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三讲
The Thirteenth Lecture of [Four Mindfulnesses] by The Elder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3-1-4
|
玅境长老【四念住开示】第十三讲
[内容关键词:受心法三观、住循身观、住循三观]
【若能如是如实遍知诸杂染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是为法念住体。如说於身住循身观,念及念住;如是於受、於心、於法,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若能如是如实遍知诸杂染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是为法念住体」:这是云何为法、云何为法念住。这是结束这段文。「若能如是如实遍知」:你若能够这样子,「如实遍知」,真实地遍知,这个遍知还不容易的。你能够随时有错误了,随时就会知道,不会还不知道,这还不是容易的。如是能够遍知你内心里面的正念、或者失掉正念的情况,你都能知道。「诸杂染法」:各式各样的杂染法,或者出现了贪心、或者是出现了瞋心、或者出现了高慢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出现,这些杂染法。「自性」:就是杂染法的本身的情况,叫做自性。「因缘」:就是发起染污法的因缘,因此而有烦恼。譬如看见了一个境界,由此境界使令我心里面有染污,那麽,那个境界是个因缘。或者说,这个杂染心的现前,是由於内心里面的杂染种子,那也可以说是因缘。有了杂染法的时候,就使令你的心染污了,那麽就是「过患」。「对治」:修七觉支、修四念住来对治。你能够「如是如实遍知诸杂染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是为法念住体」,法念住就是这样子。
「如说於身住循身观,念及念住;如是於受、於心、於法,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前面身念住一共有四段,「云何为身」、「云何於身住循身观」、「云何为念」、「云何为念住」,分这麽四段,底下受、心、法这三个念住,也都是这样子。「如说於身住循身观」;「念」:云何为念,身念住的念;身的「念住」;身念住分这麽四段,都已经说过了。如是於受念住、於心念住、於法念住,随这三念住所应,「当知亦尔」,也是这样子。
看前面那第一段文,就是「云何为身」那一段解释过了。「住循身观」:就是由闻思修三慧,随观随觉,那样修。「念」:就是在闻思修三慧里面,於文於义都是分明不忘,叫做念。最後这个叫做「念住」,有两个解释,於三相中安住所缘。身念住是那样子,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是这样子。这个地方就没有一一地说出来,就这样子比例一下,这样子说。在第二页上说得很清楚。
由闻思修三慧,随观随觉,「念: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於文於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这是身念住的念;受、心、法念住也是一样:依受、心、法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於文於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若审思惟:我於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於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受、心、法念住也是这样子。这底下,「又为守护念、为於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名为念住」。这底下又第二个解释,受、心、法念住也是这样子。所以,「随其所应,当知亦尔」,都是这样说法。
【住循身观、住循三观】
【第一义】
【云何於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内外身等住循身等观?
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云何於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观?」前边这个四念住就是解释完了,但是,解释得简略。这以下又广博地、又比较详细地说出来这个差别相,是这样意思。这是第一段,提出来这一共是三个问题。「云何於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观」,这是一个内身、一个外身。在内身里面也是各式各样的,所以叫做「等」;外身也是各式各样的,住循身等观。「云何於内外身等住循身等观」。这个「身」分三类,分出这三个问题。这等於是一个问,提出一个问题,这底下就回答。
「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内自有情数身」,内就是自,不是外边。对外说为内,对他说为自,其实,内就是自。就是自己本身是有情识的。有情识的范围内的身体的色相,以此为境,住循身观,这叫做「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若是你在奢摩他里面这样观察,你这个身体以外的,自身之外的,不是有情数,就是没有情识的这个范围内的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这就指无情的范围内的。
「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外面的他有情数,而名之为内外身者,这是什麽道理呢?因为,外也是有情数,也是属於有情的,所以名之为内;但是他不是自身色等,不是自己的身色,所以又名为外。合起来就名为「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大智度论》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四念住品〉,提到这件事:我观察自身,这样观察对不对呢?我去观察外身看看,原来外身也是这样子;我观察外身,观察得对不对呢?我观察自身看一看:喔!自身也是这样子。所以,统起来分这麽三种,是这样的意思。这也等於是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的意思。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若缘依外非有情数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若缘依外他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这是第二节了。前面是住循身观,这底下住循三观,就是受心法三观。受心法三观,怎麽样观呢?「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色所生」出来的「受心法」这三种,生出受,当然有受就有心,有心也有法,「为境」,就是「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这个不要多说了。
「若缘依外非有情数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这个外,指非有情数,就是无情的山河大地、草木这些东西。
「若缘依外他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於内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这和前面住循身观的意思可以相例,於外他有情数身,这就是名为内外,这和前面的意思是相同的。
【第二义】
【复有差别,谓若缘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非根所摄、无执无受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非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前面是第一段,第一段有住循身观、住循三观这麽两科;这底下第二段也是分两科,第一科是住循身观。前面第一段是那样子,复有不同的情况,「谓若缘根所摄、有执有受」:「根所摄」,就是这个物体里面,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根的,属於这一类的色,它是「有执有受」的。「有执」:就是因为这个了知性的心和地水火风和合的时候,这个心有一种执的力量,有摄持地水火风的力量,就把它组成了眼耳鼻舌身这种的身色,有心与它和合的时候,心对它有执的力量。「有受」:就是有感觉,若没有心在里面执,它就没有感觉,那就是无情物了;有执就有受。这样的地水火风、这样的生理组织,眼耳鼻舌身,「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因为前面说到「云何为身」的时候,也提到有情数身、非有情数身,这就是根据那里说的。有情数身就是根所摄;非有情数身,「若缘非根所摄」,非根所摄,「无执」也「无受」的「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非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若缘非根所摄」,非根所摄里边有两类:一个是无情物;一个是有执有受,就是「扶根尘」。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这个人,看见那个人的眼睛、看见的那个耳、鼻、舌、身,这也可以说是「非根所摄」,它不是眼根、也不是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但是它「有执有受」,里面有心、有感觉,这样的色为境。有的地方说「扶尘根」,也称之为根;若按这《瑜伽师地论》的文来说,称之为根是不对的了,是非根所摄,但是也有执受。以此为境的话,「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因为它不是根,所以叫做外;但是也有执受,所以又名之为内。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前面这一段是三种色,一个是内、一个是外、一个是内外。缘这三种色所生的受心法为境,就是住循三观。
【第三义】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内定地轻安俱行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自内不定地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轻安俱行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内定地轻安俱行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这是第三义。「若缘自内」:自家、自己,自己名之为内。「定地轻安」:就是这个人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了,他在定地里面他身体有轻安乐,这个轻安乐和心同时活动、这个轻安乐和身体同时活动;但是,若出定以後,慢慢这个轻安乐就消失了,消失了就不是俱行了。这样的色为所缘境的时候,「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自内不定地麤重俱行色为境」:若是这个人他没有得定,他没有得到这麽高深的禅定。「不定地」,没有得定,身体没有轻安乐的时候,这个身体是麤重的。定地,有轻安乐的时候,身体是轻妙的,不是麤重。所以,「不定地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得了定的时候修四念住,那个力量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是断惑证真、得无生法忍了!没有定的时候修四念住观,力量没有那麽大,但是也会有作用。「若缘自内不定地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这个意思和前面不同了,就你自家也就有内、外的不同,以定为内、以不定为外。
「若缘他轻安俱行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若缘别的人,有定的人有轻安俱行、没有定的人麤重俱行色为境,这两种合起来,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得定的为内,没得定、麤重的就名为外。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就是刚才这三种,「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这又是一种情形。
【第四义】
【复有差别,谓若缘内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依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所摄造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内能造大种色为境」:「若缘内能造大种」,「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坚湿煖动;它是组成一切四大的一个功能,所以叫做大种。普遍一切处,所以名之为「大」。「缘内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这样解释。
「若缘外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一个内、一个外;内是指自家,外就指别的人。
「若缘依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所摄造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这个内外这样解释。「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根就是内,境就是外;所组成的色,叫做造色,就是所造成的色;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五义】
【复有差别,谓若缘有识身内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有情数青瘀等位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色於过去时有识性、有识身色於未来时无识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复有差别」,现在这是第五段,一共有六段,这是第五段。「复有差别,谓若缘有识身内色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这是根据前面「云何为身」那一段说的。「有识身」:这个身体还在活活泼泼生存的时候,他是有感觉的,叫有识身;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有情数青瘀等位色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就是这个人死掉了,他原来是有情数,但是识一离开了身体的时候,就变成死屍了,就有青瘀、脓烂、散坏这些各式各样的变化了。这样的境界为所缘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这样子,生存的时候名为内,死掉的时候名为外。
「若缘无识身色於过去时有识性」,这是说到第三段。若是你观察没有识的死屍的这个色,他在过去的时候是有识的功能、体性的。他现在是无识,但是过去的时候他是有识的。「有识身色於未来时无识性」:现在是有识,这个身体的色法是有识;但是未来的时候他死掉了的时候,又是无识性了。这样,有识、无识是平等的,所以,「相似法性、平等法性」,彼此是相似的,彼此是一样的、无差别的;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这样的观察,等於是修无常观了。我现在是有识,但是我以後就无识,就死掉了。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这是第五段。
【第六义】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内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及缘外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如是等类身受心法诸差别门,当知多种,今於此中,且显少分诸门差别。】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前边「云何为身」那里说到中身、表身。「表身」:就是身体的外面有发毛爪齿等相,内里面有心肝脾肺肾这些不净物。「若缘自中身」,自家的「发毛爪齿等(表身)相为境,是名於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内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及缘外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这个内、外这样解释。内的表身,初死的时候可能没有变异,可是不久就变异了,所以有变异、不变异的青瘀等相。外人的表身,也是有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彼此都是「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於内外身住循身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受、心、法三观。这就是根据前面「云何为身」那一段,都是分成四念住:循身观、循受观、循心观、循法观。
「如是等类身受心法诸差别门,当知多种,今於此中,且显少分诸门差别」:「如是」就指前面这一大段文,这六大段,这一类的身受心法的诸差别门,不同的类,「门」就是类的意思。「当知多种」,若从这上去类推,会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的四念住的观法,这是所缘境的不同。「今於此中」,现在在这里,「且显少分诸门差别」,不必都说了。
我们从经论上,佛菩萨开示我们的佛法上看,我们出家人是很忙的!没有闲时间,的确是很忙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他在那里坐,好像很静,坐完了,出来跑一跑,好像没有什麽事儿似的;实在来说,是很忙的,没有闲时间去写信、和人通电话这些事情。但是现在,也是很忙!其他的事情忙,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但是忙了一生,一无所得!你一无所得。如果真实在四念住上这样用功、这样忙,一定会有成就的!有成就了,是放大光明的境界!我们在其他的事情上忙,就是我、我所,就是这个境界;不是爱、就是见,这个见烦恼、我见的烦恼,就在这上忙,我、我所的忙,把这我、我所大一点、多一点、美一点。若是在四念住上无我、无我所,修四念住,心情快乐,没有烦恼,会有更广大的境界,是不同的。就是说,我们若是没有修四念住,我们欢喜静坐,能够调心,叫它静,能得到欲界定的时候,都很自在,不要说得未到地定、得初禅。欲界定,就是九心住,九心住最後那个「等持」就很好了,心里面也不散乱、也不昏沉,能明静而住,一下子坐二十四个钟头都可以,坐七天都可以,能有这种境界,但就是没有轻安乐,可是身体也是会很舒服,也很好嘛!也好过这个烦躁的境界,是是非非、烦烦恼恼的境界,心里面很自在。就是有什麽烦恼……,这个人世间凡夫都是这样子,就会有些事情来冲击你,但是你有一个欲界定的安心法的时候,也还是好;你把那件事、听来的话、看见什麽事,不要管它,你一摄心入定,就是很清净、很自在,若是你没有这个安心之道,你就被那一阵风,那个风吹了你,你就苦恼、受不了,小小一点声音、一句话就受不了。所以我们若是把这笔帐算一算,还是修行好,快乐!我认为是这样子,是快乐得多。