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大乘三十七道品实修详解 

  The Thirty-seven Paths of Mahayan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Practical Practice  

作者:墨人     发布时间:2023-6-12

大乘三十七道品实修详解

讲义(即释绍真先生所著《大乘原始佛法》)第二页的圣号,希望大家有空多念念。

大乘三十七道品简称大三七。大三七是止观,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门功课就是止观。什么是止观?所谓止就是梵语的奢摩他;观就是梵语的毗婆舍那。通俗的说,止就是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持续无间地观注于特定之对象。注意这里的外境指的是除了你所要关注的对象之外,不关注其他对象。这里的妄念指的是五盖等妄念,我们大三七的修行中,初步我们只需要止息五盖就行了。那么什么是五盖呢?盖指的是某一种心所覆盖了身心,称之为盖。五盖,指的是贪、嗔、掉举、疑惑、昏眠,这五种心。比如,当嗔怒覆盖身心的时候,西方人研究认为,一个人的身心被嗔怒覆盖,其智商相当于一只喜鹊,比章鱼的智力还要低,所以哲学家告诉我们,大怒时,我们不要做人生的重要决定。而我们的止观是定慧等持,所以我们不能在五盖中修行,那样既不可能产生定力,也不可能产生智慧,因为你被覆盖了,整个人被遮蔽了,捆绑在密闭的容器中。说到底,就是我们要乘自己五盖轻微的时候去修大三七,持戒是导致五盖轻微的有效途径。止观的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集中心思去观察、选择和直击。重点是直击,就是一击即中的观察,比如我们身念处的时候,观身如虚空,你的注意力击中“身是虚空”这一组合就为止,不要去管这个虚空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注意及时止住吸住,但是又要能击中,能吸得住。我们的观就是慧观,引导我们的心直接击中目标,然后平静、稳定、无间地系心在所缘上面,也就是目标上面。这里多次提到无间,所谓无间,就是没有时间间隔,一直不间断,如果你中间断了,那就不叫无间。


五盖: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盖,执着五欲之境以盖心性者。二、嗔恚盖,于违情之境怀忿怒以盖心性者。三、睡眠盖,心昏身重,而不为其用以盖心性者。四、掉悔盖,心之躁动,谓之掉,于所作之事而心忧恼,谓之悔,以盖心性者。五、疑法,于法犹豫而无决断,以盖心性者。


请大家预习讲义的64页那一章。

几个基本术语的意思,通俗地讲

1、所缘: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对象或者目标。

2、心所:为种种复杂之精神作用。是对各种心理之分类,如贪心所、嗔怒心所

3、能所: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

 

上次我们谈了止观的基本概念。有了这个基本概念,我们就能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定慧等持,定慧等持和狂禅狂慧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是否通过驱除五盖来实现定的增长和实现慧的增长,二者同时有效增长,才是定慧等持。所以对于五盖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认真研究,不要以为我不是盛怒状态就不在五盖中,到了后面的四念处、无根、五力,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五盖是多么厉害。当然它还厉害,也敌不过始祖给我们制定的大三七。


大三七分为三类:1、直接观入型,见P64。就是观身如虚空,观受不在内外中间等,适合有一定般若理解基础者,也就是适合理性思维比较强的人修;2、对治型的。见P115。就是观不净和白骨观等。适合般若理解基础不太好,或者理性思维差,而形象思维比较强的人去修。3、就是纯般若进入大三七的,适合已经开悟见性的人。开悟见道者,通过纯般若的大三七,重新进入果定,这个不太适合初学者,初学者贸然进修,可能产生未证言证和狂禅狂慧。当然,修纯般若是正法,思维般若或模仿般若又叫念佛法身,他的成就目标就是证得十信,又叫坚信位,现世见佛形象身。如真如实观,到了非想非非想,最后就是坚信位。真如实观思维般若或者说念佛法身,证得的是“相似空三昧”,不是大三七见道时所见三三昧之空三昧。所以是两种不同的修法,不要混淆,不要相互踢场子。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从直接观入型的大三七入手。释绍真先生在四念处之前写了63页来介绍大三七的特征,和修行注意事项,希望大家也浏览一下,并且释绍真先生也给了我们一些武器来抵抗狂禅狂慧者对修大三七学人的骚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从四念处开始谈,前面的部分其实很重要,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群不知能存在到哪一天,所以,我们直接谈实修,实修就是从四念处开始。
 

四念处,什么是念处?所谓念,就是慧观,所谓处就是所缘。这样说,不好理解。通俗点说,念就是通过寻找和选择,将心安定在某一个地方,处就是地方,就是目标。我说得不太准确,开始修的时候,可以这么去理解。四念处的所缘是名和色。所谓名,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心理范畴的东西,而色指的是物理世界,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物质。名根据其作用方式不同,又分为受、想、行、识,以及各种心所,如贪嗔痴等;色又分为四大和声、香、味、触、法。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希望大家查一下佛学词典,把这些基本概念弄清楚。当然名和色的分类,在《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里更详细,我们这里只是了解一下与我们修大三七相关的一些必知概念。四念处,也就是通过寻找和选择,将观照的心吸附在四个目标上。这四个目标是哪四个目标呢?就是身、受、心、法。四个目标,最后融合成一个固定的组合,你每次修四念处的时候,就知道直奔这个组合而去。


先说身念处,身念处,我们要观内身、外身和内外身。讲义上说的很清楚,我们来通俗理解,所谓的内身,就是皮肤和毛发覆盖的范围,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所谓外身,就是内身之外的山河大地、宇宙星辰和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外身。所谓外身,就是我们的视力、听觉、嗅觉、触觉和思维想象所认识的对象。内身和外身的概念弄清楚了,内外身就不难理解了。把四个念处的范围弄清楚很重要,下一步就正式进入身念处。身念处的内容就是“观身如虚空”。这里的观虚空,其实就是观真空,就是观无,没有实际存在的体。也就是“无色、声、香、味、触、法”,《观F三昧海经》就直接说观成无。见真实三昧就是直接观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没有的,被风刮散后的那种没有,被水溶解之后的那种没有,被火烧尽后的那种没有。有人说,虚空不好观,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比如我们做梦,梦见自己的身体和整个宇宙好像真的存在,醒来之后发现,这些都会没有的,都是图像,啥都没有。看过空中电影的应该知道,空中是没有武士的,那不过是光影效应而已,其实是空的。我们的观照是一击即止,就是观到“身是虚空”这一组合,就为止,就制止住,始终关注在“身是虚空”这一组合。当我们的心离开这一组合的时候,我们又把它拉回来。就像训练野马,野马总是挣脱缰绳和栓柱,每次挣脱,我们就拉回来,直到你不用拉,它自己就知道回到栓柱那里去。不仅身念处是这样,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都是这样,以及后来的无根、五力都必须在调伏心,这一点上用力。狂禅狂慧号称见佛性,号称一秒直达,他们的心是没有经过训服,所以会走向狂。
 

讲义第二页的圣号,希望大家有空多念念。

上一次,我们说了内身和外身的概念。四念处的身受心法,每一个念处都有内外,这个内外划分的标准,就是依据内身和外身来划分的。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是早就划分好了,否则别人突然靠近你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躲闪呢?因为你确定内身是我,而外身是我的,或者说是我的世界。


受念处,这里的受是感受的意思,感受是很宽泛的范畴,比如无聊、比如空虚,比如高兴,比如恐惧,这些都是感受。如果一个个地观,那将是杂乱无章,永无穷尽。始祖给我们将感受分为三类: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所有的感受,经过这样一分类,就一网打尽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会产生各种感受。我们内身产生的感受叫内受,比如疼痛;我们外身产生的感受,叫外受,比如我们看见一朵花时产生喜悦感,这个是外受。还有一种是内外受,就是当我们看见一个恶心的东西的时候,要吐,就是外受使得内身产生了强烈的受的反应。观受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苦、乐和不苦不乐的概念。什么是苦受?就是不如意,不舒服,就是逼迫感;乐受则相反,所谓乐受,就是如意感、舒服感。而不苦不乐受,就是处于中间界线上的感受。如果你连三受都没有观到,就“无受想行识”,那其实是狂禅狂慧。所以我们比须努力地去发现,我们的眼看一朵花,我们看的时候是苦受、还是乐受。我们现在站在这里,我们内身里是苦受还是乐受,时时刻刻都记着这样去训练你心的敏锐度,久而久之,就能很快发现,连细微的三受也能发现。有人说,我观不到苦乐,其实通过观呼吸,很容易发现这三受。我们现在开始,慢慢吸一口气。开始吸的时候,我们感觉很舒服,然后才会有动力不停地吸,这个是乐受,乐受是导致一个动作能够持续进行的根本原因;等到我们的气吸满了,我们就开始感觉撑胀,或者憋闷,感觉不舒服,这个不舒服,就是苦受,因为苦受,我们就会逐步减少吸气的量,直到最后停止吸气。苦受是导致我们终止某一行为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苦受提醒我们终止吸气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一直吸下去,直到肺炸裂为止。我们身体和心理的每一个细小的活动,必然包含有这三种受,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它们。


我们对于受的观照也是一击即止,比如看到苦受,我们观到苦,就为止,不要再去分析,这个苦是空虚感,还是寂寞感,还是不舒服感,是多大程度的不舒服?不要延伸观照,如果要延伸,我们也得按照始祖说的方向去延伸,也就是往五根五力的方向去延伸。这一点很重要。观到苦乐和不苦不乐,并没有完成受念处的观行。我们重要的是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受究竟是不是在内?究竟是不是在外?比如胃痛的苦受,究竟在不在内身?因为前面观“身如虚空”,就是简化观行的内容,内外身已经没有界限。在受念处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个受,究竟在不在内身的胃上面。通过观察后,我们发现,这三种受,既不在内身,也不在外身,而且还不在内外身的分界线上,这三种受都有逼迫的性质,让你无法逃避,但是这三种受无内外。这个受既不住在心上,也不住在色法上,是脱开的,甚至最后也不在三三昧上,我们找到最后,发现原来是无所住的。为什么我们平时觉得是胃在痛,是花儿向我们笑?是我们的错觉和联想,给他们划分了内外。说句题外话,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每种法都是单独存在的,并不存在谁和谁结合在一起,所谓心法接触色法,只是我们的错觉,其实并没有接触。就像我们看见两辆车相撞,两辆车的原子和原子并没有碎,也没有接触,原子和原子之间始终是有缝隙的。


当你发现这三种受,既不在内,也不在外,而且还不在中间的时候,我们就初步完成了受念处的第一阶段的观行。这个只是起步,为后面的观行做准备的。前面我们说了,这三受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逼迫感,逼迫我们不得不生产“受”出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这三受本质上都是苦受。这样我们就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观行。第三个阶段的观行就是观苦不生,就是观这三种受平等不生。这是后面的内容了。当观苦不生,观得很深入的时候,可能瞬间引发心法、色法甚至虚空等所有身心万法,也就是一切法,在瞬间产生质的变化,所以这里观受念处很重要。

当然,光观受念处,要产生质变,还是很难的,因为还有一些细微的障碍要清除干净,我们的心才能直奔佛性而去,也就是必须得到心念处的辅助。心念处是导致质变发生的根本动力。我们要找到苦的原因,从根本上根除苦。


狂慧者如果足够聪明,记忆力和理解力足够强,通过广读经文,也可能会弄清楚佛性的内容,但是他的心没有驯服,还是狂躁的野马,到处要渡人过河。而真正见佛性的人,通过大三七的修行,他的心是驯服的,能够自然而然地吸附并安住在念处上,也就是《大般涅槃经》说的,能随时观到四食和四识住。比如说,近几年Alphago见性的事,炒得沸沸扬扬,就是没弄明白大三七的核心内容。


前面我们说了身念处是将心吸附在“身是虚空”这一组合上,到了受念处,我们的心开始发现,虚空中有各种感受,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我们要记得与前面所观的内容组合起来,如果不组合起来,一个观完了再观另外一个,就会脱节,所以要把以前通过正念选择的念处,综合起来,组合起来,当你再次修四念处的时候,你直接进去就可以观一个组合,而不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碎片地观,那样就不能获得根本进展。


下面我们谈一谈心念处,心念处就是观苦的根源。同样,我们平时依据内身和外身的分界,我们把心也在潜意识中分成了内心和外心,因攀援外身所生心为外心,因攀援内身所生心为内心。讲义的第66页,将内心和外心具体有哪些内容说得很清楚,但是不太容易记住,我们观心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心是散乱还是专注。如果我们关注的东西太多,心就会散乱,或者般若慧太多,心就会散乱,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心拉回来,拉到我们的虚空和三受的组合上来,保持专注。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观心念处的更深层次的内容:贪嗔痴。那么什么是贪嗔痴呢?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们处于无明的时候,无明缘行,贪嗔痴就产生身口意行,当我满开始破除无记状态,将心专注下来,观到贪嗔痴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破除对贪嗔痴的无知,就是在破无明,这是初步的破无明,是一切止观的基础。因为止观的下手之处必然是贪嗔痴,或者无论它怎么前行方便,最后必定要回归到这上面来。这是F教止观的基本属性。连这个无明都没破的人,号称见佛性,那一定是妄语或者狂禅狂慧,多半是在无明或者痴心所里。


那么,什么是贪嗔痴呢?讲义的66页,说得很清楚,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贪有二义:渴望感、如意感;嗔有三义:不如意感、危险感、热恼感;痴有二义:不辨贪嗔痴、不解。知道了贪嗔痴的具体含义,我们首先要破的是痴心,痴心里首先要破的是不辨贪嗔的无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充满了贪嗔痴,所以,我们要看清楚心的每一个动向,哪些心是有贪的,哪些是有嗔的,哪些是无贪的,哪些是无嗔的,哪些还有细微的贪心,哪些还有细微的嗔心,注意在观细微的贪嗔的时候,不要为看清楚而去强调,而扩大贪嗔,那样就与禅修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我们是要看到贪嗔本来的大小。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朵花的时候,我们仔细看我们的目光在接触到这朵花的时候,是如意感还是不如意感,是危险感,还是渴望感?前面受念处我们观到三种受都是逼迫,都是苦,那么苦因是什么呢?就是贪爱,贪爱将心法和色法纠集在一起,因此贪爱又称为集谛。我们前面是观苦不生,这里就要观集不起了。观贪嗔痴平等无。也就是“无苦集灭道”的无苦集。


好总结一下,心念处的内容主要观到贪嗔痴。而首先是要观到痴。我们还是通过观呼吸来看贪嗔痴,我们平时呼吸,我们是不知道里面有贪嗔的,也就是众生都是无明的。现在我们来吸一口气,因为吸这个动作的顺利和补充氧气,我们会产生如意感,我们的如意感持续,就像加速度,导致我们吸气越吸越大,这个时候会有不如意感,或者说危险感,这种不如意的感觉就是嗔,然后我们就开始逐步减缓吸气量,直到停止吸气。那么贪和乐受有什么区别?受缘爱,乐受是产生贪爱扩张的因,虽然是瞬间,你可能分不清,但是如果禅定的功夫很深,就会看得很仔细;同样苦受是嗔恨扩张的因,而苦受是因为贪爱导致的。这里的苦受,也就是逼迫感,无论三受中的哪一受,都是逼迫感。为什么凡所有受都有这种逼迫感,就是因为贪爱导致的。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点复杂,我们要仔细体味。

                图片

因为我们在身念处的时候观色受想行识均是空无,是没有的,导致现在我们自然就进入了经文说的“观心无方圆大小”。《海印经》说:“观无所缘是心念处”。注意大乘的我所,也就是所缘是贪欲,这是大乘对于我所的定义,要与小乘的区别开来。而《观三昧海经》则直接观这些贪嗔痴心是没有心,也就是平等无。大三七从身念处开始,就一直是一环套一环,前面观好了,后面自然成。就像一辆火车,发动机启动后,只要一直在正轨上,就能自然达到终点。大三七由四念处自动激发出五根,五根平衡后,自然激发出五力,五力不可屈服,直接见道。所以妄自往大三七里掺般若或掺其他的观想,只会让火车下轨道走水路,那是很危险的,必入狂禅狂慧。
 

我们现在观到的是“虚空苦和贪嗔”的组合。我们的心就放在这个组合上,然后观苦不生,观集不起,观贪嗔痴平等无。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观法念处。法念处的内容是:五盖、五蕴、十二入,四圣谛、七觉支。五盖,其实与心念处有些重合,就是掉举和昏眠,需要注意。所谓掉举,就是心不能吸附在念处上,总是动摇,不能制心一处所致,掉举属贪一分摄,也就是在分类的时候,掉举还是分到贪里面去了,因为你的目标移动了,改变了,没有贪心的活动,怎么会轻易改变目标?所以《成唯识论》认为,掉举,是贪一分摄;而昏眠,而所谓的昏眠盖,就是身重、心重,不堪其重,而沉没入所缘,不知不觉,导致心极暗昧所致。我们观法念处,主要是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这里的不得是不得相,《大般若经》认为无所得就是“无二”,也就是相对的两边都是平等没有的,《神通境界经》则指出,初步观无得相,就是观心中无色法,当我们发现五盖的时候,首先观其心中无色法,也就是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但并不能达到没有我所,因为"我所"是贪欲。当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贪嗔痴。法念处的第二个内容就是五蕴,五蕴中是否有贪嗔痴?这点在心念处已经观了。法念处的第三个内容就是观十二入,十二入的概念,大家可以查一下佛学词典。观十二处,主要任务也是观有没有贪嗔痴。我们现在四念处观完了,我们所观到的组合就是“虚空、苦和贪”。然后我们观苦不生,观集不起,就进入了法念处的第四个内容,四圣谛。当然,由四圣谛,我们最终进入七觉支。在七觉支里,我们以三三昧中任何一个三昧为所缘,修到“不掉举”,这个不掉举是你想定多久定多久,此时若七觉支的七支平均出现,就见到了佛性。我们前面观的虚空,直到七觉支的舍觉知的时候才舍,也就是狂慧者喜欢到处教育人的“虚空也是没有的”云云。法念处,小乘将五蕴和苦等同起来,认为五蕴是恶法,于是产生厌弃五蕴、厌弃生灭的修行最高目的,这容易导致自杀,历史上自杀者不计其数,所以我们是不得善不得恶,这是最重要的区别,因为不得善不得恶,所以不会对灭谛上瘾,如果有人煽动你厌弃五蕴,仇恨五蕴,你知道那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要走的是大路,不是羊肠小道。


我们以前建了五次群,都因狂禅狂慧者来踢场子,强行要度我们,要一招搞定大三七,瞬间直达初地或者佛地,而导致不得不解散了群。因为辩论极易导致谤佛谤法,而且只有大三七修到五根,且不终止定的时候,我们才能得法眼净,才能具备鉴别正法和邪法的能力,光是以经文为依据,还会存在一个理解力偏差的问题。比如说狂慧者,字字都是经文上的,但是字字到他那里都狂了。现在留给网络正法的时间不多了,只有一个月时间了,我们不会再解散群,对于狂禅狂慧来踢场子,直接踢出群。


四念处说完了,我们就来看五根。

五根之后的部分,主要靠大家自学。到了五根,我们所观行的组合就主要放在四圣谛上了。前面受念处观苦不生,心念处观集不起,这个时候,会导致心法和色法产生质的改变,产生根本性改变,就是信根处的“一切法不生”。之后的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就自然催发出来了。五根最重要的是注意定慧的平衡,五根的平衡,说到底还是定慧的平衡,如何平衡定慧?讲义里讲得很清楚。大乘从般若进入,所以会慧比较多,慧多就会散乱,而定多了,就会懈怠。所谓精进根,就是努力地调节定和慧平衡深入的。如果不知道保持五根的平衡,是催动不出五力的,当五根平衡到不可屈服的时候,就是五力,到了五力,就是一个窄拱桥,只有当我们五力的力足够,或者说惯性足够的时候,并且轨道上不加杂物,就能冲过去,到达七觉支。所谓七觉支,就是以三三昧中任一三昧为所缘进入的定境。其最低定力是“不掉举”。


证得了七觉支的人,这个时候就体会到了绝大多数般若智慧,所以不会不懂八正道,他可以以最快地速度将自己的心吸附在八支纯般若上,这八支般若是一个固定组合,也是最简组合,是最直捷的组合,通过这八支般若的自动催发,再次抵达佛性。所以你不要相信狂慧者说的,一两句般若词组能让你见性,那是不可能的,必须八支。因为中道又名八正道。

 

关于四正勤,主要就是要分清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然后趋善去恶还是要的,否则如何完成大三七。其中善指的是十善业道和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其中的恶指的是五盖等烦恼覆心。五盖是:贪欲盖、嗔恚盖、掉举盖、疑盖、 睡眠盖。这些讲义都讲得很清楚。


下面我们谈一谈对治型的大三七。翻开讲义的115页。对治型的大三七,《大般若经》里有三套。讲义里只选了一套。《大般若经》里的大三七比《大般涅槃经》里的更全面,更详细,所以修对治型大三七的人,多半修的是《大般若经》的,《大般涅槃经》只讲了四念处,之后的五根和五力还是前面直观型说的一样。对治型的大三七,版本虽然很多,你随便观哪一个版本都可以,都是始祖的正法,其中三十二分身念的不净观,南传有很多帮助观想的图片,网络上都有,可以参照。需要说明的是,观对治型的大三七,因为是通过不净观和白骨观来对治贪嗔痴,容易漏掉微细的贪嗔痴,如果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还有微细的贪嗔痴存在,那么就还存在我所,因为大乘的我所,指的是贪欲。有我所,当然就有我。所以无论怎么观无我,都很难得力,因此,在修对治型大三七的时候,就有必要注意将微细的贪嗔痴观成空无,以协助修证。《日藏经》也有一个版本,也非常好,包含了大乘和小乘。


然后,如果有很多人修大三七都能有所成就,就要进修般若,就要多看《大般若经》,《大智度论》里有一个著名的三箭理论 说:”如佛说:“譬 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拄,不令落地;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箭,射三解脱门空中,复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堕涅槃地。”意思就是,如果你修大三七后,不想度众,不想回来,一心只想赶紧解脱掉,那么很可能会堕入无余涅槃,堕入小乘。其实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为当我们修到五力的时候,经文就明言,已经不退转,不堕二乘了。但是《菩萨璎珞本业经》说,需要善知识所护才会不退,那么就是说,还有极少数人会退,这种退的人,就是不想度众,只想早日解脱的人,那么就要用到般若的三箭。这个时候般若就有大用了,就不愁般若泛滥了。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要拒绝般若泛滥,而等到你见道了,就要热烈地欢迎般若和方便般若,这才是一个大乘人应有的姿势。


此外,在初禅中证得大三七,就可以证无生忍,在四禅证得大三七中就可以证得初地。初地菩萨有多大的能耐,大家可以看《华严经》,为什么要看?因为冒充初地的人太多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知道般若宗的十八空观,其实也是大三七,具体见《大智度论》讲得最详细,唯识宗除了修大三七见道之外,还修十六心见道,其实也是大三七。明白了大三七的修行方法、原理和过程,对于十八空观或者十六心,甚至唯识宗四圣谛真如观,就很容易了,因为大同小异。


修大三七,除了狂慧者会来骚扰你,还会有小乘来跟你说,大三七和小三七是一样的,你修小三七吧。其实小三七不观虚空,所以里面既有地水火风还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很多人忙无头绪,还是不容易把握,而且小三七见不到佛性。大三七还可以积累现世福报,就算没见到佛性,积累一些现世福报,也不是什么坏事。这在讲义里都有,此处不赘述。(若需要《讲义》者,请加微信:zhengbeiren3,注明“讲义”二字即可)

                                                    ——文章转自不谈玄宗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