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有人说“肉身死掉以后,人灵魂可以在真如法界中永恒”——得看啥灵魂了,阴魂也是魂,阴灵是没成的碎片,做不了主的。没有永恒的存在,轮回就是永恒,大部分人是因为有恐惧才修行,都想过得好点呗,甘愿接受洗脑,向往总没有错。
华严宗说理即佛,境界是理,境界可以达到很高,功夫是量的积累,没有捷径。理论大于实际,身体未必支持得住,就是所谓灵魂和肉体不在一起。所有做不了主的境界,都是需要努力弥补功夫的地方。《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如是道:“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於时有佛。出现於世。名观世音。我於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从一开始入流亡所,是身不由己的愿心,到无住觉照,仍不做主,认知是觉,知幻而照,返归寂静。没有永恒不变的境界,即便是定境,也是有限度,境界是因生心而产生,内动不止,心就会变化。愚痴归无明,觉性不能产生。觉择是能,能仁是佛,能破是智,成佛先成魔。
灵魂皈依和自身成佛并不见得是一回事,信仰者念佛,果真清静虔诚,当生净土,即与诸佛为伴,成为眷属。从道的角度,禅,净、道、密,是一无别。但人与人修行的差异,成就的智慧功德不同,故佛经里有诸佛身光由旬的不同。根本智即道体,后得智即差别。对若无功德的普众而言,宗教信仰是解脱自身的门径和依靠。众生本来是佛,同等清静,这个念佛法门便是捷径。但《弥陀经》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良是根本,清静是福德,修行上并无贫富贵贱之分,贫穷如释子,锅漏匠亦可往生,富贵烦扰多,舍命不舍财,多去做魔伴。
心是自由的,而身却不由你的心,达摩祖师说“做在心”才“殃在身”,尽管很多人认为通过修行可以改变身心,但最终仍是无几人做得了主,老子的患便只是“患在吾有吾身”,可见达到一个清静的身心多么不容易,因为自己造的孽,留的患还没有除尽,还在你不能说了算的壳里。
宗教是让心皈依,虔诚信服遵守戒律是对身心制约的开始。做主不是任心纵横,臣服也不是做奴隶,是为了自立,能安身立命才能通过提升心的力量逐渐卸脱“身”的羁绊,而不是浮萍一样到处飘荡。
不是“道”困住了众生,是“道理”困住了众生。现代人得到的信息量太大,各方面讲的道理太多,学习知识承载一旦过重,身体便会不堪所负。道是自然,是无拘无束的,道有规律,规则是人定的,掌握规则不如掌握规律,规则跳不出去。
道很简单,是“修行”把它搞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