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认识道教[推荐] 

  Understanding the Taoism [recommended]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0-4-9

何谓道教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于轩辕黄帝,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张道陵天师。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它包含和继承了上古至今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以及民间风俗习惯。故大文豪鲁迅先生会说:“中国人的根柢全在道教” 。要了解中华文化就有必要了解道教。

    道教的哲理及教理教义源自于老子《道德经》。道教强调人需要了解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因为唯有认识大道,人民方能和谐共处。道教相信宇宙间运行着一套自然法则。这套法则便是道教的核心。如果一个人能顺应自然,便能使生命与道合一。故,道教可称为中华宗教-哲理传统中的精髓。

    海内外道门弟子将道祖降世之农历二月十五,作办道教至重节日,逢此吉日,各名山大观均将庆贺礼拜,此日又称为道教节。

道藏

    道藏是一本收集了历代道书的重要经书。内容包含了教理,神学,礼仪,科仪,医药和风水。历朝历代都出现了很多版本的道藏。遗憾的是这些版本都被摧毁了。现在的这本道藏是明朝时编织的。道藏对道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它还在重编当中,因为道藏内有和多深奥的字眼和图形。

   目前,许多道教学者们正在重编道藏,并加入现代字眼和解说。好让道藏能够更容易阅读。


道德经

    道德经(老子),是一本只有五千文的经书。是道教中的经典,也是最重要,最古老的一本道书。道德经内含八十一章,有两大部份,即道篇跟德篇。 
    道德经开头的第一章以这样来形容“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万物的根源。它是无名,无形的,难以抓莫。但却也是无边无际,用之不尽的。一切万物都依赖它。隐藏在世界的变迁和动态,道是永恒不变的。
    道虽然是万物的根源,但它不是神仙或神灵。在“道德经”中,天,地,河流,山都是属于大道的。大道是一股无形,无名,无私但又仁慈的力量在运行着整个宇宙。

道教祖先:

轩辕黄帝- 是华族纪元的开始,故尊为道教始祖,并以他登帝位时(公元前 2697年) 作为第一个甲子的纪年开始,至今 2002 年一共 4699 年 (道历)。

老子- 道家思想的创始者,生于商朝武丁二十四年(公元前1301年),岁次庚辰二月十五卯时,原名李耳,字伯阳,号聃,根据道书的记载,老子乃为元始天王所化神宝君之化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太上道祖或道德天尊,列为三清尊神之一,乃大道至尊之神,道教尊为道祖,著有一部闻名于世的 《道德经》。

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也是正一教祖,为张良八世孙,东汉沛国人,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岁次甲午正月十五。东汉顺帝时,张天师依据民间习俗和道德经成立了五斗米道,教民信奉黄老之道,后制定道教仪式,创定道教的规律,而成为正式的道教,因其布善行仁,全民信仰,乃能为中华民族崇奉日隆的宗教。

道教主要的信念:

    道教以 “忠” ,“孝” ,为主,以“敬天法祖,利物济人”为务,本自由,平等和平的原则学道,修道和行道,毫无拘束。道家修养功夫分内修(出世) 和外修(入世) 两门。出世与入世并无畛域,不偏于一门。
   道教是提倡行善积德的。就如《太上感应篇》所讲的:是道则进…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道教所信奉的神很多,故道教是一个多神教,基本信仰可分神 (无极界)、仙 (太极界)、圣(现世界)。道教徒将神,仙和圣,统尊称为神明,即天神普照光明。
    道教徒一般在家中或庙里进行祭祀活动。由于每一间庙象征着神的府地,所以宫庙多采用皇家式建筑,建得富丽堂皇。虽然花费较大,但是这正突显信徒们对神明的崇敬。每座庙宇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庙宇一般坐北朝南,左有青龙,右有白虎的画像或雕塑。庙顶皆是仙山圣境,或古代传奇人物的雕塑。脊梁的正中央则有双龙戏珠的情景。这颗龙珠象征了香炉所散发出的真气。
    凡是节日,因为庙宇地方小,人潮多,所以它们会搭起临时帐篷来容纳信徒们,也方便道士们举行斋醮。这类临时场所称为"道场"。

 

道教的象征(太极):
    太极:系道教的象征,道以太极阴阳为体,五行运化为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阳分阴,两仪立焉。太极中的白色代表阳、天、日、光、热、外向和男性等。黑色的一面代表阴、土、夜、暗、冷、内向和女性等。
   阴阳变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老子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认为阴阳相合,形成一圆形------太极,是道的完美和“太平” 。

道教敬礼手势:
    道教徒互相敬礼的手势是右手先握拳,然后左手抱着握拳的右手并摆在胸前。这也是一般华人对别人敬 礼时用的手势。道教也用这种手势,虽然多了一些步骤,但大致也一抱拳为标准。 因为这个抱拳的手势代表了整个太极,所以道教徒在拜神祭祖的时候,也同样用这个手势然后行三拜。

   太极代表了整个宇宙,道教徒用敬神的手势来对亲戚朋友敬礼。显示了道教徒对他人的礼仪是真诚的。遗憾的是因为缺乏道教教育,以至一般人认为双手和十是道教的敬礼手势。这是一个应该纠正的错误。


道教对人的生与死

    生:人类和万物都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的寿命有限,因此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发挥身心的潜能,不应该有太多的欲望,必需行善积德,谦虚节俭,爱护同胞,并寻求内心的平衡,道教相信人是由阴阳所组成,并由三魂(阳)七魄(阴)互相配合,形成人身的精气。
    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
    一名爽灵,阴气之变。
    一名幽精,阴气之杂。
    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夫,三名雀阴,四名吞贼,五名非毒,六名除秽,七名臭肺。此七魄为身中之浊鬼,酉阳杂俎云: 三魂营骨,七魄卫肉" ,人在阴阳交配(天地之和)孕育成人体时,至三魂俱则生育,后每隔七日一魄生,共七七日(四十九天)则七魄全俱,时为弥月 (即完满之意) 。

    死: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一个新阶段,即“灵魂” 阶段。道教需为亡者举办超幽仪式,好让亡魂能从九幽之地,渡往东华极乐界。 

    道教相信人死后之魂归于九幽,七魄仍在,故需要为亡者办七,每七日朝渡一魄,共七七日(四十九天,俗称作七)。仪式完毕后可安灵供奉,并相信亡灵会保佑子孙,也相信亡灵会透过另一个空间时时联络。

道教的宇宙观: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 阳),二生三(天地人),三生万物。

    在天地尚未形成前,整个宇宙是处于混沌的阶段。這个時候只有散散行行的混合精气。当這些气凝聚在一起,時机成熟后就开始分开了。

   輕又透明的气便会升起來形成了天。重又半透明的气著往下沉,形成了大地。然後再一次,这些气便再度凝聚在中央,形成了中孚,不升不沉。一切万物就是从这三界而生。


本文转自新加坡道协网站,经过本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