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A Broef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 Earliest Astronomical Work《GanShi Star Classics》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3-7-13
|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两书的合称,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为当时的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天文学专著和关于天文的观测记录用以君王星占之用。其中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取名为《甘石星经》。
该书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也是命运多舛,历代屡有篡改增删,现存民间流传的抄本已不是原文。原书词意较浅,也很简略。《汉书·律历志》记载这部书有各八卷,到《隋书·经籍志》记载只有各一卷,到唐以后此书就完全散佚了,仅在唐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中保有一些片段,现传版本大都由唐代人摭拾破残旧本,缀补而成,但到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仅保存了它的梗概。然而,此后《甘石星经》在流传中有着越来越多的版本。如元朝末年陶宗仪的《说郛》中收录的;还有明崇祯中期毛晋的《津逮秘书》本,由毛晋收录并刻印,又名汲古阁本;此外还有《五朝小说》《道藏义》等也收录此书。这些版本都称《甘石星经》为《星经》或《通占大象历星经》,虽然各种版本卷数有多有寡,但内容都完全相同,附有的星座图形也相似,只是次序互有先后,这些版本应当同出一源,源于原本《甘石星经》。
通过流传版本以及相关古代天文资料保存的内容可知,《甘石星经》以甘德、石申两人记录的关于宇宙星系变化情况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战国时代天文学成就,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和五行星的观测记录。《甘石星经》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恒星变化位置图表,石氏部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甘氏部分系统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
《甘石星经》中的《甘石星表》所载星座的测量形式,是中国天文测量学上独特的赤道坐标系。这个星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也谷测编的欧洲第一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的数据。此书反映了战国时代天文学成就,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和五行星的观测纪录。
《甘石星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高度,同时也影响到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造阿房宫和建造郦山陵墓,就采用了天文学的知识,两座建筑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西汉惠帝元年(前194年)重修长乐宫,将城垣提高三丈,“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旧京城为斗城。”(《三辅黄图》)在西汉陵墓壁画中也有相当精彩的星象图,最有名的是河南洛阳西北郊西汉墓中的壁画天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