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仙子必读宝卷
《重阳全真集》的教义与修真宗旨
潘延川
前言
道教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尊崇《道德经》为至理经训,认为“道”是宇宙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根本。道教内丹炼养家继承先圣清静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运用于修身养性、内炼护命中。数千年来,道教十分重视养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养生内炼理论,历代精通内丹修炼的大师层出不穷,先贤们为完善内丹理论乃至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金代王重阳祖师开创全真道,倡导全神炼气,抱元守一,外修真性,内炼金丹。主张修自身元炁,葆自身元神。提出“神气相合,谓之神仙”。特别强调修炼之始,先明正理,悟天地生成、造化之玄机,然后登堂入室,方有所获。否则,盲目修炼,走入歧途,到时悔之晚矣!故本文重点叙述全真修道义理,并介绍初级修炼方法。
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道,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全真教从重阳祖师大定七年(1167)去宁海传道并建立“全真庵”算起,至今已有82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全真教的清修炼养法,至今被众多的仁人信士继承下来。所以,我认为系统介绍全真教教义及修真要旨,对于理解和掌握全真功法秘旨,并辅助于炼功,是有积极作用的。
今天,重谈重阳祖师宝章,深觉“全真”仙风依然荡漾弥宇,恭敬钻研,实修真之明灯,度人之慈航。赞云“《重阳全真集》散落人间,妙用玄机,昭然易见,学者宗之大修则大验,小求则小得,士之志于道者,适遇斯时何其幸也。”笔者就是怀着这一崇敬的仰慕之情,对“全真教”修道旨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版本
《重阳全真集》十三卷,收入明《正统道藏》太平部(793册至795册)内。据其序载:金大定戊申(1188年),时值重阳祖师羽化升仙十八周年之际,刘长生(1147-1203)真人乃命门徒曹瑱来等四人,特诣宁海州请正范怿索写序文,并附于其集首页,大意是赞颂重阳祖师创立全真的功绩,其集题曰:“终南山重阳子王韶撰”。由此,可知此集是重阳祖师门徒收集遗文千余篇编辑而成,七真之一刘长生真人当时参加主持了本集的编录工作。
《重阳全真集》以诗词歌赋论道、言德、弘教,是全真教最重要的修炼典籍。此集反映了人察道而生,道在天地,是日月星辰暗化天机而运化;道在人中,是一灵真性主宰着人的躯体。所以,重阳祖师奉劝修真奉道之士,要识破物欲世界的一切声色诱惑,跳出利锁名缰,戒除酒色财气。明大道,贵广修德业。并以外修真性、内炼金丹为其要旨。在谈到具体修持时,重阳祖师认为,修持有所依凭,常要真慈真慧;学道要寻捷径,心中常应清静。提倡“养田争如养性,修身争似修心”。重阳祖师反复强调,学道修真本以心善身贤为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内功修炼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奉经明道
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首先,教育道徒先要读《道德经》,在《重阳全真集》里突出地反映了这一事实。《道德经》为道教奉行并尊崇的主经典之一。从东汉张天师(即讳张道陵)正式创立道教教团起,就被奉为圣经。后来张天师根据此经旨义撰《老子想尔注》,为传播道教教义、弘扬教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关于《道德经》的释义,历来学术界发挥其天道观思想的著作是很多的,道教是以神仙信仰理论而发挥《道德经》天道观思想的。在重阳祖师开创的全真教里,所谓“仙”,乃是修养功夫中的最高境界,即具足种种智慧,身显妙法的“真人”,并能度己度人,永利众生,这种最高境界,需内修丹法仙术,外修大功大德,勇猛精进,无丝毫凡心尘念,才能达到。
重阳祖师在创立全真道期间,要求道徒研习诵持《道德经》的目的,是让道徒在修真时精神上有所遵依,这是其一。其二,重阳祖师开创的全真道,以全神炼气、修炼成仙为目的,因而以《道德经》为祖经。《道德经》所阐发的天道观,在重阳祖师开创的全真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如重阳祖师说:
“遵隆太上五千言,大道无名妙不传,一气包含天地髓,四时斡运岁辰玄。五行方阐阴阳位,三耀初分造化权,窈默昏冥非有说,自然秘密隐神仙。”(见《重阳全真集》卷一第四页)
这即是说,遵照“五千言”(《道德经》)的旨义,大道是极其玄妙的,它没有名字,可言而不可传,可授而不可得。自混沌开辟世界以来,是先天一炁为造化之根源;岁月常在,四季交替,年复一年,是大道在无形地运化着。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互相制约,表现着阴阳的变化;日月东升西落,昼为阳光普照,夜则星斗之辉遍洒,显示着大道的神机,大道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主宰着宇宙间的一切,它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这里面自然隐藏着神妙的玄机。简言之,《道德经》概括了宇宙生成的法则,也是学道修真的根本。
由此可知,重阳祖师的神仙理论,是《道德经》天道观思想的结晶,且一脉相承。《道德经》第一章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万物之母。过去,曾一度流传着《道德经》不言药、不言火、不言神仙之事,这种说法对一般不太了解道教,或文化素养较低的人来说,是一种误会,有些不理解《道德经》中“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之含义。故而重阳祖师慎重地说《道德经》里包含着学道成仙的玄机,他在著述里反复强调修真之士要重视《道德经》,其赞颂之词甚多,如:
“奇得真容不问年,满炉香火五千言,翛然燕坐通恬淡,独洒明灵出玉轩。”(见《重阳全真集》卷十第十二页。注;凡下文引述《重阳全真集》只标卷数、页码)
“五千言,三百字,两般经秘隐神仙,好事灵中悟彻玄机,结金丹自有得。”(卷八第十页)
这就更进一步肯定了《道德经》内确实隐藏神妙的玄机,只要学道者静心神悟,常行无为之道,自能妙合天机,得悟真道。众所周知,《道德经》所称的“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道”生在象帝之先,超时空而永恒常在。道教修真成仙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即是与道合一,重阳祖师开创的全真道,也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二、体验天道
重阳祖师教诲学道者,要静心体悟天道,以在自身验证,这和空谈的天道是截然不同的,他说:
“未分混沌何方有,直待定天高地厚,乾坤一判三光秀,在身中冲和奔走。”(卷十二第十九页)
这即是说,宇宙在未形成之前,只是一团元炁,混混沌沌,后来阴阳始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从此,日月星辰高悬虚空,照耀环宇。只有修真悟道,才能体会到自身的“真炁”运行是和天地间的阴阳运行是相一致的。乾坤,即天地。
重阳祖师从创教时期,就把修身成仙作为全真教的宗旨,祖师既讲天道,又讲人道,并将天道人道相提并论。天道的本源是虚无之体,虚而有灵,内隐神机,且虚无之体内有元光,如重阳祖师说:
“神精气住超双关,日月星旋做一团,便是修行真捷径,碧霞里面滚金丸。”(卷一第二十页)
这就是说,学道者首要固精关门户,才可气关通畅,神关超露。从人体来说,禀受三光,回光返照,是体内精气神会聚中宫而丹成,《黄帝阴符经三皇玉诀》说:“观天者,乃丹阳之气,纯阳之物,精气运而不绝,升沉往返,周而复始,包含万象,乃青阳之气,……凡人不知身内亦有天地之气,天气升降有时,人知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道不远,人应亲而近之。若不觉悟,这好比鱼在其水而不知其水之饥!人在道中,道在人中。大道是天地之父母,万象之宗师。天得清,地得宁,神得灵,人得寿。从感官上只能认识道的轨迹,既观其端倪,而无法认识它的本相。唯有静心体道,效法自然,常清无欲,方可观其常道。
重阳祖师认为,人本来的“面目”是禀受三光,这个“面目”精秀圆融,无所不知,无所不通,逍遥自在,乘虚太空。谁知这个“面目”的灵明坠落凡胎,何日先天所赋予这个“面目”的灵明返回道中呢?重阳祖师所要解决的办法是:
“于身切莫论贤愚,好对三光认太初,剔正四通教化,弼端一性便开舒,清凉境界逍遥住,闲暇光阴自在居,夺得仙丹超造化,有余真乐证无余。”
这即是说,作为修真之士,应该是不说世俗人我是非,静心养气存神,牢镇眼、耳、鼻、口这四门,即眼不视邪色,耳不听谣声,鼻不贪香味,口不说妄言。从此自身清静,不染尘世污秽,常与道合。返元初,见本始。清闲自居,炼丹修真,炼成阳神出毅,超脱阴阳造化之躯,此时自身一点灵明方可与天机相合。
道在天地,是日月星辰在暗合天机而运化;道在人中,是一点“灵明”在主宰着人的躯体。这不能不说天道是通过人体而验证的。重阳祖师的天道观旨在论宇宙的生成,人道观讲丹成超脱造化。唯有体天道,成仙丹,即是修道者的心愿与理想。这种理想不是飘渺难以捉摸的,只要静心养性,炼丹修真,踏着先圣成道的足迹,千锤百炼,正果将会离学道者愈来愈近。
三、广修德业
重阳祖师认为,性凭三曜,命变五行,人生在世,须知本性来处,用重阳祖师的话概括为:“全神知命皇天覆”。(卷二第二页)重阳祖师论须知本性来处的意义,在于人要敬天地日月星辰,广修德业。作为学道者,一念纯真,返朴归真;在世为人者,务须洁净身心,广积诸善,孝养父母,亲兄和友,戒除一切恶事。如重阳祖师说:
“得势那堪更得时,得时全不畏阴司,也宜积行修因果,恶业提防有漏时。”(卷二第八页)
这可以说是对作恶之人的有力警告,让他们回过头来,深悟天地造化之理,得势只不过是一时的欢喜,广修德业,敬重天地,才是世间为人及学道应具备的起码常识。人察天性而生,生不知其所以生谓之“性”,性是天地所赋予的,顺其天性,广修德业,才是处世为人的上策。否则,片善不修,作恶多端,则自造其灾,身心受报,实可悲矣!
重阳祖师把人禀赋天地的“灵性”,称作“灵明”,在他的著作里,把丹成超脱阴阳造化,与天地同途,喻作“天堂”;把不得修真,失落人身,喻作“阴府”。他说:
“一点灵明两条坦途,怎生下手如何做?好教稽一首上天堂,莫令失脚游阴府。”
这即是说,任何一个人心头都有一点“灵明”。一是修真悟道“灵明”返虚空,一是失落人身“灵明”游阴府。二者全是心头一点所为,人在活着的时候,应明晓修真养性之理,一念纯真,好上“天堂”,不要等待老死,失落人身而游“阴府”。
在自然界中,是阴阳二气相互转化,支配着所有灵性和万物赖以得生。父精母血成人,人处天地之中,禀天地阴阳二气与日月星光之气。重阳祖师所论“天堂”与“阴府”,除上述含义外,还有另一种意义,即回心向善,诸恶莫作,心善则内气属阳,其气升,则属“天堂”境界;心恶邪僻,为所欲为,其气沉,则属“阴府”境界。
重阳祖师悲悯人世,谈人生在世,认假作真,内迷于性,外迷于境,人生在世须明晓人身难得,道法难遇,假使修道,须趁早返真,让“明灵”早日返回“天堂”,亦即道中。如重阳祖师说:
“一失人身万劫休,如何能得此中修,须知未老闻强健,弃穴奎起坟云水游,云水游兮别有乐,无思无虑无做作,一枕清风宿世因,一轮明月前生约。”(卷九第十二页)
这即是说,闻道必勤,定能饱尝学道的乐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志在道业者,种善因,必得善果。修真悟道者,性同明担,逍遥自在,不染尘世污秽,皆是前念所致。
纵观道教史,我们就可以知道,千百年来,道教把修真与立德视为一体,号召他的道徒,既要修道,又要积德。重阳祖师在他的著述里,尤其注重修道者德行的修养,呼唤每个人本身的“灵明”不至于坠落凡尘,而力求恢复本来“面目”。与此同时,就要多做诸善,济贫拔苦,利乐有情。故而道教把多做诸善,作为修身处世的美德,并认为是修道的基石。
四、养性修心
《全真教祖碑》说:“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传,不行而至,若太上无为真常之道者,重阳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独全其真者神仙也。”(《甘水仙源录》)重阳祖师开创全真道,宣太上常清常静秘旨,以洁净身心,存神养气,内炼金丹,外修诸善,利国利民为修真旨义,他强调自始自终,养性是修真的首位。
重阳祖师认为,修道贵重培养良好的品德,更确切的讲是心性修养,从古到今,修道有成就者,皆从此处了达真诠。学道者要清静自如,淡泊无为。养性的过程亦即恢复天性的初期,是为修道扫除障碍,坚定正念,断除尘情的重要环节。他说:
“养田争如养性,修身争似修心。从来做作到如今,每日劳劳图甚,好把幽微搜寻,便将玄理思寻,教君稍悟水中金,不肯荒郊作凭”(卷二第十七页)。
养性修心,在于看破尘情,不要为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每天忙忙碌碌,唯有体道思玄,珍惜光阴,神气相合,归根复命,才算是有志于道的胸怀。否则,私欲不除,消磨光阴,贪名求利,则与道相悖,死期将至,独卧荒郊,学道者不可不醒。
重阳祖师倡导养性修心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人的本性,如金如玉又如珠,光明自在,只因一点“灵明”坠落凡尘,竟被一团尘垢蒙蔽,要恢复俱显当初万道光明的本相,须要洗涤身心。一道友问本性,重阳祖师说:
“如金如玉又如珠,兀兀腾腾五色铺,万道光明俱未显,一团尘垢尽皆涂。”(卷一第八页)恢复本来真性,须灭尽尘情,先把人我山放倒,次把烦恼尽除掉。凡情灭一分,则智慧长一分。早除人我相,急悟生死因,从而识心见性,真道自明。
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先圣已有明言。心是万法之主,万法因心而生,万法因心而灭,心正则道存。重阳祖师痛惜学道之士不能悟道修真,而迷于外境时说:
“虚夸修炼炼何会,只向人前玄己能,……色财业里寻超越,洒向林中觅举升,在俗本来无一罪,盖缘学道万重增。”(卷一第十六页)
故而道教把低心下气,恭敬一切,作为修道者的座右铭。修真务道,首要逐渐断除酒色财气,若不断除,则罪过不能赦除,仙道何由致?
洁己存心,是养田修身的根本,也是归向大道的唯一法门。修道者常要行仁慈大悲之心,方便众生,广行诸善,明心见性,宿缘可了。正如重阳祖师所说的“减食忘情为慷慨,任欢取乐是修持。救人舍药功尤大,戒酒除荤行最宜。”(卷十第二页)其至理良言,值得修道者效法。重阳祖师语重心长,言简意赅,直指养性修心真诠,学道者以悟心领之,得大成正果。
学道在于个人自悟,清静慈悲,自生智慧。不造新灾,而旧业日消。养性修心已恰到好处,学道自有乐趣。仙道贵实,作为学道者,应该在具体行动中去实践重阳祖师养性修心的论述,或学经明理,或助人为乐,或内炼金丹,常使自己的真性与道为一,这才是名符其实的修道之士。
五、离俗除情
重阳祖师认为,修真悟道,必须发愤,排除物累,戒除忧愁,破尽胸怀烦闷,依照信念斩断尘缘。他说:
“若是随余去,绝尽平生思虑,心中物物不著,尘事般般休序,……常睡莫起忧愁,如行休生恐怖,不得言是谈非。”(卷九第十五页)
学道修行,本是件不易之事,既然学道,定要除情戒欲,不得谈人是非。节思虑,防惊恐。学道最根本的就是解决“生死”大事。“生死”问题,历代贤明之士探讨不一,古代儒家,重生而不重死;道家对“生”与“死”等同而论,采取听其自然。重阳祖师开创的全真道,把超脱“生死”、超脱阴阳五行的制约,作为立教的目的,他奉劝世人,尤其是立志学道者,要明天地生成玄机,不要被纷纭变化的物质世界的外境所诱惑,身处现象世界的“有”,要觉悟“有”是从“无”中变化而来。“有”终久又要变成“无”。他说:
“无无有有有无端,有有无无有有攒,无有有无无有相,有无有有有无看。”(卷九第十三页)
这即是说,“无”和“有”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开端。拿世事而论,积聚物质世界的“有”(金钱、功名、利禄等),劳碌一生,临终所积聚的“有”,又变成了“无”(金钱、功名、利禄等是身外之物)。“无”和“有”就是这样相互转化着,可惜一般世人不能看破“无”和“有”变化的规律,等待老死,实可懵懂一生之讥!
有志于道业者,常要识天地玄机,对待尘世一切事物,应淡而处之。这样,道炁充于胸间,凡情自然减少。宇宙间有大文章,身心内有真学问。认取自身“炉鼎”修真生死可了。学道的前程即:窈窈冥冥除我相,昏昏默默绝人情。以重阳祖师的话说:“行住坐卧,常把自身当作骷髅观。”他在《活死人墓·赠宁伯功》中认为,自身本是“活死人”,是地水风火四假凡物而成体,人在活着的时候要明晓临终独卧荒郊的惨景,心死则神活,悟透修真养性之理,不要在尘世“吃土餐泥粪养尘”。为人在世,或是学道,应除奸巧是非之心,悟名利如浮云,转眼即逝,觉身为尘世之土。如重阳祖师说:
“胎生卵湿化生人,迷惑安知四假因,正是泥团为土块,聚为身体散为尘。……生来死去万千人,善果良因间有因,嫉妒悭贪夸富贵,我今与你不同尘。”(卷二第十页)
修道者贵识生人来因。修行最忌顺人情,若顺其人情,则其心永无宁日,真道终不能得。恩爱断,则生死断。生从情欲来,死从情欲去,知情欲之害尤重,我自悟道,而得无极妙道。
天地无私,日月高悬,亘古常存。《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其意是说,天地没有什么偏爱,任凭天下万物自生自化;高明圣贤也无所偏爱,任凭百姓所禀天性各自生存。但世俗人类却不尽如此,人不明道,以感情的好恶,认识对待客观现象世界的一切,殊不知,人本是自然界中最灵最贵者,但也是自然界中一物而已。若妄情除而真性现,我自修真与道合一,这即是全真家风!
六、身贤返虚
重阳祖师认为,学道修行本以身贤心善、真慈真慧为本,能廉俭温良,处尘而不染尘,自然逍遥自在,身在凡尘,而其真性已在仙位,这正是大根大器有志于道业的胸怀。
身贤,才能得真贤。的确,拜什么师,学什么艺,在世为人如此,学道修真更是如此。重阳祖师一语点破了修真妙理。修真在于存心于正,以自己至善至美的德行与仙道相和谐,即是逍遥陆地的仙子。如重阳祖师说:
“身贤认得得真贤,便是逍遥陆地仙,一点清虚归本位,红霞长锁白云顶。”(卷三第九页)
身贤行洁,去妄存真,自然体内神炁混融,与道相通。一日清闲一日仙,跳出凡笼,则是陆地神仙。
学道在于慧眼识“善良”,以清静洁身为务,以淡泊自然为度。人情浓处道情淡,不是学道人的“活计”。重阳祖师在这方面指示我们说:
“少烦人,稀赴会,我自无恩莫把他人怪,廉俭温良身自在,莫强追陪免得常耽债。”(卷三第十七页)
以此出发,处世为人,拜师交友,则有助于道心。如果妄拜盲师约束,交往狂妄之徒,祸患无穷。前人的经验是,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值得效法。学道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效法天地间无为向化之道,常守自身元神,返回到先天无思无虑、浑然一体的最高境域。不造烦恼,不惹尘埃,才能逍遥自在。
由此联想,学道者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仰天无愧,俯地无欺。不为名利得失而动心,视富贵如浮云;处低下,而德厚;处无用,而培其天真。不为自己的身体缺陷及不可获得的东西而忧思,无忧无虑,享尽天年,最终与道合一。
仙凡只在人心一念而已,只要诸缘放下,常搜己过,莫说人非,自然乐于道业。怎样才能处尘而不染尘,真大快活乐于道业呢?重阳祖师在《四不得颂》中说:
“不得受人钦重,不得教人戏弄,不得意马外游,不得心猿内动。”(卷九第十五页)
这即是说,修道之人,本以谦虚温和为怀,如果自我表现自己,受人过分敬重,也非学道生计;学道之人,常应以庄严正直为度,如果在人前自高自大,不谨不慎,败坏道业,教人嘲弄,学道最忌。学道之人,时时刻刻要紧锁心猿意马,常教内守,莫教外游。只有这样,自合圣贤之心,真心与真道才能合而为一。
简言之,修道者诸事听其自然,以道为尊,以慈悲方便为本,和光同尘,吉凶休咎,身贤心善,贵重“身贤”而后得“真贤”!
七、丹成得道
《玉皇心印妙经》说:“不得体真,皆是强名”。其意是说,精气神三宝荣卫一身,如果贪图名利,则是得其虚名而无实者,故曰“强名”。然耗散三宝者,终久会化为下类。
大道无名,圣人无功。不是圣人无功,而是圣人不居功为己有,故称圣人无功。圣人修其内,而损其七情六欲,凡心尘念一天比一天减少,而道心日增。
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倡导以修内为主,以炼内金丹为其“天职”,金丹炼成方能与造化同途。《重阳全真集》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修行孰是炼金丹,炼就方知两事全”。“两事全”即内丹炼成,方能了达生死。重阳祖师所说的“内金丹”乃是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三宝凝结,而在自身修炼所成的“内丹”,即叫“金丹”。这和外丹烧炼是不同的,外丹以服食药物益寿为途径,其法不易得师传授,假使得之,未必有验,有形的药物,终不能济生死大事。重阳祖师对“金丹”解释说:
“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滚出入仙班。”(卷二第七页)
这即是说,天地所赋予每个人心头一点“真性”,本来就像“金丹”一样,圆融通明,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但因坠落凡世,不能俱显当初真性,修真悟道就得以自身地水风火四假为炉烧炼成团。修炼期间,十二时中,须精诚专一,不染尘世污垢,不思一切得失,灭尽一切情欲,自然“金丹”在本身“炉鼎”中炼成。所谓火风地水:火有熏蒸之意,在丹法上喻作心;风指呼吸;地指炼丹之所;水指肾,内藏一点真阳。进入清静坐忘境界,以风运火,火借风力,则真火自发,而金丹渐结。
简单地说,炼内“金丹”的过程,亦即恢复真性的过程。重阳祖师再三地告诉我们说:
“无思无虑是真修,养气全神物物休,亘劫容颜须要见,元初光彩决重收,莫将外境心中蕴,好把灵丹性上求,依此自然超彼岸,都缘清静大神丹。”(卷十第二页)
这即是说,炼内金丹,必须渐除思虑,养气全神,识心见性,认识元初亲面目,常要在自身本性中勤炼专一,依照这种自然的修道途径而成仙,跳出苦海,其根源都是洁净身心,内修金丹的结果。这就为学道者指明“灵丹”并非神秘不可求的,只要遵照“灵丹”性上求的原理,则丹可成,仙可冀。
精气神全得祖风,三宝混而为一,本是全真家风。重阳祖师认为,炼丹初起,首要三宝齐全,牢固下关,真火才能自发。他说:
“下关牢固火能燃,雅气无停渐至坚,一九住时添秀丽,二关通后得完全。”(卷一第二十页)
下关指肾,肾藏精,保精不漏,则丹田及命门真火不衰,正好炼丹修真。一九,指乾卦初爻一九,这里用“一九”表示阳气;初关尾闾,二关夹脊。二关通后,一般可保真精不漏。
炼丹贵重真阴真阳。心为离卦属火,内藏一点真阴。肾为坎卦属水,内藏一点真阳。水火既济,真意内守丹灶,神气归根,上有一朵金花照耀,已是金丹所结之兆。至于内丹修炼时间问题,重阳祖师说:“用千朝炼成这金丹,由此三年渐令堪睹。”(卷四第二十一页)炼丹要千日温养如一日,火候无差,三年之内,金丹可成,丹士自能观赏真境。
总而言之,修炼内丹,正如重阳祖师所说:“要行行,如卧卧,须把心头一点要猜破”(卷四第七页)。下手用功,精诚勤久,恰似睡下一般,大歇一场,痛念生死事大,急悟人生虚幻,光阴似箭,当生错过,何时返真。修道者最要紧的一点,即须把心头一点把柄握牢,从心起方寸,“灵明”即真师。
修真得道,方能超脱虚幻尘境,跳出阴阳造化之枢,大地山河,如在掌中,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犹如先圣所言:“镜明犹能鉴万物,而况天地之鉴”。此种殊途,非大德难承。所以,修真悟道,贵重大功大德。唯大根大器者,信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