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司马谈)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事少而功多。……道家无為,又曰无不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為本,以因循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於尧之克攘,《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道教协会第二任会长 陈攖寧 说:“粤自崆峒演教,轩辕执弟子之仪。柱下传经,仲尼兴犹龙之叹。道教渊源,由来久矣。盖以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道岂可须臾离乎?……吾人今日谈及道教,必须远遡黄老,兼综百家,道教为中华精神之所寄託,切不可妄自菲薄,毁我珠玉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道教卽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卽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尚有复兴之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劫人灵魂,其害深。侵略我者,我尚能用对付之;文化宗教侵略我者,则我之无所施其技矣,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其根基,四百兆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胜言哉!”
中华道教大辞典·前言:道家与道教文化,是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学术的总汇,是接引外来文化的桥梁,与的变革、歷史发展息息相关。它的兴衰,联系著整个中华的命运。……道家与道教文化,融汇百家,包罗万象,上自哲学思想、自然规律、宗教信仰、治国用兵之道,中有经世权谋、人生经验、养生之道、医药、健身、修炼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乐、绘画、宫观、名胜、星命、占验等术数,是一个亟待开发和研究的庞杂文化体系。
转自道衡的个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