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我理解法就是过河的船过了就舍了,前面还有路就要借助别的法。还是要找师父,自己瞎修耽误事)
心态心量不一样,铺垫的功德也不一样,成就就不一样,这是行持积累的功夫,修行重在“行”,不然不可能好多年就一个方法。其实寻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师父提点,自己有上进的要求,这个人自己努力同时必须有主动,还要肯付出时间精力物力心力,真心交换才是合道,师父才可能说点真话告诉你吧,否则“道不叩门”,谁闲的啊?
自己不进步了,就是卡那了,按照自己的想像,认为那就是了,就没办法进步了。
自己修就是自嗨,找一个自我平衡的精神依托,追求都谈不上,追求是要追和求的。所以,师父法不轻传也是重法,轻法是自轻了,而不是自重。
只要不是欲望,就应该去追求,世间事也是如此。本性就不贪,为何要放弃?果正师父说的,面子不重要,人品珍贵。为修行放弃一些让自己成长的机会,这不是追求。
你是和我一样,希望大家进步,师父也是知道的,谁问谁应。你又没有懈怠过,妄自菲薄是自轻了。有些时候,我们是被自己卡住了,突破不了,就是有错误的理解,需要师父的智慧来引导,思考到位对症就会很快,你已经很快了。浮云师父的法是直指人心的,看起来轻描淡写,实则不容易做到,回头最难。
我在想你昨天说的妙境长老临终那句话,“人生不曾空过”,是真正的修行人啊。本来就没有多少人能真修的,而妙境长老这句话,也是给自己的总结,是保持惕惕反思的人才有的圆满总结。师父们一生面对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也是成就自己的修行,完成自己的追求。至于跟随的人,能和师父一样有曾经的坚持不懈,他一定会从芸芸众生里,从这人群里走出去。如果自知没有师父那样的成就,他也是不会离开师父的,随学亲师,靠着真正的虔诚,一样会有结果。
聊道得相配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志同道合不是挂在嘴上的信仰和目标,是三观的和谐配套才能走到一起,是人品智慧见识习性等等因素才能聚到一起。有愿还是有欲,结果可不一样。
我就是对牛弹琴有点够了,开始学师父玩吧。投入太深,需要的是抽离,老道说应事不应心,应心太多了,外感皆非道心。还好因为自己不断求道寻师,不至于陷落,就像是阿弥陀佛罩着观世音菩萨一样,如果不是虔诚,哪会有今天,所以,虔诚上愚钝点好。一旦有目的,就不可能有虔诚。
(麦克:真是那样,谈修行那也的都有修行的真实心才行,这个虔诚说得太好了,疑是一大障碍,不能自己脑子去想象一个完美的师父形象然后再跟现实比较,然后妄想自己也要达到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你说的还没认识自己的现实情况,护法搞不好都干不好,还是得脚踏实地点的好)
就像读了书当了知识分子,或者人生暴富以后就觉得自己人也高贵了,这是底子问题。护法都想做老大,就跟臣子想谋权篡位一样,自己又没底气,最后就本分也丢了。明哲保身是滑头,谈不上正气。
很多人找师父学的是知识,是方法,是手段,却不学德行。学的越多,可能就害怕更多,因为越多知识灌输,人心思就越复杂,修行就不能返璞归真了。修行是损有余补不足,不肯损,那就有不足了。看透了,也就放下了,否则总是寄于希望,就不合道。
自己一步都没走出去过,还想追求完美,就可能成为最不完美的那个。师父给我找的这个叫“诧寂”的院子,就像我的眼睛于我的人生,完美中那个最大的缺陷。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优势,也终将毁于这个优势,所以永远不能恃才傲物。
(麦克:这个就是一叶障目,通过损之又损,舍弃自己的得意找到自己的不足,今天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