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弘扬儒释道三教 树立中华信仰主体 

 To carry forward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o establish the subject of Chinese belief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09-4-14

弘扬儒释道三教   树立中华信仰主体 
 

尊敬的耀智法师、各位朋友、各位嘉宾: 
 

今天,我很荣幸应邀来到这块佛光宝地,与各位共同探讨如何振兴儒释道三教。广州大佛寺历史悠久。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刘岩信佛,在城区东南西北四角,为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各建七座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大佛寺前身,正是二十八寺之新藏寺。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在大佛寺设立“收缴烟土烟枪总局”,指挥禁烟。民国十年,佛教界人士鉴于“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功利之说甚盛,道德之基益摇”,发起成立广州佛教阅经社,社址设在大佛寺内,此举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嘉许,亲笔书赠“阐扬三密”的四字牌匾。“文化大革命”时期,掀起“破四旧”潮流,全国许多孔庙遭到毁坏,大佛寺亦遭劫难,寺内僧人被赶出寺门,铜铸大佛像和观音像被肢解运走。相信这种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了。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教为国教、以佛教、道教为两翼,三教互补,各得其所,大道并行不悖。此是中国宗教界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在香港,有六宗教联席会议,表现出宗教界团结合作之精神。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孔教的主张“仁爱”、“天下为公”。孔教与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相通的。孔子说,“仁者爱人”、所爱之对象,是指一切人。孔子的“有教无类”,正是爱一切人的具体体现。当然,在具体的爱的践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将对亲人的爱置于首要位置。孔教正是基于对人性人情的了解,认为亲情之爱是一个人的爱心扩大至众生的基础,孔教从来不主张将爱的对象限定于亲人,孟子讲“亲亲,仁民,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王阳明更是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将爱的对象扩大到天地万物。

孔教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正是认同了以上伦理观念,佛教才具备了丰富的伦理观。在宋代,理学家走的是儒、释、道三教通融的道路,并没有削弱儒教,反而推动儒教达到了鼎盛时期。赵朴初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们在一起多次交谈,观点一致,相互视为同道。赵老的“人间佛教”,表明了佛教吸取了儒家现实生活伦理观。现在,许多佛教、道教的朋友,在宣传本教教义的同时,都在宣传孔子儒家思想。当然儒教在当代社会要发展,也应当吸取佛教中的优秀成分。

儒释道三教在国内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有人将宗教与迷信等同起来,视宗教为“人民的鸦片”。其实,儒释道三教均有教化民众、慰藉人心之功能,与迷信根本不同。部分国人在鲁迅、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引导之下,将中国社会存在着的种种不良现象归咎于孔子儒家,认为孔子儒家是封建专制与迷信之根源。事实完全可以驳倒谬论:孔子是在那个时代最民主的思想家,孔子毕生的努力,是在于用正道去引导统治者,而不是作为统治者之鹰犬。中国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对此最有发言权,他说,三民主义来源于孔孟学说。孔子作为先师圣人,以启迪民从为己任,最具有科学精神。在孔子儒家思想的统治时期,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全世界最重要的科技成果300项,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发明的。而在背离或批判孔子儒家思想的近现代,中国在科技上同其他国家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而没有背弃孔子儒家思想的日本和韩国,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东亚国家及地区大体形成两种局面:一类是西化如菲律宾等,另一类是苏化,如越南、北朝鲜、柬埔寨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大陆,在发展进程中都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另一类则是保存了儒释道三教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较为顺利。日本在美军20年的占领之下,建了许多基督教教堂和基督教大学,竭力传播基督教,但是,日本人却没有追随信仰基督教,至今仍是一个有著浓厚传统儒家文化的国家。日本的儒释道及神道教教徒占全国人口的九成以上,洋教只占0.2%。日本的大企业是按“论语加算盘”、“儒家与工商管理”的模式发展起来的,成为经济发展的典型。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曾被美国的原子弹夷为废墟,但凭藉著宗教文化的力量,现在又重新建设起来,比以前更繁荣,这说明宗教文化的力量比原子弹更厉害。菲律宾长期遭受西方殖民统治,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已断层,西化相当严重,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讲英语,信洋教。但是,至今菲律宾经济落后,人民素质低,腐败严重。在宗教和文化方面,日本和菲律宾各走了不同的道路,产生了极为不同的结果。前苏联及南斯拉夫,由于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以政治教条替代宗教信仰,当出现不同政见之时,不同的宗教派系纷争不已,最后将整个国家撕裂!历史上的很多著名帝国,如查理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大英帝国走向崩溃,都在一定程度上同其国家认同的瓦解有密切的关系。就连现在强大的美国,亨廷顿教授也认为存在著国家认同的危机,于是主张用基督教及英语来铸造国家认同。中国要保持永久的稳定,实现国家的统一,就必须树立孔子儒家思想这一精神轴心,并以儒家思想来铸造国家认同。

我历来不主张在宗教上采取排外的态度。但同时,我也反对在宗教上本末倒置。如果一个中国公民,不优先选择自己的儒、释、道三教;一个中国官员,不优先支持自己的儒、释、道三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儒教与道教,同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当今西化浪潮之下,受到猛烈冲击。特别是洋教,任藉着外国之政治与经济势力,在中国迅速传播,洋教信徒已达一亿多人。在宗教领域,儒释道三教由于得不到本国力量之强力支援,在宗教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当年康有为提出“保国、保种、保教”之主张,已将孔教之兴亡与国家民族之兴亡紧密相联。儒释道三教携手共进,若能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儒释道三教才能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宗教。

儒学儒教的价值已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印证。孔子依据华夏民族的文化资源,创立了儒教。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标志著儒教从此成为国教。从汉武帝时代直至清朝,儒教维持着中国国教的地位,儒家思想一直是全民的主导思想。中国在历史上正因为有了儒教,才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精神纽带,形成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辉煌灿烂的文明。

历代政治集团对待孔子儒家思想的态度决定了其成败。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有以下五个典型例子:

(1)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实行梵书坑儒政策,不用儒家治国之道治国,结果是人亡政息。

(2)明朝中后期,统治集团借儒家之名,却没有真正遵从孔子教导,出现专制主义强化、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特务横行、争权夺利等弊端。于是,在农民战争打击之下走向崩溃,满族统治集团乘虚而入,建立清朝。

(3)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发起了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猛烈冲击,结果是丧失了道德观念,陷入了腐败、内讧之中,迅速自杀身亡。

(4)满清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表面上不得不尊重儒家文化,但实际上,满清统治者推行“易服剃发”使汉民族丧失了华美的传统服饰;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驱使知识份子钻到故纸堆里进行繁琐的考证,放弃了对儒家主理的弘扬:政治腐败,毒化知识份子,使之不能坚守儒家的信仰;闭关锁国,断绝了儒家文化向外传播的通道,到后来又崇洋媚外,扼杀光绪皇帝、康有为与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以上这些做法给儒家文化带来致命的伤害,中华民族的精神丧失了,中华民族赖以团结的精神轴心开始瓦解,最终是将中华民族引向分裂、内战的苦难深渊,满清自身也走向败亡。

(5)“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掀起批孔反儒的逆流,结果制造了空前绝后的十年大灾难。

以上五例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尊孔的时代,都是天下大治;凡是反也或淡化孔子的时代,都是天下大乱,甚至人亡政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反孔批儒不仅导致自己的败亡,而且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这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

弘扬孔儒思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以下两个途径是最重要的:一是用学术的途径来推广。但这种途径局限在学校和科研机构,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及校园范围内,而约占百分之九十的人民群众看不懂四书五经,那么国人就很难全面分享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正如现在来听演讲的只是为数很少的人,而在会场之外的千万民众,就没有条件来认识、接受儒教思想。二是在以学术推广,使儒教大众化、普及化,让全民都可以分享孔儒的精华,从而提高人民大众的人文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容易达到国家统一的局面,及能将孔儒思想传播到世界每一角落。仅仅是倡导儒学,受益者在僵的比例太少,这些年来的事实已证明这一点。儒教是在全民中推广的,具有全民性,信教者在全车的比例将会大增,全车人民普遍受益,如若不然,洋教会将十多亿人民作为传教最佳的对象。

社会上有儒家、儒教、儒官、儒将、儒商、儒医等各个类别的儒家,他们散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按照孔子儒家思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乐业,同时,又身体力行,共同把孔子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

一、能促进世界和平;

二、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

三、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四、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

五、能促进中国统一;

六、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孔教学院已经向特区政府申请定万世师表孔圣诞日(夏历八月廿七日)为教师节公众假期,我们恳请在座各位给予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如同心同德表示赞成,则请热烈鼓掌。

谢谢各位,并祝各位

事业进步,身心康泰!

本文转自网络 经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