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 

  A ghost of Taoism and Buddhism  

作者:半隐居     发布时间:2013-8-21

  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七月半”,民间传统节日。古代文化讲究节气,七月开始至月中是一年中阴邪炙盛的时候,七月十五也是阴阳二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进行祭祀,烧纸燃香,可以阴阳相衡,是应时节的养生利生之道。道教将这一天称之为中元节,而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将这一天定为盂兰盆节,也应是沿袭了民间的习俗,因为这个农历日子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无从考究,佛教便籍目键连救母的故事而举行盂兰法会。 

 


   道教的三官崇拜,是道教的宇宙观,天地人三官的信仰由来已久。道教徒还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道教则定此日为三官之地官诞辰日,举行斋蘸,祈求地官赫罪,超度无主有主的鬼魂。民间亦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街口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也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古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农历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作为古传统的节日,现在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因此,在一些地方,每逢中元节,在路旁和祖屋楼下,到处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烧金银纸。中元节不只是一个宗教节日,对非信徒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又有文字资料说:   

  这种祀神敬鬼的风俗,北方已很少见,而独盛于闽南一带,揣其原因,闽南多系中原移民南来,故而较多保留古代中原古俗,而北方连年争战胡华杂处,已无复古代中原遗风,加以北方自然条件较差,自古以来南粮北运,日常生活已乏保障,遑论诸多繁杂习俗。闽南古为通商大港,又是重要侨区,故对古俗一一遵行,从不间断。   

  佛教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盂兰盆斋会供,其实也是依民俗节日的演化,因为古印度根本没有农历,甚至连历史年份的纪录都很模糊。盂兰盆节根据的《盂兰盆经》也有伪经的嫌疑,是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盂兰’为倒悬之义,表示饿鬼的痛苦如人倒悬一般;而‘盆’则为救护的器皿,所以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的意义,意即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

   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以天眼通观见他的母亲投生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受苦,于是手持钵饭给母亲食用;然而目犍连的母亲因以恶业受报的缘故,饭食还没入口,就全部变成火炭。目犍连尊者为拯救母亲脱离苦趣,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乃指示目犍连尊者于众僧结夏安居结束日,以百味饮食、床敷卧具,放置于盆中,供养三宝,仗此功德,能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的忧患,乃至七世父母得以脱离饿鬼道的苦趣,生人天中,享受福乐。目犍连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终于使他的母亲得以脱离饿鬼的苦趣。仁慈的目犍连尊者将此情形告诉佛陀,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的方式,也应该奉盂兰盆供养。后佛教《盂兰盆经》有:‘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故各大寺院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隆重启建“盂兰盆法会”以此功德回向现在父母福慧双增,健康长寿。回向过去七世父母,历代先亡,错杀有情,祈愿佛祖加持,以福田僧之清净愿力,得升西方。勿论佛经真假,只道是佛门度生方便的手段吧。

   中元节各大寺庙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法会。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而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后录:

   道教的三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故称“三元”,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正月十五天官紫微大帝赐福,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七月十五地官清虚大帝赦罪,称中元节,又称鬼节,日本的中元节,还叫做“御盆”。十月十五水官洞阴大帝解厄,称下元节,俗谓是日。三元对应天、地、水三官,是五斗米道初创时信奉的主要神灵。三张时的“三官手书”,即上章给此三神。魏晋南北朝时,此信仰盛行不衰,出现了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认为三官掌握人之生死命籍,它们将于一年的特定三天中分别下降人间,考校人之功过,以定人之寿命。南北朝所出的《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云:“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谱皆系在三元九府。


    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以后,此三个考校世人功过的日子又演变而为三官的生日,此见明代所出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之《圣诞令节日期》,谓: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圣诞;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圣诞。从此,三元日作为道教节日,一直留传至今。

 

道教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修行法则,制中元地官大帝宝诰。

志心归命礼

先天土炁 中元靈感 靈寶分神 總領乾元

青靈洞陽 北都中天 四十二曹 九千萬仙

法源浩大 垂光無邊 八極四維 五嶽三山

超度幽爽 拔除罪愆 群生聖父 存歿均沾

大聖大慈 大悲大愿 清虛大帝 赦罪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