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五讲
The fifteenth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SiNianZhu)]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6
|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五讲
[内容关键词:执着有我 除愚 闻所成慧 思所成悲 修所成慧]
【建立四念住的第二个理由】
【横计】
【复有差别,谓诸世间多於诸蕴唯有蕴性、唯有法性不如实知;横计有我,依止於身;由依身故,受用苦乐;受苦乐者;由法非法,有染有净】。
「复有差别,谓诸世间多於诸蕴唯有蕴性、唯有法性不如实知;横计有我,依止於身;由依身故,受用苦乐;受苦乐者;由法非法,有染有净」:这底下是第二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分两段,第一个是横计,第二个是除愚。这第一段是横计。
「复有差别,谓诸世间多於诸蕴」:这世间上的人,「多於诸蕴唯有蕴性、唯有法性不如实知;横计有我」:除了一少分的佛教徒之外,其余的都是在色受想行识诸蕴;「唯有蕴」:唯有老病死、无常、生灭变化的蕴;色是一聚,受想行识各一聚,叫做「蕴」。其余的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法」,总而言之,名之为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在这里边,「不如实知」:你不能真实地明白它的道理。「横计有我」:不讲道理叫做横;不讲道理地去执着有一个我,在这生灭变化、老病死里边有一个不生灭变化、不老病死的我。这个有我论者,印度的外道、婆罗门教,他摄取了一部分的佛法,他又说到这个有我论;虽然同时有佛法在那里流行,但是很多人相信婆罗门教,相信婆罗门教的还是很多,相信佛法的还是少数。最後,佛教徒是不拿枪的,被回教徒毁灭了,回教和婆罗门教合起来把佛教毁灭了。佛教是无我论,能令人得圣道!不是有我论所能敌对的。但是佛教徒,这件事还要有善根才能做得来,有善根的人逐渐逐渐地都得道了;剩下来的人善根还没成熟,就变成了婆罗门教、变成回教了、变成其他的宗教徒了,佛教就灭亡了。
我在想(这是我的虚妄分别),相信无我不容易,相信无我很难,少数人是可以,多数人还是不容易。这样子,如果决定说无我,佛教不能存在!没有人相信了。所以,还是得要主张有我,佛法附在有我论,流行於世间,这还能继续多存在几天。我的看法是这样子。现在这是说,「多於诸蕴唯有蕴性」:唯有因缘所生法的这种体性,没有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性的「我」的。但是,很多人不如实知,所以横计有我。「横计有我」,不讲道理地执着有我,他怎麽样执着呢?「横计有我,依止於身」:执着有一个常恒住、不变易、有主宰作用的我,「依止於身」,依止就是住在那里,住在这个身体里边,身体是我的住处;是这样执着的。
「由依身故,受用苦乐」:这个「我」以身为住处,做什麽呢?能「受用苦乐」:或者受乐、或者受苦。受苦的也是我、受乐的也是我,名为受者。有所作为的时候,就是作者。我是作者、我也是受者,这样解释。
「受苦乐者」:我就是享受苦、享受乐的那一个主体,都是以我为主的。
「由法非法,有染有净」:因为若执着我,由我去做合法的事情、或者做非法的事情,那就有染污、有清净的不同了。或者说「非法」就是流转生死,叫做「染」;修学禅定以後离欲了、得涅盘了,名之为「净」,就是「我得涅盘了!」这样子。若是佛法说的道理,流转生死的时候,流转者不可得;得涅盘的时候,得涅盘者不可得,谁得涅盘?不可得!因为无我可得!得须陀洹果,他说「我得须陀洹果了吗?」他没有这个想法!「我得到阿罗汉果了吗?」「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我不可得。佛法是这样子。但是,有我论者不是,他执着有一个「我」是「依止於身;由依身故,受用苦乐」;我是「受苦乐者;由」我行「法、非法」的事情,就「有染、有净」的不同了,这是计我论者是这样的想法。这是横计,是不合道理的执着,执着有我的情况。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
【除愚】
【为欲除遣我所依事愚故,立身念住。
为欲除遣我所领受事愚故,立受念住。
为欲除遣於心意识执我愚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
为欲除遣所执我心能染净事愚故,立法念住。】
「为欲除遣我所依事愚故,立身念住。为欲除遣我所领受事愚故,立受念住。为欲除遣於心意识执我愚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为欲除遣所执我心能染净事愚故,立法念住。」这是佛法了。为什麽佛要安立这四念住的法门呢?「为欲除遣我所依事愚故」:为欲破除去「这个身体是我的住处」这种糊涂的事情,「立身念住」。身念住,就是色受想行识是一个不净、臭秽的大虫聚,是个毒器,这里面没有我,观我不可得,所以立身念住。立身念住是这样的意思,破除去这是我的住处,没有我可得的。
「为欲除遣我所领受事愚故,立受念住」:计我论者是说,我在享受,所以叫做受。现在佛说,破除去「我所领受事」的这种糊涂,立受念住;没有我在领受,只是心在分别而已。
「为欲除遣於心意识执我愚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在这里面看出来,计我论者主要是执着心是我,心是我的体性,心是常住的,常住真心,那是我。现在佛为破除你执着这个心意识是我;你执着心意识是我,那是糊涂的事情,「我事愚故」,糊涂的事。
「心意识」这三个字,也可以说无差别,心就是意,意就是识,是无差别。也可以说有差别,「识」是面向外去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面向外的;「意」是识的依止处,以意为依止,向外了别一切境界,那麽叫做意;「心」什麽意思呢?了别以後,了别了一切的种种的印象、种种的这些经验,把它收回来,储藏在心里面,这是心的意思。以意为依止,向外了别一切境界,然後再收回来。意和识是向外;识和心来对论,又收回来。所以,心和意是一件事,就是这个了别性的心、这灵明的心为识作依止的时候叫意;识的了别的成绩,把它积聚起来,名之为心。实在它们是一回事,不能分离的,不能分开,这是佛法的解释,《俱舍论》有这个意思。当然这样的意思,和唯识的经论也合,也是相通的。现在这里,我们不必说那麽多的解释,就是这个了别性的心意识,认为它是常恒住、不变易的,认为它是我;佛说这是你的糊涂,「执我愚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心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因缘所生法,不是我,不是常恒住、不变易的,就是除遣这个我,除遣你的这个愚。
「为欲除遣所执我心能染净事愚故,立法念住」:这个法念住,前面「由法非法,有染有净」,这个法、非法,都是由我发出来的作用,合法的作用、非法的作用,就是这样子。大体上说,外道也有主张流转生死和得涅盘的事情,流转生死就是非法、是染污的,得涅盘就是清净的,都是以我为主体的。现在说「为欲除遣所执我心能染净事愚故」:能染净事是由我发出来的,这是糊涂的,没有我可得,只是法而已;色也是法、心也是法、色受想行识都是法,善法也是法、恶法也是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我可得。由我发出来活动,有合法的行动、有非法的行动,这是在我的作用上说的。现在说没有我,只是法而已,「立法念住」。这是第二义,有第二个原因建立四念住的法门。
【建立四念住的第三个理由】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若为此故,造作诸业;
若造业者;若由此故,造作诸业。为总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当知此中,依止於身,造作诸业;为求受故,造作诸业;
心能造业;由善不善法,能造诸业。】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若为此故,造作诸业;若造业者;若由此故,造作诸业。为总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这是第三义,第三义也是先标立。「复有差别」:还有不同的理由。佛的大智慧,还有不同的目的而建立四念住法门的。什麽呢?「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计我论者执着有我,「依此」,以身为依止处,而去造作种种的事业,或者是善业、或者恶业、或者生死业、或者是涅盘业,「造作诸业」,是由「我」发出来的作用,这样子,就有「身」体的这件事。
「若为此故,造作诸业」:为什麽要造业?「为此」:为享受。造恶业的人是为现在的享受;若造善业,为将来人天的享受,要到天上去享天福。「若为此故,造作诸业」,那麽就是「受」。
「若造业者」:就是「心」。但是计我论者就是执着我,我是造业者。「若为此故,造作诸业」就是受者;「若造业者」。一个作者、一个受者。
「若由此故,造作诸业」:造业,「我」要假藉善法的因缘造作诸业,或者假藉恶因缘造作诸业,或者超过了善恶的因缘造作诸业,都是由「我」发动的。这就是「法念住」所对治的过失。
「为总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佛的慈悲智慧,「总显示」,就是统摄这一切的事情,显示世间的不正见、出世法的正见,而安「立四念住」。前面是标立,底下是解释。
「当知此中,依止於身,造作诸业」:前面说「谓若依此,造作诸业」,「依止於身,造作诸业」,还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并没有我造作诸业。
「为求受故,造作诸业」:众生是这样,「为求受故,造作诸业」,就是立受念住了。
「心能造业」:而不是我。是心的分别,心、心所法各式各样的分别,才能造善业、造恶业、造出世间的无漏业。
「由善不善法,能造诸业」:你造业的时候,也是由於善的因缘或不善的因缘,才能造种种业的,不然,这个业还是造不出来的。那麽,就是法念住,而没有我可得的。这里只是从造业方面来安立四念住。这是第三义,底下是第四义。
【建立四念住的第四个理由】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有染有净;若为此故,起染起净;
若染净者;若由此故,成染成净。总为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当知此中,依止於身,有染有净;为求受故,起染起净;
心染净者;由诸法故,成染成净。】
「复有差别,谓若依此,有染有净;若为此故,起染起净;若染净者;若由此故,成染成净。总为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复有不同的理由,就是第四个理由。「谓若依此,有染有净」:那麽就是身;或有染污的业、或有清净的业,这是清净的事、染污的事。「若为此故,起染起净」:就是为了享受,起染污、起清净。「若染净者」:就是指心说的。「若由此故,成染成净」:就是善恶的因缘、世出世间的因缘。「总为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前面第三个义,从造业方面讲,这底下从染净方面说。
「当知此中,依止於身,有染有净」:前面「谓若依此,有染有净」,就是依止於身,而不是依止於我。「为求受故,起染起净」:为求享受,或者起染污的业、或者起清净的功德。「心染净者」:心是染净者,不是我。「由诸法故,成染成净」:由於一切法种种的因缘,你才能做染污的事、或者成清净的事,那麽这就是法念住。前面一共有四段,由这四段来表示佛安立四念住的理由、原因。
【念住的名称】
【问:念住何义?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
於此住念者:谓所缘念住。
由此住念者:谓若慧、若念摄持於定,是自性念住。
所余相应诸心心法,是相杂念住。】
「问:念住何义?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前边是说,有四个道理安立四念住的法门,这底下总释念住的名字、名称,什麽叫做「念住」呢?这是先问,念住是什麽道理呢?怎麽样叫做念住呢?这底下回答。「若於此住念,若由此住念」,都可以名之为念住的。这是标出来,底下解释。先解释「於此住念者」这一句,一共是两句。「若於此住念」,「谓所缘念住」,所以叫做念住。就是以身受心法为所缘境,把念安住在这里,然後加以观察,这就叫做念住,这叫做所缘念住,就是缘念处。所观察的念住的境界,就叫做念住。
「由此住念者」:这是第二句,第二句有两个解释。「谓若慧、若念摄持於定,是自性念住」:「慧」,是般若的智慧的观察,能破除去颠倒,破除去常乐我净的颠倒;「念」,是摄持内心不要散乱,叫做念。由念住心令不散乱,由慧观察能破除颠倒,这样子,这就叫做念住。「摄持於定,是自性念住」:因为你内心能够正念现前,把这个法门现前,令心不乱,就是摄持於定,摄持你的散乱心,叫它不散乱,成就定,在定中加以观察,就破除颠倒。这叫做自性念住,念住本身的特义就是这样子,是这样的意思。「自性」:就是它本身的情况,叫做自性。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这叫做自性念住,旧的翻译叫做性念处。
「所余相应诸心心法,是相杂念住」:「所余」,因为前面只说出来两个心所法,就是一个慧、一个念;其实在修行的时候,不只是慧、是念,还有其他很多的相应心所法,信、进、念、定、慧,有信、有念、有精进、也有定、有慧,还有很多的心所法。所余的相应的诸心心所法,和慧、和念和合起来,共同地来做这件事。从这一方面来说,就叫做相杂念住,旧的翻译叫做共念住。这样合起来,就是两句话,「若於此住念」名为念住,「若由此住念」也名为念住。但是这里有三个念住:所缘念住、自性念住、相杂念住。这样子,从三方面解释,也就是从两句话来解释,就把念住的情况都表示出来了。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皆名念住。
此复三种:一、闻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
闻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漏无漏。】
「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皆名念住」:这又有一个解释。「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这有一点位次的意思,深浅的意味。「又由身受心法」:我们用功的人在身受心法上这样观察,由念住心,由慧观察。这样子,「增上」:就是强有力量、很有力量地这样去修行的时候,就起变化了,就会生出来「善有漏」法和「无漏道」,能破恶、生善。「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你常常这样修行,就造成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境界,所以叫做增上。你这个修行是能生、你这个增上的力量是能生;所生出来的是善有漏法。这个时候,你成就的戒定慧,没断烦恼之前的戒定慧,都是善有漏法。等到一念相应,断除去我烦恼、爱烦恼的时候,就是无漏道,就是无漏的戒定慧了。「皆名念住」,这也叫做念住。前面三个念住是平说的,这里是前後说的。
「此复三种」:这里又分成三种差别,「一、闻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观察身受心法的时候,当然是智慧,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慧、若念摄持於定,是自性念住」那个慧。慧有三种:一个是「闻所成」,由听闻佛法所成的智慧。听闻佛法这件事,我认为,在我们中国佛教後来的情况来说,这句话倒是有深意的!後来的佛法有个什麽问题呢?不听佛法,「我自己心里想!」自己心里想出来一件事,哦!就是用这个做佛法。菩萨戒上就分明说:「不可以建立相似的佛法!」最初的时候,我读这个菩萨戒,「不可以建立相似佛法」,究竟什麽是相似佛法?不懂,不明白。什麽叫做相似佛法,不明白。後来逐渐、逐渐地想,就有点分别,原来是很多的相似佛法。但是到今天来看,有一些相似的佛法,你明知道是相似佛法,但是不可以取消,不可以取消的。所以,「闻所成慧」一定是根据经律论去学习。闻就是学习,根据经律论去学习,按照经律论去学习、去修行,不要自己虚妄分别,应该是这样意思,闻所成有这样的意思。
闻所成慧是初一步,第二步是「思所成」,要专精思惟!专精思惟之後,你对闻所成的智慧、佛菩萨说的话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理解,是和初开始的闻所成慧不一样的,它有力量,你自己有信心;你对於佛法,经过思所成慧之後,你的信心深刻。有些人也很聪明、也有智慧,从闻所成的智慧上,也什麽都可以讲;但是他本人未必有信心。闻所成慧是靠不住,不是太有力量。若思所成慧,不同了,他不是嘴讲,他自己有深刻的信心,是不一样的;理解得会深刻,而不是表面上的、只靠文字,不是那个意思。
「修所成」:就是有了定,成就了禅定,在禅定的支持、帮助之中,这个思所成慧就更进一步,有力量了,这个时候有力量断惑证真!
「闻思所成,唯是有漏」:这是来批评前面这两种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这两种是有漏的智慧,它还与烦恼相应的,还有烦恼。「修所成」的智慧,「通」於「漏」和「无漏」。初开始得禅定,去修四念住,那还是属於有漏;但是,力量强大的关系,终究有一天断惑证真了,就得成圣道了,那个智慧就是无漏的。所以,这里解释,「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这里用这三慧来解释,怎麽叫有漏、叫无漏。这合起来名为念住,念住的意思是这样。
我初开始是引《般若经》第六分〈念住品〉的四念住,说一个大意。然後引《俱舍论》,主要是说白骨观,就是骨锁观。以後又引《瑜伽师地论》,就是现在的这个文,这是全面地来解释四念住;不只是白骨观,其他的不净观也包括在内。而後又说到受心法三念住。最後这一段,等於是说明念住的要义。这四念住,当然我们在佛学院里面读过、学过的人,这是老生常谈,常常的会说到这里。而现在我们要学习四念住的意思,就是用这样的资料,我们常常地读,每天可以读,每天静坐思惟,用意是在这里。另外,在《法蕴足论》里面也有提到四念住,也和这儿一样,你们各位若喜欢的话,现在有藏经,也容易查到,也可以用那个作一个课本,每天读它几遍。《法蕴足论》的四念住,也是玄奘大师翻译的,文没有这里这麽多,比较少,可也不是很少。每天读它几遍,常常读,这文句熟了,里边的义也应该明白,静坐的时候就多思惟,今天也这样用功,明天也这样用功,久了,你就感觉到在身心上起了变化。以前谁若说我不对的时候,我心里很痛;现在说,我不在乎。这个忍力强了,心情就快乐一点,自己也能好好用功。有多少相应了。什麽事情都是起头难,初开始这个心不调顺,你想修四念住,有时候又不合适;但是,久了,慢慢它就相应,所以有人说「久坐有禅」,就是非要加上时间不可。等到相应一点,你用功修行的时候,心情快乐,很多方面的功德、很多种功德就逐渐、逐渐地就会出现了,用意是这样。我们四念住就讲到这里,下一个星期就开始讲《摄大乘论》。
我昨天讲的那一大段,一共六段,我们若是细心地去读,应该是不难理解,因为每一条都是事实,应该容易明白。但是,初开始修四念住,你先不必修那麽多,欢喜修白骨观,就先观白骨也好;愿意修九想观也是好;先简单的修行。但是,这个文,应该是常常读,一定文要熟,不然是不行的。於文於义,要明记不忘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