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一则孔子《求诸己》教案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us]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 2009-01-06

 
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重要实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
              2、背诵一些重要的章节:14、42章、9、17章、7、31章
              3、了解孔子眼中作为君子进行道德修养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关键有哪些,并能联系现实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探讨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君子之风》,我们了解了作为一名君子在道德修养上应具备哪些要求与内容(“君子义以为质”、“杀身成仁”、安贫乐道、“仁以为己任等)。这一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孔子眼中君子进行道德修养的关键(“修己以敬”、勇于改过、心有所用、勤勉学习等)。
 
二、具体分析章节:
1、析4、14章: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提问:如何理解孔子的“不患无位”“不患莫己知”?
 
分析:此章是孔子对自己和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希望他的学生首先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只有这样,有立便可为人知,亦有位。
 
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不被人知,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 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注:亦可参悟《论语新解》之观点。
 
2、析14、42章: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提问:如何理解“修己以敬”与安人、安百姓的关系?
 
分析: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 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 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会的人,这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补充:《论语》又云:“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笃恭即修己以敬。天下平,即百姓安。今试问一人笃恭,遂可以平天下乎?故曰:“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嫌有不能,自尧、舜以下,能笃恭,能修己以敬,岂遂能使百姓安而天下平?子路屡问:“如斯而已乎”?正疑仅此之不足。然世固无己不安而能安人者。亦无己不敬而能敬人者。在己不安,對人不敬,而高踞人上,斯难为之下矣。《论语》言“尧、舜其犹病诸”者凡二见,则人力有限,所以君子又贵乎知命。
 
3、析7、3章: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提问:如何理解孔子之忧?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阐述。
 
分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写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4、析7、30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提问:如何理解孔子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思想?
 
分析: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补充: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则难。故孔子极言仁之易求,又极言仁之难达。此处至字,即日月至焉之至,当与彼章参读。
 
仁不在远,欲仁,此仁即至。中庸引诗豳风伐柯篇:“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可喻此义。焦氏竑笔乘云:“此孔氏顿门也。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即是至,非欲外更有至。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顿乃对渐而言,儒学亦有顿渐之说。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一能之者顿也,己百之者渐也。颜渊闻夫子之言,不违如愚,即是顿。顿指悟道而言,渐指修道而言。顿悟之后,必须渐修。顿悟如眼,张眼即见远处。渐修如足,须一步一步而行。欲,说文:“贪也,从欠,谷声。”欲欲通用。欲,集韵:“情所好也。”欲学圣人,必须去尽贪欲情欲。然而,欲如利器,用在乎人。欲仁仁至,欲色色至。色至则无道,仁至则有道。
 
5、析5、8章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提问:如何理解孔子不轻许人以仁的思想?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犹雍也章不知其仁之义。千室之邑,于时为大邑,惟卿大夫家始有之。百秉之家:其时诸侯有车千乘,卿大夫家则百乘。为之宰:宰指家宰邑宰言。公西华名赤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古人平居则缓带,低在腰,遇有礼事,则束带在胸口,高而紧。宾者大客,如国君上卿。客者小宾,国君上卿以下。两字分用有别,合用则通。公西华有外交才,可使束带在朝,与宾客相应对。
 
  孔子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同修养之最高标准,而又使学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务专长,惟同向此全德为归趋。人求全德,亦不可无专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专长。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教育精神之伟大。(参见《论语新解》)
 
6、析6、12章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提问:孔子为何批评冉求的“力不足也”?
 
分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态度问题。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所以孔子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孔子之道高且远,颜渊亦有末由也已之叹,然叹于既竭吾才之后。孔子犹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又曰:“求也退,故进之。”是冉、颜之相异,正在一进一退之间。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此即孟子不为不能之辨。学者其细思之。
 
第2课时
 
7、析9、17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提问:如何理解孔子在川上的感叹?
 
分析:逝,往义。舍同捨。或训止,然昼夜不止,不当言不止昼夜。不舍昼夜者,犹言昼夜皆然。年逝不停,如川流之长往。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 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 舍昼夜。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 曾感叹道:“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 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 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 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啊!
 
或说:本篇多有孔子晚年语,如凤鸟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身不用,道不行,岁月如流,迟暮伤逝,盖伤道也。或说:自本章以下,多勉人进学之辞。此两说皆得之。宋儒以道体之说释此章,亦一解。
 
8、析9、23章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提问:如何理解“后生可畏”、四五十无闻而“不足畏”?
 
分析: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一方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另一方面是 “人到中年万事休”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是鼓励,又是鞭策。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贵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 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 度了青春年华,到中年时仍默默无闻,一无所成。说到底,还是下面这一段著名的话概括得好:“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后生可畏”的生动形象写照。 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了晨光,后面的事情就大有时间可做了啊!
 
四十五十而无闻:无闻有两解:一,无声闻于世。一,谓其无闻于道。今从前解。古人四十曰强仕,五十而爵,四十五十,乃德立名彰之时,故孔子据以为说。本章警人及时勉学,而乐育英才之旨,亦可于此深味矣。
 
9、析17、22章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提问:如何理解孔子反对人“无所用心”?
 
分析: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膝文公上》)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 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 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 地打发日子。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能够真正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什么也不想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说不定这本身还是一 种难能的修养,一般人就是想修还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 经济发达,生活超过了温饱线以后,一些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 似乎采纳了圣人的建议,没日没夜地打起麻将来了。圣人若是知 道了这情况,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呢?
 
一个人饱食终日,不作事,不用心思,孔子说此人“难矣哉。”马融注:“为其无所据乐,善生淫欲也。”此注意为没有任何事情可据以为乐,因其心无所据,便生淫欲之念。淫念既生,顺其发展,再望此人有好的品德那就难了。博,说文作簙,解为:“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段玉裁注:“古戏,今不得其实。”弈,是围棋。虽然是博弈,也都要用心思,孔子认为:“为之,犹贤乎已。”贤作胜字讲,已作止字讲,玩玩博弈,也比无所用心好。礼记大学说:“小人闲居为不善。”孟子滕文公上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皆有助于了解此章的意义。
 
10、析5、27章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不知孔子怎样看待他的优等学生之一曾子,因为我们已经听曾子说过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话(《学而》)。或许说是说,做是做,在孔子的眼里,就连曾子也还是做的不够 好也未可知。当然,这都是我们的猜测。话说回来,自我批评本来也就是不容易做到,就像魏文帝曹 丕在他那篇著名的《典论·论文》里所说的那样,人往往“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 错误。或者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的那 样:“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11、析19、21章
 
子曰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提问:如何理解君子的改过以“日月之食”来形容?
 
分析:日月之食:食字又作蚀。君子有过,本出无心,亦不加文饰,故人皆见之。或说:以君子之德位,为瞻望所集,故苟有过,不得掩。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义。仰,谓仰望。如日夜之蝕,人皆仰望,盼其即复光明,亦无害其本有之尊崇。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 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 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 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 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 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 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 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 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 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12、析19、8章
 
子夏曰:“小人之也过必文。”
 
提问:理解“小人文过”的后果是什么?
 
分析: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关键是看你对待犯错误的态度,就从这态度上又可以看出你的品 德修养。孔子已经反复说过:“过则勿惮改。”(《学而》)、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都是要求我们 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这里子夏又从反面告诉我们:“小人之过也 必文”小人犯了错误是一定会文过饰非,不愿意承认的。这种不 愿意承认的心理,一 方面是面子问题,由于不好意思而加以俺饰,另一方面是心存侥 幸,以为人家发现不了而加以掩饰。结果往往是欲盖弥彰,自欺 欺人,在错误的泥坑里越陷越深,以至达到不能自拔的程度。

  所以,当你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犯了什么错误时,一定要 想想自己是要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如果不做小人,那就不要文过 饰非,而要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
 
文,文饰义。人之有过,初非立意为恶,亦一时偶然之失尔。然小人惮于改过而忍于自欺,則必文饰之以重其过矣。雪公讲要认为:“小人有过,必然文饰,就是以不实的言辞掩饰其过失。相对的意义,则是君子不文过,勇于改过。”
 
13、析7、31章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提问:如何理解陈司败之问,以及孔子之答?
 
分析: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 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 觉呢?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 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苟有过,人必知之:昭公习于威仪之节,有知礼称。陈司败先不显举其娶于吴之事,而仅问其知礼乎,鲁乃孔子父母之邦,昭公乃鲁之先君,孔子自无特援此事评昭公为不知礼之必要,故直对曰知礼,此本无所谓偏私。及巫马期以陈司败言告孔子,孔子不欲为昭公曲辨,亦不欲自白其为国君讳。且陈司败之问,其存心已无礼,故孔子不论鲁昭公而自承己过。然亦不正言,只说有人说他错,这是他幸运。此种对答,微婉而严正,陈司败闻之,亦当自愧其鲁莽无礼。而孔子之心地光明,涵容广大,亦可见。
 
13、析14、27章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提问:如何理解孔子批评的“言过其行”?
 
分析: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本章或作“耻其言之过其行”,义解则同。不当分“耻其言”与“过其行”作两项解。其言而过其行,例如说了五分,而只做三分或四分,君子就以为可耻。皇本作“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也。”并疏云:“言过其行,君子耻之。”
 
三、布置作业:
 
1、“宾”“客”在对举时有等次之别。宾指贵客,客指一般的客人。这种区别现代汉语里还有反映吗?举例说说。
 
2、说明下列各句中“义”的意义,并试着把它的义项按照发展顺序排列起来。
 
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不在兹乎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
郁郁乎文哉
越人断发文身
 
本文转自语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