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道教咒术初探 

  Taoism spell explore  

作者:李远国     发布时间:2007-6-15

 

摘要:
咒,禁咒,咒术,是道教法术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它与符箓之术相成,是道教弘扬教法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就道教咒术的形成、内涵、特征、功用及文化要素等方面做一初探,希望能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对道教的全面了解。

李远国,1950年生,四川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所研究员。

主题词:道教咒术隐语玉音
---------------------------------------------------------------------------

符箓与咒术,是道教重要的主要法术。在道教浩瀚的文献中,有关符咒的内容多不胜举。就道教的法术而言,五花八门,非常庞杂,但尤以符咒为要。如同《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三六所说:"夫大法旨要有三局,一则行咒,二则行符,三则行法。咒者,上天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召,随气下降。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灵,各效其职。必假符咒,呼之而来,遣之而去,是曰三局。"可见,对咒术的研究,是打开道教法术与科仪内秘的一把钥匙,本文就此而论。


一、巫咒--道教咒术的源头



咒术大概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起源甚早,与人类原始社会广泛流行巫术紧密相联。据众多人类学者的考察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任何民族的古代巫术中,都非常重视咒术的作用。正如李安宅先生所言:"咒是巫术的神秘部分,相传于巫士团体,只有施术的才知道。在土人看来,所谓知道巫术,便是知道咒,我们分析一切巫术行为的时候,也永远见得到仪式是集中在咒语的念诵中。咒语永远是巫术行为的核心。"1咒语的出现,是根基于人类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在逻辑上,生活在充满巫术世界的原始人类,认为宇宙是被某种神灵或超自然的力量所统治。这种力量十分可怕,它使用各种妖术来统治现实中的自然界。比如生活中的灾害疾病,老死伤残,都是由鬼神引起的。因此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必须要懂得巫术,以对付鬼神恶魔。而巫师们正是通晓巫术、沟通鬼神的专业人才。他们在特定的场所,使用祭祀、舞蹈、歌曲等,来取娱天神,降魔驱鬼。声音和音乐在各种巫术仪式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原始人看来,声音(包括音乐)也是来自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所以它具有识破并摧毁鬼魔的能力,具备沟通神灵世界的能力。


于是,原始人类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周围各种声音。这样一来,人类便在另一个无形的世界中,发现了自我的存在。马·施耐德说:"人声模仿,是人参与无形世界的最高形式。"2模仿声音作为一种超越原始能力的手段,便与原始巫术的一个原则,即"使行为与环境协调一致",相互联系在一起了。


模仿与再现,是人类学习、发展和创造的必经过程。一旦声音成为一种语言形式,人们便开始应用它们。有组织有规律的声音,含有不同的意义,于是声音与语言便成为一种符号,借以表达人的感情与思想,但此时仍包含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语言逐渐摆脱了巫觋文化的暗影,成为人类社会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原始人类对声音、语言的崇拜与迷信,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那就是从古至今依旧流传的各种咒术咒语。咒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特殊的声音,它并非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沟通神灵、驱鬼降魔的有力武器。


中国咒术的肇始亦相当早。传说中的黄帝即为创始人。《路史·后纪》载黄帝巡狩东海,得白泽神兽而知天下鬼神之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其后,神农(伊祈)作"蜡辞",以祀天地八神。徐师曾《文体明辨·祝文》指出:"祝文者,飨神之辞也。刘勰所谓祝史,陈信资乎文辞者是也。昔伊祈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此祝文之祖也。厥后虞舜祠田,商汤告帝,《周礼》访大祝之职,掌六祝之辞,春秋已降,史辞寝繁,则祝文久来尚矣。"


主持这类祝祭活动的皆为巫师。至西周时设立专职,分为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女祝六类。他们各有所司,或掌禳灾除疾之事,或主祈福弥兵之祀。如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递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辠疾。"诅祝:"掌盟、诅、类、造、攻、说、绘、禜之祝号。"3


从《周礼》中还可得知,西周之际的咒语已分为许多类。如大祝所掌的:"六祝"即为六类,即顺祝、年祝、吉祝、化祝、瑞祝、筴祝。如年祝,是指祈求年岁太平、福泽久远一类的祝词。郑玄注:"求多福,历年得正命也。"化祝,指祈求和平、息兵化灾一类的祝语。唐贾公彦疏:"化祝,弭灾兵也者。弭,安也,安去灾兵,是化恶从善之事。"筴祝,指祈求避祸免灾,远离病害之祝。郑玄注:"筴祝,远罪疾。"


在古代,祝与咒通用无别。《尚书·无逸》曰:"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疏:"祝音咒,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与祝诅相比,咒字的流通要晚得多。尽管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呪"字,但其后的金文、《说文》均未见。至西汉焦延寿的《易林》卷六:"夫妇咒诅,太上覆颠。"方又见诸文献。咒的含义与祝相同。似当为祝的别体字。咒在汉代被重新起用,当与道教、佛教的兴起有关。其后,随着佛道二教的传播,咒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以致家喻户晓,甚至取代了祝。


正是在古代巫祝之术的基础上,道教建立了自己的祝咒体系。《太平经》卷五十《神祝文诀》曰:"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其祝有可使神伭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书也。"4也就是说,各种咒语乃是上天神灵的"密秘辞",其中包含着巨大神力,"道人得知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禳灾致福,保命长生。


当然,道教的咒术并非仅限于治病除疾。实际上,道教凡作一切科仪、摄养修持、通神达灵,皆要使用咒语。咒语是请神降真、精诚布道的心声。如祈祷祭祀之时,咒语为赞颂神灵及祈告如愿之词;呼风祈雨之际,咒语为请神遣将、召雷运化之文;驱邪治病,则咒语为太上显灵,病邪俱消等语;内修外炼,则咒语为安神定气、合丹飞升之诀。


道教中有专以咒术为业者,谓之"禁咒师"。禁者,止也,言其法可以止病消灾,这是一种将咒术与气法结合的古老方术,在《庄子》、《后汉书·方术传》中已有记载,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杂禁方》一篇,其《五十二病方》中的"祝疣"、"祝肿"、"祝癞"、"祝疝",以及云梦秦简《日书》中的"辟除恶梦"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中的"祝由"术,都是运用禁咒驱邪治病的明证。后被道教继承,成为其重要的一种法术。


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曰:"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气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掷人,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而善禁者以气禁之,皆即绝,此是气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暂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气禁之,能辟方数里上,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之立愈。"由此夸大之言,亦可见禁咒之术在道教中的至重,故该书还收有"仙人入瘟疫秘禁法"、"三五禁法"、"禁蛇法"、"五术禁法"等几十种禁术。


唐代的孙思邈亦十分重视此术,他收集整理了汉唐以来的各种法诀,在其《千金翼方》中专辟二卷,讲述该术。他说:"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得推而晓之。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正是基于临床上的功效明显,孙氏把禁咒与汤药、针灸、符印、导引并列,称为济世五法,评价为"皆救急之术"。其后,在李淳风的《金锁流珠引》中,更是系统地介绍了禁咒之术的历史,方法及义理,认为它来自老君、张天师,有三百六十科,三十六要法。可谓法诀繁杂,难以述说。正如《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所言:"禁诀者,道家咒术妙法,多端万流,渊隐难悉兼通。"


概而言之,道教的咒术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巫祝之术,其后吸收了佛教及少数民族的咒术,它经过道教徒们上千年的使用与推演,已根深蒂固,成为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忽略。



二、隐语--咒语称谓的个案分析



称谓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当某种事物有了一种固定的称谓之后,这一称谓便成了它的象征。透过称谓的中介作用,人们便可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及形象。


道教咒术的称谓很多,有的取自古代巫术,如祝、诅、禁语;有的取自传统的礼仪,如玉音、灵音、歌音;有的来自佛教,如梵音、梵唱、真音;有的则为道教自创,如隐语、玉诀、内音、秘音、天中之音、飞空之音、自然之音。各种称谓,多达上百种。择一而论,即可寻觅道教咒语中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亦可找到它们与其它文化的联系。


隐语,或作隐讳、隐名、隐韵。这是道教咒语的一大称谓。《度人经》卷一曰:"三十三天,三十三帝,诸天隐讳,诸天隐名,天中空洞自然灵章,诸天隐韵,天中之音。"又曰:"诸天上帝及至灵魔王隐秘之音,皆大梵之言,非世上常辞。言无韵丽,曲无华宛,故谓玄奥,难可寻详。上天所宝,秘于玄都紫微上宫,依玄科四万劫一传。"也就是说,这类咒语不仅玄奥难晓,且秘藏天庭,极难得闻,故谓之"隐语"。


依据《度人经》所言,这些隐语是由元始天尊的弟子玉晨大道君所撰,用以表示宇宙之间的正音,它们分布于三十三天,"以禳不详,成济一切"。其全称为"大梵隐语无量音"。


"大梵"一词,取自佛教。《慧苑音义》卷上曰:"梵谓梵摩,具谓跋滥摩,此谓清净。《正理论》曰:"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初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


道教征引此词,但变其义理。《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曰:"大梵者,元始大梵之气,合离以成音也。天真皇人昔书其文,敷译洞章,申以解说,凡有四事。一者以梵音名此物,二者还以梵音标梵名,三者以一神为两神,四者以两事为一事也。"故道教咒语中的梵音、梵唱类,许多似来自佛教,故该书中亦说:"西域,天竺之音,多与梵音同,而中国音异。"


关于隐语,该书解释曰:"隐语二字者,大梵之音,与地上不同,而有用与不用,故隐显之事生也。隐者隐秘,不显于外也。此中亦有隐显。今但言隐语者,有二种事。一者书是梵书,音是梵音,而随地上之用,用地上之音显其外,大梵之音隐其中,以此物覆梵音,梵音蕴不用,隐在于内,故言隐语,以明应变之事也。二者今以一字之中,含众多事义,若直就一字而求事义不可见,自非解决,其旨不显。故言隐语,以明玄奥之理也。隐语之中隐义也。"也就是说,这类咒语貌似世语,实蕴梵音,辞句虽简,含义甚丰,必然加以诠解,才能明白。


其三之谓"无量音",包含有二种意义。该书曰:"一者变通无量,二者变化无量也。变通无量者,内音中天真皇人虽止解为中国之正音,然此音之用,通无量国土、异方殊类,皆得名物,各得其解,音通无量,故曰无量也。第二教化无量者,既异方殊类,各名其物,皆成善语,普得妙义,无有限极,无有恶言,周化无量,声备五文,故曰无量音也。"


概而言之,大梵隐语无量音是来自太空深处的神秘之音,它内隐诸天上帝、魔王百灵的名讳,通天达地,汉夷皆庇,变通无极,教化无量,故具有超常的灵力。正如《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四所说:"天地之根宗,元始之妙气,凤篆龙章结为真文,灵音梵唱分而为咒,元始上帝见无相之理,传要机于道君,济救群迷,敷敭至道,非世上之常辞,皆诸天之隐讳。上士行之,可以飞蹑玉京。中士行之,可以迁居仙室。下士行之,可以住世延年。


"大梵隐语无量音共二百五十六个字,分属三十二天,故又名诸天内音,或元始灵书中篇。从字面上看,这些内音咒语确实难以理解。故道教的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如诸天内音首句:"亶类阿荟,无惒观音。"此为东方第一黄曾天内音。明张宇初注:"亶者,坦然广远之貌。类者,玉京山下工楼之名,上承玄都宫。阿者,玄都中阿那之神,掌楼之监,主大梵之气,气数交周,则阿那鸣楼都之鼓,以集众真,上朝元始。荟者,帝君游台之名,以其荟蔚华秀也。无者,太无也,言太无之中,自然能生真圣。惒者,日月门户之名,言天中日月会于惒门。观者,观觉也,是天帝之讳。音者,八字之音,能诵之者,则真人乘金轮以开冥,玉女扬华幡以披剑,观觉主长夜之箓,四真拔九幽之苦,七祖披朗,朽骸还生。"5


再如东方第二玉天内音:"须延明首,法揽菩昙。"唐李少微注:"须延者,玉完西北阙名也。大劫数交,须延而开,玉真上圣于是而回。明首者,元始之都侯也。元始开运,则都侯启道,梵气倏忽自朗。法者,**[法/L*]罪福之场。揽,觉也,是天中帝君之讳,主度魂更生。菩者,菩提也,执九色之麾;昙者,昙颐也,把十绝之幡,并上元真人也。人能常诵洞章,则**[法/L*]引籍于司命,揽觉度魂于更生,菩提转九色以轮运,昙颐旋十绝以停椿,天地得之以不倾,万物得之以长存也。"6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短短的八个字,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故被道教尊为第一要语,并由之衍化出"上清天中玉宸大道隐语灵音"、"清微金科玉篇"、"禹余灵书玉篇"、"大赤灵文中篇"、"太一元精中篇"、"日精阳明中篇"、"月华阴景中篇"、"扶桑青阳玉篇"、"素景耀灵玉篇"、"十方圣境秘篇"、"碧霞玉文灵篇"、"降真召灵中篇"、"神变气化玉篇"、"赤符丹光玉篇"、"明体贯气灵篇"、"诸真宝讳首篇"、"八景神合内篇"、"七星降袄玉篇"、"元始神符玉篇"、"南宫延生秘篇"、"北都除殃玉篇"、"保胎护命灵篇"、"斩馘不详玉篇"、"解释幽牢洞篇"、"摄气还和玉篇"、"化尸受形玉篇"、"炼气变仙玉篇"等。


此外,属于隐语之类的,还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帝隐讳隐名;三十六天、三十六帝的"玉宸隐讳,玉宸隐名";二十四天、二十四帝的"碧落隐文,碧落隐名";六十四天、六十四帝的隐讳隐名,以及十方神王,五帝大魔、至灵上真的隐韵隐音。


所有这类咒语,均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言辞简略短小,但含义艰涩难懂,如无道教中人解释,外人是很难理解它们的奥义的。第二是咒中往往包含着许多道教神真的名讳,道教理想中的内境福地,道教修炼或召神所用的术语,第三是这些咒语绝大多数不仅可以诵,用于内炼外修,通神达灵,而且还可以做为符箓使用。如《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十曰:"天真皇人曰:引祝说之辞,皆四会之气,八会之音,自然之章,行之者上天遥唱,三界设礼,万神束带,侍卫灵文。随节服御,祝说咽气,百日诸天记录,地官削简。八年神真自降,体生玉光,洞达幽虚。坐睹自然,死尸更生,返胎还人,轮转不灭,生死得仙。"这种以咒为符,或佩带以护身,或内服以炼养的方法,道书中叫做"佩服内音品"。这是将咒术、符法内炼、气法等相结合的法术,道教中人亦广泛地加以应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显、秘--咒语的两大种类



显咒与秘咒,这是道教咒语的两大种类。所谓"秘咒",是指从字面上难以理解的一类咒语,如以上所说的各种隐语梵音。至宋元时,道教中人又广泛吸收佛教密宗的真咒,这类亦可归属秘咒。所谓"显咒",是指从字面上可以理解的一类咒语,大多为四言、五言或七言韵文,主要内容是宣说道教的理论、道法的威力及修仙内炼之术,其语言没有佛教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保持了中国传统咒语的本色。《辰州符咒大全》曰:"咒语有二种,其一为道家所传,其一则为秘字之咒。道家所传者,以四、五、七言之句为多,间有三言四言者,每咒长短不等,而以六句八句或十句为最普通。咒语意义,亦易索解。此为天师张道陵居鹤鸣山时所作。至秘字之咒,大率一句者为多,字数亦无一定,但能就其音而诵之。其意义之所在,知之者惟鬼神耳。"


在葛洪《抱朴子内篇》、《上清大洞真经》及《无上秘要》等著作中所载咒语,绝大多数都为显咒。至《度人经》中,也有许多显咒,如叫做"玉音"、"歌音"、"真音"者。


玉音一辞,来自古代礼仪文化,本指一种乐音。《尚书大传》曰:"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注:"玉音金声,言宏杀之调也。"道教借用此辞,以表示宇宙开辟、神真啸咏的神秘咒声。


按照"气生万物"的世界观,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运化而产生的,当然咒语亦不例外,亦天地造化、阴阳敷生的产物。这类来自宇宙深处的神圣声音--咒,常人在常态之中是难以听到和理解的。只有在某种特异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领悟。《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四五曰:"皆梦境得其筌蹄,或神人传其要旨,即使心开神悟,智慧日新,观其秘音,通幽达理,呼神召将,皆驻目前,三界敬从,诸天钦仰,所谓道化而生德,而度死者矣。"


在道教看来,声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自然要素。从《度人经》中描述的天地生成的过程中可知,宇宙的本源产生于声音。那位开天辟地的大神元始天尊,他先是孤单的一人在寂寞中,作声音召唤十方神灵,整整七天,说经诵咒十遍,于是十方神王,诸天至真,无鞅数众,乘空而来,流精玉光,洞焕太空,诸天遥唱,万帝设礼,河海静默,日月停景,一个逍遥安定的世界便诞生了。


这类创造世界的元始声音,便是被称为玉音、灵音、梵音等的咒语。《度人经》曰:"玉音摄气,灵风聚烟。"唐薛幽栖注:"玉音,即太皇高真啸咏之音也。言太皇啸咏,则玉音冠霄以摄气,灵风生虚以聚烟者也。"7《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二十亦曰:"碧落神王十方玉音,自然至真神王隐秘之音,皆是大梵之音,非世上常辞。以明碧落空歌为至真上道,大以参玄乘化,出入万机,正运玄度,开世成天,小以身致神仙,飞升上清。"如此神奇的咒语,究竟是什么内容?请看下面的例子。


第一东方玉音:"太无非神,道受其灵。化变无方,用之至神。道不显神,至化冥冥。神烟蔚青,逍遥玉京。"第二南方玉音:"眇眇逮台,花文龙书。成此空歌,碧宫绛舆。周游九天,令音箫竽。咏此道王,至真无余。"第三西方玉音:"奎张惟西,落落明玑。洞碧涵气,气与空齐。真气无形,真道无名。藉此空无,玉真自成。"第四北方玉音:"大牛玄犁,戌亥食之。阴胞已除,天斗陆离。孕育万类,调养六仪,呱呱夜号,鬼庭散披。"其余诸天玉音,一如上举,四言八句,平心而论,没有什么神秘色彩,无非是讲变化至道,调气炼气,言词平易,内容明晓,无卖弄玄虚之嫌。


类此玉音的显咒类,还有歌音、仙歌等。如"碧空仙王之歌"、"太虚仙王之歌"、"安镇天福歌"、"元始之极之音"、"化气清微之音"、"元皇超升歌"、"元精太空之音"、"五行阴阳歌"、"成道变化歌"、"洞真召灵歌"、"天人通感之音"、"广化生气之音"、"大混贯气歌"、"五星炼真歌"、"太极九宫歌"、"除殃北帝歌"、"保胎监生歌"等,其篇目多达一百八十余种。


从它们各自的标题,大致可以推知其内容。如五行阴阳歌曰:"渺渺三天上,巍巍白玉京。元始御明景,立此大化根。阴生结黄华,阳光敷赤轮。二气相缠罗,太空流五行。七景忽腾变,万汇从此生。五行互迁改,谁测败与成。神霄执玄纪,总校诸天人。左摄三界魔,右制六天兵。宝章召和气,玉符集百灵。天丁秉琼钺,赤帝掷流金,收捕群魔丑,境土皆澄清。普天被真荫,亿劫保无倾。"8这段显咒,实际是在讲道教的自然观,宣扬大道的宏伟。


又如坐炼咒:"神默默,气绵绵,存赤气,在丹元,透泥丸,上冲天,布金桥,现七元。魁神降,赤气旋,混为一,秘号悬。恍惚见,自气缠,急急吸,缓缓咽。纳元宫,真火煎,再提起,印堂前。金光现,照无边,飞剑诀,莫留连。金光裂,将吏全,行持处,要在专。急急如律令。"9此咒言简义精,纯为一种内炼功诀。至于秘咒一类,除前面所说的梵音、隐语外,尚有许多是源自佛教密宗。如道教雷法中常用的"吽吒唎",祭炼中常用的"唵吽吒唎"等,这些本属密宗之真言。


密宗之唵字,为一切陀罗尼首,代表着全部真言,即全部的存在(有)。《秘藏记末》曰:"唵字有五种义,一归命,二供养,三惊觉,四摄伏,五三身。"即归依于佛,供养于佛,凡诵持唵字之时,其音自毛孔入,惊觉自身本有之佛及一切佛,一切诸天龙神等闻之,皆悉摄伏而参集,以达法身、报身、化身之境。


吽,密宗谓此字为诸天之总种子。《般若理趣释》曰:"吽字者因之义,因之义者,谓菩提心为因,即一切如来菩提心,亦是一切如来不共真如妙体,恒沙功德皆由此生,此一字具四字义"。它表示胎藏界,比其它任何真音都更能象征金刚乘中的中心空--封闭在不空的花瓣中的空的真谛。


道教借用密宗最重要的这些真言,广泛地使于施法布道。宋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议略》卷中载:道门中有用红印天书唵吽吒唎者,名曰玄灵破地狱符;有真书此四字者,名为六天真音;或散书四字者,问以金木水火土五字,其诸派甚多,名目亦殊,作用不同,但皆使用此四字。"或谓雷法中亦有用唵吽吒唎四字,天蓬法中亦有唵吽吒唎四字,其他诸法多有用者,率是取心气作用。又有一派马灵官法,用唵吽吒唎神汝神急摄咒者,又有用唵吽吒唎四字叠书而遣灵官者。"至于它们的含义,当然已与原旨不同。如谓它们是人体心神的内讳:"此四字亦有数名,凡语吽字,皆属心神。当知唵吽吒唎,吾心神之内讳。"


类似的秘咒很多,如《道法会元》、《法海遗珠》、《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上清灵宝大法》中皆收有大量带有梵密色彩的秘咒,有的还直接取自密宗,一字不改。如《道法会元》卷八三所载"斗母心咒",与密宗所传"摩利支天真音"完全一样,其斗母的全称为"主法斗母摩利支天大圣",形象为"三头八臂,手擎日月、弓矢、金枪、金铃、箭牌、宝剑,著天青衣,驾火辇,辇前有七白猪,引车使者立前。"非常明显,这当是道教授引密宗教法的一个铁证。


道教吸取佛教密宗的真言,自有其内在原因。《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三曰:"仙经佛典,慈心救世,更为咒语,使诵者解其辞,无意义可味,无文思可思,用以拔其孽识,截其知见,欲障除而天心现,真理出而万念空,驱除杂念,洗心之妙法也。"正是因为秘咒有助于人们排除后天之欲障,返还先天之境界,从而启发人潜在的功能,增慧开智,故受到了佛道中人的普遍重视,这当是咒语的价值之一。


与显咒相比,秘咒的数量较少。如《太上三洞神咒》中所收818条咒语中,显咒共有752条,秘咒仅有14条,其余412条则为显、秘合一之咒,所谓"显秘合一",是指在显咒中,加入一些秘咒。如琼花咒中:"唵嚤呮啼吒吽咭啼"为秘咒,"云函玉篆,玉笈玉章,升天入地,收斩瘟癀"则为显咒。佛道合一,秘显并用,这当是道教的一种创新。


至于咒语的具体施用,在形式上有三种。一是"言咒",即用口大声的持咒,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斋醮法会之中,或炼气开关之际,以求上达神灵,下贯体内。


第二是"微咒",是指口中轻微念诵咒语,不可大声啶喧诵。《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卷上曰:"存五帝形色一时而见,又叩齿五通,咽液九过,微祝曰:赤炉丹景,圆华九明,大晖启神,焕曜朱精。"注:"才令自耳闻也。"


第三为"心咒",亦名"阴咒"、"密咒",《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卷上曰:"阴咒曰"愿得与五帝真君,月魂精神,共乘景云,上奔日宫。"注:"心中云云,不得出气。"《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二曰:"密咒曰:贪罗郁罗,符无苏陀。太冲太极,阴阳仓和。"注:"密者,口动而无声也。"宋金允中亦曰:"盖密咒不欲耳闻,使心念精,百精侍卫,乃其陈清堂修行诵经之意,以致上彻径御三十二天,引气三十二过,皆密咒时行用之事也。"10这类不发外声的持咒法,主要用于修持内心的"念力"、"定力"、"心力",被道教誉为"炼神之道,清修之首要",尤其受到重视。


《道藏》中收有上万条咒语,数千种禁咒之术,它们的实际应用、文化要素以及影响,至今尚无任何系统研究。此为抛砖引玉之作,望能推动这一领域的探讨。
(责编:章宏)


--------------------------------------------------------------------------------

--------------------------------------------------------------------------------

1.见李安宅《巫术的分析》第14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见英·朱丽叶特·阿尔文《音乐治疗》第6页,高天、黄欣编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3.见《周礼·春官》。
4.见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81页,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
5.见《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卷四。
6.7.见陈景元《元始无量度妙以品妙人上经四注》卷三。
8.见《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十六。
9.见《太上三洞神咒》卷五。
10.见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