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下) 

  Pick up the slack (Part2)  

作者:果煜法师     发布时间:2007-7-2

 
【内容关键字:机锋棒喝  临济喝  慧可禅师  棒喝与逆向思考  赵州禅师  慧海禅师  中观与逆向思考  悟后启修  大悟彻底  行住坐卧皆是禅  从定发慧与定慧等持  八地菩萨  顿悟法门  南传佛教  藏传佛教  次第修与增上心  中国禅宗  藏传的坛卡与中国的泼墨画  顿悟与出离心  总结禅与密
 

十六、机锋棒喝

  以上到此所讲的禅法其还未足以表现出中国禅宗——尤其是南宗顿悟法门的特色;所以我们继续讲「机锋与棒喝」。那什么是机锋呢以我的看法机锋乃挑逗疑情也。本来没有疑情的把他一挑就套入疑情中。或者已有疑情的则在鸡蛋里更挑骨头以挑出深一层次的疑情。其次棒喝者则爆破疑情也。若把疑情爆破即为顿悟矣。

  由于很多人对于禅宗的棒喝实有蛮深的误解;故误认为在禅堂里凶巴巴地乱骂人乱打人就是棒喝。其实对于没有疑情的人打骂就像骂笨猪、笨牛一样只白费力气而已。因为连疑情都没有你怎么来爆破疑情呢以现在够资格受棒喝的人不多有能力棒喝他者乃更少难怪棒喝都被人家误解了。

1、临济喝

  何谓棒喝我们还是问当事人比较清楚。所谓当事人即德山棒与临济喝。关于「德山棒」我没查到资料;至于「临济喝」则在《人天眼目》上有临济和尚谓僧云「我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做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如果我们常看禅宗的公案便可看到临济和尚好象见人就喝。而待喝很久后最后总结为什么我经常这么喝呢因为有时候这一喝是拿来作金刚王宝剑用的宝剑即用以斩妖降魔。若有的人执着很重像葛藤一样问题拉里拉渣的。你跟他讲道理讲一辈子都不见效;但只这么一喝他就清醒过来了。甚至对疑情很重的人说不定经这一喝他就开悟了。故说喝如金刚王宝剑。

  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狮子坐镇在那里百兽就闪一边去;除非你也是狮子否则谁敢上前去呢所以如果没有证悟的人经禅师这一喝便吓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我们听说在民国初年有一位将军根本不信佛所以拟将毁佛捣寺。后来却有因缘面见弘一大师大师既不抬眼也不开口只拿着念珠直拨。而那位将军竟全身战栗一句话也开不了口。等下山后便从不再提准备毁佛捣寺的事。故有修持的人即使不开口也像踞地狮子般地威镇八方。

  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探竿影草用现代的话就是投石问路。以喝来探看对方有什么反应而确知来者的程度。因为在禅宗的对谈里有时是行者来即问话;有时行者不问而老和尚先问。如果行者先问则用金刚王宝剑一剑就擗倒。而老和尚先问者从了解对方的层次后再做进一步的开导。

  有时一喝不做一喝用。这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不过跟开悟较有关系的应该是第一句如金刚王宝剑。若有办法把疑情一口气斩断则在斩断的当下即开悟也。以下试举几个公案以作说明

2、慧可禅师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为汝安心竟。」虽这个公案大家都已听过很多次了但不见得是用机锋和棒喝的观点来看它。首先『将心来与汝安。』是机锋。为什么呢前慧可之说「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虽也是疑情然若从认定自己实有一心的观点而求安心根本了不可得也。

  达摩祖师是开悟的人当然明白症结所在——心之所以不安以不明心之实相故。若不明了心的实相则我告诉你任何方法都不能究竟安了。比如教你念佛拜忏;除非它有办法帮助你开悟否则即使一时安了却是短暂而虚幻的。但达摩祖师也不直接告诉他说「你呀!何只是心不安而已根本就是不明心之实相!」所以他就激将地说「好!我替你安但你得先告诉我你的心在那里」以此逼慧可去作进一步的反省「心究竟是什么

  所以我说『将心来与汝安。』是机锋。不只是挑疑情而且是挑疑情中的疑情。本来慧可已有疑情——就是心不安;而达摩祖师乃更挑「心是什么」的疑情。慧可经过这么一逼便开始找心。然找了很久最后却说「觅心了不可得!」慧可或从观心无常中体会到根本没有一所固定的心。或者从心物缘起无心就无物无物即无心中;去觉悟到心本无自性也。

  下面『我为汝安心竟』乃棒喝。于是既慧可已理会到心乃无自性者这时达摩才断然棒喝曰「我为汝安心竟!」以有心故有安不安;既无心者何安不安于是以觅心了不可得故才能真正安心也。所以事实上慧可于「觅心了不可得」时应还没有开悟!因为即使能理会到「觅心了不可得」就能安心了吗不见得!要等到达摩祖师断然棒喝曰「无心才能真安心」时他才开悟的。所以我们绝不能说「觅心了不可得就已开悟!」这真是可怜的笑话。因为必从「爆破疑情」的体验来说明棒喝与顿悟也。否则「无心」的论调学禅人云何不知却未必开悟也。

3、棒喝与逆向思考
  因此所谓「棒喝」绝不是打骂而已!也不是因棒喝而把妄想杂念打散了。若以为必「顿歇妄想才得开悟」其实还只停留在「次第禅观」的修行模式里。「棒喝」最重要的我认为是要助其完成逆向思考;而这逆向思考在禅宗有另一种说法而称为「转语」也。为什么逆向思考有助顿悟呢下面我们再详细解说。

  首先还是用慧可禅师的公案来说明从有心的基础而求安心。这是一般人的思考模式乃顺向思考也。而顺向者即是顺生死流的方向。而能觉悟到心本空故无所不安。则为逆向思考也。

  其次如凡夫都贪生怕死;于是为贪生怕死而求消灾延寿这是顺向思考。若悟有生故有死而安心认命;则逆向思考也。所以我常举一个故事有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已病得很严重了故释迦牟尼佛且去看他。然佛是如何探视病者的呢佛会说你不必担心我绝加持你早日康复!不!至少原始佛教绝不是这个样子。佛说「既生病即为无常无我也于是以无常无我而能安心自在!」这弟子听了佛的开示后不是病好了而是证果了。于是既证果了则是死是活就都不是问题。所以佛陀是帮助他从了悟到有生必有死实相本如是而能安心认命。这即逆向思考也。

  又如一般人都认定为有一个我故才能造业;且因为造业所以有生死。简言之因为有我才造业生死!于是乃更从有我而求解脱自在。可是就佛法来看有我反是系缚之根本。因此如何能解脱呢但为无我而已!因为若我有实性既实性则不能造业也——以造业则表示有变化而实有者不当变化也。同样实有我者也不可能受报。故在造业受报的当下即明示其为「无我者」。所以从本来无我而能完成真正的解脱即逆向思考也。

  因此我们乃可看到不管是原始佛教或大乘佛法皆从逆向思考而消除众生的无明业障。所以一个高明的禅师更当善用逆向思考以帮助行者去做「大回向」也。但这帮助不是用语言文字明说的而是用棒喝以鞭策行人完成逆向思考。于是在逆向思考的当下就能「看破放下自在」于剎那间显了而顿悟也。

4、赵州禅师

  下面我们再举几个公案以说明一个格的禅师如何善用棒喝以帮行者作逆向思考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忽然有省。

  何以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却忽然有省。你不要一天到晚聒噪地说「给我佛法给我佛法。把佛法想象得天遥地远!吃饱了就洗钵盂去!生命本就这么平实自然而不要攀缘妄想先制造问题再求解决问题。不先制造问题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其僧顿然有省——佛法即在脚跟下而非天空里。

5、慧海禅师

  问曰「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 。」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
  这是另一个棒喝的公案。虽问「如何得大涅槃」然以慧海禅师的见地以心有求故反不得大涅槃。然若直开示的话对方未必受用。所以他故意说「不造生死业将得大涅槃!」以待他再问「如何是生死业」才再断然棒喝「求涅槃者即生死业!」

  一个高明的禅师必尽量不直接告诉行者答案而是用一种挑拨的方式让他自己去找到答案。甚至先用计钩近他才出其不意回首出棒;则这一棒必让他粉身碎骨。否则现实的答案那么多何以我们皆不受用为食人牙秽隔靴搔痒故。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棒喝唯在帮助行者——尤其是满头疑雾的人以完成逆向思考。

  如从这个观点去看禅宗的公案才可以看到禅师高明的地方。否则很多问题似都答非所问莫名其妙而竟能于言下开悟了岂非更莫名其妙。现很多企业虽也崇尚逆向思考但若不能把问题挑到最根本则即使完成逆向思考却也不能开悟也。所以先要在疑情里再挑疑情然后做逆向思考才有可能开悟也。

十七、中观与逆向思考

  然逆向思考乃顿现者;既非从作意中得亦非从渐修中得。我们不可能设计好前面虽顺向思考没关系;但只要我一作意即可转为逆向思考。其实既有作意便逃不出「顺向思考」的掌心。其次逆向思考也不从渐修中生不是修到那层次后即能作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我们在很多公案里皆看到逆向思考乃剎那即完成也。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对逆向思考很有兴趣。因此我建议各位如你意愿增加「逆向思考」的能力可多参研《中观论颂》。因为中观最突出者即「八不中道」世间人说「是」的祂都说「不」。世间谓有常有断。祂却说不常不断。世间谓有生有灭。祂却说不生不灭。而且皆其来有自言之有理。

  所以我们如经常运用中观的模式则在思考方面就会比较灵活。如我个人最初即从中观的思想而得到解门的受用;而从此基础再来参禅竟也得到蛮大的便利。所以虽逆向思考乃顿现者;但你有了这样的基础能顿然回向的可能性就比别人大得多了。

十八、悟后启修

  下面我们再论悟后启修的问题即使见性开悟之后以未即圆满成佛故还需悟后启修。而悟后怎么修呢好象这问题不需要我再烦覆因为悟后的人即应自己知道如何悟后启修。可是从禅的文献上我们仍可归纳出两种较具代表性的典型

  第一以默照绝观来保养圣胎也就是仍用消除妄念的方法期无相无心一切放下;而使悟境再次现前。然前已谓这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为即使有了开悟的经验杂念还是很多很难绝止。

  第二继续参禅追杀因为如一个人还未大悟彻底则以余有无明业障故必相应有疑情的现起。当然这疑情不可能一下子就即现起——每次在悟的当下都以为自己已经圆满了。但如他在心地法门继续用功则过一段时间后乃发现自己仍有疑情存在;当然这疑情已非初参的疑情而是一种更深细更根本的疑情。当疑情现起后即再参再破。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现起疑情一次又一次的参破疑情;才使我们的悟境越来越深而无明业障愈消除得彻底。

十九、大悟彻底

  所以悟境的深浅跟业障的消除乃呈对比的关系。如果在悟之前即已消除很多业障;则若悟一定是大悟而非小悟。反之若得大悟者则所消除的无明业障也必越多。是以若大悟彻底者则当既无所知障也无烦恼障。因为既无明消除了当无所知障;业障消除了当无烦恼障才是。否则何以谓为「大悟彻底」呢可是若从还未成佛还不圆满的观点来说或可谓仍有细微的瑕疵存在。但此瑕疵于无功用行中必自趋向于圆满。所以从圆满的角度看虽仍有不足;但于世间中却绝少障碍。

二十、行住坐卧皆是禅

  又一个大悟彻底者当行住坐卧皆是禅。虽经典上谓只有佛陀才能「常在定中而无出入之别」。而大悟彻底者虽不能常在定中;但能「出入自在」就像我们开门关门一般容易。这我们可举几个例子以资说明比如在《憨山大师年谱》里憨山大师自谓只要盘坐闭目即已入定。这不是像关门一般容易吗又如虚云和尚于云门事变中那红卫兵一棒还没打下时他即已入定去矣。你想那时候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说入定;恐怕早手脚发软尿屁直流了。再其次有南阳慧忠国师的公案。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入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国师试验。三藏纔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藏罔测。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

  为什么大耳三藏第三次却答不出来呢因为第三次慧忠国师已入无心定去也。因此即使有他心通也不可能知道他今在甚么处所以一个高明的禅师既站着就可入定亦转念即已入定。所以说出入自在随心无碍。

二十一、从定发慧与定慧等持

  在次第禅观里说从定发慧者从未到定降伏某等烦恼后入初禅二禅三禅待四禅后再修观或大手印最后才能证得智慧。所以曰必从定才发慧也。

  但禅悟本身却是即慧即定定慧等持也。这牵涉到一种理论何以为定定谓能伏也——能渐次降伏无明业障而使妄想杂念不现行即称为定也。而一个大悟彻底者根本已绝除无明业障和妄想习气;所以不需要再用修定的方法去降服妄想习气。故能即慧即定定慧等持也。虽然以未成佛故仍有微分的业障习气存在。但这微分只要一作意就可安伏已!而不需要像我们打坐辛苦这么久;不要说入定连个轻安都没有!

二十二、八地菩萨

  因此在大乘佛法里讲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为「无功用心」即于日常生活中皆无心状态;所以已无「出入禅」的差别。而一个禅师若要经作意才能入定则未达八地也——可能只到六地七地。而那天达赖喇嘛说到八地菩萨还有佛劝请出禅的问题;则何以为八地呢事实上密宗的菩萨地共十四地而非显教的十地尔!因此他们的八地只相应于显教的五地六地吧!

二十三、顿悟法门

  所以有没有一种法门叫顿悟法门呢事实上顿悟的法门并不是只一条路让你直走走到最后就顿悟了!没有任何一法可保证你必然开悟!当然更不可能保证说你什么时候能开悟!因此从这个观点来讲可说「根本没有顿悟法门」。所以我不认为你先跟我修行十年廿年之后我再给你顿悟法门而你就能开悟也。没有这回事!包括佛都不能保证「叫弟子开悟就开悟」!
 
但如条件愈具足则开悟的可能性就更大也。这种情况就像夏日多雷雨却不能确定何时有闪电所以现代的气象预测也只能说有百分之七十或八十会下雨。至于几点几分会下雨便更不可能预测也。因此顿悟法门者愈如法作好当有的准备则顿悟的可能性越高也。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也可说「乃有顿悟法门」。因为至少如你用这样的法门去修行则顿悟的可能性必比其他宗派其他法门高得很多。

  大致而言今日的众生对于顿悟法门颇不容易生信心。乍听之初顿悟法门好象很吸引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岂不快哉可是因于顿悟法门以「无门为门」故还不知道从何而登堂入室此一方面为高明的禅师不存在即使我觉得「棒喝」很好可是找了老半天却寻不得这种禅师可能你根本就不是这种材料吧!既高明的禅师不存在就自求多福吧!然顿悟法门以在顿悟前根本没有任何迹象或征兆;所以能继续用功者不是天才就是傻瓜。而现在的天才何乃太少且甘为傻瓜的也不多。所以现在的人便难以对顿悟法门产生真正的信心——刚开始还雄心勃勃的但过一段时间后便皆英雄气短也。

1、南传佛教

  所以当今世界上较盛行的修行法门乃次第禅观也;而次第禅观中又以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为代表我认为南传佛教的理论基础太薄弱故表面上他们似比北传佛教更重视修行。可是若正见不足还免不了盲修瞎练的。比如修行到「从观无常而证无我」。这只能从时间的变化来意会无我;还不能从正观缘起的无自性而体验无我故当还不究竟。所以能否证果颇值得怀疑

  其次如把修行的次第科判得很微细且直接告诉行者第一天会怎样第二天会怎样或第三阶段如何如何第四阶段如何如何这难免有「自我暗示」的误导。本还没修行到那境界可是为一心巴望故自我暗示而弄假成真——似当下证到了但其实只骗自己而已!密宗即使也很有次第但却不先告诉修行者你下面当会有什么体验必等到有体验后才验证若合格者再教下一课程;否则重修。所以次第科判得太明确了反是另一类问题的根源。

2、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理论确比南传佛教严谨且高明至少他们也接受大乘佛法中有关中观和瑜珈的理论架构。但用「他力加持」的修行方式则难免有引狼入室之虞。密宗有很明显用他力加持的方式且这他力还不是求生净土的阿弥佛陀而是本尊护法。且方式又是通过「观想」的过程——观想本尊从头顶下降到达心轮而后充遍全身。这「观想」方法(说白一点)即为鬼神开路以方便附身也。于是他力既附身已身心当即起变化甚至能有小神通。但以这种变化不是自己修得故鬼神一抽身你就失控了。

  所以我个人对密宗的修行方式始终抱持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因为表面上似较快得力实际上潜藏了多少的后遗症;却不是我们能预料到的能控制了的。所以很多修密的人尤其非跟随高明上师者修到最后精神却出了问题。
 
其次即使肯定现仍有很多高明的上师;但高明的上师却也不是那么容易亲近的现代的法王也都在扮演空中飞人忙得很故不容易亲近。而密教的师徒关系必非常密切——须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联络他才有办法随时指导你。而不像禅宗待你参破话头后再印证不迟!。
  
二十四、次第修与增上心

  下面更谈次第修的迂回性。一般人多以为修行的次第乃像建高楼一样待第一层基础打好了再建第二层;待第二层基础打好了再建第三层;如此一层一层往上递高最后完成了而称为成就。但各位可知道什么是最后的成就成就到最后即一切放下也而非因得到什么才成就。

  所以我们当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先求得成就再放下还是即直接放下而成就呢因此次第修者即类似先抱一大堆东西然后才省悟「当放下才是」不能直接就放下吗

  所以我常取笑某些修行者必期造好航空母舰才启航;然航空母舰还未造成时却已死翘翘了。所以次第修法表象上似很严谨却难免有「迂回撩绕」的嫌疑。尤其对上根——能直接放下者岂不太委屈了!

二十五、中国禅宗

  所以鸠摩罗什说「秦人好简」中国人不喜欢既复杂又迂回的事情而好直接单纯又有效的策略。所以从中国的民族性而发展出顿悟的禅宗应是中国文化特质之所在。

  在中国即使是世学也会欲「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种方法即一竿打尽天下而不要用太多方法。然能用一种方法即打尽天下者却是上智人才有的功力。比如中医若外国人要诊病要用什么心电图X光断层扫瞄验血验尿等。而中国人却只要把脉就够了。最初把脉还说有三部九候上中下各有其位;而最后又统归于「寸口」从一个穴位而把全身的病。所以有的人一把脉就知道对方头部有肿瘤;有的人一把脉就知道彼已怀孕而且是男或女。西方医学到现在才有办法用机器测试出所孕者是男或女而中医老早就用把脉的方法而能确知。

  从一个穴位而把全身的病这可不是每个把脉者都有的功力;而是得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练习才能成就的。所以不是懒人才好学禅;因为要把一个方法应用得这么精巧纯熟还是要下功夫的。

二十六、藏传的坛卡与中国的泼墨画

  我记得有一位居士她是学藏传佛教的跟我说过她的心路历程最初跟那些来台传法的仁波伽学法态度还算严谨;但时间一久混熟了就没大没小地跟他开玩笑。仁波伽有修行倒也无所谓。直到有一天这位居士跟仁波伽回到他的老家——尼泊尔去。当她看到当地的信徒对仁波伽是多么的尊敬爱戴她才感叹她不是学密的根器。因为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对任何上师如此地尊敬爱戴。

  而这对我而言也是「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对我而言一定是「待你说完我才考虑相信或不相信!」而非「我一切相信你你尽管说吧!」所以我也早知道我不是学密的根器。而在今年当我看过藏传的坛卡后我更确定我不是修密的根器。以前虽在书上也看到坛卡但因是缩版的所以倒不曾有太大的震撼。而到现场观看后看到那繁繁复复仔仔细细的坛卡。说实话不只要我一笔一笔地画是不可能;就叫我一笔一笔地看也不愿意。

  我自认为思考还算严谨做事也犹精细;可是要我重复再重复的事便烦得不得了。而那坛卡每天每天一笔一笔地画至少得画上半年才能完成。而藏传佛教就是有这种功力能对一单调的事项不断地重复再重复。所以他们在皈依灌顶后第一种功课就是四皈依咒十万遍「南无上师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这样重复诵十万次。而十万次后再去跟上师报告说你有什么体验如堪验不合格重来又是十万遍。同样密宗的大礼拜上师相应法献曼达等都是十万遍十万遍计数的而不及格者则一切重来。所以次第严谨的结果是很多人修了一辈子仍只是在加行位(共外道者)作功夫而已!

  于是我从藏传的坛卡连想到中国的泼墨画只刷刷两笔就完了;可是这刷刷两笔却是炉火纯青从有招变无招才有的功夫。事实上工笔画虽精细但要学还有可能只要你按下心来不厌其烦即可;而要破格而出却非想学就能学到的。我想西藏民族要学多久才能学会中国的泼墨画呢也许永远不可能因为民族性不一样也。同样中国人要学他们的坛卡也蛮遥远的吧!至少对我个人而言唯不可思议也。

  下面有另个故事就是准备一盘沙拉用七把刀。这是中国人到外国家作客的感言他们为了准备一盘沙拉竟然动用了七把刀。可能有的是用来切的有的是用来挖的。他觉得奇怪我们中国最伟大的厨师就算作「满汉全席」也只须用两三把刀为什么你料理一盘沙拉就要动用七把刀呢如准备一桌菜不动用七八十把刀才怪哩!所以不同的思考模式即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典型。西方的思考方式乃偏用分析与次第所以西方民族可能更容易接受藏传佛教吧!

  而对我们呢如果你看了坛卡之后感动得即想去学去画则你可去学藏传佛教。同样你如也偏好用七把刀来准备一盘沙拉的话你也合宜去学次第禅观。

二十七、顿悟与出离心

  以上已用增上心比喻次第修其次用出离心说明顿悟法门。我常说修禅最容易只要把垃圾倒出去即了矣!然何谓垃圾呢即妄想、杂念、无明、业障也。由是倒垃圾需要有次第吗不!如果你有能耐一口气就把它全清出去故一次就解决了;能一次清理者即大悟彻底也。反之或垃圾太多或力气太小故只能一次清理一些那也没关系!清一次就有一次的体悟。于是渐清渐悟终将亦大悟彻底也。

  各位再仔细比较这两种比喻一是如建高楼一层层建上去故是从「有所求有所得」里去渐次完成。一是如倒垃圾有多少便倒多少却是从「有所舍有所离」去证悟的。倒垃圾的比喻是我说的而在《阿含经》里亦有另个比喻截多罗树。以这树是以无明为根本而繁衍出各式业障习气还有种种烦恼苦果。故如果我们有办法能一口气即将树连根拔起则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反之若这棵树太大了所以我们只能从枝叶开始砍。于是从叶而枝从枝而干从干而根这需要有什么严谨的次第吗也许大致还有但不需要那么严谨;反正到最后全砍掉就对了。

  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何能用一套格式即套进所有的众生。对上根人教次第法有时候不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并且让人失却对三宝的信心。所以就当今的因缘来看次第禅观未必是最方便的尤其要修到完全没有妄想杂念再来修观证悟乃太遥不可期了。至少以我的习性和经验我还觉得顿悟法门比较相应。

二十八、总结禅与密

  其实次第禅观和顿悟法门亦可说是并不冲突。因为顿悟还是要以渐修为基础;而渐修则还是有大致的次第。二若在修次第禅观的当下同时又保持着疑情则便有顿悟的可能。三若于修次第禅观间疑情乍起就改修参禅法门;而不需要继续用原来的修定法门。因为参禅会比用次第禅观才从定发慧来得更直接、更有效。所以从上所述次第禅观跟顿悟法门其实并不冲突;然除非已具足顿悟法门的一些特殊条件否则次第禅观便不可能转成顿悟法门也。

  最后讲到禅与密的关系。我个人对「密」有另一种定义所谓密者乃对机教授也。以众生的根器皆不一样故得为甲讲的法门却不能让乙听——因为乙未必是这种根器。(佛法的显理虽可大家一齐听受;可是对治的修行法门乃须个别传授。)
 
然谁有能力去分辨个众生需要修什么法门只有大悟彻底的禅师才能如实教授或机锋或棒喝生杀自在利钝全收。比如参话头若不识对方是什么根器便随便乱丢给他一个话头结果参了老半天只如石头一样根本钻不进去。而有的禅师却只要轻轻一拨便马上变成疑团。为什么呢正中下怀而已!所以除非已对当前行者的根器很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给机锋什么状况该给棒喝;否则打死了都不可能开悟的。因此这种『密』法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修证到这种境界的自然心知肚明了无疑虑。反之未修证到这种境界而只依样画葫芦照本宣科最后却只自害害人而已。所以我不认为能教人怎么结印持咒观想便叫做密法。

  于是禅跟密的关系乃因密入禅从契机而契理也一个修行人从对应自己根器的法门启修这称为密。所以密法即《大智度论》里的「各各为人悉檀」。而修到最后成顿悟者这称为禅所以是从契机而契理也。二从禅出密随宗通而教通反之一个大悟彻底的人能够应不同众生的根器而别教授这称为从禅出密随宗通而教通。宗通是自己的体验圆满了而教通即随不同的众生而善巧教化。三若禅密两通则自度与度人皆得圆满于是若既能从禅里得到见性的体验也能从密里得到教化众生的善巧。则禅密两通自度与度人皆得圆满也这何只是大禅师大密师必也是福慧具足的佛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