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楞严新粹 八识表解(下)
Shurangama's the Eight Senses(Part2)
作者:果煜法师 发布时间:2007-7-2
|
【内容关键字:电脑的比喻 阿赖耶识 末那识 第六识
前五识 从现行到熏习 软体与硬体 电脑升级 业识与气脉 拙火】
七、电脑的比喻
下面我们用一种比较现代化的方式——用电脑作比喻,来说明八识间的关系。当然这也牵涉到一个问题:如果你对电脑已用得很熟悉了,听起来就很相应。反之,若对电脑还是一窍不通的话,就不听也罢!
1、阿赖耶识
第八识,比如电脑中可读写的储存设备,如硬碟等。其所藏种子,犹如硬碟里的资料。
以一部电脑来比喻一个人的生命,故不同的电脑,即代表不同个体的众生。首先讲到第八识,其犹如电脑中可读写的储存设备,如硬碟等。前既说到:第八识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乃指万法,故一切世间现象都已包括在其中。然这里所讲的第八识,且不是最广义的。既以电脑比喻一位众生,则在硬碟里的资料,顶多是种子识。至于我爱执藏识,电脑跟它相关的配备,都可以称为「我爱执藏识」。
所谓种子,就是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作的,都会在第八识里留下印象,或者会变成一种潜伏的力量,而这力量会影响到未来的生命现象。故在唯识学里,乃把这些储存在第八识里的印象、或潜藏的力量,而称为种子。于是第八识的种子,乃对应于硬碟里的档案。这是简单讲第八识。
2、末那识
第七识,则如WINDOWS等作业系统。作业系统虽亦是硬碟中之资料,但电脑中一切作业,皆少不得也。又电脑开机之时,作业系统随即载入;待关机前,作业系统才离开。
下面再讲末那识,也就是佛法所谓的我执。关于第七识相当于电脑的那一部份呢?我想了又想,终于觉得它比较像作业系统。电脑不管是最初的DOS系统,或后来的WINDOWS 3、1、WINDOWS 95、WINDOWS 98等,都称为「作业系统」。
这作业系统,虽也是安装在硬碟里的资料。然而电脑中的一切作业,不管是开启档案、编辑档案,以及储存档案,都是透过作业系统去完成的。这种情况就像末那识,虽也是第八识种子中的一部份,但却有特殊的功能——从我执而造业。
以众生的一切造作,不管是身行、口行和意行,都是从末那识去造作的。故末那识,乃可称之为「造业系统」。而WINDOWS等,亦名为「作业系统」。名称如此对应,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如电脑于开机后,作业系统必先载入。故不管你随后用什么软体:文书、简报、影像、绘图等,我们可以在很多软体间切换;但总在作业系统的掌控中。这一直到要关机了,作业系统才会离开。
故就个人的生命期而言,开机乃喻生命的开始,而关机则为生命的终结。故于生死之间,末那识都在运作中,所谓「既恒又审」。前已讲到,「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其实不是种子识。因为硬碟里的资料,乃都是被动的——被作业系统所动。甚至有时候,两部电脑的资料要交流,也是透过作业系统而去操作、完成的。所以「去后来先作主公」者,乃是作业系统的末那识也。
3、第六识
第六识,则为于显示器里,开启、编辑、储存档案。开启档案,乃种子起现行;而储存档案,则现行熏种子。又开启档案中,开启旧档,为「本有种子」。开新档案,乃「新熏种子」。
下面再论第六识,也就是现识。此于电脑中,我乃喻为显示器,也就是所谓的Monitor。为什么呢?因为硬碟里的档案、资料,除非透过显示器,否则就没办法显示出来。甚至从开启档案、编辑档案,以及最后的储存档案,也都得透过显示器才能操作的。
所以第六识就像显示器一般,第八识里的种子,除非透过第六识,是没办法现行的。而感受、思惟、抉择、记忆等,也都是因第六识才有作用。所以第六识,又称为现识、分别识。这名字与显示器,却也相当雷同。
用电脑,不管是用什么软体,都得操作:开启档案和储存档案。这比之于种子识,开启档案乃如种子起现行;而储存档案,却如现行再熏习成种子。当然开启档案,是指开启旧档而言,故喻之为:种子起现行。然而电脑于开启档案时,乃有开启旧档和开新档案的区别。而这在唯识学上,也说到有「本有种子」跟「新熏种子」的差别。
最初唯识学之所以区分「本有种子」与「新熏种子」的差异,乃是为了解决「众生如何能从杂染而变清净?」的问题。既众生一向就是无明杂染,则难以从杂染中而熏习成清净的种子。故有些论师乃认为:应存在「本有」的清净种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上次已经说过:杂染与清净,乃非完全对立的;故不需要建立本有清净的种子,才能熏习佛法的智慧。
可是既电脑有「开启旧档」和「开新档案」的区别,则何妨以开启旧档,比喻为「本有种子」呢?故「本有」者,非无始以来就存在也。以旧档者,只要在操作前已储存于硬碟之内者,都是旧档也。
其次,若是「开启新档」,则喻为「新熏种子」也。于是本有种子跟新熏种子,便没有绝对的区隔了;因为这次的「开启新档」,若到下次就变成「开启旧档」了。这新旧之间,也只是暂时的假名罢了。
4、前五识
前五识,为电脑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滑鼠、扫描器、影像捕捉卡、数位相机、数据机及印表机等。
何以谓:前五识乃类似于电脑中,输入和输出的设备呢?以眼根,乃是从外面输入影像资料者;而耳根,为从外面输入音讯资料者;至于鼻舌身等亦皆然,可输入不同类型的档案。也就是透过五官,故能把外界的资讯,输入阿赖耶识中。
然前五识不只能输入,而且能输出。以能输出故,众生因以造业。在电脑中的输出设备,最常用的首推印表机,其次如投影机、喇叭,及数据机等。而众生造业,虽有身、口、意三业,但意业乃第六识所为。故前五识所造,唯身业和口业尔。前五识之不离第六识者,以一切输入、输出皆必透过显示器才能操作也。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前五识是依存于第六识,才能有作用的。就电脑的比喻:乃为不管是那一种输入或输出的设备,其必透过显示器,才能去操作也。而显示器,其实又是从作业系统去操作的。所以作业系统,才是最内在的掌控者。
5、从现行到熏习
从前五识所输入的资料,先搜索比对硬碟中的档案。若有相关旧档案,则以开启旧档而重新编辑也。反之,则开启新档也。比如见某人,若为旧识者,则以开启旧档而重新编辑、再储存也。若全然未有相关资料,则为新认识者;乃以开启新档而重新输入。
下面我们再说明:档案开启的问题。既前五识,乃能从外部输入资料。于是这些资料,是要用开启旧档的方式去处理?还是用开新档案的方式去处理呢?
首先要搜寻比对:看现在所要输入的资料,在硬碟里是不是已有旧档案了;若在硬碟里有相关的旧档案,则以开启旧档的方式,而重新编辑——把旧的印象再加上新的资料,然后再储存起来。反之,若现在所欲输入的资料,在硬碟里完全没有相关的档案;则以开启新档而编辑储存之也。
比如说我们见到一个人,一看原早就认识了,为什么知道:是早就认识的呢?因为他的长相、他的声音,早记忆在心田里。故一核对,就知道他是某某人。是张三,就把张三的档案开启出来。是李四,就把李四的档案开启出来。若张三,认识已久,则他的档案就很大。如李四,乃最近才认识的,于是李四的档案就比较小。
既把旧档案开启后,则再加上新的资料:张三好象生病了,所以心情不太好等。更把这些资料加以输入、重新编辑,而再储存成张三的新档案。
若旧识者,已太久未连络,故档案搜索不得,乃重新建档,而为新认识者。然或那天,却猛然想起,原早就认识了;故将新旧两档案合并为一。
反过来说,如看到一个人,档案搜索了老半天,却没有任何印象。没有任何印象,大概就是新认识的吧!于是我们就重头输入:他是什么名字?从那里来?长相怎样?谈吐如何?一大堆资料着手去输入、编辑。
不只人是这个样子,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也会去回想:这是什么花呢?是茉莉花?还是文心兰?如果记忆中完全没有印象,乃不认识者。于是就去问别人:这是什么花呢?问清楚了,再于「花」的子目录下,建立另一个新的档案。
或许有一种情况,有个人其实是已认识了。但是为太久没有连络了,不只没有连络,更从来不去想他。所以现在突然看到了,想都想不起来他是谁!于是既旧档案搜索不得,故只好建立新的档案,而把他当作新认识者。然有一天,却突然想起来:耶!这个人原早就认识了。于是乃把新旧的档案,合并为一。
6、软体与硬体
软体的操作,必有相当的硬体作基础。身体气脉,即是心识之硬体也。
电脑主要是用来做档案的,所以基本上是以软体为主。但是不管用什么软体,都必须有相当的硬体作基础。
若就生命体而言,软体即喻指我们的精神,也就是心识也。而硬体则喻指我们的身体。身不离心、心不离身,这是我再三强调的。而在粗重的身体与细致的心识间,乃有气脉,用以传输和操作。气脉若在电脑中,即相当于许许多多的电子电路也。
7、电脑升级
电脑的升级,有软体的升级和硬体的升级。软体的升级分三:a、作业系统的更新。b、安装新的程式。c、旧程式的更版。
作业系统的更新,犹如悟性的提升,故新的作业系统必然既更方便迅捷,也更周遍涵容。安装新的程式,犹如生命广度的增加。至于旧程式的更版,只是细度的增加尔。
用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过一段时间后,就要升级。而升级,可分为软体的升级与硬体的升级。
首先讲软体的升级。就我所知:软体的升级,可分作三个等级:第一是作业系统的更新。比如从DOS的作业系统,到WINDOWS 3、1, WINDOWS 95、WINDOWS 98等。大致而言,新的作业系统都既更简单方便,也更周遍涵容。亦即既操作比以前更容易,也功能比以前更高明。故作业系统的更新,乃相当于悟性的提升。
为什么把作业系统的更新,比喻为悟性的提升呢?因为既前面把作业系统比喻为众生的我执。故如我执很坚固者,他的包容性一定很小,乃常会跟很多人起冲突的。而经修行后,既在理论上了解,也在体验上契入,故使我执慢慢淡化了,使心量慢慢打开了。这时,再处理任何人事,一定更得心应手。所以乃对应于作业系统的更新也。
第二是安装新的程式。比如我本来只有文书软体,而现在再安装简报软体、绘图软体、翻译软体等。安装新的程式,乃对应于生命广度的拓延。譬如以前没有接触过艺术,而现在触及艺术了;以前没有深入医学,而现在深入医学了。生命广度的拓延,即使不是质的升级,但还算是量的升级吧!
第三旧程式的更版。比如文书软体的从Word 5、0升级成Word 7、0,从Word 7、0,升级成Office 2000。版本既愈来愈新,也算是另一种升级吧!然而以这种升级,只是局部性的功能增强,所以只能对应于生命细度的精致也。所以必生命的高度、广度和细度,都提升了,才是全方位的生命也。
通常软体的升级,必对应于硬体的提升:比如硬碟的扩大、CPU的加快和记忆体的增加等,才有卓效。故修心证悟,亦必对应有身体气脉的改变才是。
就电脑而言,通常软体的升级都必对应有硬体的升级,才更有效;尤其以作业系统的更新为然。比如虽从Win3、1升级成Win98,可是你却还用原来的Pentium100,或记忆体只有16MB。这样虽软体升级了,却未必能用得更方便也。所以不管是CPU的加快、硬碟的扩大、记忆体的增加。总之,必硬体也一起升级,才真有效。
就传统的佛法而言,乃都把修行定义在「心性的提升」,这当然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心性提升的当下,也应该对应有身体、气脉的改变才是。虽这一部份传统的佛法乃讲得比较少,但就理论而言,应如此才合理。
所以一个人真修行成就了,也能具足六神通。而六神通者,当不只是心性的提升,也必包括身体、气脉的改变。否则神足通如何能升天入地、穿墙走壁呢?
以上,乃以电脑的比喻而说明八识间的关系。
八、业识与气脉
以下再用气脉的一些现象,来说明业识间的关系。当然有禅修经验者,对有关气脉的觉受,会比较熟悉。而从未禅坐的人,却只能依文会义而已!
1、拙火
人脑的硬碟,不只是大脑的脑细胞而已!其乃包括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故人的记忆,乃潜藏于中。人的作业系统,乃气脉中之拙火者。
前既将第八识比喻为硬碟,故一般人很容易联想到人身体中的大脑。因为大脑里有很多脑细胞,故像硬碟一般,可储存很多记忆。当然大脑是硬碟的一部份;但却非硬碟只限于大脑而已。
从我个人打坐的觉受中,我认为: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皆是硬碟的范畴。事实上,所有的气脉都会跟大脑衔接的;只是或为直接衔接,或为间接衔接的差别尔。
为何跟大脑衔接的一切气脉,也有记忆的成份呢?这在下面,会讲得比较明确。但所谓「记忆」,有的只记在潜意识里;虽然回想不起来,但却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就像在电脑中,有些档案虽无法去开启,可是还有它的作用。
以前已说过:气脉有深浅的不同,我们大致可把它分作五个层次:或名为五脏——心、肺、脾、肝、肾。或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总之,是有深浅渐次的差别。
前既曰:作业系统其实还是硬碟的一部分。故我执的末那识,也是气脉中的一部份。若以层次而分,乃属第四层次之行蕴也。而这行蕴的气脉,乃被瑜伽者,称为拙火。
拙火之气,虽全身皆有。但既非均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处。
这拙火,就世间人来看,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能源。然这能源,虽全身都有;但既非均匀分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特定处。为什么这样呢?
或随时间的循行,而疏密不同;或因作意的导引,而厚重不均。随时间的循行,如白天气在头手四肢,故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夜晚气归腑脏,故目不明、耳不聪,反应迟钝;甚至昏睡无梦,一切无知。
因为这拙火,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迁移。比如白天,为我们的眼睛须要看、耳朵须要听、手脚须要动、脑筋须要想;所以气乃运作于头手四肢。而晚上因为休息了,所以气又慢慢回归五脏六腑。因此白天跟晚上是不一样的,且于日夜中形成一种循环。
所以为何到了晚上,就眼皮沉重呢?因为我们的气,已从头下降而欲归回五脏去了。于是当经过眼皮时,就推它下垂;由是沉重而得睡觉去也,这是一天之中的变化。而于四季中,夏天的气比较浮,冬天的气比较沉。如在一生中,年轻气盛,年老气衰,也是有差别的。以上乃谓:随时间的循行,而疏密不同。
其次,如我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头部,气则往头部集中。反之,将注意力放在脚底,气乃往脚下集中。此乃谓:因作意的导引,而厚重不均。而所谓集中,也不是完全集中,而是有的部分较多,有的部分较少。它还应全身都有,否则,那个部位就会麻木不仁,甚至生病、死亡。
若人生病时,气则集中于患处,故人亦如夜半欲眠时,混沌倦怠,无精打采。严重时,目不能视,耳不能听。
其实在我们身体中,本就有一种控制系统:故头脑要想,气便集中于脑;脚欲走路,气便集中于脚。当然这是就健康者而言。反之,如一个人生病了。生病就医学来诊断,当会有千百种以上的原因。但是就气脉而言,生病就是为那部位气脉不通。于是以气脉不通故,它正常的功能失效了。以正常的功能失效了,我们才说它病了。
身体若病了,这时本有的控制系统,就会指挥将大部份的气,往这儿集中。集中作么?期以将不通的部位,再打通。尤其若患病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所谓很重要的部位,就是不立刻通,便会有生命的危险。
这时本有的控制系统,乃纠集大军,全力反攻。于是以气多集中患处故,手脚都不想动,眼睛也不想看,一副混沌倦怠、无精打采的样子。其实无精打采、混沌倦怠,就是叫他好好休息尔。而于休息时,才更方便纠集大军,全力反攻。所以一个正常的人,虽生了小病,其实不用急着去看医生。只要放松、休息,我们的免疫系统,便能自动调整过来。反之,不能放松,胡思乱想,气便无法集中。甚至急着求医,东奔西走,反消耗更多的气力。病不恶化,才怪哩!
如果病得很严重了,再不打通就要死掉了;于是本有的控制系统,乃把大部份的气,全集中于患处。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打通。所以这时眼睛不看没关系,耳朵不听也没关系。如果再不通,就要死掉了;则眼睛还有什么好看的,耳朵还有什么好听的?
故如一个人病到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即是非常危险矣!因为如果还打不通,便非死不可也。
如人专心观视时,以气集中于眼目故,耳鼻等功能乃为减却也。同理,若专心于听,眼鼻等功能亦减却也。
2、我们再来分析五官的作用。
如一个人正专心于看时,因气多集中在眼睛;为耳朵与鼻子的气乃被挪用了。于是耳朵跟鼻子的功能,就为之减却。由是而言:心是一?还是五呢?如果气平均分布在五官中,则既眼可以看,也耳可以听;只是既看不那么清楚,也听不那么仔细。相反地,欲专心于听,故把气集中在耳根里;这时虽听觉灵敏了,可是其余感官的功能,却为之减却。
所以有的人虽眼睛瞎了,可是他的听觉或其他感官,却会因眼睛看不到而变得更敏锐。这也算是另一种补偿吧!若声音太吵而不欲听时,乃可将意专注脚下,导气下行,声音当为之减弱也。
以上,如已对气脉跟感官的关系,比较了解了!则碰到声音很吵而心烦时,该怎么办呢?若你觉得吵,故心更着「意」于此,当然就更吵尔。如相反地,我们乃把注意力移到脚下;于是为导气下行故,听觉就不那么敏锐。
现代有很多人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其实这是不健康的。因为吃饭时,消化器官正忙碌,故应使气下降,而帮助消化也。反之,如还要看电视、听音乐,这气就上下忙乱而捉襟见肘也。
也有很多人因为紧张,所以于用餐时,犹不能放松。以不能放松故,气无法下降到肠胃里。于是时间既久,乃成肠胃病。台语中有俗谚曰「呷饭,皇帝大」,就是指于用餐时,须将一切都放下也。
气行于脉中,如磁头沿着磁带走,故将读出蕴于脉中之档案。若气行于常脉中,以行之较顺故,妄念不多。若脉崎岖阻塞,则妄念乃多。
3、下面,我们即来解释:何以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皆是硬碟的范畴?
以气行于脉中,其犹如磁头沿着磁带而移动,故将读出蕴于脉中之记忆。这种情况又如旧式的唱片,在唱机中有一支唱针,此针若沿着唱片的沟纹持行,则录于唱片中的声波,就被解读出来了。我们的气沿着脉走,即像唱针沿着音轨走,故能解读出过去所录进去的档案。
我们知道唱片里的声音是怎么被录进去的呢?从沟纹里的深浅、弯曲、宽窄等种种变化中,去录进声音的。同理,众生亦从气脉的粗细、弯折、直曲而录进各种情绪、思惟、印象等。
以一般人的脉,都不可能像高速公路这么平直、宽畅。所以气行其中,蕴于脉中的档案,乃被一一解读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于禅坐时打妄想,倒是顶正常的。除非他的脉,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清除;故愈来愈宽畅平直,而无妄念可打矣!
有些人于禅修时,乃用守窍法门,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处,尤其是身体中的一个部位。这时,以气不行故,妄想不会现行;然气若不行,又难免变成昏沉、无记也。守窍法门,我认为是有碍健康的。
脉的平直、宽畅与否?既与身体的健康有关,也与情绪的稳定、甚至神智的清明、反应的灵敏,有相当大的影响。故禅坐者,既练心又调脉,身心皆得其所也。
气若闭塞于某处,则昏沉无记也。如虽梗塞于某处,而气乃旁溢;斯则昏沉兼散乱也。
于禅坐时,若气闭塞于某处,则昏沉、无记也。为何气会闭塞于某处呢?乃为彼处有结,故气通不过去也。于是就像高速公路塞车一般,一大堆车子停在那边、动弹不得,故很多人便不免昏沉了。
故我建议:若为气闭塞于某处而昏沉无记,则不应下座。因下座的话,气就散掉了;虽不再闭塞于那里,但脉结乃未消除。应继续禅坐,直坐到脉通为止。若脉通了,人便清醒过来。甚至也不要于脉初通时即下座,最好再待半小时左右,等其更平顺了,再下座。
有时候,虽大部份的气皆闭塞于某处。但还有少许的气,从旁横溢。这种情况又像高速公路虽塞车,但有些灵俐的人,就先从交流道转下,抄小路,而待下一个交流道再转上来。然既小路,当不可能行驶很多车辆。所以思路,是不会很清楚的。于是此乃昏沉而兼散乱也。
因此就一般人而言,于禅坐时,昏沉跟散乱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继续坐,坐到气足脉通,情况就能改善。不需要因昏沉、散乱了,便觉得功夫退失了而气馁。以若不继续用功,脉唯阻塞得更严重。
如气积于上,则瞋慢妄念,自较多也。反之,气积于下,贪淫妄念,竟较多也。故不同部位的脉处,宁存有不同类型之档案乎?
在我的禅坐经验里,有时候因头部的脉不通,所以气乃积在那儿。于是此时的瞋心与慢心,乃比过去更强烈。有时候为小腹或阴部以下的脉不通,故气就积在那里。于是此时的贪心与淫念,自较往昔夸张。这时,该怎么办呢?不必慌,觉则无咎。唯继续坐,坐到脉通了,一切妄想杂念即似春梦了无痕已。
所以从这些现象来审思,乃更能体会到:众生是无我的。因为真正控制者,乃非我也;而是很多与身心相关的缘起。而在缘起离奇的交会中,一切现象与觉受,宁非如梦如幻也。
既气积于上,就会有瞋心、慢心的现行。气积于下,会有贪欲、淫念的现行。则不同部位的脉结,乃存有不同类型的档案也。所以我认为:一切与大脑相关的气脉,都是业识的范畴;且不同部位的脉结,还储存着不同子目录的档案。
一般人的脉,皆是浅表之脉,较顺通。隐里之脉,较难调。然而浅表之脉,虽较易通,但不稳定,容易受情境之干扰。深隐之脉,虽较难通,但较稳定。
以全身的气脉,既有比较浅显的,也有比较深隐的。浅显者如神经之脉,而神经之脉乃可用意识去控制、导引也。深隐之脉,如内分泌之脉也。
比较浅显的脉,就禅坐的功夫而言,乃较容易疏通;可是却不稳定,故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干扰。境就是外境,比如眼所见色,耳所闻声。而情,就是内在的情绪。如果生气了,气往上冲;高兴了,气往下沉。所以情绪一变化,脉就跟着纠缠了。
很多人在打坐的过程中,自以为他的脉通了,他可以导引控制了。其实能导引控制的脉,只是浅脉尔。故如溺于在浅脉里作功夫,更深沉的脉就不容易打通也。
如何才能更打通深沉的脉呢?唯内摄的功夫尔。深隐的脉虽较难通,但如打通之后,便很稳定。故可不受意识的控制、不受情绪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经修行禅坐而将脉调通,则既情绪会比较稳定,心智也会更加开明。总之,身跟心是相辅相成的。
修行者从明心而调气,从调气而通脉。心如人,气如马,脉如道。从明心而调气者,乃以人来指挥马走。而人如何指挥呢?乃须要有心中的蓝图。而明理者,即标示此蓝图也。
虽然我也重视气脉的通塞,但却非认定:修行须从调脉去着手。甚至也不同意,道家所强调的「性命双修」。因为身心虽互为影响,但心是本,身为标。以得本者,标必从之。得标者,本未必得。这种情况就像电脑中,乃是以软体来控制硬体,而非硬体可控制软体。故心识的变化,虽很微细;可是身体气脉,却受其左右。所以一个真具智慧者,乃必从心去着手。
心当怎么去着手呢?乃从「明心」去着手。于是心既明,则气随调。气随调气,则脉亦通。故是最直截了当的,但这也须对上根者才有效。一般人要直接明心,恐怕还不容易。
为什么说:心既明,则气随调呢?这我们乃作一种比喻:心像一个人,气似一匹马,而脉乃道路也。所以从明心而调气者,就是用人来指挥马,使行之于我所抉择的道路中——不是它既有的道路,这是我再三强调的。这道路乃根据修行的需要,故无路可使有路,小路可变大路。
然道路究竟该如何规划?这乃牵涉到我们心中的蓝图。而蓝图怎么画呢?从所悟的理,自然就会呈现出道路的蓝图。事实上,所谓蓝图却不必像建筑蓝图一般,得画那么详细。就修行而言,只要确定大方向及锁定目标,便可矣!
然大方向是什么呢?就《楞严经》的宗旨而言,是见性而不着相的方向。从觉悟妙净明心而趋向自在与圆满也。我们得时时刻刻,把方向瞄准好;而来指挥这匹马走,最后终于能到达所预期的目标。相反地,如迁就旧路;则旧路与觉悟,却南辕北辙也。
既依需要而去开路,所以脉不是固定的,更不因循旧有的。它将会随着我们修行的成就,而不断地进化也。然而有的马太慓悍了,竟不顾人的指挥——业障深重。从调身而调气,从调气而调心。
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蓝图,却被这匹马带着四处乱走,走的唯旧路;而旧路,即生死之路尔。有时候,我们虽也想指挥这匹马走,结果马太慓悍了,竟不顾人的指挥!为什么呢?为过去的业障、习气太重。「习气」,还果真是一股气哩!于是既习气冲动,便阻碍了正气的流行。故业障深重者,欲直接从明心去调气,却不容易。所以反要倒过来:先从调身而来调气;待气调后,再来调心。
简言之:理通则心平,心平则意宁;意宁则气直,气直则脉通。脉通则体泰——卷舒自在、任运无碍也。
最后,我们用一个偈颂,来标示修行的大原则。首先「理通则心平」,如果我们对于「本来清净」的道理,能完全体证的话;则所见诸法,都是平等而清净的。这时,我们的心还会不平吗?
其次,「心平则意宁」:心既已平了,意才能宁。宁乃是不造作、不取舍。既一切都是平等而清净的,那还有什么可造作、取舍的?于是心乃唯安于当下尔。
「意宁则气直」:这时,我们的意向就很单纯而已。所谓「安于当下」却非不动也,而是只顺着理路去走。所谓「理直气壮」,既理路单纯,则瓜葛不生,故正气浩然也。
「气直则脉通,脉通则体泰」:气既直又壮,故脉乃很容易疏通。而脉既疏通,则身体就自然能健康、灵敏、通泰。消极的是没有病,而积极的是能发挥更强的功能:卷舒自在,任运无碍。
现代很多人都注重身体的保养,然身体当如何保养呢?从理通、心平去着手吧!佛法何以说:病都是业障?既从理不通、心不平而生病,当然就是业障了!
问:意云何不宁?
答:有动向、有取舍,故不宁也。故修行之要,乃绝意而已!这也就是《楞严经》所谓的「舍识用根」。
至于详细内容,请待下回于〈廿五圆通与参禅法门〉中,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