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二、十三课后问答 

  Elder Miaojing[Four Mindfulnesses] Question and Answer After The 12-13 Lecture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31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二、十三课后问答
 
课后问答
 
问:院长,在第六页,那天讲了十四种心,这个十四种心在定心的时候是进到根本定,假设说这是心念住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说在前面的这八个心是修奢摩他,然後後面的善解脱、不善解脱那边可不可以说是毘钵舍那?
 
答:是的,包括在内了,包括毘钵舍那。如果没有毘钵舍那的话,不能得圣道的。
 
问:第二个问题在第五页,「随顺离欲,名依出离受」,这是说「若色无色界系」,那这样来讲的话,就是属於禅定的快乐,那里头的受应该是放在这个地方;假设说把它放在「无爱味受」,是不是也是可以呢?
 
答:也是可以,是的。这里面多少也是有点含蓄,因为这上面说,「如是诸受,若随顺涅盘,随顺决择,毕竟出离,毕竟离垢,毕竟能令梵行圆满,名无爱味受」,当然这一定是有毘钵舍那的,不然的话,办不到这个境界。「若堕於界,名有爱味受;若色无色界系,若随顺离欲,名依出离受」,这是共於世间的,它没有佛法的般若的毘钵舍那,所以「若欲界系,若不随顺离欲,名依耽嗜受」,是的,是这样。
 
问:师父,我现在想到一个方法来解释「乐受是平等受,苦受是不平等受」,不晓得我讲的对不对,师父看看是不是有错。就是说,阿罗汉是一切法不受;这个地方讲了很多的受,讲了二十一种受。众生都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不希望苦、希望乐。即使是修行的人在还没有修成圣道,或者他刚刚得到圣道的时候,他也还是有无爱味受;假如是说还没有到圣道,他也有随顺涅盘,也是属於无爱味受。所以不管是修行人,或者是不修行的人,只要他心里希望有这些受,他要离苦、他要得乐,那和这些受相应的、平等生起,那个就是乐受。假如是凡夫,譬如说耽着受,他是在五欲里求那些乐受的话,和这个乐受相平等生起的,我们叫这种乐受是平等受、平等生;和五欲不相平等的,我们说它是苦受。我不晓得我讲的清楚不清楚。假设是修行人的话,和他心里的无爱味受相顺的,那那个是平等生起,那个是乐受。不晓得师父听懂我讲的?
 
答:我听懂了。你讲的,也有个平等的意思,平等受,平等地生起,对这个「平等」的字,你是解释出来那个「平等」的意思,解释出来,不过可以再想一想,再想一想。这里是说「顺乐受触为缘所生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受」、「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为缘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摄」。
 
问:假设说我们现在先不讲修行人的话,就先讲凡夫。凡夫希望离苦得乐,所以这个境界现起来,和心里离苦得乐的那个心理相应的,生起来了,那是和心平等的,这叫乐受。和心里那个不平等,心里是要离苦得乐,但是和这个不平等,这个生起来,叫苦受。
 
答:我同意您的解释,是有这个意思。但是我现在又有一个解释法,怎麽叫做平等、不平等?就是心与境无诤,叫做平等;心与境有诤,就是不平等。譬如说,乐受的时候,心与境是无诤的,因为乐是满他的意了,他与境无诤,所以叫做平等;受苦的时候,是不高兴的,心与境有诤,这叫不平等,或者这麽解释。我那一天解释是约因缘,佛教徒这个平等受,我愿意你也有乐受,所以这叫做平等;苦受,是约因说,你造了不平等的因,你会受苦,所以苦受叫做不平等受。这样解释,也是聊备一格吧。不过,我没看见注解究竟这个地方怎麽解释。我们这样统起来有这麽多的解释,我有两个解释,你有一个解释,可以这样说。
 
问:请问院长,修不净观,平常没有打坐的时候,所缘的境是一个站立的骨锁相,如果我们盘坐之後,脚是结跏趺坐,从足至顶这样观,打坐的时候请问是要缘平常所缘境立的骨锁相还是要盘坐时的骨锁相?
 
答:我感觉我们初开始坐,还是立的好,站立的,因为分明一点。如果盘腿坐,也是可以。不妨就是两种,你愿意观立的所缘境,观盘腿坐的骨锁也可以,这两种都可以。
 
问:请问院长两个问题,这是我自己比较笨,所以修行上不会。一个就是这个观,假如坐得好好的,四念住就已经够忙了,那後面好多那个循身三观,一个一个来,那是不是就写个笔记,就等於一天观一项,一个一个来,要不然根本都记不得?这是第一。
 
答:我们初开始静坐,愈简单愈好,不要观察这麽多。但是你常常坐、常常坐,你的奢摩他的力量增长了,怎麽样复杂都不复杂,他一下子就清楚了!这个奢摩他是很厉害的!我们这个「止」修得有力量,「念」的力量就会增长广大。我们若初开始读这个文,都感觉,哎呀!这太麻烦了。但是,你的奢摩他若增长了,就不感觉什麽,感觉一样,也是很简单,不感觉到很复杂。这个心力啊,这个「奢摩他有堪能性」这句话真是经验之谈!我们奢摩他的力量不够的时候,同样的事情有不同样的感觉。也有些人他不是修行人,但是他的记忆力也是很强,这是前生的善根得的好的果报。所以,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六意根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是过去生中的福业特别强。
 
问:第二个问题,就是修不净观的时候,修到现在,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常常觉得自己有一个烂的大脚趾,可是就烂在那儿,它也不会跑掉,所以有时候会害怕,想要去看一看那个脚趾是不是真的烂掉,但是就修不下去了。还有就是很多年前我一个同学他说过,他说有一个人修不净观,修到後来,看自己就是白骨,看别人也都是白骨,但是他就说,看尽天下白骨,就属这一副最风流。那样子还是一个我执在那儿,那我们平常要怎麽样……?
 
答:修不净观、修白骨观是破爱烦恼,它不破我执。但是,你修不净观成功了以後,再思惟无我义,也很容易破我执,也是容易破的。如果你不进一步地思惟无我义,它是不破我执,我执还是存在的;目的有点不同。因为爱烦恼使令人苦恼,所以先破爱烦恼,修不净观。爱烦恼破了,心里面就平安,心里面平静一点,没有这些烦恼,目的是在这里。当然它也不能说是特别圆满,可是那就是另一个法门了。
 
问:另外就是也许个人所学吧,像以前学解剖,所以看到白骨不会害怕,也不会有厌离心,觉得那个骨头乾乾净净,一块一块,觉得很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标本的样子,不太有那种厌离心,像前面文讲说「实可厌离」,前面青瘀、肿胀、虫噉,那都可以有,到後来完全是骨锁、都是骨人之後,破那些之後,就觉得那种反而是个清净相。
 
答:有清净相是那样,但是也应该是没有爱心,没有厌离心,可也没有爱心,应该是这样子。这样子反倒也很正常。如果厌离得太过头了,虽然是没有爱,但是有可能会有其他的反应。所以,《俱舍论》上,世亲菩萨重视白骨观,也可能是有这个原因的。修白骨观,能破爱心,厌离心也不太过头,这时候你内心还是平静的,你就再修无我观,就得阿罗汉果了!若是不修白骨观,只是修前面那九种不净,当然有的人可能会厌离心特别强,就像你刚才说的,修不下去了,那可能也有问题。不过人与人不一样。修不净观的时候,发动了厌离心,破除去爱,但是也没有相反的作用,没有其他的不好的反应,那麽不就是很好吗?修不净观,你一定用奢摩他陪伴着它,一定也要修止,不能说一坐一直地修不净观。你修止的时候,多少有一点定的成份,就使令你内心的这个厌,也不会太过头。就是不修不净观的人,他有多少定的人,他心里也不动,他也能够不动,当然不是完全不动,你今天不动、明天不动,後天就动了,也可能会这样,但是会好一点,和没有定的人不同。所以你修不净观,有的时候会有些不好的反应,你加上了奢摩他的时候,就会好一点,就能平衡过来。
 
问:请问院长,在十二页,我们刚刚所讲的六大科,是在讲循身观和住循三观,为什麽在十二页的第二行,如果说依照它内身住循身观、外身住循身观、还有内外身住循身观这样子分类的话,为什麽第二行「缘他中身发毛爪齿等」,为什麽这个不是内外身?因为在前面第九页的第二行,「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就是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这里五、六个大项的分类,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准则,或者有一个什麽特别的用意?
 
答:是,是有的。「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它是与前面那两个有关系,前面一个内、一个外相对地说出来。这三个观,一个内观、一个外观、一个内外观,它们相对地说出这三种。下面住循三观也是一样,也是相对的,它也有个准则的。若是你把前面的和後面的放在一起去看,就好像有点乱了,但是,不是乱,它各有各的一个准则。你对大就说小,对小就说大,就看你和那一个相对,就会立出来不同的名字。
 
问:再一个问题,每一个都有四观,院长可不可以举其中一个例子,很简略地跟我们讲一下实地怎麽观法?
 
答:或者这样,第八页倒数第二行,「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这是很简单,就是以自己的身体为所缘境,修不净观,这很简单的,这是第一句。「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这是说非有情数色,非有情数色当然范围也是很广,或者是你观察一棵树、或者是一枝花、或者是一个高山、或者是一个房子,你这样去观察它,也是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不过这是属於受心法境,这样观,这就是「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第三个,「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这就是属於有情,但是属於他人,观他人的有情数身色为境,你去观他是不净,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就是观他人是有情。自家也是有情,属於内;他人也是有情,但是属於内外;外,就指无情数了。这个范围也应该是很清楚。
 
问:这样子是指它的分类范围。如果像刚刚我们讲於内身住循身观,修不净观是属於内身的没有错,是自己的修不净观。如果说注意自己的数、随息,算不算也是於内身住循身观?
 
答:数、随息,不是不净观,是持息念,是数息观。
 
问:那就是说,这个内身不是很广泛的范围,就是针对自己所修行的范围?
 
答:是的,这个比较简单,後边又复杂一点。简单的境界,就是自己和他人、再加上一个无情数,分这麽三观,三类住循身观,这比较简单。後边是复杂了一点,譬如第九页倒数第二行,「若缘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其实也很简单,只是说的话不一样。「根所摄」,就是有根,也就是有情,这是於内身住循身观。「若缘非根所摄无执无受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这等於是无情;「若缘非根所摄无执无受色为境」,这是无情物。「若缘非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这就是我们的扶根尘,就是肉眼所见的眼耳鼻舌身,这不是根,而是保护根的一种地水火风。肉眼所见的,我看见你的眼睛,我们肉眼所看的他人的眼睛、自己的眼睛,这不是眼根,它叫做扶根尘,它不是根所摄;它也是有执受,但是它不是根,它只是扶根的尘,保护眼根的尘,保护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尘,这个就叫做於内外身住循身观。因为是非根所摄,所以是外,但是有执有受,又名为内,所以合起来,就名为於内外身住循身观。其实简单地说,也还是观这个人是不净,简单说还是这样意思。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所生的受,或者生的是乐受、或者生了苦受、或者不苦不乐受,或者有爱味受、无爱味受,或者出离受、非出离受,或者生的是静坐的时候是略心、是散心,是下心、是举心,是寂静、不寂静心。有心就有法,所以就是有了受、心、法了。但是初开始修行的时候,先要把这个文的义要熟,若文若义都要熟!常常读,常常读这个四念住的文,读熟了的时候,还是简单一点的修。就像我刚才说的,你修久了的时候,奢摩他也进步了,毘钵舍那也进步了。奢摩他进步的时候,你的念力特别强!就是一读这个文,你心里就能记得住,这个境界就能在心里面现出来,现出来你就依那个文的义去观察、思惟,它就容易一点。所以,初开始不要太复杂,就是简单一点。
 
问:最後一个问题。如果说像刚刚第九页的第一行,「缘外非有情数色」,如果我们修不净观的话,要缘非有情的不净观,我们要怎麽去运作?
 
答:在《大毘婆沙论》说到一件事,说这个转轮圣王,在我们人间他是大福德人,是不得了的人,他的眼根在百由旬内的境界,就像看手掌那麽清楚。我们若详细地说,譬如说,阿那律尊者他天眼第一,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像手里面拿着庵摩勒果,看得那麽清楚。三千大千世界这麽遥远的境界,看得那麽清楚,这个眼根的力量那麽大!我们,不要说近视眼,就是眼睛特别好的,遥远的境界,不要说一百由旬,一百里内的境界你能看得像观掌纹那麽清楚吗?但是,乃至一个狗的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那个极微的境界,和转轮圣王的身体的极微境界,在极微上看是平等的,是平等的。若是修不净观的时候,也可以从这里观察,都是不净。当然我们初开始修不净,在不净上修不净比较容易,不感觉到不净修不净,似乎是有点困难。但是,总相来说,世间上有漏法都是不净业所成,都是贪瞋痴造的业;加上多少同情心,就是所谓善业了,其实也是贪瞋痴。所以,业不净,就是因不净;因不净,果也不净;这是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世间上的事情,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从报纸上也看出来,「这块土地是我的。」他说:「不是你的,是我的。」因此而有烦恼,这也就是不净。世界上山河大地都是不净,能令人起染污心,所以也是不净。说是我们观察不净物的地水火风的极微,我们认为那个极微没有什麽不净,在极微上看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不净,也可以观察是不净。我们平常人,平常人主要是观身不净,观身不净破除我们的爱烦恼。若是那些大人物,就是大福德的人,换一句话,就是世界上的英雄好汉这些人,应该观山河大地都是不净,使令他的野心轻一点!生一点慈悲心就会好一点;心量大一点,容许别人有自由,就会好一点,这些苦恼的事情就会少一点。野心大的人,「我有自由可以,你们都不要有自由。」那麽就多诸苦恼,那就是不净。在智者大师说的《释禅波罗蜜》上,有一个大不净观,可以参考那个,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