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教宗派源流(七)--金丹派 太一道 真大道 

  The origin of Taoism sectarian (7)-Jindan&taiyi&zhenda tao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 2010-12-16


金丹派


    金丹派南宗为南宋时期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因地处江南,故称"南宗"。该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间道士钟离权和吕洞宾,谓其丹法传自钟、吕。以北宋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并提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传法谱系。从该派丹法思想看,渊源于钟、吕是可信的,但张伯端不一定得自吕洞宾的亲传。上述传法谱系,有学者疑是白玉蟾的伪造,也有学者不认为伪。但白玉蟾以前的四传,皆为单传,并未形成道派,只有到白玉蟾时才传了众多弟子,始形成为道派,似可以肯定。上述传法谱系中之五人,被后世道士尊为南五祖。

  张伯端(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他自述云:"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诜)入成都……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薛道光、翁葆光认为所遇真人为"青城丈人";陆诜之孙思诚于乾道五年(1169)所作《悟真篇记》,则谓张伯端在成都所遇真人为刘海蟾。据称:"有以金丹之术见授者……复序其所从来,得之成都异人者,岂非海蟾耶?""因取此书读之,始悟其说,又考世之所传吕公《沁园春》及海蟾诗词,无一语不相契者,是知渊源所来,盖有自矣。"石泰(1022~1158),字得之,号杏林,一号翠玄子,常州人。以缝纫为业,曾自称:"素慕真宗,遍游胜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尤以善生为重。作《还源篇》五言绝句八十一首,以咏内丹修炼之术。薛道光(1078~1191),一名式,字太源,陕西鸡足山人,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据《陕西通志》载,宋崇宁五年(1106)冬,寓郿县,遇石泰,得授口诀真要。后来京师,弃佛入道。靖康元年(1126)秋作《还丹复命篇》五言绝句十六首,七言绝句三十言,续添《西江月》九首,又撰《丹髓歌》三十四首,歌颂内丹法要。陈楠(?~1213),字南木,号翠虚,广东惠州博罗县人。以盘栊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又云:"嘉定壬申(1212)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还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既自称为薛道光弟子,又是白玉蟾之师。据传能捻土为丸治病,人称"陈泥丸"。有《翠虚篇》传世,并兼行雷法。

  白玉蟾(1194~?),是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本姓葛,名长庚。定居福建闽消。自称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张伯端以禅宗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之境,白玉蟾则深究禅学,融会于内丹理论之中,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纯以禅理入道为其特色。在南宗活动方面,他除建庵立坛外,还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彭耜曾语其徒林伯谦曰:"尔祖师(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鹤林靖、尔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请靖额也。"可见南宗初建时,其传人都曾立"靖",以为香火之地,作内月修炼、行诸法术、传道讲授之用。

  南宗一派奉张伯端《悟真篇》为祖经,并以之为该宗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该书继承钟、吕内丹思想,在"三教合一"思想影响下,以道禅结合、摄禅释性、先命后性独树一家之学,修炼则从传统命功着手。行功之前,先须"筑基炼己"为入手功夫。即对人体已亏损的精、气、神进行修复,待精满、气足,神全之后,才进入正式炼丹阶段。白玉蟾继承张伯端丹法思想,在内丹传统宇宙生成论基础上,糅合道禅之学,在"神为主;精气是客","丹者、心也;心者、神也"的前提下,强调心性修炼。深信修炼金液大还丹,可以,主宰死生。

  声宗从陈楠起,兼行神霄雷法(又称五雷大法)。白玉蟾承其师业并授其弟子。他还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谓修炼中气机发动,阴阳交媾时,意念与自然界风雨雷电相契合,便有面赤、耳热、汗出、眼黑等生理效应,顷刻之际,代天行法之功便成。

  南宗一派禀承《悟真篇》"混俗和光"、"大隐居廛"的思想,也主张"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陈楠"招邀徒弟走市廛,醉酒饱肉成群火。"夏宗禹在《悟真篇讲义》中称:"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炼,初无贵贱之别,在朝不妨为治国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为士农工商之业。"而白玉蟾也是"时又蓬头赤足以入廛市,时又青巾野服以游宫观"的云游道士。他曾指出:"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则擒。"由于南宗多居家道士,无意仕途,故始终未得朝廷扶持。入元以后,全真道南下,南宗与全真道接触中,逐渐产生与之合并的要求,在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在元代中后期实现了两北二宗的合并,从此金丹派南宗即成为全真道的南宗。

  金丹派南宗作为一个独立的炼养道派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较大。首先,它的内丹理论对全真道有较大影响,使全真道的内丹理论,在吸收南宗内丹成就后更加充实和完善;其次,促进了符箓派的改革,将内丹修炼引入斋醮活动中,一改旧符箓派只行符设法的传统。新出现的神霄、清微、净明等道派,也都以"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为其宗旨;第三,南宗人留下了大批内丹专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气功学、医学,以及人体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太一道

     太一道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或称太一教,创始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早年"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遂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①之所以称"太一",说法有二:一为前碑所云,"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一为《元史·释老传》所云,"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该教"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重视符咒秘箓,祈禳诃禁,为人去厄求福。属于符箓道教。


  太一道创立后,于天眷初即"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②"寻以所居湫隘,不可揭香火斋洁之虔,乃于州东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③其后,弟子侯元仙又在赵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④将太一道传至河北赵县、正定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赴阙,赐所居之庵名"太一万寿观"。于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死前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嗣教者,必改姓萧。元宪宗二年(1252),追赠其为"太一一悟真人"。


  太一道二祖萧道熙,字光远,本姓韩氏,其先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五代祖徙居卫州。金正隆(1156~1161)间,韩氏举族修太一教。"才免怀,留养道宫,受度为道士,复先训也。再命而受清虚大德之号。大定六年冬十有一月,真人(萧抱珍--引者注)羽化于万寿丈室,……时师(萧道熙--引者注)甫满十祀耳。既窆师,乃陈宝箓、法物,具香火升堂,以二代嗣事谕众"。⑤遂改姓萧,为二代祖。"九年,朝廷歆其行异,敕立万寿额碑于本观。是后声教大振,门徒增盛,东渐于海矣"。⑥"十一年,时师殆十有四腊,门人巨鹿李悟真者,造请:'何为仙道'?师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⑦大定十四年(1174),应金世宗诏,居中都天长观,明年春,辞归乡里。后四年,复住赵州太清观。大定二十一年,又被征至内殿,问以摄生之道,对曰:"嘘噏精气,以清虚自守,此野人之事,今朝廷清明,陛下当允执中道,恭己无为而已"⑧。大定二十六年秋,忽思牺真岩壑,乃将教事付王志冲,去而游历名山,不知所终。


  第三祖萧道冲(1151~1216)。本姓王,讳志冲,字用道,博州(今山东聊城)堂邑人。祖与父并受太一法箓。幼颖悟,年十六,不从父见为议婚,诣卫州参二代师萧道熙为门弟子。


  大定十六年,朝廷普试僧道,中选。十七年授度牒,保充卫州管内威仪、领教门事。大定二十六年(1188),萧道熙将退席,密语萧道宗曰:"吾门徒数万,而试经具戒者,完颜志宁及王某而已。志宁资虽明敏,而颇轻肆,非主教之才,不如王某纯粹廉法为可属"。⑨乃付以教事,为三代祖,改姓萧。不久,有司选奏四方高德住天长观,以萧志冲应之。既而河犯郡城,居人往往他徙,汲县太一观殿宇亦頺毁俱尽,萧志冲闻而还汲县。明年河复,次第缮完,四方"求教者接迹而至,岁所传无虑数千人"。⑩金泰和(1201~1208)年间,因设醮祈皇嗣及依科作醮驱蝗"有验",诏赐号元通大师。大安二年(1210),自京师归。一日集众,令弟子萧辅道嗣教,己则退处西堂,不复以世务关意。贞皊四年(1216)逝世。


  以上三祖皆当金代。至四祖萧辅道,始由金入元。萧辅道(?~1252),字公弼,号东瀛子,卫州人。太一道初祖萧抱珍之再从孙,于金大安二年至贞皊二年(1210~1214)间嗣教。不久,元兵攻占燕京,金都南迁开封。贞皊二年(1214)春,元兵分道而南,卫州被围,三日城破。时萧辅道以智逸至河南鹿邑主亳之太清宫。其后主河南柘城延祥观十余年。开兴、天兴(1232~1233)间元兵进攻柘城,乃不得不北渡返河北,先后主新卫昭顺圣后祠和赵州太清宫。为给今后太一道的恢复和发展作准备,1234年后,在其弟子张善渊、张居皊等的辅助下,费时将近十载,修复被战火焚毁的祖庭汲县太一万寿观。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很重视收罗人才,闻萧辅道名,于1246年以安车征之。既至,雍容问答,誉之如梁之陶弘景和唐之司马承祯,赐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这次召见,说明太一道已获元室的承认,为其在元代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至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再次召见萧辅道,并下诏追封太一道初祖萧抱珍真人号,升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官。同年,萧辅道逝世。


  继萧辅道掌太一道的是五祖萧居寿(1221~1280),本"姓李氏,讳居寿,字伯仁,道号淳然子。卫之汲县西晋里人。


  生有淑质,沉默寡言笑。自幼喜道家之学。年十三,拜太一四代祖中和仁靖真人为师。……戊戌岁(1238),受戒为道士,命典符箓科式等事。……壬子岁(1252),圣主(忽必烈)居潜邸,驻驆岭上,以安车召中和真人于卫。既至,燕见之次,荐师(指李居寿--引者注)才识明敏,志行淳和,请传嗣为五代祖。仍从誓约,易姓为萧。既蒙允可,赐号贞常大师,仍授紫衣。其年冬,中和谢世,……师嗣挈玄纲,以简重坚洁,持守成规,洞洞属属,若恐失坠。及其张皇道纪,酬酢事宜,其应如响。由是徒众厌服,听约束惟谨"。⑾


  萧居寿掌教期间,所受元室的尊宠超过萧辅道。宪宗九年(1259),忽必烈南巡,曾亲临汲县太一万寿宫,周历殿庑,询慰者久之。中统元年(1260)秋特赐太一演化贞常真人号。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赐太一掌教宗师印。至元十一年还在两京为建太一广福万寿宫,岁给道众粟帛。两京太一万寿宫的兴建,标志着太一道的首脑机关由汲县迁至京城,对太一道的发展十分有利。而且根据元世祖的命令,太一道掌教还要兼承刘秉忠所传之术,禋祀太一六丁神。元世祖又在萧居寿的请求下,封赠其先祖及若干徒众。

 
  元世祖有时还采纳萧居寿在政治上的进言。《元史·释老传》云:"(至元)十六年十月辛丑,月直元辰,敕居寿祠醮,奏赤章于天,凡五昼夜。事毕,居寿请间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参预国政。'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为言。世祖喜曰:
  '行将及之'。其后诏太子参决朝政,庶事皆先启后闻者,盖居寿为之先也。"可见萧居寿所受之宠遇已超过甚先辈。


  继萧居寿之后掌太一道者为萧全皊,是为第六祖。据刘因《洺水李君墓表》,萧全皊原姓李,父名守通,洺水(今属河北)人。受父命拜萧辅道为师。据《演化真常真人行状》称,至元三年,受封观妙大师,至元十七年萧居寿临终时,受命嗣主法席。后加封承化纯一真人。至元末、元贞初(1294~1295),有司奏请赐顺州(今河北顺义)地四千余亩和宛平县京西乡栗林给全皊,以作太一道之恒产,全皊在元贞二年(1296)于其地建太一集仙观一所。据陈垣先生考证,萧全皊在延皊三年(1316)尚在世,卒于此年至泰定元年(1324)之间。


  继萧全皊掌太一道者为萧天皊,是为第七祖。原姓蔡。于延皊三年至泰定元年间嗣教。延皊二年与张留孙、孙德彧等参加大都长春宫所建金箓大醮时,未明著嗣教,但被称为太一崇玄体素演道真人。泰定元年与吴全节等人参加崇真万寿宫所建金箓大醮时,即明称太一道嗣教七祖蔡天皊。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与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相友善,而且年岁相若。掌教至何年,已不可考。


  太一道留存的资料极少,许多问题已难俱知。其宫观、道徒大都在河南、河北,间有及于山东者,如嵫阳太玄观。其教区组织,除两京所设太一广福万寿宫为其首脑机关外,其下亦设路、州、县等各级地方宗教组织。不过记载甚少,仅见萧辅道弟子张善渊在定宗、宪宗时期,先后任过真定路提点和卫辉路提点。另一弟子张居皊在至元间任过卫辉路都提点。在此之前,三祖萧道冲在未掌教之前,于大定十七年任过卫州管内威仪。


  太一道传至七祖萧天皊,其后不见嗣教者,也不见太一道之活动。陈垣先生根据危素《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所记,在惠宗至元四年(1338),顺帝敕玉笥山道士郭宗纯为第八代祭遁真人,主六丁神之祠事,据推测,"则其时太一之法虽存,恐亦合并于正一矣"。⑿因为早在至元十一年,元世祖即命萧居寿继刘秉忠主六丁神祠,此后该祠事就成为太一道之专职,现改由正一道士担任,似可表明太一道已合并于正一。不过改由正一道士主六丁之祠祀,并不由第八代郭宗纯始。在此之前的第六代就是正一道士了。该序云:"至顺初,第六代真人毛君退休于龙虎山。"查《顺天府志》卷七引《析津志》亦有"六代毛"的记载。其文曰:"元自开国,始创于西山,赐上名额(指灵应万寿宫额--引者注),实自太保刘文正公之主也。其祖坛在上都南屏山,即太保读书处,有碑文纪事。而此坛天下有二焉(即大都西山和上都南屏山--引者注)。因著其开坛阐教之名氏次第于后:第一代宗师刘秉忠太保文正公,第二代李,三代张,四代林,第五代林,六代毛,七代谢,八代郭,九代刘,十代谭,十一代潘。"除第一代刘秉忠外,各代皆只着姓氏,未列名,但与《释老传》和《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相比勘,可知第二代李为李居寿,第八代郭为郭宗纯。而"六代毛"和前《序》之"第六代真人毛君",究为何人,据有关资料分析,应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弟子毛颖达。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所列留孙弟子五十四人,和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所列留孙弟子七十五人中,皆有其名。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有"毛颖达封真人制",未署年月,真人号也未署明,但注:"主祭丁甲神"。虞集《河图仙坛之碑》则明确记载,延皊元年(1314),"制授公(张留孙)弟子毛颖达正德弘仁静一真人,嗣掌遁甲之祠事,赚银印,视二品。"可知《清容集》之封毛颖达真人制在延皊元年,并受命主祭遁甲六丁之神。由此可以证明,《送郭真人序》和《析津志》所记灵应万寿宫第六代真人毛君即毛颖达。《元史·文宗纪》又载天历二年(1329)八月庚子,"遣道士苗道一、吴全节修醮事于京师,毛颖达祭遁甲神于上都南屏山、大都西山。"证明毛颖达在天历二年仍任此职。直到至顺元年(1330),始"退休于龙虎山"。⒀


  由上可见,从延皊元年起,主六丁神祠事即改由正一道士担任。时当太一六祖萧全皊掌教末期。此后继任掌教的为七祖萧天皊。由此看来,自六祖萧全皊之末,至七祖萧天皊掌教期间,太一道和正一道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萧天皊与吴全节即十分交好),萧全皊和萧天皊虽仍掌太一道教务,而六丁之祠却交由正一天师统一安排了。经过这两代与正一道的进一步交融,在萧天皊之后不另设掌教,在组织上最后似也并入正一道。


  注:
  ①③见《道家金石略》第84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秋涧文集》卷六十一
  ④⑨⑩见《滹南文集》卷四十二
  ⑤⑥⑦⑧⑾见《秋涧文集》卷四十七
  ⑿《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132页,中华书局,1989年
  ⒀《说学斋稿》卷三


真大道


     真大道是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全真道。
  真大道,初名大道教,创始人为刘德仁(1122~1180)。


  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宋靖康之乱,徙居河北盐山太平乡。他宣称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某日,有一须眉皓白的老叟乘青犊车过其家门,摭《道德经》要言授之,并嘱其"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然后投笔一支而去。


  显然,他是暗指老子授《道德经》令其创教。果然"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戒者,风靡水流,散在州郡"。①刘德仁根据《道德经》义,加以演绎,为大道教订立规戒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会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②这是糅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为一体的立教宗旨。


  《大道延祥观碑》对其立教宗旨又作了如下的表述:"其教则大率以无为清静为宗,以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下缺)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其困苦,去其纷争。无私邪,守本分,而不务化绿,日用衣食,自力耕桑。为赡道之(下缺)。有疾者,符药针艾之事,悉无所用,惟默祷于虚空,以至获愈。复能为世人除邪治病,其亦犹是,……彼言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而知。惟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可见该教颇重视清静自守,救民利物,以恬淡寡欲,苦节危行律己,以慈悲宽仁、恤苦救贫对人,又不强词个人的炼养飞升,但以治病救人为务。这在当时战乱频仍、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确是很受欢迎的。


  他行教三十八年,住世五十九载,于大定二十年(1180)去世。此后,继任掌教者为: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据《书刘真人事》和《先天宫记》载,陈师正,"幼渔于河,德仁穆以入道。能预知吉凶事","阐教垂十五年,法寿莫得而识"。张信真,于明昌(1190~1195)中任掌教,"有诗文数百篇,号《玄真集》传于世","处世五十五年,阐教二十五载"。毛希琮,嗣教之时,"当金之亡,兵戈俶扰,希琮能以柔而存","掌教五星有奇"。


  以上几代,皆在金代,所留资料极少。刘德仁的出生地是山东的乐陵,后徙河北盐山,于其地创教。此后又去山东的淄川、棣州等地活动。上述山东、河北等地就是大道教的发祥地。大定十四年后,刘德仁应诏居中都天长观,又把大道教传播至今北京及其周围。三祖张信真掌教时,其弟子邢希德即在平谷县建延祥观,举师赵希元又在奉先县(今北京市房山县)建灵泉观。可见终金之世,大道教的传播不出河北、山东。


  金、元之交,大道教内部分裂为天宝宫和玉虚宫两派,各自进行传法。《先天宫记》云:"四祖(毛希琮)见性达聪,罔愆成法,心厌尘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岁,复以教法逊与五祖太玄真人郦君(希成)"。近年陈智超新发现的《玉虚观太道祖师传授之碑》则云:"四祖毛希琮号纯阳子,复得希夷子(张信真)之传,丁亥(1227)葺玉虚观以居之。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这样,毛希琮似将掌教职位分别传给了郦希成和李希安两人,都被称为五祖。按一般通例,教权只能传予一人,毛希琮怎会传予两人呢?究竟是只传一人,但因未受传者要争正统,也谎称受传;或是先传一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改变初衷,或受另一人之胁迫再传第二人呢?因资料缺乏,尚难判断。但《先天宫记》为"真大道门人、崇道广演法师、前进士杜成宽撰",立石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玉虚宫传授之碑》为参知政事杨果撰文,立石于至元七年(1270),皆为名人手笔,且去毛希琮不远,似不可能任意伪造。所以尽管不知究竟出于何种原因,事实上毛希琮之后确有两个五祖,一住天宝宫(郦希成),一住玉虚宫(李希安),使大道教分成了两派。


  在元代宗教政策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大道教两派都得到元室的承认,分别进行传法。但玉虚宫一派传法时间较短,连李希安在内,只传了三代。《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云:
  "戊子(1228)乃立李希安为五祖,号湛然子。修葺琳宇,壮严圣像,焕然一新。岁在辛丑(1241),被征命,辞老不起,完宗皇帝以法服赐之。乙卯年(1255),世祖皇帝在王邸,闻其道行,赐以真人之号。中统二年(1261)命之掌管大道。至元三年(1266)羽化。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人刘有明号崇玄子传其道,是为六祖。是年冬,玺书授崇玄体道普惠真人。"杨果撰此碑时,六祖刘有明尚在世,故不见传法于七祖的记载。据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五《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记载,参加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佛道大辩论的道教一方,大道教有两人,一为李德和,一为杜福春,李德和是已知的大道教掌教第七祖,其余的道教参加者皆是各派的首领,如全真道掌教祁志诚,正一道首领张宗演等,因此杜福春必不是一般道士,很可能是大道教玉虚宫派的七祖。如此,大道教玉虚宫派只传了李希安、刘有明、杜福春三代,此后未见记载。


  天宝宫派的传法较玉虚宫派为长。五祖为郦希成。《重修隆阳宫碑》云:"第五祖师太玄真人郦君,讳希成,妫川(今河北怀来县)之水峪人也。……圣朝创业之初,为教门举正,而阐教山东。四祖毛君,暑月病剧,速召而来燕。既承其法,拂袖有深山之隐。"他为何刚接任掌教即想隐遁深山呢?《先天宫记》则称:"五祖当教之日,值大元立国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乱起,始终一十五载,遭逢十七大魔。"所谓"逆魔"、"十七大魔",乃指教内出现了与之抗衡的反对派势力,看来除了玉虚宫一派外,还有其他派系。所以在这种宗派纷争的严重局面下,郦希成无法掌教而退隐深山了。王恽《秋涧文集》卷五《游妫川水谷太玄道宫》诗之注文,反映了当时斗争之尖锐。其"云封石上体"句注云:"初,大道郦五祖者,逃难此山。众追及,弃衣钵石上而匿,其物重,众莫能举。众(以)为异,遂请主其教,今道院盖郦生所创也。"有多人追逐他,欲夺其衣钵,或欲置之死地,足见其斗争之尖锐。此处说众人举不起他的衣钵,以为神异,"遂请主其数",《先天宫记》则说:"以五祖道德崇高,威灵显赫,魔不胜道",经过十五年之后,"寻乃自平"。不管什么原因,郦希成经过十五年的斗争之后,终于克服玉虚宫一系以外的其他反对力量,回到燕京天宝宫,登上了大道教掌教的宝座。时间大约在元太宗十年(1238)左右。


  郦希成正式掌教以后,受到元室的支持,元宪宗曾封他为太玄广惠真人。在他掌教期间,组织有所发展。《先天宫碑》云:"自戊戌(1238)以来,化因以洽,南通河岳,北极燕齐,立观度人,莫知其数。"这种说法,十分笼统,只能理解为:南面传到山东泰山一带,北面传到河北一带,比刘德仁创教时扩展不多。但据近年新发现的《汴梁路许州长社县创建天宝宫碑》记载,在郦希成掌教期间,真大道由原来的河北、山东,发展到了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一带。该碑云:"先是大道一宗,其所崇尚不过河北有焉。自五祖太玄广惠真人命举师卢德清往河南典教,其后教法流行。"许州天宝宫即建于元太宗十二年(1240)。


  道派发展以后,郦希成特请元室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宪宗皇帝即位之四年(1254),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中宫赐之冠服"。③真大道名称从此正式确立。


  郦希成"阐教三十六年,享寿七十八岁,将法传付六祖通玄大师孙君(德福)"。④是为第六祖。孙德福再传法给李德和,是为第七祖。以上三代皆处在与玉虚宫派相对峙的时期。


  七祖李德和掌教时,真大道又传到了陕西。此见吴澄所撰《天宝宫碑》。该碑称张清志"年十六,从天宝宫李师(德和)为道流,锡名清志。然获归养父母。年十八,辞家入太白山,……久之,辞亲入终南山。……年二十六,创长安明道观,又适凤翔扶风县立天宝宫。"


  继李德和之后掌教的为第八祖岳德文(1235~1299),始合玉虚宫、天宝宫两派而为一。岳德文,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年十六,辞亲入道隆阳宫。年十八,受教于五祖郦希成。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李德和付以教事。二十一年,宣授崇玄广化真人、掌教宗师、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赐玺书护持之。在他掌教期间,真大道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岳德文"尝使人行江南录奉其教者,已三千余人,庵观四百。其他可概知矣"。⑤


  但在岳德文之后,真大道内又出现了波折。即岳德文于大德三年(1299)逝世前,将教事付与张清志,作为九祖,但当岳德文"丧毕",他却"潜遁"山西临汾,后又返华山归隐,并没有接替掌教。此后,相继由赵真人(亡名)、赵德松、郑进元摄掌教事。五年之间,"二赵一郑","相继殒灭"。其徒众根据郑进元临终时的嘱咐,去华山请回张清志,仍举其为九祖(如算上二赵一郑,则为第十二祖)。


  张清志,乾州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人。第七祖李德和之徒,掌教前,长期在陕西、山东、山西等地传教。掌教后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教内的刑罚。他面对徒众,称"吾教以慈俭无为为宝,今听狱讼,设刑威,若有司然,吾教果如是乎?


  继今以始,凡桎梏鞭笞之具尽废之","自是众安害息,五年宿弊(指二赵一郑摄教之五年--引者注),一旦悉除"。⑥张清志平时自奉简朴,"深居寡出,入或不识其面,著书以名其学,文多奇奥。贵人达官来见,率告病伏卧内。虽有金玉重币之献,漠如也"。⑦他这种淡泊清高的作风,与当时各派首领居则宫室、出则华冠艳服、日与贵官相往来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得到吴澄等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敬仰。


  张清志于元成宗末掌教,历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元应真人,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掌教将二十年,教风日盛"。其所居大都天宝宫,"日食数千指",其盛况可见一斑。


  真大道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首脑机关是大都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其下据元代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第一级,行省设提点都举正。如王清贵曾任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等处都举正提点。第二级,路设道录、道判。如陈德元曾任大都路道录,赵德松曾任汴梁路道录,郑进元曾任卫辉路道录等。第三级,州设道正、举师。如《隆阳宫碑阴》记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顺州举师,易州举师等。第四级,县设威仪,如《隆阳宫碑阴》所记房山县威仪黄德元等。最基层为宫观,设提点、提举、知观。


  吴澄于泰定二年(1325)为天宝宫作碑时,张清志尚在世,张何年逝世,何人嗣教,不见记载。可能此后不久,真大道即归并入全真道。


  注:
  ①《道园学古录》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
  ②《宋学士文集》卷五十五:《刘真人事》
  ③《顺天府志》卷七:《大元创建天宝宫碑》
  ④《金石萃编未刻稿》:《先天宫记》
  ⑤《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岳公之碑》
  ⑥⑦《吴草庐集》卷二十六、《金石萃编补正》卷三:《天宝宫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