由于一匹马的缘由而杀人, 百姓听了一定会怨恨我的国君, 诸侯听说一定会轻蔑我国。你弄死了景公的马, 使君主积怨于百姓, 军力弱于邻国, 这是你当死的第三条罪行。现在送到监狱去吧。”景公感慨地叹道:“ 您放了他吧,您放了他吧!不要再损害我的仁爱之心了。”
破坏对手的策略,打击对方的势头,威猛英勇还不如“晦”的成效大。
如果被敌人围困,论勇也不行,实力又不对称怎么办?
此时只能用“晦”了。
方可保全身心之功。
谋“晦”最不能要响亮的名声,因为名声会让自己暴露在外面,名声过高也会有无形的影响力,使上位者不安 ,这样便有上疑有祸的危险。
假如正人君子的名声在外,并且名望很高,可以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过错之事,这也是谋晦的一种手段。
如历史上萧何自毁声誉,以避刘邦的疑心之祸。
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又不方便拒绝别人的好意,不如引别人入局自己的“晦”的状态中,请君入瓮就会由自己做主,一举两得。
人人都是讨厌别人不顺从自己,回绝就会有祸害发生,两难之下只要先损害本人来满足别人。然后忍辱负重就可以把他人全部都占为己有。
身处人人羡慕的好位置,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左右看全是耳目,不通过谋晦的手段就无法保全自己,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谋晦的行家都是要铭记于心啊。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诡诈虽然有着不好听的名声,但却是可以出奇制胜的法宝。
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的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备的。运用诈术只要合理得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
笔直的路是漫长而难走的,而小路才是抵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不过你要细心察看啊。
用“诈术“来求生存,
用“晦术”来保自己,
这并不是教人不走正道,只能说正道太难走了。
曹操因诈术而兴霸业,王莽因为诈术而得到了名声,诈术作为一种谋略,即使贤能的人也不能免俗。
讨厌诈术而老实行事,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因不识诈术陷入别人的诡计之中,这是要被当世之人所讥笑的。
君子虽然不会喜欢用诈术,但最好也要知道诈术的使用方法。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们都喜欢归功于自己,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虽然有博取名声之嫌,却也是功德一件啊。
话说有一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出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主持和七个弟子晓得。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主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料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主持问七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了,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主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主持很失望:“自认没拿佛珠的,你们都下山去吧。。”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老主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主持又问:“你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老主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说:“不但想到自己,更能为他人着想的,你已经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在上下级之间,夫妻之间的关系中,虽用心的相处,但也偶尔会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时使用一点小诈术反而会使关系更亲密,这个道理很奇妙,知道的人很少。
例如:爱人的生日会,提前告诉说,因加班可能回不来了,结果不经意间却来了一个惊喜。
诈晦是不容易做得,技术不行就不要尝试,如失败则必受其害,心里没有点耐性也不行,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只能徒增成为别人的笑柄。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常在吉利的地方,而避开凶险之地。”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凶猛,只有及时避开它才会安全。
君子不居危墙之下,否则,迎祸赶上是自寻死路了。
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避祸并非只有躲避这一种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种,但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
利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干扰迷惑对方,使对方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我也就没有后患了。
只有先察敌之情后,才能谋我“晦”之势,处处让对方看不清,敌人就无法向我动手了。
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的忠诚,因为人的寻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之下,遭到上级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
解除上级疑祸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忠心不二而已。如果实在无退路可避,就干脆置之死地而后生,主动向上级认罪请命,态度诚恳或有一线生机。
用晦避祸的原理运用,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会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伤筋动骨元气大伤,所以避晦的道理,必须用心去深深思考!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割舍断自己对色名利的欲望,佛道修行也倒是别有一番乐天。
避晦的要诀,在于坚持久远,避得全面,
不要因为表面的形势缓和就心喜不已,
也不要因为可获得小利益而心之妄动,
要认定避得深入、久远、坚定,这三条规律。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心生万物,万(事)物的根源皆在于心中所想,然后才指令行动变化出来。
在时事艰危之时,心更应该进入“晦”的状态。
每次天下大乱之后,荒凉如同废墟,时局就像患有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事,也不能妄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至于在时局混乱之时,自己想要有一番作为,如若力量不足,但自保还绰绰有余,这时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才是最为安稳的取胜之道。
大丈夫想成就一番事业,莫不是以出(内明)处(外用)为重,只有内心明了才能对外行事正确,心(知)易,行难,如果能知行合一,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权力中心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自古以来就是竞争者众,胜出者难,站得稳则更难。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安稳。
古人说:“我并不忧虑得不到富贵,却担心为了富贵必须要违心做一些不仁不义之事。”
有智慧的人们不喜欢富贵吗?只是会怕为了富贵而有不仁不义之心。
(多少人为了名利,迷失了心性。)
兴利不如除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又不如无事。能做到无事发生就接近于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有多难?如《曹选》中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赤忠者无夸夸之言。”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制作器物和谋划计策,都是为了当作有力工具使用的。
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物再精良完美,计谋再完善又有何意义呢?
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就会变了模样,有可能会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即便是知已好友也很难认清他的本来面目。
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发展变化的迹象,先人一步,方能制于人,这样才能显示出“用晦”的功效。(否则时时落后一步,结果可想而知。)
可叹的是时机很难被察觉,通常时机出现在细微之处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发展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机会早就跑远了。
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而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识事情发展的变化状态,认清这种状态后,择机而动,这难道不是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如《孙子兵法》所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真正会打仗之人,首先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等待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不可被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乘之机。”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但不可强求。
换句话说,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此时,等待时机的转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