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西晋永嘉中,张盛入龙虎山嗣教。
但二说皆不足信。据魏晋史籍所记:张鲁率全家降魏,张鲁五子被封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荣宠,似不可能离魏去吴地龙虎山创教。且史籍所载张鲁五子中,根本未见张盛之名。至于说西晋永嘉(307~312)中,张盛去龙虎山创教,更不可能。姑且承认张鲁确有一子名张盛,假设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时,年为十岁,至永嘉元年(307),已九十八岁,即使健在,也无力跋出涉水去江西龙虎山创教了。
按常理推测,永嘉之乱后,张鲁子孙可能随晋室南迁,但因缺乏史料,不能考定。直至南朝时,始见史籍有张陵子孙之名和事迹的记载,如刘大彬《茅山志》卷十五记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遡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西北)招真馆事,但这些天师子孙皆不居龙虎山。直至唐代中后期,始有张陵后嗣居龙虎山的记载。《全唐诗外编下》有唐元和(806~820)初进士信州人吴武陵《龙虎山》诗中有"五斗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称,茅山道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十九代天师是张修,这说明龙虎宗开创时间约在唐中后期。
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露声势,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为虚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师张敦翙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元代更以政府名义承认了张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世祖忽必烈为灭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与龙虎宗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联系,张可大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将统一天下。忽必烈灭南宋后,为安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领江南道教,以资笼络。此后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张正言,代代被封天师、大真人,主领江南道教。其职权主要是荐举任免江南诸路各级道官及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的赐额,还有权出牒度人为道士等。皇朝的宠幸为龙虎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发展更盛。至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龙虎宗合并其他符箓派而为正一道,即进入它发展的另一阶段。
龙虎宗以符箓见长,为道教的"三山符箓"(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之一。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后,统称正一符箓,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
龙虎宗亦以斋醮仪式著称,宋元时期,许多代天师都不时奉命为皇室设醮,或与其他道派首领共同主领醮典,以为皇室祈福禳灾。这一时期所出的斋仪之书,亦多出于龙虎宗道士之手,如出身龙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
元代中后期,龙虎宗虽与其他符箓派合并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叶以后即衰落不振。
阁皂宗
阁皂宗为符箓三宗之一。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
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至于灵宝派发展到何时,才形成以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阁皂宗,目前由于资料缺乏,尚难肯定,只能根据一些侧面资料进行分析推断。首先,从阁皂宗推尊的历代祖师进行考察。《道德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有东华派所尊奉的历代祖师,其前段所列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等,与道书所载灵宝经的传授系统大致相符,故亦可视为灵宝派和阁皂宗所尊奉的祖师。
其中,所谓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亦无考,皆可不论。但葛玄是灵宝派和阁皂宗十分推崇的祖师,据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载:"最后于阁皂山东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似乎葛玄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了。但这是较为后起的说法,比此先出的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则只云:"公(指葛玄--引者注)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时还京邑,视人如戏。"并无涉足阁皂山的记载。因此谭嗣先之说是否可靠,是个问题。郑思远(名隐)是葛玄之徒,葛洪之师,不详籍贯,据传记,其活动地有庐江马迹山,霍山。葛洪,江苏句容人,据传记,其活动地有丹阳、洛阳、广州等。陆修静,浙江吴兴人,入道后,先隐云梦山,继隐仙都山,曾游历衡、熊、湘、九嶷、罗浮、巫峡、峨眉,晚隐庐山简寂观。凡此数人的足迹,皆与阁皂山无涉。
因此,在南北朝以前,灵宝派是否传入阁皂山,尚不清楚;但可断定,即使已经传入,也未形成传播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在那个时期尚未出现。
其次,从阁皂山崇真万寿宫的发展历史来考察。周必大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登临阁皂山,其《记阁皂登览》中云:"按古碑,此(指崇真宫--引者注)本灵山(或作仙--引者注)馆,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气至此,掘地得铁钟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始立台殿,赐名阁皂观。……咸通(860~873)中遭火,惟古钟、玉像存。寻有处士杨荐父子次第葺之。
[原括注云:以上并见唐广明元年(880)道士许玄真记中。所谓玉石天尊像甚小而重,又有两躯侍立,亦玉石也。钟在殿旁,视其文,乃咸通十三年铸,而云隋开皇十四年铸,何也?岂别有钟而不存耶?〕……大概言,此观在江南李氏(指南唐--引者注)号玄都,至真宗祥符元年(1008),避讳改景德观,天禧庚申(1020)尝经火,熙宁丙辰(1076)又火,政和八年(1118)五月,用守臣之请,改赐崇真宫为额,给元始万神铜印一,授法箓则用之。盖天下授箓惟许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山,与此山为三院。"庆元二年(1196),周必大作《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所述崇真宫历史与此同。据上记,隋前,阁皂山建有灵山(仙)馆,隋时又毁于火。结合上述灵宝祖师之足迹来考虑,似可印证隋与南北朝前,阁皂山尚未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之说大体可信。其后,唐初道士程信然仅在灵仙馆废墟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孙道冲再立台殿,赐名阁皂观,该观始具规模。不见程、孙二人的传记,故不知他们属于何派道士。即使他们是灵宝道士,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但该观规模较小,似乎尚未能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此后咸通中,观又被焚毁,南唐修复后,更名玄都观,仍未改变上述状况。所以,唐至五代时期,阁皂宗尚未形成。入宋以后,真宗改此观为景德观,后又经天禧四年(1020)和熙宁九年(1076)两次大火,再焚再建,至政和八年(1118),始赐名崇真宫,并赐给铜印,准许和茅山、龙虎二宗一样单独传授法箓。据此,在政和末年阁皂宗已被官方承认为符箓三宗之一,和茅山、龙虎宗鼎足而三了。但据常理推断,能取得官方承认,一般应在道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社会影响已经比较大之后。那末,该宗之形成似应在此前的某一阶段。《茅山志·刘混康传》称,宋哲宗嗣圣(应为绍圣)四年(1097),"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县--引者注)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确实证明在政和之前的绍圣四年,宋皇室已经承认阁皂宗了。前面提到的周必大《记阁皂登览》中,还记载他在乾道九年游览阁皂山崇真宫时,曾亲眼看到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朝赐给该宫的"四朝御书",证明该宫曾经得到宋太宗后几朝的支持,估计自宋太宗朝起,阁皂山崇真宫就逐渐形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大体形成于北宋前期。
阁皂宗既从灵宝派传衍而来,其基本信仰及所奉经书和方术,都与灵宝派相同。崇奉神灵,已如前述。《灵宝度人经》仍是遵奉的主要经典。斋醮科仪仍备受重视。
因为资料缺乏,其承传谱系目前所知甚少。周必大写于南宋庆元二年之《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提到当时该宫之管辖王自正,知宫邹时亿,副刘惟允,度师陈处和等,但未记他们的传代。《正统道藏》收有《勿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题曰:敕赐高士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阁皂山杨至质撰。
文集中不见杨至质履历,其卷下《代临安倅章谢宰执》中,有"远若熙宁坡老居于是席,近而嘉定谏臣出于此途"之句,嘉定为南宋宁宗年号,可知杨至质是宁、理宗时道士。此时他已任南宋王朝道教管理机构的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地位是比较高的,推测他可能是阁皂宗的某代嗣法者或重要传人,但因史阙有间,一时无从证明。
南宋时期,阁皂宗的传播情况,所知亦少。周必大在乾道九年所见到的阁皂山崇真宫,除殿堂外,有"道士(住屋)数十房"。①他在庆元二年所写的《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再记了崇真宫的情况,建有金阙寥阳殿,昊天殿,正一堂,靖应堂,祖师殿,藏经殿,玉像阁等,并称:"凡殿于旁翼以修廊,道士数百人环居其外。争占形胜,治厅馆,总为屋千百间,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斯者。"可见在南宋孝宗、宁宗时,阁皂山崇真宫的规模甚大,道士人数也颇多,阁皂宗在当时是比较兴盛的。
南宋诗人刘克庄曾为宁、理宗时一名阁皂宗道士杨固卿写过一篇墓志铭,曰:"固卿,杨氏,名介如,丰城县(今属江西--引者注)梅仙乡人。幼入阁皂山为道士。……学通伦类,道书外,禅宗方技之说,皆探骨髓,听者竦动。开禧(1205~1207)间,薄游边,画策不售,归山不复出。拾堕薪,煮三脚铁铛。或遗衣履,皆不受。尝主清江相堂观。一日,诸文士集观中倡酬,视固卿一黄冠师,蓬鬓垢衣,置之坐隅,甚易之。句至固卿,朗吟曰:'酒量春吞海,诗肩夜耸山。'坐皆骇伏。有诗百余,号《隐居集》。……固卿介洁高远,冻饿自守,乐而不改,殆黔娄原宪之伦。""宝庆元年(1225)卒,年六十八,葬南园之麓。"②由此也可窥见当时阁皂宗道士的情况。
入元以后,在元统治者的支持下,阁皂宗仍在传播。《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三十三《阁皂山行法箓》条云:"圣旨节:
该张天师奏,临江路阁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玄坛里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箓有来"云云。
元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始于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接见,次年封天师、真人。上文所云张天师,或许即活动于元世祖至元(1264~1293)年间的张宗演;所奏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李宗师,不知何名,也不知他是阁皂宗的几代传人。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载有一通代皇帝草写的加封阁皂宗四十六代宗师杨伯晋为真人的制文:"临江路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箓嗣教宗师杨伯晋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既未叙杨伯晋的事迹,也未署年月。
考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后升侍讲学士。他为皇帝所草的上述制文,当在其在职期间,即元成、武、仁宗期间,可知阁皂宗在此时已传至四十六代杨伯晋。
宋末元初有一著名阁皂宗道士郑所南(1241~1318),字思肖,号忆翁,又号三外野人。福州人(或云福建连江人)。
原为南宋太学生,博学多技能。宋亡,客寓吴中(今苏州市),誓不仕元。由儒入道,兼好禅学。善为文,喜画墨兰而不画土。谓土已为番人夺去矣。因常在诗文中表露其亡国之痛和对宋臣仕元之讥。赵子昂才名重当世,郑所南恶其宗室而受元聘,遂与之绝。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
据卢熊《郑所南小传》载,所南著有《太极祭炼》一卷,《释氏施食心法》一卷,《谬余集》一卷,《文集》一卷,《自叙一百二十图》,《诗》一卷,与菊山先生诗行于世。《正统道藏》收其《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三卷,属灵宝斋法的阐述著作。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为之作序曰:"灵宝斋法,始徐(来勒)、葛(玄)、郑(隐)三师流于世,迄汉唐宋元以来,蹊殊径异,纷纠交错,不啻千百。……世传则有丹阳、洞阳、通明、玉阳、阳晶诸派,而莫要于仙公丹阳者也。丹阳本乎南昌,而南昌乃灵宝一名也。得丹阳之要者,莫详于所南郑先生《内法议略》。……其言首主于诚学之大本,何莫非诚,故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也。"据此,郑所南是灵宝斋法的重要传人。元末黄公望弟子王玄真又根据郑所南等人所著之书撰成《丹阳祭炼内旨》,其序云:"夫祭炼者,祭所以祭鬼神,炼所以炼自己也。苟不炼已,则鬼神不能升度,……必先以志诚为体,慈悲为用,悯兹六道之沉魂,念彼九泉之滞魄,……"③始能为济。表现出融会内丹修炼于符箓斋醮的思想倾向。
进入明代,阁皂宗传承未绝。俞策《阁皂山志》卷上云:
"壬辰(1352),山寨邓克明之变,(崇真宫)台基殿俱毁。明洪武(1368~1398)初,道士徐麟洲复之。十七年(1384),授五十代孙李半仙为灵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1394),复授张尊礼为灵官。宣德(1426~1435)初,授黄谷虚,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1433),岁饥,有采蕨者遗火,延毁宫观。谷虚稍修复之,嗣后教典不坠。"说明至宣德年间,阁皂宗仍有传绪,其教仍有相当传播,但在此后即趋衰落,以致一蹶不振。上书云:"至嘉靖(1522~1566)中,积负虚税,黄冠星散,仅存一二人。万历(1573~1619)间,道士刘开化欲还旧观,未果。"时"惟仙公殿、东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宫绛阁,弥望丘墟矣。"至清代,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一曰:"今所存者惟八景坛基,有碑记及诗。"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二亦云:"今所存者为八景坛基。"祖宫凋零如此,其教之不振,可想而知。
注:
①《文忠集》卷一百八十三:《记阁皂登览》
②《后村集》卷三十七:《阁皂山道士杨固卿墓志铭》
③《道藏》第30册31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天心派
天心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北宋,流传至元代。
天心派肇始于北宋道士饶洞天,被称作"天心初祖"。饶洞天,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初为县吏。据称,某夜梦神人告曰:"汝用心公平,执法严正,名已动天矣!"梦觉见华盖山上有五色宝光,上冲霄汉。寻光掘地,乃获金函一枚,开视,有玉箓仙经,题曰:《天心经正法》。
①据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称,此事发生在北宋淳化五年(994)。该序云:
"淳化五年八月十五日,有肉身大士夜观山顶之上,有五色宝光冲上霄汉,翌旦寻光起处,……遂掘三尺许,得金函一所,开见金板玉箓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大士者,饶公处士也,名洞天。"据教内传说,饶洞天虽获天心正法"灵文",但不识其文字,莫知其妙。后遇神人指点,令去找谭紫霄(南唐道士),可以解迷。"自兹数年寻历,获遇先生于南丰。既蒙教导,顿悟玄理。仍携处士谒见东岳帝君。帝曰:奉三仙(指浮丘王郭三真君--引者注)道旨,令授子宝印、阴兵。处士受已,再历诸涂、制命阴魔馘灭凶妖,祈禳水旱,啸命风雷,役神使灵,救人利物。于是四方慕道者,凡数百人从游"。②
声称仙人授天书,或掘地得神书,往往是道教诸多派别创始者创立道派的舆论准备。或许饶洞天自己撰写了一本名《天心正法》的经书,为了取信于人,才加以渲染和神化。
《饶处士传》又称:"一日,率诸弟子登华盖之巅,授以至道。
而誓曰:护气希言,绝利声色,立功为上,谢过次之。救人疾病、灾荒水旱为上功,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行。行此者,道合阴骘,虽未拜太上,亦居仙矣。……挥手别诸弟子,鼓风扬尘,行及奔马,倏忽不知所之。"以上一段,可视为饶洞天为天心派制定的立教宗旨和教规。邓有功在为《上清天心正法》所作的序中,又列有饶洞天的传法谱系,谓饶洞天"升天时,以法传弟子朱监观仲素,仲素次传游道首,道首传通直郎邹责,邹责传臣本师符法师名天信,至臣有功,传于今矣。"由上可见,饶洞天既为天心派写了经书,又为之立了教义教规,还有传法谱系,虽说弟子数百人仅为空泛之词,但可认定天心派业已建立。只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仅为单传,规模很小。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云:"自汉天师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矣。……天心卷牍,历魏晋之变迁,经南北之分治,散失沦坠,几不可考。五季之后,有谭先生(紫霄)、饶先生(洞天),相继祖述而成书。"《上清北极天心正法》亦称"天心法者,自太上降鹤鸣山日授天师,指东北极之书,辟斥邪魔,救民是务"。太上降授张陵天心法,张陵传天心正法,当属假托,但它是从正一派龙虎宗分衍的一个支派,似乎可信。据上述二书所记,天心派在最初只传天罡大圣、黑煞、三光等三符,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等二印,用以行法,可见其初建时法术很简略。
至北宋末、南宋初,有道士路时中者,以传天心正法名于世。方勺《泊宅编》卷七:"朝散侍郎路时中行天心正法,于驱邪尤有功,俗呼路真官。"他编有《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二书。他与饶洞天一样声称掘地得书的故事:"闭心内朝,……入室存真,异香降,回首见祖师于金光梵气中,谓余曰:余吴之赵升也,今传阙下焉。吾昔生于天目山中,有秘书,临上升之时,藏于江南句曲山三茅大山之顶,汝其往取。余后数年被命通守金陵,专谒峰顶,夜半,神光亘天,入深开掘可三丈许,得石函一,帛书一卷,约长六七丈,杂以蓬莱细沙。余得之,因厘为二十四品以传世。"这段话载于《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一,末署"上清大洞三景法师路时中记",实为路时中为此书所作之序。为了神化其书,卷中又称:"已上七品格言,并大观元年(1107)正月十五日至七月七日,屡受大教主天君密降口诀。自后至宣和元年(1119),品书禁书并降,笔以传真,在绍兴戊寅(二十八年,1158)也。天君降靖中如婴儿声,惟时中与弟子翟汝文亲闻笔记也。"去其神话成分不论,可以看出此三十卷的《玉堂大法》,大体写作于北宋大观至南宋绍兴年间。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亦云:"绍兴之初,路真官再编天心法,则用世法以定之者尤众。路君高才博达之士,撰传度科文,又于其法十卷之首,各作一序,极为精确。"
由于受神霄等派的影响,路时中在所著《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汲取了新义,强调作法者应以内炼为基础,以道为本,法为末。如该书卷一称:"道在我身,修之久则可以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将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莫非法也。"卷三十论炼度亡魂时,也强调须以自己的玄功成就为基础,作法时只要"使内气以合外气,外神以符内神,则一瞬之间,报应如响矣。"
据《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六《天心地司大法》,南宋末期又有廖守真传行天心法。该书彭元泰所作《法序》云:"昔宗师廖真人修大洞法,诵《度人经》,……(北帝敕)殷郊护助真人修炼大丹,所到则瘟疫消灭。后真人得道,遍历江湖。"
"真人今为南昌仙伯,昔授萧君安国,即余之度师之父也。余昔受度师萧君道一先生,凡十有五年。……咸淳甲戍(1274)菊节星沙彭元泰稽首。"据下列师派所记,廖真人,名守真,蜀人。此书又有陈一中所撰《后序》,略云:"前件密法,仆昔得之于文亨费先生,先生得之于白云史先生,史公得之于彭真人。"又称:"仆近……会竹窗傅道判,谓得之于姑苏张湖山,湖山亦出于冲阳真人之门。……延皊丙辰(1316)下元日龙沙后学陈一中顿首谨书。"冲阳真人,即彭元泰,曾被元朝封为冲阳普惠诚正真人,见此书所载彭元泰《后序》。据以上二文,可图表如下:
廖守真-萧安国-萧道-彭元泰--史白云-费文亨-陈一中-张湖山-傅道判按诸序所署之年甲推之,这是传承于南宋末期至元延皊间的一个天心支派。不见诸人传记,尚难考知其传播详情。
在元代,又有雷时中(1221~1295)传天心道法。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雷默庵传》载,雷时中,字可权,号默庵,又号双桥老人。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后家于湖广(今湖北)之武昌金牛镇。早业儒,后绝念功名,弃儒入道。宣称:在宋咸淳六年庚午(1270)玄帝诞辰日(三月三日),当其正具表焚香,朗诵《度人经》时,路祖师亲降其坛祠,授以"混元六天如意道法"之书一卷;随后,辛天君又奉昊天敕命降临其坛,教他"开阐雷霆之教","大兴吾教"。并说此路祖师实非别人,而是"晋时亲遇太上老君授以此法"者。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一,确有一个姓路的道士,名光,又名大安。生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于晋武帝太康五年(284),遇一老叟授以"六天如意大法经箓",至惠帝永熙二年(实为永平元年),"梦太上老君命右侍玉童赐玉钥匙十事"。"自此书符行功,布气治病、驱邪,无不应验"。于太安元年(302)白日冲天。显然,这是一个被神化的道士。雷时中只是为了独树一帜,另开天心道法的新局面,才上攀这个路祖师。
根据《雷默庵传》所述,雷时中的天心道法确是不同于宋代的。第一,它既不祖述掘地得书的北宋人饶洞天,又不祖述南宋人路时中,而是迳直找了一个在晋时受太上老君传法的路大安作祖师;第二,不再称所传之教为"天心正法",而称"混元六天如意道法",并受昊天上帝之命"开阐雷霆之教";第三,以《度人经》为主要经典。所有这些都表明雷时中所传的天心法,既非饶洞天一系所传,又非路时中一系所传,而是雷时中独创的所谓"混元法",是宋代天心派所分衍的又一个支派。
雷时中在打出新的旗号以后,果然影响很大,"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他本着"专以《度人经》为主"的宗旨,"每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各获果报。且尝论《度人经》旨以开后学。"并博采儒释二家,"贯彻混融归于一致"。据说,经他这些努力后,收有"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据上述记载,雷时中所创的天心支派在元代是比较盛行的。
《道法会元》卷一百五十四《混元六天妙一炁如意大法》,是雷时中支派所撰的经书。该书除载众多符、咒外,又有署名双桥老人,即雷时中所写的《修炼直指》一文。指出,修真之事,在于修炼自己的本真,不假外物而成。主旨在于"收心养气"、"拘制魂魄而已。"他批评不在收心养气上下功夫,而专务旁门小道的人。认为"咽龙虎精气,吞日月精华","补脑还精,行气咽液","淫少女阴中之精,采室女口中之唾","纳清吐浊,叩齿集神,导引按摩,存想呼吸"等,只能耗精费神,不利收心养气。作诗曰:"人人尽有本然真,何必勤劳向外寻,但把精神如宝玉,免教魂魄乱商参。"
上书又列有其师派,为:混元开教大慈普惠路真君大安,混元演教一气妙道雷真人时中,天隐卢真人,仙真雷使查真人,天全张真人。卢真人,当为上文所述传行于西蜀的卢某,查真人即传行于东南的查泰宇,张真人不知为谁。此后及明清,未见天心派的记载,可能在元代中后期归并入正一道后不再独立传授了。
注:
①②《道藏》第18册69页,第10册6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神霄派
神霄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宋末,流传于南宋至元明。
"神霄"之名,来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并对之作了如下的描绘:"高上神霄,去地百万。……
神霄之境,碧空为徒。不知碧空,是土所居。……况此真土,无为无形。不有不无,万化之门。积云成霄,刚气所持。履之如绵,万钧可支。玉台千劫,宏楼八披。梵气所乘,虽高不巍。内有真土,神力固维。太一元精,世不能知。"可见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以此名其派,盖取其高远尊贵之义。
神霄派的创始人,为北宋末道士王文卿。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称,王文卿,字予道(或曰字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建昌南丰人。自称早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授以飞神谒帝之道,后游清真洞天(或曰在水泽),遇一老妪(据说是电母),授以嘘呵风雨之文,再经汪君指点,乃能役鬼神,致雷电。此后,除旱治疾,济人甚众,名闻江湖间。据赵与昔《宾退录》卷一《林灵素传》载,永嘉道士林灵素曾向宋徽宗推荐王文卿。该《传》云: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大旱,上命林灵素乞雨,未应。蔡京奏其妄。林灵素奏请徽宗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谓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数以修政练兵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高宗即位于江南,闻文卿犹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
在神霄派创建过程中,林灵素对该派亦有建树。据称,他游西洛时,路遇一道人,姓赵,与之交游数载。一日,道人去世,遗囊中有书三册,名曰《神霄天坛玉书》,或称《五雷玉书》,写明"付与林某"。后复见赵道人,告之曰:"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受《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云云。据说该书"有神仙变化法言,兴云致雨符咒",林灵素得此书后,"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治疾苦,立见功验。"政和六年(1116),因徐知常引荐,被徽宗召见。为了迎合徽宗私意,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号长生大帝,陛下是也。"
徽宗大喜,诏将福宁殿东所建之玉清和阳宫,改名玉清神霄宫,诸州之天宁观改名神霄玉清万寿宫,中祀长生大帝君(实为徽宗)、青华大帝君像。由是神霄派声势益盛。
张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亦对创建神霄派有贡献。张宇初《道门十规》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陈、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其中的张,即指张继先。张继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颂》,以阐发雷法理论。
神霄派为了标榜其教之古远,称其教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或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火师汪真君则为阐教之祖师。宣称王文卿之法术即为火师汪真君亲传。但火师汪真君何许人也?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火师汪真君传》载,汪真君,名子华,字时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生于蔡州汝阳县(今属河南)。年四十,而三举不第,乃弃儒学道,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李约,再师赤城先生司马承祯。后遇安禄山之乱,弃家南游,住南岳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山。再遇紫虚元君幸南岳,授以至道。再修二十八年,丹成道备,于德宗贞元五年(789)飞升。据此,火师汪真君虽有其人,但无传习神霄雷法之事迹;然而有关王文卿之传记皆云其于北宋末亲授王文卿劾召雷雨之术。但此时去枉真君逝世已三百余年,何得亲授?由此可见主文卿辈劾召雷雨之术,并非出于火师汪真君,实乃王文卿辈之自创,因而神霄派之历史,也只能始于王文卿。
神霄派以传习五雷法为事,谓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这是神霄派区别于其他道派的主要特点。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谓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而其基础又在于行法者平时的内修(内丹修炼),行法者内修功行深厚,风云雷雨可随召而至。王文卿云:"斩勘五雷法者,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内而修之,斩灭尸鬼,勘合玄机,攒簇五行,合和四象,水火既济,金木交并,日炼月烹,胎脱神化,为高上之仙。外而用之,则新除妖孽,勘合雷霆,呼吸五气之精,混合五雷之将,所谓中理五气,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旸而旸,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①
继王文卿之后,有萨守坚者,以神霄雷法闻名于两宋之际。倪岳《青溪漫稿》和《明史·礼志》谓其为蜀人,在宋徽宗时,从王文卿、林灵素学法;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则谓其为山西汾阳人,自称汾阳萨客。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称他"见侍宸(王文卿)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他撰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文,以阐述神霄雷法。其《雷说》云:"法本诸道,道源诸心。能以吾之精神,融会一气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气,二气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气,运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气合气,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会此之道,参此之理,则二气不在二气,而在吾身,五行不在五行,亦在吾身。吹而为风,运而为雷,嘘而为云,呵而为雨,千变万化,千态万状,种种皆心内物质之。"②因此神霄派道士都非常重视内丹修炼,以之作为行法的基础。
至南宋,神霄派在江南地区十分流行。有称传自王文卿者,有称传自林灵素者,有称传自张继先者。虞集《正侍宸记》谓王文卿于南宋初逝世后,得其传者,唯新城高子羽,子羽传临江徐次举,次举传金溪聂天锡,天锡传临川谭悟真,人称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仍活动于人间。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云:建昌王文卿既以道术著名,其徒郑道士得其五雷法,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呼雷霆,若响若答。
南宋理宗时道士刘玉(字清卿)为《神霄金火天丁大法》作《后序》,记有林灵素所传一系,称:"火师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卢君化于剑江,将解,而枕中出其书以付玉。法传卢君,而派继徐君。"③
《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三《地*绪余论》又记张继先所传一系,称:"地*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张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引者注),次显化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江、浙、闽、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以上所列诸人的事迹皆不祥。
南宋时期的金丹派南宗亦兼传神霄五雷法。白云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称,火师汪真君命其弟子辛忠义传法给陈楠,陈楠传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曰:"真师(指白玉蟾--引者注)告元长曰:……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今以付子,子宜秘之。"《道法会元》卷一百四《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所列师派即为: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火师真君汪康民,辛忠义,陈楠,白玉蟾。《道法会元》卷八十三《先天雷晶隐书》所列师派稍有不同,为:
李亚,汪守真,王文卿,白玉蟾、金逵……。说明南五祖之陈楠、白玉蟾确系神霄雷法的重要传人。
由上可见,南宋时期传习神霄雷法的支派甚多,神霄派在当时传法颇盛。不仅如此,当时各个支派中又随时分衍出若干小支系,使该派的传衍既盛且杂。《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三《地*绪余论》称,起于虚靖天师的地*一法,传至后来,"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矅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之分,使学者莫之适从。"明张宇初说:"神霄则雷霆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师汪真君阐之。次而侍宸王君、虚静真君、西河萨君、伏魔李君、枢相许君。倡其宗者,林灵素、徐神翁、刘混康、雷默庵、万五雷、方贫乐、邓铁岩;而上官、徐、谭、杨、陈、唐、莫而下,派亦衍矣。"④又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酆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生谤惑。"⑤可见神霄派在南宋时期传播十分繁盛,但也十分杂乱。
入元以后,传林灵素、张继先者转衰,传王文卿者较盛。
其主要传人为莫月鼎(名起炎)。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
约生于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间,卒于元世祖至元末(1290~1294)。初从四川青城山丈人观徐无极受五雷法,继闻邹铁壁(或作笔)得王文卿斩勘雷书,秘不传,乃委身童隶事之,终获受其书。于是"召雷雨,破鬼魅,动与天合。
虽嬉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⑥元世祖曾召见试其术"有验",有旨令掌道教事,以老耄辞,遂给驿南旋。此后,佯狂避世,浪迹江湖。莫月鼎之弟子甚众,但所得王文卿之秘籍,一如邹铁壁,不轻易授人,因此得其真传者,唯王继华与潘无涯二人。后"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玄真尤号伟特"。⑦周玄真,字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兴),后迁姑苏(今江苏苏州市)。从步宗浩受五雷秘文后,祈雨治疾,颇有奇验,享誉于元明之际,明初卒。前引虞集《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又记王文卿所传高子羽一系,传至谭悟真时,已由宋入元。后谭悟真传庐陵罗虚舟,虚舟再传萧雨轩、周立礼二人。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道玄,波阳人,人称"神霄羽客",行道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此外,又有金善信(1273~1331),字实之,吴之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曾得莫月鼎不传之秘,被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起为广德路道录,元室赐号体仁守正弘道法师。还有王惟一亦传莫月鼎之学。王惟一(?~1326),号景阳子,括苍(今浙江丽水)人。
其所著《道法心传》称,曾得莫月鼎和邹铁壁之秘法。该书对雷法多所阐扬。
元代神霄派除莫月鼎一系十分昌盛外,还有其他一些支系同时活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莫月鼎传》云:莫月鼎"与同郡西野沈震雷真人同师事铁壁邹真人"。"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来,惟真人(指莫月鼎--引者注)与西野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即莫、沈两系皆分别传衍于苏、浙、赣、闽、广等地。唯沈震雷一系不见其他记载,故未得其详。
入明以后,仍有神霄道士的活动。除前述莫月鼎一系传至周玄真,享誉于元明之际外,又有周思得显名于永乐间。据钱谦益《列朝诗集》载,周思得,字养真,钱塘(今杭州市)人。"行灵官法,先知祸福。文皇帝(成祖)北征,召扈从,数试之不爽。招弭祓除,祈雨禬兵,咸如影响。乃命祀灵官神于宫城西,……思得历事五朝,年逾九十,赐谥弘道真人"。⑧
据《万历野获补遗》卷四和《明史·礼志》载,周思得所行灵官法,是萨守坚弟子王灵官(名善)传下的。因周思得行之有验,成祖乃封萨守坚为崇恩真君,王灵宫为隆恩真君,并建庙祀之。此后传奉萨守坚道法的道士,继续传行,称"西河派",或"天山派",其详无考。
注:
①②③④⑤《道藏》第29册165页,213页,第30册258页,第33册187页,第32册14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⑦《宋学士文集》卷十一《莫月鼎传碑》
⑧《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七,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
清微派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
清微道士为了将自己的道派托之古远,宣称传自元始天尊。陈采《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名舒),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名毕道)。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陈少微)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渊黄先生(黄舜申),奇之,悉以其书传焉。"该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到的清微派源流和历史最早的记载。所云元始天尊传衍为二,再衍为四派等语,事属教内传说。但所云:"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云云,是否可信呢?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传》云:"祖舒,又名遂道,字昉仲,唐广西零陵永川祈阳县人。……九月九日生。寿一百三十二岁。遍游名山,师事许真君(许逊)、郑真人(郑隐)、灵光圣母,……遇太玄夫人降于溪滨,又从而师之。乃授以元始大道。……由是会四派而一之。职位清微元上侍宸。复化身为清微察令昭化无君,又号通化一辉元君,统辖雷霆,变相不一。……功成冲举,居金阙昭凝宫,主清微洞照府。"观此,即使唐代有祖舒其人,已被完全仙化,是清微派道徒所奉的一代祖师,似不可能是清微派的创始人。即清微派在后代尚未出现。该书又谓:从祖舒以后,八传而至"混隐真人南公",据该书和《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等所记,系指祖舒下传的休端、郭玉隆、傅央焴、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等九代宗师(实为九传。诸书所记名字略有差异)。诸书对李少微以上八人的事迹所记极简,且未注明其活动的时代,故难据以判定清微派在当时已经成立。对南毕道的记载稍详,但仍多歧异而仿佛。《清微仙谱》云:南毕道,"本复姓东南,名珪,丙辰十一月初三寅时生于眉山(今属四川--引者注),幼擢儒科,登仕版。尝倅湖右。夜梦神人语以师至,达旦郊迎,果肖梦中之相,询其姓名,即保一真人(指李少微--引者注)也。迎归待以师礼,数以难事试之,坚心如金石,遂悉付以隐奥。……后佐宋理宗,数谏不从,归隐不知所在,人以为仙去。"《清微斋法》云:"南毕道,字斗文,乃清微保元仙卿,眉州人,丙辰十一月初三日寅时降生眉山,性淡荣利,学通天人,仕宋累官至广西宪。
尝遇保一真人授至道,能役使神*。……隐青城山。"《道法会元》卷二云:"讳毕道,号西滨,眉州人。……十月初三日生。……李真人数试之,不怠,以四派玄奥授之。……后西滨仕至广西宪司,休官入青城山。"略其岐异之文不论,南毕道盖生于宋理宗之前的丙辰年,即宁宗庆元二年(1196),至理宗即位之甲申(1224),已三十岁。他在理宗朝仕至广西宪司。曾受李少微传清微法,后隐青城山,不知所终。观南毕道一生,除传授弟子黄舜生外,别无二人,故尚未形成为一个道派。清微道派的形成,盖始于南毕道之弟子黄舜申时。黄舜申(1224~?),名应炎,字晦伯,舜申为其法名。福建建宁人。出身闽中世家,少通经史百家之学。年十六,侍父于广西幕府。某日染疾,遇官于广西的南毕道,以符疗之。病愈,授以清微雷法。宝皊(1253~1258)中,出任检阅。理宗召见,御书"雷渊真人"四字赐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应诏赴阙,奏对明敏。未几,乞请还山,制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黄舜申有弟子近百人,使清微道法大行于世。
可以说至黄舜申时,其教派组织始正式宣告成立。
黄舜申既是清微派的组成者,又是清微法理论的集大成者。陈采《清微仙谱》序云:黄舜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张宇初《道门十规》也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正统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盖皆出于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
清微派亦以行雷法为事,其雷法理论,亦类于神霄派。仍主天人合一,内(炼)外(法)结合,而以内炼为基础。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清微斋法》卷上云:"盖行持以正心诚意为主。心不正,则不足以感物;
意不诚,则不足以通神。神运于此,物应于彼,故虽万里,可呼吸于咫尺之间。"又:"将吏只在身中,神明不离方寸。"将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时所劾召的鬼神。意谓能劾召鬼神,全在于心诚意正和深厚的内炼工夫。《道法会元》卷一《法序》也称:"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人能虚其心则神见,静其念则气融。
……凡气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召之机在此不在彼。"故该宗著《清微丹法》,专言内丹修炼之道。其《发用章》引雷渊真人(黄舜申)之言曰:风、云、雷、雨、火等,皆以行法者深厚的内炼工夫为基础,待临场时,靠运气从体内发放出来:"耳热生风,眼黑生云,腹中震动即雷鸣,汗流大小皆为雨,目眩之时便火生。入息静定良久,神息既调,直待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但觉身非我有,天地虚无入定光中,……次复收敛运一气七遍之妙,……酿成五事,临坛之际,拨动关捩,随窍而发也。"
清微派在南宋形成之后,至元代,取得很大发展,名目甚多。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序》:"正一法外,别有清微法雷,名逾数百。"元代清微派,仍以黄舜申一系所传最盛,他的弟子分为两支向南、北发展,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一支以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从而使清微道法很快传播于大江南北。南传一系为黄舜申弟子西山熊道辉(号真息),道辉传安城彭汝励(或作砺),汝励传安福曾贵宽(号尘外),贵宽传浚仪赵宜真(号原阳)。因未见熊道辉、彭汝励、曾贵宽等人的传记和其他资料,唯知赵宜真活动于元未明初,故此系在元代的发展情况不详。北传一系的主要传人是黄舜申弟子张道贵,其主要特点是全真道士兼传清微法。
张道贵先为全真道士汪真常的门徒,《武当山志》载,张道贵,名云岩,号雷翁,长沙(今属湖南)人。至元(1264~1294)间入武当,礼汪真常为师。随后又"同(叶)云莱、洞阳(刘道明)谒雷渊黄真人(黄舜申)得先天之道。归五龙宫,潜行利济,门下嗣法者二百余人。行其奥旨,唯张洞渊(张永清)焉,终于自然庵。"①可见张道贵是兼传全真与清微的道士。
叶云莱与刘道明也是黄舜申弟子,同样是兼传全真和清微的道士。据上书所载,"叶云莱,名希真,号云莱子。辛亥年(1251)三月初五日巳时生,唐天师叶法善之后裔。生于建宁(今属福建),得清微道法之妙,避兵迁古禳,入武当山。
至元乙酉(1285),应诏赴阙。……至元丙戌(1286),钦受圣旨领都提点,任武当住持。""刘道明,号洞阳,荆州(今属湖北)人。与叶云莱同师雷渊黄真人,授以清微上道,居五龙(观),搜索群籍,询诸耆旧,纂为一书,命曰《总真集纪胜录》。"②
张、叶、刘等人下传张守清,清微法由此更盛。张守清也是一身而二任的道士,先为全真道士鲁大宥(或作有)弟子。陈友珊《长春道教源流》卷七云:张守清,"名洞渊,号月峡叟,宜都(今属湖北)人。幼习举子业,未成,弃去,更为县曹掾。年三十一,……闻鲁洞云(大宥)名,投礼出家。
洞云传以道要。……后由张云岩(道贵),复得叶云莱、刘洞明之道。至大三年(1310),皇后闻其道行,遣使命建金箓醮。
皇庆元年(1312)春,京师不雨,召守清至,祷而雨。逾年春不雨,祷而雨,又祷又雨。两京大悦,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赐虚夷宫额曰:天一真庆万寿宫。置提点甲乙住持。延皊元年(1314)春,奉旨还山致祭,管领教门公事。"由于张守清在当时颇有名望,所传弟子又多,故被后世清微派北系道士尊为一代祖师,《清微神烈秘法》所列"师派",在黄舜申之后,即列:叶云莱、张道贵、张守清,张守一。
张守清弟子最著者有张悌、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等。
从他们开始,清微派的传法即由元入明。张悌,字信甫,号无为子。浙江象山人。奉亲能备孝养,早从方士学。既壮,出游南粤北燕,后止武当,师张守清。守清启以道要,署为首众。三年而化。黄明佑,字太霞,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人。
"早岁抗志烟霞,历诸名岳,礼武当太和张真人(张守清),嗣清微法派,凡有祈祷,无不感应。"彭通微,"原名宏大,号素云,河南汝阳人。大德十一年(1307)二月十五日生。年十二,事刘月渊为师。至正四年(1344)游武当山,时太和张真人主紫霄宫,素云服劳执役三年,得真人授炼气栖神之旨。……明洪武十四年(1381),始至细林山,结茅居之。……
明太祖遍求天下高人,有司以闻。二十七年(1394)秋八月返真。是岁中使入山宣召,以羽化闻"。单道安,"均州人,从南岩张真人(张守清曾住南岩天一真庆宫--引者注)学,精究道法,执弟子礼,勤恳弗怠。……洪武初,游西华、终南诸山,仍居重阳万寿宫。一日,以所授玄秘付与门人而去,弟子李素希携冠履葬于五华仙茔"。③但此后传承情况缺乏记载。
明初除张守清弟子传清微法外,还有其他武当道士传清微雷法。如金台人李德渊(号古岩),"自幼入陕西重阳万寿宫出家,《道德》《南华》三教经书,得其要旨。壮年游武当,于紫霄宫礼高士曾仁智为师,授以清微雷法,明先天之理,知体用之源。徙居元和观。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来谒武当,嘉其有修炼之功,赐住荆州长春观。一日,谓人曰:吾将返矣。作颂曰:"八十余年光阴,不染不著"。黎一泉,均州人,"幼出家于紫霄宫。元末游江右诸名山,访道寻师,……
再谒毛公坛、张公洞,得林屋洞天王无伪授以太极上道清微底(法)妙,仍归紫霄宫,八十余翛然蜕去"。简中阳,字钦和,武昌人。"不喜荣达,得异人授以中黄上道清微秘法。洪武辛未(1391)来武当,居紫霄之巅,辟谷坐忘,葆和养素,江右学人闻风而至,见其才器,可入道者必纳之,于是道价益增。永乐丙戌(1406)召见,问以玄帝(真武)升真事迹,一一奏陈,赐以祠部护身符牒。还山后隐于福地峰之上,杜门守静,凝神太漠。一夕,……端坐而去"。④
前述南传一系,至元末,传至赵宜真(?~1382)。宜真,号原阳子。其先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元时徙安福(今属江西)。早业儒,后入道。初师清微派道士曾贵宽(号尘外,黄舜申嫡传),嗣清微法;继师道教南宗和全真道士,得南、北派内丹之学;又师徐异,得净明忠孝之道。师承多途,所传亦杂,但他对上述诸派的理论多有所阐扬。如他曾据师传,再补以他书,对清微雷法、斋法,加以整理,疏解,并对其理论加以阐发,作《玉宸登斋内旨》《玉宸经法炼度内旨》等篇。强调道为体,法为用,道与法皆具于我心。心地诚明,就能通天感神,"天人合德,此感彼应"。如奏章斋科,首在于存思凝神,方能感通天地,如果相反,"但以宣科念咒、掐诀烧符、令色华音、驰心外想为务,徒以乱其神思,困其肢体,……尚何望有所感格哉!"⑤超度亡灵也如此,"矧鬼神之于人,非可以声色相通,惟可以心诚相感。若我悟,他亦悟;我迷,他亦迷。其幽冥境界,亦随心念化现。我心昏昧猥小,则幽冥之境亦成夜府穷乡,我心广大光明,则幽冥亦成天宫净界,我能修持正道,则鬼神感悟,亦返邪归正矣"。⑥由于赵宜真对清微道法多所阐扬,故后世清微派南系道士奉之为一代祖师。如《道法会元》卷三十二《上清龙天通明炼度大法》和卷四十六《上清神烈飞捷五雷大法》等中,皆在黄舜申之后,列熊道辉、彭汝砺、曾贵宽、赵宜真。
赵宜真所传弟子中,以刘渊然为最著。刘渊然(被净明道尊为第六祖)传邵以正,邵以正传喻道纯、胡守法。刘、邵、喻、胡诸人皆是明代有名道士。刘渊然在永乐间受命任道录司左正一,仁宗朝被封为"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宣德初,进大真人,领天下道教事;邵以正在正统中迁道录司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间,赐号"悟玄养素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喻道纯在成化十年(1474)受封为"体玄守道安恬养素冲虚湛默演法翊化普济真人",任道录司左正一,领道教事;胡守法在成化十一年受封为"冲虚静默悟法从道凝诚衍范显教真人",弘治改元,授道录司左正一,掌道录司事。以上诸人皆通法术。但诸传中皆未注明曾受清微道法的传承。故在赵宜真之后,清微派南系的传承如何,现尚难于稽考。
《东岳庙志》之"灵济先祠神牌表",列有明代清微派的历代祖师,为:故始祖南京朝天宫道录司右玄义禹贵黉,称为"明朝清微派第一代"。其下有"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刘守谊,第五代都全皊、李全安、朱全皊,直至第十五代庞源本等。据上面第四代神牌所书"皇清"二字推测,从四代至十五代,盖皆为清代清微派的传人。但皆无事迹可考。且此"神牌表"中称道士禹贵黉为清微派第一代和始祖,又与上述南毕道、黄舜申等不相接,或许是清微派传至明、清时所分衍的支派。
闵一得《金盖心灯》卷二《吕云隐律师传》中,又记有清微派第二十三、二十四两代传人。该传云,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律师吕守璞(号云隐)之父吕贞九,在明末清初弃儒为道,嗣清微法,为第二十三代法师。吕守璞在十七岁时,受其父传清微法,其后才拜龙门派七祖王常月为师,入龙门派。
故该传曰:"师(吕守璞)于清微为二十四代,于龙门为八代律师。"他下传弟子吕徵,为龙门派传人,但不知并传清微法否。且此二十三、二十四之代数,又不知上承何人。明中叶后,道教衰落,清微派详情也就难以考知。
注:
①《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八十六,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7年
②即《道藏》所收《武当福地总真集》
③以上皆见《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引《武当山志》
④以上见《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及《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八十七引《武当山志》
⑤⑥《道藏》第28册745页,772~77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东华派
东华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初,流传至元代。
东华派自称其教始于元始上帝和灵宝天尊,祖述灵宝道士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尤以南朝宋道士陆修静为其宗祖。据此,可知该派乃是从灵宝、阁皂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灵宝派盛于南朝,唐以后衍变为阁皂宗,在两宋时虽与茅山、龙虎二宗并称"三山符箓",但一直不如其他二宗之兴盛。故常有灵宝道士另辟蹊径,企图独树一帜以振宗风,东华派即是从中分衍的支派之一。
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所载之《宁全真传》看,东华派的肇始者为王古和田灵虚(名思真),创建人为宁全真。据称,北宋末,有尚书王古,"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又有道士田灵虚"遇陆简寂于庐山,玄受三洞经教,与东华丹元玄旨会合。"陆修静逝世后,被谥为简寂先生,宋徽宗教封为丹元真人,故上文所云丹元真人、简寂先生,皆指陆修静。陆修静是南朝宋时的道士,故北宋末的田灵虚所谓"遇陆简寂于庐山"者,纯属伪托,作为创教的准备。但他二人并未创立东华派,而是把创教任务交给了他们的弟子宁全真。
宁全真(1101~1181),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河南开封人。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会。善察天文躔度,犹工风角鸟占卜术"。①家贫,无以自给。尚书王古曾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知全真有道,乃檄充史椽。又闻田灵虚遇陆简寂于庐山而得道,遂延请于家,命宁全真典侍抄录。宁全真心与道契,对经箓秘文,一见辄悟。"一日,灵虚言于尚书曰:'裴氏子(指宁全真--引者注)根器深重,骨相合仙,异日当负大名,然振起吾东华教者,必此人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书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
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②此后不久,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宁全真亦奉其生母到南方,又得仕子仙所授"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生母亡后,复为宁姓。绍兴(1131~1162)中,以斋醮祈祷有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加"赞化"二字。朝廷凡有醮礼,皆命其主典。孝宗(1163~1189)朝,遭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妒陷害,被囚十余日后黥隶军籍。此后,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士夫慕其道而归之者如市。浙右(浙西道)诸处士庶率多请其建醮。晚年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弟子何淳真家,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逝世,享年八十一。宁全真所传弟子甚众,知其名者有:赵义夫、宋扶、何德阳、王承之、章友直、宗妙道、胡元鼎、胡次裴、赵怀政、胡仲造、杜文豫等。可见在宁全真周围已集合起大批弟子,他所创建的东华派已初具规模了。
东华派以元始上帝、灵宝天尊为最高神,以《灵宝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崇尚斋醮科仪。编纂有道法与斋醮方面的经书,《正统道藏》第五十一册所收的《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题宁全真授,王契真纂;第十二册所收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题宁全真授,林灵真编,是后人在林灵真所撰的《济度之书》十卷基础上扩充编写的。
东华派在南宋初形成后的传播情况在《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中,列有其传系:王真人,讳古,字贤孙;田真君,讳思真,字清夫;宁真人,讳全真,名本立,字道立;王真人,讳谼,字光宝;赵真人,讳德真,字义夫;宋真人,讳存真;张真人,讳洞真;
孔真人,讳敬真;卢真人,讳湛真;薛真人,讳熙真。上列宁全真之后的王、赵、宋、张、孔、卢、薛诸人,不见他书记载,其事迹不详。
张宇初《岘泉集》卷一谈诸符箓派的源流时,曾谈到灵宝派分衍为东华派及东华派的承传谱系:"灵宝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经法,而玄一三真人阐之。次而太极徐君(徐来勒)、朱阳郑君(郑隐)、简寂陆君(陆修静)。倡其宗者,田紫极(田思真)、宁洞微(宁全真)、杜达真、项德谦、王清简、金允中、高紫元、杜光庭、寇谦之、镏冲靖,而赵、林、白、陈而下,派亦衍矣,是有东华、南昌之异焉。"所述田思真、宁全真为东华派的开教祖师,已如上述。其后诸人中插入寇谦之、杜光庭,是时序颠倒,可以不论;金允中、镏冲靖二人可作简略介绍。
金允中,南宗道士,于理宗(1225~1264)时编著《上清灵宝大法》四十四卷,该书卷十七有云:"允中经师高君,自京南渡。绍兴之初,化行江淮间,所行上清灵宝大法乃古书也,自唐末五代时流传者。高君归老于新安,……其法则主于《度人》一经,其斋则遵广成(杜光庭)之科。先籍师唐君受传,以付刘副观,刘君受传以付金允中。""允中度师刘君再行奏受斋法于正一宗坛蒋君九思,奏法于田君居实。"
卷二十三又云:"允中先经师高君章本云,臣姓高,属徽州祁门县紫元庵焚修。"看来从绍兴初的高某,传至刘某,再传至金允中,是南宋东华派传承的一个分支,但因资料缺乏,其传播情况尚不得其详。他编著《上清灵宝大法》时,十分强调封建伦常对行法的作用:"惟忠惟孝,遵守礼法,是科教之本也。"又称:"求仙之道,礼法为先,灵宝乃孝道明王之教,以孝悌为主。忠直孝敬,自可动天地,感鬼神'。③又十分强调善恶报应,要修道者行善远恶。说:"夫欲学道慕生,上隶真人,玄心栖邈,恭诚高灵者,当得世功相及,祸恶不侵,阴德流根,仁心下逮,乃可步真索仙,度名青府耳"。④
《岘泉集》所云镏冲靖,实为宋宁宗、理宗时道士留用光,曾封冲靖先生、冲靖至德昭应真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末,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和张雨《玄品录》卷五皆有其传,所记略有出入。留用光,字道辉,江西贵溪人。《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之《留用光传》谓其"少解悟玄学,受法于(龙虎山)上清正一宫道士蔡元久。元久,宣和间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王道坚三世孙也。既入道,……诸法书靡一不练,专以玉府五雷法正一法为宗主"。元明善《龙虎山志》卷上《留用光传》则谓其年壮时遇汉天师传法,所得为"天心五雷法书"。该传云:"既壮,无所闻道,往游南岳,至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道逢一道人,自言是张辅元,与用光偕行。……次长沙(今属湖南),张谓曰:'子事吾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观子之变,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编书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启视,乃天心五雷法书。"张雨《玄品录》卷五《留用光传》所记同此,只"五雷书"讹为"吾雷书",且前无"天心"二字。《龙虎山志·留用光传》又称:
"宋庆元(1195~1200)间,衢州(今浙江衢县)旱甚,郡守沈作砺……延命祷雨,而雨。郡上有事,后复祷雨于朝,亦雨。用光年四十,未得度为道士,至是即御前赐冠服,制三授至左右街都道录,太一宫都监,赐号冲靖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撤(龙虎山)上清宫新而大之。嘉定(1208~1224)间,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后理宗立,复召用光,(辞谢)……越旬余……而化。向之张辅元者,或谓为汉天师也。"《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留用光传》谓,光宗时授冲靖先生,升左街道录。元代追封为"五雷宗师冲靖至德昭应真人"。观上面诸传所记留用光的行谊,很像神霄派道士,其得"天心五雷法书"又似天心派道士。但张宇初为明初正一道首领,其《岘泉集》将留用光归入东华派道士,或许是有根据的。
入元以后,东华派的主要传人为林灵真(1239~1302)。
灵真,名伟夫,字君昭,法名灵真,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世为温州(今属浙江)平阳人。出身官宦世家。经纬史传、诸子百家、若方外之书,靡不洞究。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之旨,犹为加意。因累举不第,乃弃儒为道,舍宅为观,投礼提点复庵先生戴公煟为师,匾其宅曰丹元观。曾自谓:"予学道于虚一先生林公,东华先生薛公,于兹有年矣。
幸造道域,参玄律,讵可韫所学而不济于世?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者不一。"⑤其所云虚一先生林公,不详,东华先生薛公,即前举《灵宝源流》所列之薛熙真,亦不详其事迹。《灵宝源流》在薛熙真之后,继列水南先生林真人,讳灵真,证明后世东华派道士确已承认其为"绍开东华之教"的"一代真师"了。大约在元世祖至元末,被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表荐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此后,"退居琳宇,尽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祖师所著内文秘典,准绳正一教法,撰辑为篇目,为《济度之书》一十卷,《符章奥旨》二卷"⑥。即对灵宝斋醮科仪书进行整理增补,写成《济度之书》等,是东华派著作的撰述人。
林灵真于逝世前,所传弟子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
在方外则天师门下高闲董公,宗师堂下闲闲吴公,金华谢公,括苍雨峰周公,武林隐王公,吴门静境周公。派孙有庐山钟岳于公,赤城天乐赵公,武陵廛隐方公,练溪岩谷周公,虚舟平公,竹外张公。此玄门之表表尤著者。……可谓一时授受之盛"。⑦上列诸人,除闲闲吴公为吴全节外,余皆不详。
林灵真临终前,贻书弟子林天任,命嗣其教。林天任,《仙都志》卷下有传,号横舟,昆阳(今河南叶县)人。曾出仕为修职郎,后归心玄学作道士,尝"采摭道典,黼黻教科,屡阐黄箓大斋",曾被授命为凝和通妙观明法师、玄学讲师。
林天任虽被授命嗣教,但《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所列东华历代宗师名单中,却未列其名,而是在林灵真之后,列:太极高闲先生董真人,讳处谦,字巽吉;三十九代天师太玄真人,讳嗣成。这是该书所列的最后两代祖师。《林灵真传》称"高闲董公"(即董处谦)是天师门下弟子,即正一派龙虎宗道士;而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于元延皊三年(1316)嗣教作正一教主,表明此后东华派即融入正一道而不单传。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道藏》第7册17页,17页,第31册442、489页,380页,第30册498页,499页,499页,文物出战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净明道
净明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一个道教派别,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全称"净明忠孝道"。该派尊奉许逊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之传。据称许逊于西晋太康(280~289)年间曾任旌阳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后弃官返归乡里,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道。其主要弟子有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世称许逊及其十一弟子为十二真君。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①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採,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②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③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净明道的"净明"二字应作何解释?,据《玉真刘先生语录》内集称:"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刘玉认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本心以净明为要,行制贵在忠孝"。④《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亦称:"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染,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为之必要。"净明二字还取佛教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净明道认为修炼首先要达到内心一尘不染、不触之思想境界,忠孝则是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二者缺一不可。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心念和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的宗教伦理据称以许逊所谓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⑤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净明大道说》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⑥
净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⑦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学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它还融合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刘玉认为"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恕,瞿云之大乘,同此一也"。⑧
净明道与正一等符箓派一样,道士不一定出家。黄元吉说:"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得其传者,初不拘在家出家。……
而吾师玉真先生遇都仙(许逊),亦以在俗之身焉。"⑨刘玉对西山道教教法进行了更新,改革了符咒、斋醮、告斗等修炼方术,提倡孝道,不重祈祷仪式中的繁文缛节,制定了"日知录"、"功过格",作为教徒日常生活的规范。
元明时期净明道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赞赏。知经筵事张珪、国子司业虞集、国史院编修滕宾和曾巽申、建昌路儒学教授彭野分别为净明道基本经典《净明忠孝全书》作序,称赞"大道至德之要其在兹"。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罗近溪、高攀龙、屠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高攀龙认为"仙家惟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净明忠孝四字"。⑩实际上,净明道的忠孝教义也颇具理学色彩。元明统治者对净明道也颇重视。黄元吉至治三年(1323)赴京师讲学,极得公卿的赞誉。徐异游学京师大行祈禳,得"净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师"之赐号。刘渊然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明太祖称为"高道";并在永乐(1403~1424)年间担任道录司。
净明道所存经典颇多,主要的有《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等。《净明忠孝全书》还载有刘玉、黄元吉语录,是研究净明道教义的重要资料。
注:
①《道藏》第5册253页,②④⑤⑥⑦⑧⑨分见第24册620~65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道园学古录》卷五十:《中黄先生碑铭》
⑩《高子遗书》卷五
玄教
玄教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
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1248~1321)。他在至元十三年(1276),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赵阙觐元世祖,留侍阙下。此后以祈祷术"有验",为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赐号上卿,铸宝剑与之。
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历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宠遇不衰,屡蒙加封,由上卿加特进上卿;由知集贤院事到领集贤院事;由玄教宗师到玄教大宗师,并加开府仪同三司。至延皊二年(1315),头衔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张留孙从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师以后,即陆续从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都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以这批人为骨干,逐渐发展组织,最后形成一个规模较大、辖域较广的一个道派,时人称之为玄教。
玄教的组织规模是比较大的。单就其领导骨干而言,即有几十人至百余人。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中,即载其主要弟子五十四人;首为继任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其次,以真人佩银印者三人:夏文泳、毛颖达、王寿衍;以真人制书命者三人:余以诚、孙益谦、陈日新;以玺书命者九人:何恩荣、李奕芳、张嗣房、薛廷凤、舒致祥、张德隆、薛玄曦、徐天麟、丁应松;其他弟子三十八人:上官与龄、何斯可、……等。显然这是玄教最主要的骨干。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谓张留孙有弟子七十五人。元明善《大元敕赐上清正一万寿宫碑》谓张留孙弟子中,"制授主名宫观者百许人。"由此可以推知其规模之大。
据玄教宫观的分布情况看,其传播范围也很大。现存资料记载,除张留孙坐镇京师崇真万寿宫外,又选派大批弟子主持各地宫观。如余以诚领镇江路诸宫观。孙益谦领杭州佑圣观、延祥观。陈日新除提点大都崇真万寿宫外,又领龙兴路玉隆万寿宫,还领杭州宗阳宫。何恩荣提点信州真庆宫。李奕芳提点南岳庙,兼领潭州路衡山昭圣宫、寿宁宫住持提点。
张嗣房提点潭州岳麓宫。徐懋昭主常州路宜兴州通真观,并在信州龙虎山建仙源观、神翁观。上官与龄任常州路通真观住持提点。王寿衍提举杭州开元宫,兼领杭州路道教诸宫观。
薛玄曦住持镇江乾元宫,又住持杭州佑圣观,兼领杭州诸宫观。薛廷凤领镇江马蹟山紫府观,后领杭州四圣延祥观,再后兼领镇江道教。徐天麟、冯志广住持龙虎山仙源观。何斯可主信州仙岩元禧观等。以上这些,仅是现存资料中的部分记录,分别见于有关传记、碑刻。实际上玄教弟子所领主要宫观,遍布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加上在北方两京附近的宫观,可见传播地域是比较广的。组织规模、社会影响都超过当时南方诸符祭派和北方的真大道、太一道,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逊色。
玄教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如此大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族世奉萨满教,在思想上较易接受龙虎宗和玄教奉行的符箓道术;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因元前期全真道势力发展过猛,对群众影响过大,引起了统治者的疑忌,从其统治的利益着想,必须对其略加制约,而把扶植道教的重点转到张陵听创道教这方面来。其得到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具体表现在玄教首领所受的尊宠上。前面说到,玄教创始人张留孙,从元世祖起,受到历代皇帝的尊宠,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权力之大,在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他与他的弟子吴全节(玄教第二任掌教)还参与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询"。①多次受诏外出访贤,向朝廷推荐官员;官吏间发生矛盾纠纷,又主动为之疏解。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说,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赖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
他们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取得了皇帝更大的信任,将他们"比于亲臣";另方面,交结大臣并在其中获得令誉。当延皊四年(1317),张留孙年满七十时,仁宗为之大举祝寿,"赐宴崇真宫,内外有司各以其职供具,宰相百官咸与焉"。②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吴全节年满七十,庆典一如张留孙。张留孙死后,送回龙虎山安葬,"自京师至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迎送设奠,不约而集。比葬,四方吊问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丧致客,未有若此盛者"。③张留孙辈利用元室对玄教首领的尊宠和优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获得很大的发展。
玄教是从龙虎宗分裂出来的,张留孙和他的许多弟子,都出身龙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术,亦与龙虎宗无异。但是,它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立的组织体制。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道派,与原龙虎宗有别。
其传承系统共历五代。第一代掌教张留孙,掌教四十四年。其生前所受的封号,除开府仪同三司以外,其余各项,皆为其后历代继任者所承袭。第二代掌教吴全节(1269~1346),字成季,号闲闲。龙虎山道士。于张留孙逝世之次年,即至治二年(1322),继任掌教二十五年,于至正六年(1346)逝世。第三代掌教夏文泳(1277~1349)。字明适,号紫清。龙虎山道士。延皊七年(1320),张留孙预将教事付吴全节时,命夏文泳继吴之后嗣教。至顺二年(1331),吴全节告老,夏即遵嘱嗣教。至正六年(1346),吴全节逝世后,正式继任掌教。但仅四年,于至正九年逝世。第四代掌教张德隆(生卒不详)。字元杰,自号环溪。张留孙从子。早年学道龙虎山。至正九年继夏文泳掌教。时已至元代末期,至正十一年,韩山童的白莲教和刘福通的红巾军相继起事,天下大乱,元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中。张德隆掌教至何年,未见记载。
一般学者皆以张德隆为玄教最末一任掌教。但从王祎《马迹山紫府观碑》和苏伯衡《梁道士传》的记载中,发现继张德隆之后,还有一个于大宗师掌领玄教,而据《汉天师世家》卷三《张正言传》考之,此于大宗师当为于有兴。他先后拜师何恩荣、薛廷凤、薛玄曦,为张留孙之再传。考上述诸文所记,至正十四年,于有兴已任掌教,至正十八年仍在掌教任中。此时离元亡已不到十年,他可能是玄教最末一代掌教了。
在玄教掌教的嬗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掌教传承制度。主要的有:第一,除第一代掌教张留孙由元世祖直接任命外,其后的几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选定,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降"玺书"加以任命。第二,继任掌教在接任时,除必须有皇帝正式任命的"玺书"外,又须以张留孙遗下的大宗师印和宝剑相承传,以为内部凭证。据袁桷《玄教大宗师家传》记载,宝剑为至元十四年由元世祖所赐,上刻"大元赐张上卿";印则是皇庆二年(1313)仁宗所赐,上刻"玄教大宗师",手授曰:"以是传教俾永远"。这种以印、剑象征教权的传承办法,是模仿历代天师以张陵都功印和佩剑相传承的制度而来。但玄教大宗师的印、剑都来自皇帝所赐,比张陵的印、剑更具有权威性。玄教掌教所受的玺书和印、剑,又明确表明其教权直接来自皇帝,他们可以凭借这些象征教权、皇权之物,独立自主地行使对该教派的管理权,不必再听命于天师。因此,无论该教派所辖区域道官的任命、宫观的建立,以及道士的吸收等,都是由玄教历任掌教独自处理。
玄教又有独立的组织领导体制。其首脑机关在大都崇真万寿宫,最高首领是玄教大宗师。下设玄教嗣师、崇真万寿宫提点、江淮荆襄道教都提点等职,以辅助大宗师工作。其下根据元朝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路设道录司,职其事者为道录、道判;州设道正司,职其事者为道正、道判;
县设威仪司,职其事者为威仪;最基层是宫观,设住持、提点、提举。可见其组织体系已经相当完备,这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
玄教在元代虽然兴盛,但它在道教理论上却无建树,倒是有不少弟子在儒学方面有相当造诣。其中以玄教第二代掌教吴全节最为突出。其师张留孙"每与廷臣议论,及奏对上前,及于儒学之事,必曰:'臣留孙之弟子全节深知儒学,可备顾问。'是以武宗、仁宗之世,尝欲使返初服,而置诸辅弼焉"。④当时大儒吴澄也对吴全节的儒学十分称赞,谓:"吴真人全节寄迹道家,游意儒术,明粹开豁,超出流俗。"(吴澄《题吴真人封赠祖父诰词后》)许有壬曾奉敕给吴全节的画像写赞语,其中有两句云:"人以(公)为仙,我以(公)为儒。"
(许有壬《特进大宗师闲闲吴公挽诗序》)吴全节自幼向空山道士雷思齐学《易》,对《易》学有相当修养;又十分推崇陆学,向文宗皇帝进陆九渊《语录》。第三代大宗师夏文泳对"三教九流之书无所不读,而深明于先儒理学之旨。又尝受《河图》于隐者,有昔人未睹之秘。而于《皇极经世》之说,亦了然胸臆间"。⑤在文学上有造诣的弟子则更多,如吴全节、陈义高、朱思本、陈日新、薛玄曦等,皆工诗能文,尤以诗著名当世。吴全节有诗集名《代祠稿》(现已不存);陈义高有诗文集名《沙漠稿》《秋岩稿》《西游稿》《朔方稿》(四库全书现存其《陈秋岩诗集》二卷);朱思本有诗文集名《贞一稿》(现存《委苑别藏》中);陈日新诗文集不存;薛玄曦有侍集《上清集》《樵者问》(现仅《茅山志》存诗几首)。他们的诗文皆博得当时许多诗文大家的好评。
玄教在修习方术上杂采兼收。除承袭龙虎宗的符箓斋醮外,杂采众家。如吴全节既向南宗道士陈可复学雷法,又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还向南宗道士赵淇学内丹。夏文泳对"道法、斋科悉加考订、折衷,下至医药、卜筮,莫不精究"。⑥徐懋昭"游衡庐名山,遇真人授异书,能役鬼神致雷雨,祭星斗,弭灾沴,所至,人迎候之唯恐不及"。⑦陈日新"道书丹经,大洞玉诀,灵宝黄箓斋科等书,皆极精诣。""又能论人生甲子,推之以言其祸福寿天,奇中"⑧。陈义高"旁通百家,用于致雷雨,役鬼神,于卜筮、推步,俱有大过人者"。⑨玄教随元世祖统一江南而兴,随元亡而亡,历世既不长,对道教的建树也不多,但在促成江南诸道派在元后期合并为正一道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历代天师虽然受命掌管江南道教,但他们却长期住在远离京城的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而把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在京据点崇真万寿宫,交给玄教历代掌教居住。因而历代玄教首领实际成了天师在京的常住代表和代理人,由他们担当起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责任。通过他们的工作,帮助江南各派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它们的团结,为江南诸派最后联合成正一道大派作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玄教组织的发展,又壮大了龙虎宗的力量,为正一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因此元代后期正一道的出现,不能忽视玄教所发挥的作用。它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应予以应有的肯定。
注:
①②③《道园学古录》卷五十:《张宗师墓志铭》
④《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五:《河图仙坛之碑》
⑤⑥《黄金华文集》卷二十七:《夏公神道碑》
⑦《贞一稿》卷上:《故保和通妙崇正真人徐公行述》
⑧《道园学古录》卷五十:《陈真人道行碑》
⑨《养蒙文集》卷四:《秋岩先生陈尊师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