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遗忘——你我本不相识【图】》 

 Forgetting — You And I Don’t Know Each Other [Picture]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 2024-1-3

人一定要更多的关注自己,如果你做什么事都要问别人,一定是不能自己安心,那你很可能是经常被否定的,寻求帮助意味着外力介入,能量交换,但佛教说“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如果你做事很笃定决策很果决,无论对错,你都无需借助别人的意见或者想法,你是自己成长的,你就有独立的人格。所以,人生的不同只是在选择题上不同。有人会借力,有人能自立。

如果你做的什么无利可图的事,别人可以不理解,但若是他总认为你有所企图,这人就不能交朋友,他/她的认知,不够或者不配和你做朋友做知己,真正的朋友是懂你,欣赏你,支持你,才会彼此舒适。

寻师求道往往是单方面的需求,你需要师父,师父未必需要你,关键还在于清静不清静。有所求就必须要付出,付出的价值在各自的人心,所谓贵贱高下符合底层逻辑,但不符合顶层逻辑。等价交换只适用于物质,精神上永远是不等价的,也不需要交换,精神给予,可以续命,而平衡,是各自的平衡,并不是同频。不同的段位,各取所需,物质还是那个物质,精神已经不是那个精神。

谋生就是挣命,生命生存的积累,仁者以财养命,不仁者以命守财,养生主的境界,财色名利皆是身外。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不是庄子的养生,看似争取成功,实则多在耗命,不然怎么会生老病死呢?

今天早上思考了一个问题,师父说普通人的元神不容易灭,因为欲望小耗散的就少,那很多修行人想像的目标就很高远了,所以耗散的更快吗?我是对师父的概念有些中毒,佛教道教说法的不同不能代表真相,至于怎么理解,还是需要用大脑思考分析、用经验常识判断,还是会被认作的识神起用,可不用就好吗?

眼神生来不好,恰恰可以帮我完成目中无人。可以在曾经熟悉的人堆里,视若不见的离去,这好似我的人生,一直就是在这种误会中走过,以至于和人群渐行渐远,直至遗忘,而现在,我不用再不安——你我本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