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选发文章是广普,就是要让人学习了解些知识常识,至于内容,需要的就会找。像我们,不是什么都能看懂,但是我们给需要的人准备着,不只是自己需要才去做,这需要无私。人一生能需要到的很少,就是适合自己就是好的,不能小胖那样什么都想要。这世界是有等级的,都平等了,世界就毁灭了,所以道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而不是贪多了不属于自己的。
师父说恶果就是不愿承受或者无法承受的,忧郁症就是恶果。其实就是贪多了,或者接受太多了,包括知道太多了都会崩溃,干快递的活还要知道每个包裹里都有啥吗?
月圆:
对,消化不了就乱了。再说东西自己需要,用了但永远不是属于谁的。所以放到网站是最好的分享方式,想起寺院都会有“法物流通处”,网站也是。
小北:
饮水思源,凭什么需要你就有,所以法脉法流,靠人传的,传承是给有承担的人,才传得下去。我们虽然就这点力量,但也是为了自己,不做,光吃别人的喂食,如果某天没有人给你了呢?道体无碍,得循环起来,法在动中寻,财在欲中取,做这个不能赚钱。
月圆:
咱纯粹,赚钱还是要有自己的利益关系吧,贪什么最后都会脱不了身。
小北:
赚钱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福报其实是拖累。修行就是为了智慧和解脱,以法获利,就等于葬送自己的法身慧命。道德拿来卖钱,就是把人的灵魂变成低等动物,都知道修行要保住灵魂,拿啥保呢?保住的灵魂还是人的元灵吗?为啥会有那些所谓的附体?你接受了交换,就要承负,跟受供养是一样的,这些钱财物都是别人的精气神,什么心思都有,你受了就要承负,消化不了就要背负,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的。
所以前几日写了那篇关于因缘的文章,结缘要谨慎,尤其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甚至亲人之间的羁绊,都是这种因缘所致,成为修行的障碍就不是善缘了,一来一往,一受一生就过去了,再回头就更难。人虽然嘴上都会说不求回报,但大都是自我欺骗,否则何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现在的生活有极高的品质,都是过去无法想像的,有了大批鲤鱼跳龙门的假相,若是福报能化神,人类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忧郁症,何况鲤鱼没几条,尽是些虾兵蟹将。
人越老需要的越少,我都嫌自己得到的太多,所以需要分享,需要做点什么。西游记里的妖怪都是来度劫的,唐僧不干活,但是经得取。我昨天看了个印度种性制度的阶层划分:
“一: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意为喉舌,垄断文化教育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二: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意为双臂,主政军,拥有征收赋税的特权。
三: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意为腿部,主商业,由商人和农民构成。
四: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意为脚部,非雅利安人,底层劳动者,被认为是低贱的种姓。”
这个虽然没有什么民主可言,和我们华夏的文化也无法相比,但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这里看,那个悉达多太子更像是从刹帝利种性到婆罗门种姓的跃迁,“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意为喉舌”,喉舌,更像教主说教。排第二的释迦族掌握着行政和军队,虽有权势富贵,也还排在婆罗门之下,要臣服于婆罗门。这种等级划分,说明了什么呢?我想印度种姓制度最高级的阶层,是要掌握精神的控制权,那么人要不想被控制,想在这样的制度下解脱,首先要获得身体的自由,最终要摆脱精神的控制,所以有了释迦牟尼成佛。
想想为啥那么多人都喜欢做法师,弘法的人就是喉舌,掌握精神控制权嘛。但实际上宗教永远不能在权利之上,喉舌永远掌握在权利的手里,所以婆罗门代表的其实是权利。悉达多成佛了,今天的刹帝利种姓依然在婆罗门之下,释迦牟尼的修行是为了摆脱这种不平等的精神到肉体的控制,而提出众生平等,结果反观今日之天下,佛教乃至各宗各教,做的尽是和佛陀思想相饽的事。
悉达多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基因,至此我彻底理解了师父提出的佛陀的觉悟和中土的道家,思想是有不同的,一言难尽,也无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